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人員以60%和100%比例繳納社保,養老金差別多少?

根據我國對社保的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外企、私企都要強制要求給員工繳納社保的,在養老保險上企業要按基本工資繳納20%,個人繳納8%;其中只有個人繳納的8%進入個人賬戶,公司繳納的20%是進入統籌賬戶的。所以也不存在這個繳費比例的問題,這個都是已經固定好了。

但是,對於一些靈活就業的工作者,他們則是自己繳納社保,沒有公司幫忙繳納社保,自己全額繳納。個人繳納的時候,可以選擇當地上年度平均工資的60%、70%、80%、90%、100%、150%、200%、300%等九個檔次中選擇任意一個作為繳費基數,也就有了這個繳費百分比了。確定了繳費基數之後,再按照這個繳費基數的20%繳納養老金。這其中的12%進入統籌賬戶,8%的進入個人賬戶。

靈活就業人員以60%和100%比例繳納社保,養老金差別多少?

根據養老金的計算公式,100%繳納和60%繳納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退休時每月的養老金是由3部分組成的。

退休時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96年以前沒有繳納社保的,按視同繳費的工齡計算)。

基礎養老金=〔本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工資指數)〕÷2×本人全部繳費年限(工齡)×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基礎養老金:繳費指數是1的老人,基礎養老金等於40%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而平均繳費指數是0.6的老人,基礎養老金等於3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這樣兩人待遇的比值是10:8。(假設王某繳費指數是1,個人賬戶養老金是一千元每月,那麼繳費指數是0.8的李某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只有800元每月。)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個人賬戶餘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60歲退休計發月數都是139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按照繳費基數的一定比例劃入個人賬戶的,最初是11%現在降至了8%。)

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各省市的計算方法不一樣。主要是針對實行個人賬戶繳費之前,參加工作人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一種補償。

從公式可以看出,這個時候“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就和選的比例掛鉤了,而不單純只是影響個人賬戶的數值。

靈活就業人員以60%和100%比例繳納社保,養老金差別多少?

其次,所謂100%、60%,其實指的就是個體參保每月的養老保險繳費指數,一個多繳多得,一個少繳少得的問題。其中的第一個差別,就是每月的繳費數額不同。這就好比在同一家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都是一樣的,但是基數不一樣,肯定基數較大的利息較高是一個道理。在職員工的養老保險單位繳納20%進入社會統籌賬戶,個人繳納8%進入個人養老金賬戶,但是靈活就業人員不同,他們有著不同的繳費檔次,一般最低都是當地在職員工平均工資的60%,最高為300%,部分地區會出現最低40%。所以說100%繳費,就是按照社平工資的20%計算的繳費額,作為100%檔繳納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繳費指數為 “1”;60%繳費,就是按照社平工資繳費基數中的60%檔次繳納養老保險,繳費指數為 “0.6”。

需要提醒一點, 兩者的差距並不是簡單的相加。事實上,基本養老金那部分相差的是具體金額——20%*上年度職工月均工資*繳費年限。平均工資越高,差距越大,繳費年限越長,差距越大。而個人養老賬戶相差的具體金額也受到個人繳費年限影響,繳費年限越長,繳納金額越多,差距就越明顯。

比如,北京2017年社平工資為7705,按照60%繳納基數就是4623,按照100%繳納基數為7705;個人賬戶每月一個繳納474.57,一個繳納788.91。

60%退休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7705*(1+0.6)/2*15*1%=924.6

個人養老金=474.57*12*15/139=614.55

退休時養老金=924.6+614.55=1539.15

100%退休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7705*(1+1)/2*15*1%=1155.75

個人養老金=788.91*12*15/139=1021.61

退休時養老金=1155.75+1021.61=2177.37

再加上養老金每年的增長幅度,只會一年比一年差距大!

在個人賬戶養老金上,100%比例的就會比60%比例的多出40%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每個月相差的20%一樣,同樣的個人賬戶養老金這相差的40%不是指的具體的金額,只要你的個人繳費年限越長,繳納金額越多,那麼對應的比例計算,這兩者的養老金差距也會越來越多。

靈活就業人員以60%和100%比例繳納社保,養老金差別多少?

當然了,這還是個人規劃問題。有的人覺得現在多省出點錢過好現在的生活,老了再去考慮養老的事,那麼你按60%繳納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覺得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有著很高的的要求,經濟實力比較強,那麼當然遵循養老金多繳多得的原則,繳納越多生活質量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