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记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第一书记周昌明

“一个背包,一瓶水,一本笔记本,每天天一亮就出发了。”这是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第一书记周昌明下村的标配。“他来我们村以后,街道变干净了,房子变漂亮了,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说起这个第一书记,高青村的群众都竖起了拇指。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记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第一书记周昌明

高青村,是贵州省黎平县最南端的一个苗族村寨,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辖7个自然寨,18个村民小组共625户24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715人。贫困面大、基础设施差、房屋破旧、脱贫无门路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18年伊始,按县委脱贫攻坚部署总要求,周昌明被县财政局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这一驻,楞是给高青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落后,就用“筑牢党建”打开工作局面

到任后,周昌明并没有着急跟风盲目上项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况,从关键入手。他走访党员、寨老、村干,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生活状况,收集村级发展意见。

一个月下来,他发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支部活动不正常,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都是制约高青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到症结后周昌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筑牢党建,把好“车头”成为首要任务。

他立即向县财政局争取到帮扶资金7000元,用于维修村委会,打扮办公场所,又组织党员、村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两学一做学习,着力提高党员素质和业务能力,还把村里的中青年,有学历,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纳入到村两委班子来。陆钰宏就是其中之一。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记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第一书记周昌明

“我是村里的养牛户,算是养殖大户吧,注册了两个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还可以,可是周书记一句话点醒了我,说我们这地方穷,自己发家致富只是“小富”,把亲朋好友带动起来发家致富才是“大富”,我被周书记的话感动了,决心投身村两委,把更多的养殖技术传授给群众,带领大家一起致富。”陆钰宏信心满满的说。

现在陆钰宏是高青村的文书了,自己的两个合作社照常运转,茶余饭后,他就在村鼓楼无偿的教授他的养牛致富经验。如今,很多群众都加入了他的养殖致富路,村干+党员+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壮大。

言语不通,就用“脚底沾泥” 缩短与群众距离

高青村是地坪镇最大的村,遍访一次需要大半个月,一年多来,他有一半的时间花在走路上。言语不通,就学,学不会,就用手比划。

十二组的潘玉木,患智力智障,无人料理,一直住在透风漏雨的房子里,他发现后,马上帮其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动员村两委帮忙施工,帮潘玉木修建了一间砖房,看到潘玉木住进了安全的房子,周昌明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记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第一书记周昌明

十一组的陆堂温是家里唯一的劳力,干活摔伤了没有钱医,他又多次上门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帮其申请到3000元临时救助资金,年近六旬的陆堂温看着这个听不懂苗话的第一书记三天两头往自家跑,自己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真的太感谢你了周书记,我...”陆堂温哽咽了一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别这样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脚底沾有泥,心中才有力。他就是这样挨家挨户的看,力所能及的干,常年走在高青的泥巷中,625户一户不落,凡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他都记录在民情手册上,认认真真,密密麻麻。一年多来,周昌明解民忧、办实事超150余件。

发展落后,就用“倾听民意”狠抓精准帮扶

“有人说,是交通落后让地坪的村寨保持民族固有的特色,可恰恰也是因为交通闭塞,让高青村发展缓慢了好多年啊,不行,一定要改变!”周昌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白天入户问群众需要什么,晚上就拟写帮扶计划,四处对接、化缘申请帮扶项目。

群众说村组分散,农产品运不出去,他就立即找施工队,新建硬化产业路1260米,缩短高青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记黎平县地坪镇高青村第一书记周昌明

村9组至10组距离;群众提出想要有一个劳作之余娱乐的场地,他就对接镇政府、县财政局,新建村级活动广场及硬化620平米,修建文化戏台,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群众说自来水管经常没水,老出问题,他就找县帮扶业务帮忙维修人饮工程……一年多来,周昌明在镇、县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帮扶民生资金共计55.85万元。

“哇,一年没回来,村里都有文化戏台了,今年过年应该会很热闹吧”“可不是么,这个周书记真能,你明天去9、10组看看,路都修了”“哎哟,这个第一书记666啊(苗语翻译)……”

“周书记,他们都夸你呢!”一旁的支书潘宏辉笑着说。看到注视的目光,周昌明把手揣进衣兜,怪不好意思的。 “别这样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高青村还没脱贫呢,任务还很艰巨,大家还要加油啊。”周昌明如是说。

王明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