憑什麼瞎摻和也能摻出個諾貝爾大獎?

否定是怎麼產生的(二十三)

憑什麼瞎摻和也能摻出個諾貝爾大獎?

(續上)在自然科學領域上,牛頓否定了前人。他說他的成就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這是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是一種謙虛而客氣的說辭,是向前人致敬的肺腑之言。而愛因斯坦又接著否定了牛頓。這些偉人們的唯一共同點,就是敢於挑戰權威,敢於否定權威。但生活中也有例外,有一位不靠譜的日本人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不過,確切的說,他也不是真的不靠譜,他是不知道有譜的存在。讓他無意中挑戰了權威,不小心中否定了權威!

在日本有一位離奇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叫田中耕一。因為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無意作出的否定行為,於2002年一舉獲得了諾貝爾的化學獎獎項。

田中的得獎理由是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簡單地說,從前分析大分子,必須用激光照射,但是一照它就碎。田中天才般地加入了甘油作為緩衝劑,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出人意外的是,獲獎後他想把獎退回去。他面對媒體慚愧地說,首先是因為自己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不知道理論上大分子不能這樣分析;其次他只是因為失手,不小心把甘油倒了進去,又因為節儉慣了捨不得扔,陰差陽錯做出了一個專利,一不小心獲得了這麼一個世界級大獎。

聽起來好像是田中運氣特別好,還沒想過買彩票,彩票就從天而降到了他的手中?事情並不那麼簡單。雖說是他不小心失手將甘油瞎摻和了進去,按理論上是不能摻和的。看似一個無意中的否定行為,因為他真不知道有關專業理論說大分子不能這樣分析。但實質上還是出於其自身內心深處的否定意識。

他的節儉習慣就是其內心深處的否定浪費的意識。所以他的外在表現出來的偏好就是節約每一樣東西,捨不得扔掉,不能浪費。平時生活中,他就是明明吃飽了還會將桌子上剩餘菜湯倒進肚裡的那個人。

田中1959年出生於日本的富山縣,他從小就過著清貧的生活。哪怕只是想扔一張廢紙,奶奶都會教導他說,耕一,你這樣太浪費了,還可以留著擦鼻涕呢。奶奶不知道,她當初一句無心的關照,竟歪打正著,為孫子種下了否定浪費的種子。陰差陽錯,榮獲世界級大獎,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種下了否定權威種子還有田中的老師。田中獲獎後第一個打電話感謝的卻是他的小學老師澤柿教誠。澤柿老師正是化學專業畢業,鼓勵著田中和同學們不要循規蹈矩,盡情去嘗試、實驗,獨立思考,不必按課本上的標準答案來答題。

總之,你方唱罷我登場!世界就是一個大舞場,各種否定秀輪迴演。如今,喧囂否定的聲音已到了高潮,接下去必然又會是一個輪迴。否定喧囂的聲音開始登場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提倡的“小確幸”風靡全球。放棄可望不可及的大目標,追求很小但確實的幸福;提倡極簡主義的後現代生活;還有“斷舍離”、“簡生活”“環保生活”“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選舉”“宅文化”、“喪文化”等等的流行,這無疑又到了一個否定週期的輪迴。

否定不但是我們成功的魔法,也是我們內心深處執念的魔障,也是我們與人相處的魔杖!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習慣用否定的眼光看待別人。如果某一個人比較窮,我們會說是因為這個人懶造成的;如果某個人在工地出了工傷事故,我們也同樣會說一定是因為他自己幹活不專心造成的。如果孩子走路時突然摔了一跤,我們都會脫口而出地說,你走路怎麼這麼不小心呢?心理學家認為這屬於心理學上的“受害者責備”,其實是我們的否定魔障與魔杖使然……

我們看別人成功的原因也是從否定出發,比如我在親子關係中,從小被父母壓制性管教過,我就會覺得那個成功的人一定有一個善解人意、平等待人的好媽媽;如果你在夫妻關係中,一直被妻子管制性說教過,你就會認為那個男人成功的背後一定有一個賢內助;如果他在同事關係中被上司限制性訓教過,他也一定會說那個人的成功的原因,是因為有一個良好氛圍的工作環境,有一個體貼下屬的好上司。

為何會這樣呢?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有當代佛陀之稱的印度哲學大師克里希那穆提指出:“人類發明了二元性話術。即所有的語言都是二元對立的。愛與恨、善與惡、美與醜、好與壞、恩與怨、自私與慷慨、肯定與否定等等。人類所有的語言都是二元的,我們生活中如果缺了二元語境就不能好好說話交流了。而人類為何要發明二元性話術?人類心中有恨是一個事實,但人類恐懼這個事實,想逃離這個事實,於是就發明了愛這個詞。因此愛是一個人類發明的觀念,是從恨那裡出來的,愛與恨是對立的,愛當然也包含了恨。透過否定,就見到肯定。維護肯定就是否定真相。”

的確,大師的智慧無人可及,此話精闢之處,無與倫比。在日常生活中,你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透過內心深處,自己最想否定的東西說話的,我們對外肯定什麼,就反映了自己的內心深處在否定什麼。比如我們炒別人魷魚,一定會先肯定別人一番,然後說我這地方廟實在太小,恐怕會耽誤你的才華和前途之類的等等,客客氣氣把你打發走了。比如不管男女哪一方在拍拖過程中首先提出分手,提出和別人分手的那個人,一定會先誇別人一番,大約是你太優秀了,你很傑出之類的。然後再否定自己一番,是我配不上你,我的條件不好,脾氣性格也很差拉,恐怕不適合你啊等等。和和氣氣和你分手了。這就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在用的二元話術。透過我們內心深處的否定,就見到了肯定。

關於這一點,你會有趣發現,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都是這般二元說話的。都是透過否定,見到肯定。印度人看中國為何能在全球成功崛起的原因,一定會認為是中國人做事情效率高,因為他們對自己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低下深惡痛疾,內心深處最想否定的是這個;西方人尋思中國為何成功崛起的原因,則會說是因為中國不存在種族、移民和難民問題的干擾。那是因為他們正深受其擾、深受其害,內心深處最想否定的是這個。

我們與人打交道,就得假裝生活在觀念中。儘管我們內心深處的聲音完全是否定,卻需要把事實偽裝一下,拿肯定的觀念來作掩飾。人類的這種拿肯定來掩飾否定的文化,是世界上所有人真正共通的文化,沒有東西方差別!幾千年來都沒有任何變化。古今中外,只有當男女雙方在法院離婚時,或生意夥伴到法院訴訟時,才會揭起面紗,才能看到真相。雙方都不再需要維護虛偽的肯定了。只有在那時,只剩下孤零零地一元否定。彼此才會用手指向對方發出驚呼:“我原來在你眼中是這種人啊?”(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