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

【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950年,华若中出生于无锡市东亭镇。正如他的名字所希冀的那样,他成为时代的浪潮中的“逐日追月”者。

日前,记者走进了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这位69岁的民营企业家对话,4个小时间,时被打动。他言谈质朴,却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商业的智慧;他的语速不快,让我们走入那个脚踏泥土的创业年代,感受到一代企业家的诚挚与热望。

20岁,华若中投身工业,依靠奋斗,改变了命运;35岁,他被调任为厂长,又再度帮助破产边缘的集体企业实现扭亏为盈;40岁,已是“不惑之年”,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转型,选择从零做起……

如今,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逾200亿元的年产值,成为了在全国占据半壁江山,在世界占有二分市场的行业“隐形冠军”;这显赫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泡塑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神话,和企业家日征月迈的奋斗历程。

【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

以苦为乐,他是醉心工业的追梦人

“20岁前,几乎没吃饱过饭。”回忆往昔,一个“苦”字,说尽了他童年的味道。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在华若中心中深深种下了珍惜机会、奋发图强的个性。

1963年,东亭镇镇立中学招收150个小学毕业生,华若中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中学时代,对于农民出身的他而言,吃午饭都显得有些困难。“学校要求事先装点米在里边,可是我带不出米,只好在饭盒底下放一个山芋……”到了午饭时间,华若中一个人拿着山芋到操场边上,悄悄地吃。冬天,一只山芋都是精贵的,到了下午放学,华若中常常已是饿得“满头虚汗”。

更不用提,为了省灯油,他常常很早起来,借着蒙蒙亮的天光读书。在同龄人的记忆里,出生贫寒的华若中,是班上最勤奋好学的学生之一;也正因为刻苦精神,他得以与工业结缘。

1970年,无锡东亭镇的乡镇企业开始萌芽。镇政府提出“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口号,东亭镇计划遴选60名优秀青年进入乡镇企业,华若中以优异的成绩得以进入无锡市电机厂学习。进场学徒的时间是六个月,在日以继夜的努力下,华若中4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在农机厂获得工作,站稳了脚跟。依靠着不服输的钻研劲儿,华若中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骨干。他从工人做到车间主任,又升任科长,1979年底正式转为副厂长。1985年,看准他的能力,东亭镇将华若中派到一家长期亏损的起重器厂任厂长,兼支部书记。到1990年,华若中凭着拼搏的精神扭亏为盈,每年可以盈利30-40万。

对于一个出身贫穷的农村孩子来说,华若中的命运已经完全改变了。但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开拓了他的眼界,也让他深深爱上了工业。另一方面,华若中身为厂长,想到不仅仅是自己。

“无锡市的乡镇企业,大部分技术水平较低,靠与大工厂做配套加工挣钱。单单是起重机厂,整个无锡就有36家,大家都没有规模……”经过反复调研,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升起:为了持续发展,眼下的这个厂,不能拘泥于目前的状态,必须强硬的蜕变。走出做低端的机械加工这个不温不饱的小圈子,进入一个自己掌握技术,也有市场前景的行当。

新的问题来了:企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机会就这样悄悄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1990年冬,华若中坐硬座去西安出差,一路行车,一路思考着行业突破点。某站过后,华若中看到有本杂志没被带走,便随手读了起来。一篇文章跳入他的眼帘:《“赤膊”家电等衣穿》。文章讲的是,90年代初,老百姓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买家电流行一时。中国的家电品质很好,有能力出口到了国外。但是苦于没有好的包装,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非常高。

究其原因,则是国外家电包装用质轻耐冲撞的泡沫塑料(EPS),而国产货无EPS包装,只能用切碎纸衬垫。

三个大大的字母EPS,看得华若中双眼发亮。“这么紧俏的产品,难道中国不能生产?”直觉告诉他,这背后一定存在商机。不久后,华若中到处打听中国自己的EPS企业,得知上海、北京、南京都有可以生产EPS的企业,国内已经有企业投资了上千万美金引进当时世界领先的EPS“一步法”技术,但仍是杯水车薪。最让他吃惊的是,当时EPS中国大陆人均耗用仅为0.08kg,而德国、韩国分别是4.3kg和2.8kg,如此大的缺口,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华若中当即决定:这就是转型的方向!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机械转型化工这一陌生行业,挑战重重,谈何容易?缺资金、缺人力、更缺信心。依靠乡政府的担保,华若中去银行陪信贷员喝酒讲好话贷了20万元。同时,华若中聚起了十七条农民好汉,在荒地上搭了个毛竹棚搞起了试生产。突破重重阻力,1991年,在乡政府划拨12亩地的支持下,从成本较低的“两步法”做起,华若中的新厂渐渐进入规划当中。

【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

以德服人,他是五顾茅庐的“穷”厂长

“之前搞机械,安安稳稳,1990年每年已经能有固定薪酬六、七千元了。”他也会叩问内心,牺牲这么大,去探索一个未知的行业,值得吗?

一个声音在他心中响起:“有舍才有得。既然认准,便全力以赴!”

正是这份不怕“舍”的拼劲儿,让华若中因“公”而忘“私”。

儿子华啸威回忆起父亲创建新厂的经历,感慨良多。他至今记得,父亲为了节约厂里的经费,甚至把工程师请到家中过夜,自己只好打地铺。厂建起来了,家里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因为厂里用于办公的桌椅板凳,都是华若中一张一张从家里搬走的。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厂里没有利润,也就几乎没有资产。说起来是个厂,实际上几乎没有办公的空间:前面一张桌子是会计,中间一张桌子是厂长华若中,隔壁房间的一张桌子,就是门卫了。

“尽管艰苦,但是我有信念。”厂初步成型,华若中请人在墙壁上写了八个字:“奋发图强,建厂用人。”这是他的心里话。

在一起走过艰辛岁月的老同事眼中,华若中对员工要求很高,但却出了名的爱才、惜才。对于用人他有一句理念:“办厂靠志气,成功靠科技,做强做大要靠人才。”“作为厂长,我把自己定位很低,我觉得自己是没有本事的人,我必须要靠有本事的人,发展我的企业。”

为同事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是1991年的那次“五顾茅庐”。如果说,三国时代的刘备只是吃了“闭门羹”,那么,那一年的华若中,则是被下了“逐客令”。

1991年,全新的EPS生产线正欲启动,华若中辗转寻找合适的技术骨干,打听到一位退休的孙师傅,颇有相关经验,住在南京郊区。“我和同事早晨从无锡出发,花了几个小时总算找到了那里。敲门人不在,我们想,这趟不能白来。于是两个人坐在门口,中午吃着别人卖剩下的冷油条和大饼,拿出随身带的漱口杯,去问隔壁的住户要一杯自来水喝。到下午三点多,老师傅终于回来了,我们急忙把带来的无锡的土菜送给他,结果被连人带菜轰了出来。”

“两个人只好灰溜溜回到南京火车站。”回去的路上,华若中甚至丢掉了一只鞋……

这只是他招贤的“序曲”。功夫不负有心人,华若中又上门4次,终于把老师傅请进了车间。

这件事之后,华若中在心中暗暗发力:“一定要把品质搞上去,把产品做到市场最好。”

事实是,他做到了——工厂开工不久,兴达一天的产能仅仅为5、6吨,可是,客户在接触到兴达的产品后,“门口的货车已经排队等着要货了。”

有了人才,还要把人才用好,让大家形成一致的目标。华若中颇有心得。“我当过厂长、副厂长,明白乡镇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我定下一条规矩:我、厂长、值班会计、两个副厂长,涉及重大决策,一定要共同商量。可以争论,但这不是分歧,团队应该团结,但不能没有原则的一团和气。”

这样出以公心的行事个性,让他广受认可,让他的话语掷地有声。

2005年,华若中的儿子华啸威从公务员岗位回厂工作。直到2018年5月,华若中才正式将董事长职位交班给儿子。

这13年,华若中是如何“考察”的?他说:对企业有贡献的情况下,在公司的团队中间形成了一个威信。这13年,华啸威从无“捷径”:从基层员工,到商业参谋,他把市场正式拓展到了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并一手打造了兴达的ERP体系,大大提升了兴达的生产效率……

“传代”现场,华若中对大家说,华家在兴达仅有40%的股份,用人上要继续吸引外才,摒弃家族思维。他希望华啸威上任后,“保持低调”,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未来,做一个为企业负责的人。

【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

以身作则,他是“四千四万”的践行者

“任何一个企业再好,要看客户多不多,产品欢迎不欢迎。”

华若中早早定下“将兴达推向全国”的口号。华若中说起最早积累客户的“诀窍”:到了一个工厂,先看厂长桌上有没有电话本,能抄下来的、赶紧全抄下来。

回忆自己开拓市场的经历,华若中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某一年的东北之行。“那是9月中旬的哈尔滨,为了节省路费,我住的招待所一晚3块元、18个人睡一张大通铺。晚上睡觉之前,我就把包、袋子绑在脖子上面……尔后,我又到佳木斯出差,那时已经是十月一号。我早晨起来刷牙,一看地上已经有冰了……”

“一问才知道,佳木斯已经结冰了整整十天。”此时此刻,华若中穿的还是夏装、脚上甚至是一双凉鞋。

投入工作,华若中早已将个人的感受置于脑后。凭着这股劲头,兴达的销售进入良性循环。甚至于一度“工厂还没有开始生产,已经开始有订单来‘敲门’。”

1994年,兴达泡塑年产能达到8000吨,当年成为东亭镇第一家产值过亿的企业。1996年8月份,华若中如数还清了银行的所有贷款——他心中,一家健康企业,应该不以欠债经营。

而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以企业文化的形式深深融入兴达。华若中的企业中有一条明确规定,“禁进赌场,限进舞场,搞好生产,开发市场。”

1998年,华若中曾“用一条三五香烟作招待,换来了德国企业亿元订单并4000万的预付款。”许多民营企业和他们接触就是一番吃请过度招待,但到了他这儿,“就是实实在在地讲生产条件、供货能力和企业信誉。”

面对客户,“我唯一的‘礼物’,是两包烟招待。”实际上,对于挑剔的外商来说,企业家唯效率、抓质量的态度,是最好的礼物。

兴达泡塑没有辜负期待。华若中和工人们坚守一线,一个月实现一万多吨的产量。那时正值春节,他和团队没有放假一天,直到大年初一,货车还在送发货的路上。

面对成绩,华若中始终保持审慎:“一个企业的规模,源自于市场。小市场,只能办小工厂,有大市场,才能办成大工厂。”正因为如此,兴达从未盲目扩大产能,追寻精细化的管理,甚至做到:“每一款产品的生产,都是供需平衡。市场有多大需求,我就把生产规模扩大到多少。”

但论及企业在装备技术上的投资,华若中却毫不吝啬。领先的“一步法”产品,为兴达寻找了到真正的“大市场”。

采访中,记者问华若中:您乡音这么重,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有没有困扰?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说普通话。”他笑道。实际上,口音并没有困扰他:一来,每次谈客户之前,他都事先准备好稿子,发给客户看。二来,一旦做起生意,客户就会快速认可华若中这个人的真诚和人品。

对于他而言,似乎可以用努力来化解的问题,都不成问题。

直到今天,年近70的他仍保持着近40年来的习惯:早晨8点来到车间,与员工交流,检查他所知晓的每个细节。

谈到这里,不由地想起人们对苏南精神的总结,“四千四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访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与每一条相对应,华若中都“超乎想象”地做到了。回顾往昔,我们无法想象这一代企业家面临了怎样的困境,又燃烧了多少的热情。

记者又问华若中: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兴达泡塑这艘商业航母的未来是怎样的?是否剑指行业的垄断?

面对这个问题,华若中却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格外符合兴达“品格”的答案:“兴达不会去垄断。行业内的各个企业,都要有挣到钱机会,这样才能避免价格战,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走自己的路,也要给别人让出道来。”他坚定地说。

当企业与时代同行,时代也会让企业绽放应有的光芒。

转自江苏商会联盟

【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锡商风采】华若中:与时代同行的“隐形冠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