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學須立志

毛澤東年少求學時,為使學習情緒不受外界干擾,特意到最喧鬧的地方讀書,以致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認真投入、專心致志。談到讀書,人們往往想到嫻雅釋卷、靜品墨香,很難與“鬧市讀書”聯繫起來。殊不知,“鬧市讀書”除了博覽吮吸外、讀的還有“立志”這本書,以此磨礪心志、凝神聚氣,篤定讀書為學的毅力和秉性。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告誡其弟,“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無獨有偶,明代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寫道,“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縱覽古代聖賢求學經歷,鑿壁偷光、程門立雪、懸樑刺股、牛角掛書、負薪讀書……無不是立下堅韌之志,打贏求學攻堅戰,方可學富五車、博聞多采、功成名就。

讀書為學須立志


為學是沒有止境的。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常言也道,“活到老學到老”。但如何確保自己能夠緊跟時代步伐,築牢學習上進的精神、秉承積極嚴謹的態度,恐怕就不能少了立志為學的信念支撐。孔子用一句話總結過自身學習之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涵養“志於學”的初心,並持之以恆,定能學有所長、解疑釋惑、感悟人生真諦。

立志用功方能成學。劉少奇自小酷愛讀書,被鄉親父老稱作“劉九書櫃”。早年求學期間,劉少奇一直把學習擺在第一位,蕭勁光回憶說,“少奇同志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閒聊,也不隨便上街。他多是在學習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問題”。哪怕抗日戰爭時期,一次新四軍支隊司令張愛萍去看望劉少奇,正值深夜一點多鐘,劉少奇仍在微弱燭光下從容握筆,“書頁上畫了好些紅的藍的圈圈點點,有的上面還批了字”。人非生而知之者,一股求學的志氣、一番勤勉的耕耘,根植於犁耙知識、淬鍊本領的滋潤沃土。

揆諸現實,不乏少數人囿於缺乏立志讀書的定力,從而讓人生為學之路遭遇瓶頸。比如有的沉迷碎片化閱讀、習慣零星性瀏覽,知識深度、理論廣度不夠,導致思想層次缺乏系統性和宏觀性;再如有的養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模式,讀書充電全靠一時興起、臨陣磨槍,以致實踐工作時常發出“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類似感嘆;又如有的採用“無選擇性”讀書法則,獲取知識如“沒頭蒼蠅”,規劃安排不當、多做“無用功”,招致學習效果和質量不高。

“誠以學不立志,如植木無根,生意將無從發端矣”。讀書為學離開立志,就如同無根之木,難存興榮生機。習近平總書記曾談過自己讀書往事,“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讀書為學須立志,激發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意志,多些“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的惜時,定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