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楓林橋,半壁上海灘

清朝的時候,肇嘉浜是上海縣境內的一條航運河道。後來,這條河就成為了上海灘法租界和華界的分界線。北邊是法租界,洋人說了算;南邊是華界,中國人說了算。沿著河浜的北岸是法租界修築的徐家彙路,南岸則是中國政府修築的斜徐路。

一條河,分隔的是兩個世界。據說,舊時代的掏糞工最瞭解這兩個世界的差異。北岸掏出的糞,肥力很足;南岸則是清湯寡水。

連接兩個世界的通道,便是河浜上的橋。肇嘉浜上曾出現過好些橋。楓林橋是其中一座。久而久之,楓林橋成了其周邊華界區域的地理代名詞。

楓林橋的故事,很多很多。

豐林橋

1924年3月17日,上午十一時,在肇嘉浜的南岸,上海灘華界政府機構滬海道尹公署的旁邊,鞭炮齊鳴。中外名流雲集於此,出席江蘇交涉公署新址落成典禮。交涉公署是處理民國時期外交事務的機構。而位於上海的江蘇交涉公署,在中國的外交事務中地位非同一般。

時任淞滬護軍使的何豐林,成了典禮儀式上的中心人物。淞滬護軍使,從字面上看,就是相當於上海警備區司令。但是,在那個槍桿子說了算的年代,淞滬護軍使,那就是上海灘華界的最高首腦。不過,若是要恭維何豐林為“上海王”,他一定跟你翻臉的。因為,真正的上海王,並不是他,而是他的上司:浙江督軍盧永祥。

二十年代,有則新聞成了全上海灘茶餘飯後的談資:如日中天的租界巡捕房華人探目黃金榮,被一群便衣用槍指著腦袋綁走了。誰敢動黃金榮?正是淞滬護軍使何豐林。

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兒子盧筱嘉,看中了戲劇名伶露蘭春。但露蘭春是黃金榮的人。某次,盧筱嘉有意在露唱戲的時候喝倒彩,結果被在場的黃金榮扇了耳光。“太子”被打,這還了得?何豐林派人把黃金榮綁到了滬西華界。隨後杜月笙趕緊出面斡旋,出了大價碼,才營救出黃金榮。(此事之後,黃金榮威信大跌,而杜月笙的地位則大幅提升)

承蒙盧永祥的庇廕,何豐林在上海灘經營多年。他憧憬在這座國際大都市裡刻下自己的印記。江蘇交涉公署的修建,為他提供了機會。何豐林決定籌資一萬七千兩白銀,在江蘇交涉公署交通新址旁的肇嘉浜上建一座橋。這座橋就命名為“豐林橋”。而與之相連的華界道路,就叫“豐林路”。

豐林橋與交涉公署同時落成。那天,出席典禮的何豐林,心情一定很好。

不過,何豐林的好心情並沒能持續太長時間。豐林橋落成的那年,1924年的9月,江蘇督軍齊燮元與浙江督軍盧永祥之間爆發了“江浙戰爭”。這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陸海空立體式作戰”的內戰,持續了四十天,以盧永祥方面的完敗而告終。之後,何豐林離開了上海灘。

碧血橋

1927年3月26日,下午五時許,一輛牌號為1412的黑色小轎車從北向南駛過豐林橋,進入了重兵把守的交涉公署。車上的乘客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

為啥蔣介石是從法租界進入華界的呢?因為,他的司機開錯路了。就在幾天之前,上海市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獲得成功,解放了上海的華界地區。北伐東路部隊隨後進入上海華界,東路指揮部就設在豐林橋畔的交涉公署。北伐總司令蔣介石乘坐軍艦抵滬,在江南造船廠水域下了船。本可以直接駛至交涉公署,但司機糊里糊塗地通過謹記橋(如今的宛平南路)進入法租界。然後沿著肇嘉浜北岸的徐家彙路開到了楓林橋,再次越過肇嘉浜。北伐軍總司令不打招呼,帶著護衛部隊直接進入法租界,估計當時把法國人嚇得夠嗆。

蔣介石進入上海之後,即決定把交涉公署作為行轅。就在這裡,蔣介石秘密策劃了四一二政變,向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大開殺戒。

杜月笙充當了四一二政變的馬前卒,他率先對上海總工會領導人汪壽華下了黑手。4月11日,杜月笙邀汪壽華到其府上晚宴。汪進入杜宅後,即被打昏裝入麻袋,之後被運至豐林橋華界荒地活埋。汪壽華是第一位犧牲在豐林橋的中共高層領導人。

四一二政變後,豐林橋成為上海市特別市政府和警備司令部所在地。這裡的豐林橋監獄也成為關押共產黨人的大本營。趙世炎、陳延年等中共高層領導人均遇害於此。據說,黨組織曾試圖通過劫獄、劫囚車等方式營救黨的領導人。彼時豐林橋周邊遍佈地下黨人員,無奈敵人防守過於嚴密,無從下手。

1927年的豐林橋承載了太多重大歷史事件。9月上旬,武漢的汪精衛來到豐林橋交涉公署。在這裡,國民黨寧、漢、滬三方代表舉行會晤。最終,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併,史稱“寧漢合流”。

1927年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更是損失極為慘重的一年。重大損失不單單發生在上海。那一年,在北京,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被捕遇害。而簽署命令判決李大釗絞刑的軍事特別法庭審判長,正是三年前倉皇離開上海的那個淞滬護軍使,何豐林。

沒人喜歡何豐林,也沒人願意去紀念他。

1927年底,豐林橋被上海市特別市政府改名為“市政府橋”。1928年初,豐林路被改名為“楓林路”。從此,老百姓就把那座橋叫作“楓林橋”。

杏林橋

1935年5月10日,中午十二點半,香港路4號的上海銀行公會俱樂部裡,來了不少社會名流。上海醫事事業董事會在此召開全體董事會議。主席是孔祥熙,秘書長是顏福慶。

會議的議題就一個:決定中山醫院的選址。

估計當天參加會議的很多大佬,在收到會議通知時,會有些費解:中山醫院的選址不是已經定好了麼?

得益於金融界的支持,從1931年1月中山醫院籌備會第一次會議開始,這幫人就一直是在這個上海金融界的高級會所裡開會的。其間,還舉辦過多次宴會。成效倒也卓著:幾年下來,向社會各界成功募集了鉅額捐款。

最大的捐贈支持,來自於創建了北京協和的洛克菲勒集團。洛氏集團在上海法租界擁有一座佔地150畝的中華棒球場。1933年,洛氏集團就和顏福慶達成了初步意向,把棒球場捐出來,建造中山醫院和國立上海醫學院的新校舍。到了1934年,這事看上去算是鐵板釘釘了。各種報刊都大肆宣傳:中山醫院即將在法租界開工建設。當時,對於中山醫院的規模定位是極高的:要打造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醫院。

但是,在法租界建中山醫院這事兒,最後還是黃了。時至今日,當年中山醫院沒能落戶法租界的原因,依然不是非常清晰。有多種說法。很多人認為是法租界故意阻撓(說不定,他們怕150畝的中山醫院在法租界建起來後,旁邊的廣慈醫院就垮了,呵呵)。還有說法是,中國政府希望中山醫院在華界落戶。

1935年上海銀行公會俱樂部裡的那次會議,最終決定:在楓林橋華界建設中山醫院和國立上海醫學院的新校舍。1935年7月5日,上海市土地局在市政公報及各主要日報上刊登公告,稱內政部核准建築上海中山醫院及上海醫學院新校舍,依法徵用楓林橋民地一百畝,並附徵收民地詳細清單。

很多人為中山醫院在楓林橋的選址加油鼓勁。1935年,民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專業期刊《日新治療》上刊登了題為《國立中山醫院將在滬興建》的文章。文章說,楓林橋挺不錯的,樹木蒼茂、道路修整、空氣新鮮,很適合建醫院。文章還特別提到:楓林橋地域廣闊,便於今後進一步發展,對於建設上海醫事事業中心是非常有利的。

託前人的吉言,楓林橋畔,這家歷經了八十個春秋的、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國立中山醫院,如今已然成為上海灘最大的醫院。

國難橋

1937年11月9日,下午三時,楓林橋一片混亂。

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中國軍隊開始全線撤退。肇嘉浜南岸炮彈橫飛,已經可以聽到日軍坦克的聲音。楓林橋就要淪陷了,橋上擠滿了試圖逃往法租界的難民。

幾個月以來,這裡都是上海灘抗戰的熱點地區之一。

1937年8月12日,八一三抗戰爆發的前一天,原本已按照“大上海計劃”在幾年前就遷到江灣新址的上海市政府,宣佈因“交通不便”,遷回楓林橋的市政府舊址。當時誰都明白,上海戰事已不可避免。

楓林橋的中山醫院,在八一三後,改成了“第六救護醫院”。楓林橋的國立上海醫學院裡,在創始人顏福慶的號召下,師生們組織起多支救護隊。

而楓林橋交涉公署裡的外交大樓,從9月23日起,變成了傷兵分發站。這個傷兵分發站編制了“逐日傷兵進出院表”,詳細統計每日進院傷兵人數、每日出院傷兵人數、以及每日在院傷兵人數。“逐日傷兵進出院表”的記錄停止在11月9日。之前一天,在院傷兵總數為1459人。

日軍已經近在咫尺,交涉公署裡還有一千多號傷兵!楓林橋告急!楓林橋告急!

頭頂上,日本人的飛機不斷獰嘯著。所有人都要急瘋了。紅十字會的救援隊來了、世界紅卐字會的救援隊來了、佛教醫院的救援隊來了。眾多的民間團體和救護組織,冒著槍林彈雨,在楓林橋展開了一場傷兵大營救。駐守在楓林橋上原本受命要阻攔難民的法國士兵們,此刻也看不下去了,他們衝到肇嘉浜的南岸,加入到營救隊伍裡。目標只有一個:把傷兵們拖過楓林橋,進入法租界,就是勝利!

他們做到了。

當年,那個負責統計“逐日傷兵進出院表”的人,必定是飽含熱淚,寫下了最後一條記錄:11月9日,出院傷兵人數,1459人。

楓林橋淪陷,哀鴻遍野。

楓林橋上,出現了一位醫生,他逆著難民人流大潮,奮力擠過橋,來到中山醫院。他是中華麻風療養院的美籍代理院長,海深德醫師。得知中山醫院裡還有數十名麻風病人,他義無反顧地趕來了。

日軍佔領了中山醫院。海深德醫師目睹日軍在中山醫院大樓上架起大炮轟擊南市。他與日軍周旋,義正言辭之間,保護著病人們。他為病人們換藥,為病人們治療。他每日在中山醫院與租界之間往返,為病人帶去藥品和食物。

在那個陰冷的冬天裡,這位醫生,成了楓林橋上僅存的一抹亮色。

後記

時光荏苒。楓林橋的景,不斷變換。

後來,交涉公署的外交大樓裡,曾住進了國立上海醫學院的大教授們。外科泰斗黃家駟和夫人微笑地站在樓門口合影。他們不知道,北伐軍總司令也曾站在這裡拍照留念。

舊市政府的大樓,一度成了上醫幼兒園。當年的孩子們會自豪地告訴別人:我們的教室好高大好寬敞哦。他們不知道,樓前的操場上,曾舉行過聲勢浩大的閱兵。

肇嘉浜被填平了,河上的橋消失了,楓林路部分變成了中山醫院的內街。

站在楓林路口的天橋上往下看,肇嘉浜路上的車,匯成了河,川流不息。

(今年1月23日,在參加徐彙區區政府的一次會議時,我向徐彙區領導建議:建設“楓林橋華界歷史風貌區”。楓林橋

承載的厚重歷史,極具價值,是其他區域無法替代的。)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何豐林與他的上司盧永祥)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建成初期的豐林橋和交涉公署)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在交涉公署的合照)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三十年代楓林橋畔還曾有個著名的電影公司,如果沒有抗日戰爭,說不定楓林橋不單單是醫學中心,還會成為中國的影視中心。)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交涉公署的外交大樓如今還在。就在距離中山醫院一百米的平江路上。)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舊市政府的遺址也在平江路上。)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中山醫院三號樓前的獅子,原本是交涉公署的。)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中山醫院和上海醫學院的兩棟中式建築,修建於30年代。都是歷史保護建築。)

一座枫林桥,半壁上海滩

(這個春節前,在中山醫院的茶話會上,我穿著長衫、拿著扇子,給同事們講述楓林橋的歷史。牆上的投影就是民國時期楓林橋地區的高分辨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