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概况

海南区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位于乌海市区南部,,北纬39°15′~39°32′,东经106°40′~107°09′,东、南两边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毗邻;西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接壤;西依黄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隔河相望;北与乌海市海勃湾区相连,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新型工业城市,也是陕甘宁蒙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1]

海南区始建于1976年,是乌海市三个市辖区之一。

海南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74万人(2016年)[2],下辖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境内有一线天、飞来石及三道沟、明代烽火台、 拉僧庙遗址等旅游景点。

位置境域

海南区

海南区位于乌海市区南部。东、南两边与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市的 鄂托克旗毗邻;西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接壤;西依黄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 乌达区、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隔河相望;北与乌海市海勃湾区相连。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1005平方公里,占乌海市总面积的57.29%。地理坐标为北纬39°15′~39°32′,东经106°40′~107°09′。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

海南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拉僧仲,与乌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勃湾区相距28公里。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550公里,距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驻地 东胜区330公里。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相距128公里。

地质

海南地区地层、岩性和古生物化石的遗存现象显示,今海南地区的地质发展过程是复杂多样的。

太古代,距今约17亿年,受吕梁运动影响,发生近东西向延展的强烈褶皱变动,伴之有岩浆活动,岩层深度变质。

地貌

海南区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部的褶皱地带,高峻峭拔的桌子山自北向南延伸,成为海南地区东缘的屏障,走向与桌子山相同的甘德尔山则直插海南腹地,两山相对,中间形成狭长的山间洼地。随着山势洼地北窄南宽,自然与南部的起伏丘陵衔接。蜿蜒奔腾的黄河,傍着海南地区的西缘自南向北流去,沿岸造成高低错落的一、二级阶地。山水相映,组成一幅和谐的地貌景观。概括起来,其地貌有3个特征。

一、南北走向的桌子山和甘德尔山构成海南地区的地貌骨架,山麓洪积物和冲积物堆积,形成北窄南宽的山间洼地。

二、桌子山和甘德尔山南端隐伏,连接山脉和山间洼地的是起伏丘陵。

三、地区西部的黄河一、二级阶地和甘德尔山的山前洪积扇连接。形成东高西低的山前倾斜平原。

气候

海南地区处于大陆深部,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度达4.05度,为极干旱荒漠区。气候特征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燥多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寒潮频繁,降雪稀少;夏季稍短,高温炙热,风速大,季末降水增多;春季回暖快,大风多,风沙大;秋季初时降水较多,随着季风南撤;降水逐渐减少,大风不多,气候宜人。

土壤

海南区属蒙、新半荒漠地带。土壤类型比较简单,主要为 棕钙土和 灰漠土,其次是 草甸土和风化土即 岩成土。

棕钙土:为海南地区分布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约34966.13公顷,占该地区土壤总面积的99.29%,土层厚度80~150厘米,黄棕色、粒状或团块状,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和空气,有机质含量很低。适合于四合木、骆驼蓬和沙地旋复花植物生长。

灰漠土:分布面积较小,约227.87公顷,占地区土壤面积的0.65%,土层较薄,一般为10~30厘米,是灰色或棕灰色,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很低,适于超旱生小灌木和荒漠类型植物生长。

草甸土:分布于黄河一级阶地和河岸边,土壤层较厚,水分含量高,并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适于农耕。

岩成土:裸露及半裸露山地区,面积很小,约21.13公顷,占地区土壤面积的0.06%。

土地

海南地区土地由山地丘陵、山间洼地和黄河阶地平原构成,土地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约占乌海市土地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已开发的有:耕地面积2790.53公顷,约占土地总量的2.69%;林地面积744.9公顷,约占土地总量的0.79%;其余城镇用地、村庄用地、工矿区专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水利工程用地,仅占很小一部分土地。

尚未开发的土地有天然牧草地、裸岩硬地和沙地。天然牧草地80646.19公顷,约占土地总量的81.2%,是未来开发利用的丰厚土地资源。

矿产

海南地区是个地下矿产富集的地区,主要矿产有煤、铁、粘土、 石灰岩、 白云岩和 石英岩,其次有金、硅石等矿产10余种,矿化点达数十处。

水资源

海南地区的间歇性地表径流,除了小部分渗入地下,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概况

海南区

补给地下水以外,大部分顺沟谷流走。黄河是唯一的地表水资源。

第四系冲积洪积层潜水。共有4个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广,含水量颇丰。尤以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含水和中下更新统冲积洪积层潜水和承压水为好,是海南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

动植物

海南地区属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类群,动物种类组成比较简单。兽类20余种,主要有狐狸、刺猬、兔子。曾有黄羊、青羊、盘羊和野驴,已绝迹;鸟类40余种,主要有云雀、麻雀、喜鹊、石鸡、鹰、雕和猫头鹰等;无脊椎动物40余种,主要有青蛙、壁虎、蜥蜴、蛇和蜗牛等;鱼类30余种,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青鱼和泥鳅等。

海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属,279种。其中木本植物66种,包括乔木6种,灌木37种,半灌木22种,木质藤木1种。草本植物201种,其中菊科植物有20属45种,藜科植物有13属32种;豆科植物有12属23种;禾本科植物有13属16种;十字花科植物有8属10种; 毛茛科植物有5属9种; 蒺藜科植物有5属8种; 蔷薇科植物有5属8种; 蓼科植物有4属7种;百禾科植物有4属7种;紫草科植物有5属9种;唇形科植物有4属4种;树柳科植物有2属4种。另外还有孢子植物11种。

一线天旅游点:位于 甘德尔山南段,南北走向的高山中豁然出现一条东西向的深谷,两侧直立,形如刀切,高达几十米,宽仅2米,进入谷地上望,碧蓝的天空只有一线,极为壮观。

飞来石及三道沟:飞来石位于海南区人民政府驻地正东方约4公里、海南区至棋盘井6公里里程碑东约1公里处。飞来石及三道沟为海南区尚待开发的旅游景点。

海南区内的明代烽火台:共有5座,其中的二道坎烽火台最为壮观。该烽火台遗址位于西卓子山水泥厂黄河农场二队西北约1000米处,距黄河东岸约500米的高地上。

拉僧庙遗址:位于居民区北额热格腾山腰中部平台上,距拉僧庙至公乌素铁路800米处。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兴建,为蒙医学府,曾藏有大量蒙、藏医学书籍。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90年后,通过海南区人民政府拨款及多渠道筹款重建拉僧庙。

雀儿沟岩画:位于雀儿沟丘陵中,占地约100平方米,画面多为动物图案。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概况

海南区

渔村:位于西卓子山水泥厂西约6公里的黄河岸边。20世纪90年代末,西卓子山水泥厂与西卓子山办事处合作开发;至2002年,该旅游景点己建蒙古包餐厅、游泳池、跑马场、供游人垂钓的养鱼池、娱乐室、观河亭等度假休闲地。

兔岛:位于老石旦镇西约5公里黄河中的一个夹心小岛,面积约42公顷,岛上有河柳、胡杨、沙枣等野生树木。因该岛曾经生存有野兔而得名。是海南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四合木保护区:北起海拉公路12公里,南至25公里火车站,西有甘德尔山为屏障,东与海拉公路为界。在这一面积约1730公顷的狭长地带,生长着大量古老残遗濒危植物、植物界的“活化石”四合木。

巴音陶亥柠条种植保护区:位于巴音陶亥东部,距 巴音陶亥乡政府8公里的丘陵间。这里丘陵起伏,天高地远,一片苍茫。自1978年始,巴音陶亥乡在这里种植柠条,至2002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参观的团体和个人日益增多,为海南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黄河沿岸70余公里长的区域内,长河、大漠、高山、戈壁、古烽火台、村舍、田野所形成的独特自然风光,构成了海南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