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記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周昌明

“一個揹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每天天一亮就出發了。”這是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周昌明下村的標配。“他來我們村以後,街道變乾淨了,房子變漂亮了,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說起這個第一書記,高青村的群眾都豎起了拇指。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記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周昌明

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周昌明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這一駐,楞是給高青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思想落後,就用“築牢黨建”打開工作局面

到任後,周昌明並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入手。他走訪黨員、寨老、村幹,與他們促膝長談,瞭解他們生活狀況,收集村級發展意見。

一個月下來,他發現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支部活動不正常,黨員隊伍結構不合理都是制約高青發展的主要因素,找到癥結後周昌明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築牢黨建,把好“車頭”成為首要任務。

他立即向縣財政局爭取到幫扶資金7000元,用於維修村委會,打扮辦公場所,又組織黨員、村幹,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著力提高黨員素質和業務能力,還把村裡的中青年,有學歷,有能力的致富帶頭人納入到村兩委班子來。陸鈺宏就是其中之一。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記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周昌明

“我是村裡的養牛戶,算是養殖大戶吧,註冊了兩個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收益還可以,可是周書記一句話點醒了我,說我們這地方窮,自己發家致富只是“小富”,把親朋好友帶動起來發家致富才是“大富”,我被周書記的話感動了,決心投身村兩委,把更多的養殖技術傳授給群眾,帶領大家一起致富。”陸鈺宏信心滿滿的說。

現在陸鈺宏是高青村的文書了,自己的兩個合作社照常運轉,茶餘飯後,他就在村鼓樓無償的教授他的養牛致富經驗。如今,很多群眾都加入了他的養殖致富路,村幹+黨員+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正不斷壯大。

言語不通,就用“腳底沾泥” 縮短與群眾距離

高青村是地坪鎮最大的村,遍訪一次需要大半個月,一年多來,他有一半的時間花在走路上。言語不通,就學,學不會,就用手比劃。

十二組的潘玉木,患智力智障,無人料理,一直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他發現後,馬上幫其申請危房改造資金,動員村兩委幫忙施工,幫潘玉木修建了一間磚房,看到潘玉木住進了安全的房子,周昌明才長舒了一口氣。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記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周昌明

十一組的陸堂溫是家裡唯一的勞力,幹活摔傷了沒有錢醫,他又多次上門瞭解情況,收集信息,幫其申請到3000元臨時救助資金,年近六旬的陸堂溫看著這個聽不懂苗話的第一書記三天兩頭往自家跑,自己卻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真的太感謝你了周書記,我...”陸堂溫哽咽了一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別這樣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腳底沾有泥,心中才有力。他就是這樣挨家挨戶的看,力所能及的幹,常年走在高青的泥巷中,625戶一戶不落,凡群眾所需、所急、所盼,他都記錄在民情手冊上,認認真真,密密麻麻。一年多來,周昌明解民憂、辦實事超150餘件。

發展落後,就用“傾聽民意”狠抓精準幫扶

“有人說,是交通落後讓地坪的村寨保持民族固有的特色,可恰恰也是因為交通閉塞,讓高青村發展緩慢了好多年啊,不行,一定要改變!”周昌明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白天入戶問群眾需要什麼,晚上就擬寫幫扶計劃,四處對接、化緣申請幫扶項目。

群眾說村組分散,農產品運不出去,他就立即找施工隊,新建硬化產業路1260米,縮短高青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記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周昌明

村9組至10組距離;群眾提出想要有一個勞作之餘娛樂的場地,他就對接鎮政府、縣財政局,新建村級活動廣場及硬化620平米,修建文化戲臺,豐富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群眾說自來水管經常沒水,老出問題,他就找縣幫扶業務幫忙維修人飲工程……一年多來,周昌明在鎮、縣部門的幫助下,爭取到幫扶民生資金共計55.85萬元。

“哇,一年沒回來,村裡都有文化戲臺了,今年過年應該會很熱鬧吧”“可不是麼,這個周書記真能,你明天去9、10組看看,路都修了”“哎喲,這個第一書記666啊(苗語翻譯)……”

“周書記,他們都誇你呢!”一旁的支書潘宏輝笑著說。看到注視的目光,周昌明把手揣進衣兜,怪不好意思的。 “別這樣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高青村還沒脫貧呢,任務還很艱鉅,大家還要加油啊。”周昌明如是說。

王明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