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可以看出读书人和非读书人的区别在哪?

山的那边shuidezhebia


《水浒传》里如果把宋江作为读书人的代表,把晁盖作为非读书人的代表,就可以很明显看出读书人和非读书人的区别在于:一是读书人有主见,遇到事情能自己作出正确选择;非读书人没主见,遇到事情往往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二是读书人把利益置于义气之上,而非读书人是把义气置于利益之上;三是读书人更会耍权谋,而非读书人更实诚;四是读书人深谋远虑,非读书人眼光短浅。

第一个区别:读书人有主见,遇到事情能自己作出正确选择;非读书人没主见,遇到事情往往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上梁山这件事情上,体现宋江有主见和晁盖没主见的区别。宋江杀了阎婆惜亡命江湖,在江湖上与人结交时,从来没有唆使或怂恿任何人跳出来反朝廷。比如,宋江去清风寨投奔花荣,宋江提及在清风山从王英手里救过刘高之妻,花荣认为宋江不该救她,因为这夫妻二人乱行法度、残害良民。宋江听了就教育花荣,既是同僚为官,你可以隐恶扬善。宋江对自己则更是谨遵朝廷法度,杀了阎婆惜在江湖上逃亡一段时间,后来还是主动投案,心甘情愿刺配江州,即便是晁盖曾苦口相劝,要他上山入伙,他始终以不可不忠不孝为由拒绝,因为他始终认为“忠君报国”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唯一正道。后来宋江上梁山一是被形势所逼,不上梁山就无处可去,随时可能被官府捉住了砍头;二是被理想所诱,想要通过梁山这个平台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宋江上梁山完全是自主、自愿的选择。

而晁盖上梁山就完全不同了。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祖上是本县本乡富户,可谓家资丰厚,又兼勇武过人,江湖好汉送他一个“托塔天王”的名号,由此看来,晁盖明明就是个雄霸一方的土财主,小日子过得应该是十分滋润的。也就是说晁盖其实是最没有必要劫生辰纲的人,结果,他偏偏成了劫生辰纲的头头。这个表面上风风光光、江湖上名声显赫的晁盖,为虚名所累,被刘唐、吴用、公孙胜和阮氏三兄弟一阵吹捧、一顿高帽子狂戴,晁盖就热血上涌,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地当了这劫生辰纲的七人小团队的“法人代表”,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断了回头路,只能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庄园,上梁山以求安身保命!晁盖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就这样被其余六人牵着鼻子走,稀里糊涂地劫了生辰纲,又稀里糊涂地被迫上了梁山。

第二个区别:读书人把利益置于义气之上,而非读书人是把义气置于利益之上。

在对待利益与义气的问题上,体现出宋江重利益和晁盖重义气的区别。杨雄、石秀和时迁在投奔梁山路过祝家庄时,时迁职业病发作,偷了祝家庄店里的报晓鸡,一时争闹起来,石秀放火烧了店主的店屋,时迁被捉,杨雄和石秀跑上梁山来求助。晁盖本是一贯喜爱结交江湖好汉,且又十分重义,但一听闻杨雄、石秀和时迁三人如此劣行,还是打着梁山的招牌,让他气不打一处来,当场发作就要把杨雄和石秀拉出去砍头。晁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晁盖认为自从火并王伦之后,梁山泊好汉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 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锐气。新旧上山的兄弟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而时迁等三人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梁山众人受辱。晁盖的做法是要先斩了这两个行为不检点的人,再率军去荡平祝家庄,以出了胸中这口恶气!很显然,晁盖看重的行得正、坐得直的“义”,而不屑与德行有亏的人为伍。

而宋江考虑问题则完全不同,在利益与义气面前,他更看重的是利益,只需看他如何处理杨雄、石秀便知。宋江劝住晁盖,认为行为不检点的是时迁,而不是杨雄和石秀,不该斩了这两位好汉;对主动跳出来和梁山为难的祝家庄,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去收拾祝家庄,一来为山寨赚得三五年的粮食,二来可为梁山报了遭羞辱之仇;三来为来投奔梁山而遭受祝家庄羞辱的人报仇。宋江救下杨雄和石秀二人的性命,他们自然对晁盖有怨憎而对宋江则感恩戴德。接着,宋江又当着晁盖的面抚谕杨雄和石秀,既给了晁盖台阶下,又再次让杨雄和石秀感激他。这是宋江看重的第一层利益;宋江看重的第二层利益则是正好借此机会鼓动晁盖允许他率军下山攻打祝家庄,让他通过立功积累下人脉和威望。比起这两层利益来,时迁等人不检点的行为虽然与梁山提倡的“义”大相违背,在宋江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

第三个区别:读书人更会耍权谋,而非读书人更实诚。

在对待梁山大权上,体现出宋江善耍权谋和晁盖不会耍权谋的区别。宋江耍权谋最厉害的地方,当属他一步步架空晁盖、夺得梁山大权的若干做法。在宋江心里,晁盖能做梁山之主,不过是因为年岁长他十岁、先来梁山而已。言下之意,论才学、权谋、志向、能力,晁盖怎能和他比?所以宋江一上了梁山,便当仁不让地开始了他架空晁盖的阴谋做法。比如杨雄和石秀要来投梁山入伙,央求梁山去救时迁,晁盖听闻时迁做出鸡鸣狗盗之事,就要斩了杨雄石秀二人,宋江不仅拦住了晁盖,还大张旗鼓地亲率大军下山攻打祝家庄。晁盖讲究的是做人做事的“江湖义气”,而宋江想着的是如何收买人心、为我所用,只要能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服务,可以不择手段,不问出身、不论行径。如此一来,宋江得以迅速壮大他的势力,不管是梁山上的兄弟还是尚未上梁山的兄弟,对宋江无不拜服。晁盖未死之时,他头把交椅的位置已然形同虚设,只相当于是个“名誉老大”,真正大权在握的早已是宋江了。

在耍权谋、争夺权力方面,晁盖就完全不如宋江了。晁盖就是个实心眼的人,肚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所以处理事情总是直来直去,没有太多考虑,他压根没想到宋江对他表面恭敬的背后包藏着夺权的祸心。比如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宋江阵营有三十六名好汉,晁盖阵营只有九名好汉,吴用很快就倒向了宋江阵营,公孙胜是世外高人,始终游离于梁山。很显然,晁盖阵营势单力孤。每逢有事,总是宋江抢先拿了主意、做了决断;即便偶尔晁盖先声夺人,多半也是“无效发言”,三下五除二就被宋江或者吴用给否掉了。但凡宋江开口定调,宋江粉丝团必然是声势浩大地附和:哥哥所言甚是!一下子把晁盖的大哥形象冲刷得荡然无存。就这样,晁盖郁郁不得志,终于逮住个机会带兵下山,想要一战立威,偏偏既不懂得用兵又刚愎自用,听不得林冲建议,被毒箭射中面颊以致身死!可怜的晁盖,在宋江上梁山之后活得越来越更窝囊!

第四个区别:读书人深谋远虑,非读书人眼光短浅。

在对待梁山将来出路的问题上,体现出宋江深谋远虑和晁盖眼光短浅的区别。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就对梁山将来出路的问题有过深谋远虑的规划:第一步,先要不断对外发动作战,既可为梁山赚来数年的粮食草料和马匹武器等等物资,又可为梁山大举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尤其是可以为梁山把不少朝廷将官赚到梁山的队伍里来,为日后招安大计积累人脉,通过这些不断做大做强梁山。第二步,梁山做大做强之后会引起朝廷注意,朝廷必然派兵来镇压、围剿,再率军打败朝廷大军,为梁山扬威,引起朝廷的震惊和恐慌,既不敢小觑梁山,又不得不考虑,在不容易镇压和围剿的情况下,朝廷只能把招安作为上策。第三步,宋江率领梁山众人接受朝廷招安,由草寇反贼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官员,比上梁山之前的地位高多了,有出息多了,终于可以让众人都实现封妻荫子的人生夙愿。客观来说,这的确是梁山所有有可能的出路中最好的一条。但,可惜的是,宋江没想到,朝政腐败的朝廷怎么可能会让他们得以善终呢?

在对待梁山将来出路的问题上,晁盖的确没有宋江考虑得那么深远,更多的是看到眼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晁盖对梁山的定位是,不能做打家劫舍“土匪窝”,所以,晁盖为梁山组织定下来不得滥杀无辜的硬规矩。梁山作为啸聚山林的山头组织,要养这么多人马,所有的物资来源必须要靠下山劫掠。“土匪窝”的做法往往是劫掠财物之后还杀人,到了晁盖手里,他把这个规矩改过来了,不得滥杀无辜。梁山靠什么在江湖上立威?晁盖认为要靠能让江湖好汉服气的东西,所以,晁盖为梁山定下的大旗是“劫富济贫”,这个大旗比起王伦时期的“打家劫舍”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因为“打家劫舍”必然会滥杀无辜、什么人都抢;而“劫富济贫”则把目标指向了那些“富豪”,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富豪大多为富不仁,所以这个大旗明显更具有正义感和感召力,能够使梁山成为号召和吸引江湖好汉的聚义之地。但,晁盖对梁山的定位也止于此,没有更多考虑更长远的将来,万一被朝廷重兵围剿怎么办?梁山众人出路在哪里?

综上所述,晁盖这个梁山第二任领导人作为非读书人的代表,宋江这个梁山第三任领导人作为读书人的代表,相比较而言,如果要从作为梁山领导人这个角度来衡量和评判,宋江无疑比晁盖更优秀,更称职,这也是读书人比非读书人更有优势、更优秀所在。


乔鞅


《水浒传》中108个人中,读书人和非读书人可以从三个方面区分,一是上梁山,二是在梁山上,三是下梁山

一、上梁山。所谓的逼上梁山,指的是读书人,扭扭捏捏、半推半就上梁山的也是读书人。非读书人上梁山的画风完全不同,他们是欢天喜地、蹦蹦跳跳上梁山的。

二、在山上。读书人在议事厅扎堆,说话嗓门小,但说得多,有的喝完酒写诗;非读书人不是打架,就是去打架的路上,说话嗓门大,但语言单调,词语重复,喝完酒有的滥杀无辜。

三、下梁山。读书人念念不忘的还是封妻荫子,怎么都不开心,创个业就想被大公司收购,思想中毒极深;非读书人上山开心,在梁山上开心,被招安收购不开心,药酒中毒极深。

最后,读书人和非读书人的优点都有,缺点都没有,天地之间一等一的那个人是鲁智深。


欧比旺罗克


林冲,宋江,吴用...这些都是读过书的,受过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宋江,吴用主张诏安,可以得一官半职,可以光宗耀祖;林冲受到陷害,想任然想到充军2年以后,归来继续为朝廷效力,只是不得已逼上梁山...

李逵,王英...这些没有读过书的,他们要是做强盗,打家劫舍,估计是无恶不作的,他们不会给你讲什么仁义道德,忠君思想...


鬼谷奇书


造反的书,见人就砍,管你是不是读书的,秀才遇到兵,这里追求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杀读书人更加好招安,杀劳动人民白费力气不好招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