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歷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劉秀與諸葛亮談論治理國家

老子說,治國如烹小鮮。但小鮮能烹出美味,更需要有高超的廚藝。治理國家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公與姜太公談論國家治理】

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姜太公受封於齊地,五個月後就來報告政情。周公問:“怎麼這麼快呀?”太公說:“我簡化了政府的組織,禮節都隨當地風俗。”

周公之子伯禽受封於魯,三年後才回來報告政情。周公問:“為什麼這麼遲呀?”伯禽說:“我改變他們的風俗,革新他們的禮節,喪禮三年後才解除喪服。”

周公說:“如此看來,後代魯國必將臣服於齊啊。處理政事不能簡易,人民就不能親近他;只有平易近人的執政者,人民才會歸順他。”

周公又問太公:“你如何治理齊國?”太公說:“尊敬賢者而崇尚功業。”周公說:“齊國後代一定會出現篡位弒君的臣子。”

太公反問周公:“你如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敬賢者而重視親族。”太公說:“魯國以後一定日漸衰弱。”

至簡點評:

一個王朝的強弱、存亡,取決於許多因素,為政之簡繁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簡政放權,民眾不受官府侵擾,就能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民富則國強;政令繁瑣,則民眾不堪其苦,無心產業,民貧則國弱。因此,周公認為,魯國必將臣服於齊國。

另一方面,齊國和魯國都尊敬賢者,所不同的是,齊國崇尚功業,魯國重視親族。崇尚功業,就必須依賴外來人才,依賴外來人才則權臣起,故而有篡位弒君的臣子;重視親族則任人唯親、留不住人才,故而魯國會日漸衰弱。

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諸葛亮論治國】

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三國時期,有人批評蜀國丞相諸葛亮,說他為政過於苛刻,吝於寬赦他人的罪行。

諸葛亮回答說:“治理天下應本著公正、仁德之心,不該隨意施捨不恰當的恩惠。所以匡衡、吳漢治國就不認為無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指劉備)也曾說過:‘我曾與陳元方(名紀,東漢潁川人)、鄭康成(名玄,東漢大儒,生平著述甚多)交往,從他們的言談中,可洞悉天下興衰治亂的道理,但他們從沒談及赦罪也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即劉表、劉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

後來費禕主政,採用姑息寬赦的策略,西蜀的國勢果然因此削弱不振。

【劉秀赦祭遵】

小历史大智慧:周公、姜太公、刘秀与诸葛亮谈论治理国家

漢光武帝劉秀任大司馬時,府中有一個親僕犯法,被祭遵(潁川潁陽人,封潁陽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時任軍中交易場所的軍市令)下令殺了他。

劉秀很生氣,命令部下收押祭遵。陳副(當時任掌管官府文書帳簿的主簿)規勸道:“大人一向希望軍中士兵行動整齊劃一,紀律嚴明。現在祭遵依法辦事,正是推廣軍令的表現啊!”

劉秀聽了很高興,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讓他擔任刺奸將軍。又對所有的將士們說:“你們要多防備祭遵喔!我府中的僮僕犯法,尚且被他所殺,可見他一定是個公正無私的人。”

【至簡點評】

賞罰分明,軍令、政令才能夠推行;軍令、政令暢行無阻,主上自然就會受到尊重。正因為如此,劉秀才能平定四方戰亂,一統天下,諸葛亮才會被稱為蜀漢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