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我支持在教科书上写,你们呢?

笨笨潮爷1


教案写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写什么样的教案。是详案还是简案,怎么用教案。别的学科不说就说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几乎不变,只是要变的就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所以教案可以根据情况写。

年轻刚上班的老师上班头几年还是要写详案的,有利于他们吃透教材,快速掌握课堂教学结构,把握重点难点,这当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自己创作。我认为至少要写两个循环也就是同一科目两个周期详案,一定是自己创作的详案,这样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教龄十年以上,同一学科教过两个周期以上的老师,可以写简案了。

我认为教学过后,要修改教案,上完课了哪个环节不合适,哪里学生吃不透,教师一目了然,对教案圈圈点点,删删减减,做些改动有利于提高下次教学效果,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一个二十年的老教师,不需要写教案!教材吃透了,学生熟悉非常,了解教学规律,得心应手,怎么讲学生都会,关键就是研究教学方法,怎么能让学生更爱本学科。

回到教案写在哪里的问题,我认为教案应该用电子教案,有利于修改,再利用。我不认为每年新写一篇教案,就是好。个别教案可以重写,大部分教案可以修改后使用,一般学校都有现成的教案参考书,建议在参考书上改写教案,这样可以解放老师,省出时间去研究教法。

教案写在书上,我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写的话也是部分内容,不可能是全案。我赞同教科书上做些提示,备注可以。

重复的写教案,浪费时间也不提高。什么时候能改,能把老师从这些重复无用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研究教学就好了。


转差教师


教案,写在教科书上,这个建议很不错。

我就是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的,也要求学生把笔记做在课本上。

上学期,教研室的领导到我们学校推门听课,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直接推开了教室的后门,进入课堂,那节课正是我在上初三物理的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的内容,我从内心来说,很反感这种推门听课的方式,打断了老师上课的思路,影响了老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听课。

下课后,教研室的领导问我,你上课怎么没有备课本?我回答道:"我的确没有备课本,备课本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已,没有几位老师上课时拿着备课本上课,备课包括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后反思,我把这些全部备在了头脑中和教科书上。我把教科书递给领导看,书上写的密密麻麻,领导认真翻了翻教科书,说了五个字:"不错,真仔细!"



第二节课开始评课,我以为教研室领导要把我当做一个典型来批评,我也准备了一些话语来应付教研室领导,首先领导让我发言,说一说这节课是如何上的?重难点是什么?突破了没有?自我评价这堂课怎么样?我按照领导的提问,逐一回答完后,领导很满意。


关于备课本一事,领导很赞成我的做法,并用手机拍了照,带回去讨论后,准备全区推广,从此以后,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把教案备在教科书上。


Lance课堂



跟我想在一块了,十分支持把教案写在书上。工作20多年,曾经经历过把讲教案写在教案本上,然后使用电子教案,现在我们全校的老师都是把教案在书上。

当经历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的时候我都会把 重点的内容写在书上。 因为我一直上语文,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与数学有很大的不同。牵涉的问题很多,不管是导入语还是过渡语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安排。对于重点的句与段 不提前准备,是很难分析清楚的。上一节课,要备一节课的教案有时一节课都不够用。所以不管要求教案写在哪里,我都会在书上记录重要的内容。我也曾经给领导们建议过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免得我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备案(用电子教案时,要求在教案上二次备案,再写书上就是三次备案),却没有谁采纳,我也没再提过。我依然会把重点内容写在书上。


去年,我们学校换新校长。这是一位年轻校长。新校长一上任,就要求大家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这下很多老师可高兴坏了。于是大家每天备课也变得积极了,因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再也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备课了(至少大部分老师是在认真备课),再也不是单纯地抄教案了。

我们学校备教案的模式被上级领导大大欣赏,还说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我们是最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多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情,而少一些形式主义,填什么培优辅差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填了不一定做,做了不一定填。真正多钻研教材,多改作业,多辅导学生,我想广大老师会更欢迎。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一万个支持!

前面三年,我们都是用电子教案,今年又忽然要求要手写教案,感觉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了!

不是老师的人是不知道,手写教案,最痛苦的是语文教师,上一节课45分钟,写一个课时的教案要30分钟,而且还要准备PPT。真的直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问题是别人不是天天登台,教师是一天要等数次台啊!

亲爱的领导,你们是不在一线不知道一线的火力猛啊!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活动,处理偶发事件,一天跟班六到,接待家长来访…………这是什么工作节奏,你真的知道吗?

记得好久好久以前,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年长的老师告诉我说,到了多少多少岁就可以在书上写教案了!可是真的有那么一天吗?

教案写在书上,真的是节约时间,而且实用。上课的时候,什么都不拿,但是教科书一定会拿。上课的时候,看教科书就会看到教案,不是比翻看教案本要好吗?

希望这个理想能够早日实现!


女俗世夫子


参加工作第四年,我已经写了24本教案,满满的。

虽然都说“3年一个轮回”,熬过前三年就好了,很遗憾,我从来没有在高一级带过班级。从入职以来要么在高三要么在高二。尤其是高三级,要备课的资料特别多,又是新手上路,不敢随意。所以教案比较多。

我是教历史学科的,一旦手头上没有资料,那讲起课来就枯燥无味了,所以得拼命看书,这也是教案 内容比较丰富的原因。

但是话说回来,纸质版的教案很占用时间,不好循环利用,而且每次查找起来都有各自不方便。很想用电子版的教案,但我们学校是不允许的,毕业5年内的教师每年都有专门的教务人员检查纸质版教案,就怕我们偷懒了。

现在实在是没办法,我就除了写纸质版的教案外,我还在上完课后及时把我自己的课录下来,录成微课。微课内容主要是我上课的思路和板书还有一些相关的材料,这样下一轮查找起来也会方便一点。

我们学科估计没办法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因为在复习阶段有大量的知识重整,可能其它学科比较适合吧。


王小婉的思与行


每学期期末,镇中心小学都要对全镇老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所谓教学常规,就是指教案,作业批改,计划总结,试卷分析等。教案是检查的重点,要求得很细,对教案的字数,格式都有要求,必须手写,要有重点难点,教学反思,教学步骤要完整……

其实,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备课本上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教案基本上都只是应付检查而已,都是从各种教学用书上抄下来的,没有几个老师上课时会拿着这样的教案,因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拿教学用书上课。

那么,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吗?当然,就算是我这样从教二十年多年的老教师上课之前也是需要备课的。这个备课绝不是拿着教学用书去抄写,而是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在教本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这样的教案,也许其他人看不懂,也许没有抄写得教案那么漂亮,但却是老师的对教学流程的设想,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因为注入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把这样的教案称为“有灵魂”的,这样的教案,才是老师讲课时真正的“秘诀”。

曾记得我初中有一个生物老师,上课时连课本都不带,更不要说教案了。他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了如指掌,一上课总是漫不经心地让我们翻到课本第几页,划出第几个自然段第几句,讲起课来,行云流水,不带半点磕巴。这手绝活算是把我们这些毛孩子镇住了,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我们的生物成绩特别好。现在想来,可能是这个老师事先在办公室对于今天要讲的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流程了然于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他的教学艺术近乎崇拜,自然用心学习。对于这样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什么教案呢?他心里有教案,对课本内容,对课堂教学流程胸有成竹。

我学校也有这样的老教师,上课之前翻看一下教案,课本,连课本上书写教案的过程都没有。上课的时候夹着教本就去了,同样能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很多随机的东西。那种每个教学过程,每个提问都预设好的教案,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有多少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备课本上的教案也好,教科书上的教案也好,心里的教案也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只要老师能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的节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教案的形式呢?


周老师的工作室


手写教案浪费时间、精力,没实际用处,就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完全应该丢弃。而在教科书上备课,是我这些年一直用的方法,超级好用,赞一波!

1.教案本就是应付检查的,太过于形式化。

我们这的教案还要求手写,每星期五上交,这一项算在教师量化考核积分里,10分。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老老实实手写教案,不敢落下一次。至于写的质量,那就呵呵了。

大部分老师写这个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在教案集上抄一点,应付了事。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刚毕业的老师详细写一写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老教师来说,尤其理科,知识点就那么多,闭上眼都知道在哪一页,怎么教也心中有数,写教案就是做做样子,根本就不会拿着用。



2.写在书上用起来直观方便。

相对于写在本子上的教案,我更喜欢直接写在课本上。课堂授课环节简单标注一下,重难点写一下,词语的品析写在句子旁边,相当于做批注。

这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这样解读一遍,知识点、重难点心中清晰明了,比写在本子上更直观,还似乎有一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和作者对话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授课远远比用教案本上课舒服。

3.身体力行做批注,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

我觉得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批注,我也常教学生做批注。在课本上备课简直就是做批注。平常上课的时候,我也习惯让学生把知识点,直接记在课本上,便于他们日后的复习。

我用过的旧书上大都密密麻麻记了好多东西,有一个同事晋级答辩的时候,借我的书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说有你的书,就哪里还用得着教案呀,真是宝贝。

我也常让学生看我的课本,以此教他们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4.反复用。

只要教材不变,一套教材我会反复用,有外行的人可能说,用老教材,多不负责呀,其实,课本上的知识点并不会变化,发生变化的可能会是侧重点,只要我们在课本上标出来就可以了。

其实,变化最多的是呈现方法,就是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状态,做相应的调整,但这些是无需写出来的,也是事先写不出的。胸中有丘壑,自然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做出不一样的改变。

总之吧,我觉得写在课本上利大于弊,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备课。


终将长大


教案,我支持写在教科书上!现在要求写教案,上标准,讲规范,要形式,数篇章,无非主要满足上级的检查瘾督查欲,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有人说在教科上写教案杂乱不正规,请问这备课过程是不是教师自已在备呢?难道教师上课时就因此思路紊乱胡乱教学误人子弟?如果真有这种糊涂得连自己备课时下的功夫都稀里花拉的教师那倒真该另找一个标准的教案本慢慢一字一句写教案或干脆不备买本教案下个课件照本宣科来得干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就是什么都搞标准化规范化死任务硬指标,否则即可灌以各种看似正规却扭曲的罪名。教育是高尚的工作,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教案的知识的桥梁,教法是传递的渠道,学生是受益的主体。教师的教案教法是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和回归处,讲究的是灵活运用,成本效率。不是为了好看而好看好听而好听。我们的上一代师者们都是在书上备课写教案,他们的课同样不比现在的教师讲的课逊色,他们培养的学生不见得因为他们的教案写在书上而成绩软蛋长大拖累社会家庭,他们的学生及学生的家长更不因为他们把教案写在书上而不崇拜尊敬他们。反观如今,你把教案写得在篇章锦锈满口珠玑,也不过博得检查督导者一笑耳!再者人家也不过翻翻一瞥,也许连一笑之賜也无!过份注重过于强调形式,会让人让事变虚的,华而不实!教师不备课不写教案是不行,但要死规定怎么写写在哪里简直是要求过份!不讲了,烦!!!


和合与睿1


我不支持教案写在教科书上。

首先,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认真备课,并在课后参考反思,如果写在教科书上,不利于修改,也不利于今后参考比较,更不利于同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其次,在教科书上,适合做的应该是教师在备课授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一些批注。如果教科书本来就小的空间,再写上教案,还哪里有其他地方,来写别的东西呢?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目前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写原创的教案,如果要写,也只能回家去写。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写了教案也是为了应付检查,上课时也不能全按照教案去教。所以教案无论是写在哪,关键是怎么写,怎么用,让教案发挥最大的价值。

我觉得,从实际出发,教案要根据每位教师所教科目的特点,以及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案并非重点,重点应该是教学效果。老师把精力用在研究教学上,已经要耗费很多时间了,再要应付检查,写那些表面文章,又有何用呢?只能是浪费老师宝贵的时间。


木易心平751


非常支持。直接在书写批注或者直接在教案书上批注。时间、人力、物力都节约了,而且感觉还更有效率。


<strong>

记忆中,我刚刚进入学校,那个时候要求用手写教案,但是刚工作,也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写,但老教师们都有参考资料,参考教案,就借来参考(实际上那个时候很多都是以抄教案的方式来做的),或者直接到市场上买现成的教案回来学习,最开始自己构思,学习,设计教案,结果总会发现不管你怎么设计,买来的教案都比你写的好。开始不懂得圆滑,仍然老老实实的写自己设计的教案,但课堂用的时候却是买来的专家设计教案。自己写的教案只是拿来让领导检查的。

慢慢就明白,领导检查教案只是他们的工作之一,而我们写教案大多数是应付上级检查,写教案,变成了抄教案。

前一阵子,北京一小学女校长出名了:(可百度:北京女校长给教师减负)

北京女校长给教师减负:拒绝形式主义,不用打卡,不用写教案,有病赶紧治,拒绝道德绑架......

我们看一下她在视频中大致表达的内容:

她就是北京昌平区一校长、数学老师柏继明。她在研究学校管理时发现,99%的学校领导都要求教师按教参对课时正规书写教案,然而98%的教师抄教案,90%的人认为写的教案都没用。针对教师时间浪费,柏继明做出改革:每人每学期只交两篇精品教案,教案可以写到书上,学校不进行教案的检查和评比……

当很多学校以“严格管理教师”为由,把指纹打卡机、刷脸机器安装到校门入口,并称之为此举是打造“智慧校园”时,当某中学校长居然坐到门房亲自监督教师上下班是否按时,柏继明则更信任教师会自觉工作,她认为打卡管理教师意义不大。

很多人认为,学校管理者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服务者,而不是“工头”和作坊“老板”,那些连自己都做不到却偏偏要教师做到的校长在教师眼里其实就是“无能”的管理者。然而,当有的校长想方设法想把教师“管住”时,柏继明校长提出了“让教师快乐的工作,高兴的上班,有病就看”的管理理念,并付诸实践。

在这里,我们想重复一下柏继明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过的笑话:某次做报告,某学校校长说他们要求学生作文评语不少于300字;柏继明校长听说后道:“你们做得很好!希望你们校领导每星期也能给每位老师写出每人不少于300字的评语。”她的话声刚一落,台下顿时掌声一片!

我们为这样的校长点赞,懂得为教师减负,让教师的工作更有效率,更舒心。

目前我们已经几年前就开始电子教案,检查的形式还是要的。新进入的教师还是得要求用手写教案,有些是你学校改变不了的,比如评职称需要你拿出你最近两年的手写教案,这个就没有办法了。

希望是美好的,还得上面的要人们真的为我们一线教师都减负,别一天这个检查,那个复查,感觉在这里面工作,就是一个被各种事务折磨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