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的“敦煌樣本”

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的“敦煌樣本”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敦煌样本”

敦煌莫高窟九層樓 吳 健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敦煌样本”

莫高窟第八十五窟壁畫修復工作現場。 敦煌研究院供圖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的“敦煌样本”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球幕電影《夢幻佛宮》 丁小勝

□ 光明日報、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調研組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敦煌,不僅是西北沙漠裡的一片綠洲,是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見證,也是外部世界認知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敦煌莫高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歷史延續最悠久、保持比較完好的佛教歷史遺蹟。敦煌研究院作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博管理機構,同時也是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75年來,該院以自覺的文化擔當,堅守文化遺產保護的底線,以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為支撐,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多學科協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多元價值,逐步形成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的“十位一體”的事業發展模式和“基於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實現敦煌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19年3月,光明日報、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調研組走進敦煌研究院,就“敦煌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專題調研。

3月初的敦煌,冰雪未融,春寒料峭。南起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連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這裡有令人流連忘返的“萬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有歎為觀止的“彩雲充滿樂飄空,仙女飛天勁舞豐”。當樂尊和尚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莫高窟鑿壁開窟的聲響延綿上千年。

這座“文化藝術聖殿”承載了佛教、繪畫、塑像、中西文化交流的燦爛歷史,歷經一千餘年的興起、廢棄、重生的命運,它的內在魅力為何絲毫未減,越來越呈現出“年輕的表情”?

科技創新助力敦煌文化遺產保護

“看完球幕電影,身臨其境,再去古老的石窟裡感受更多了一份敬畏”“相對於實體參觀,數字電影不僅能看得更清楚,而且可以幫助人類永久保存這一世界古老的歷史遺產”……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不少遊客連連感嘆,觀看《夢幻佛宮》球幕電影,恍若置身於一個個異彩紛呈、如夢如幻的洞窟之中,精美的塑像似乎觸手可及,絢麗的壁畫近在咫尺,細節纖毫畢現。由單一參觀洞窟變成“總量控制+網上預約+數字展示+實體洞窟”的旅遊開放新模式,球幕電影達到8K影像技術級別,可投射出8800萬像素點,實現對極具藝術價值的文物數字化還原和保存。

“數字電影為遊客提供了更好的旅行體驗,這種參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緩解了旅遊旺季遊客劇增對敦煌莫高窟文物造成的壓力”,敦煌研究院原院長王旭東介紹,“就傳統文化而言,科技讓人更加容易理解傳統文化,從而讓人們更好地掌握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能更有效地傳承。”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著手將先進科技與文物保護理唸對接,搭建了集數字信息採集處理、技術研發與應用為一體的系統平臺,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彙集成電子檔案,構建出多元化、智能化的石窟文物數字資源庫。經過近30年的探索實踐,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石窟206個洞窟的數據採集和100多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40個洞窟的三維掃描和虛擬漫遊節目製作,中英文版本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先後面向全球上線,實現敦煌石窟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截至目前,“數字敦煌”資源網的全球訪問量已超過700萬人次。

敦煌研究院與華為、騰訊等公司在文物保護領域合作,如與騰訊動漫合作,以連環插畫的形式解讀“經變畫”;合作舉辦的敦煌“數字供養人”互聯網公益活動,總曝光達17.5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達5.3億次。通過線上創意形式,讓廣大年輕人都有機會參與到敦煌文化的傳承中來。

考古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高光譜成像系統、X射線衍射儀、離子色譜儀、激光誘導擊穿系統……這些價值5000多萬元的百餘臺先進設備使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發展成為一個全國領先的石窟文物保護綜合研究的科研實體。

調研組瞭解到,保護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代壁畫、土遺址價值的科學認知、病害機理研究、保護材料與工藝研究、預防性保護等,該所先後承擔國家或省部級課題50項,獲得國家級及各類科技成果獎勵20餘項,制定了國家和行業標準14項,並獲得50多項國家技術專利。同時,保護研究所還研發完善了包括起甲壁畫修復、空鼓壁畫修復、酥鹼壁畫修復為主的古代壁畫成套保護修復技術,以支頂加固、錨杆錨固、裂隙灌漿等為主要技術手段的乾旱環境下土遺址保護加固技術等一系列核心技術,並推廣應用於全國的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項目中。

為解決古代壁畫病害機理闡述不清、基礎性研究薄弱、保護難度大等問題,國家文物局、科技部和甘肅省先後依託敦煌研究院成立了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通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藉助相關領域的科研優勢進一步探索適合於敦煌石窟的保護方式。

二氧化碳動態圖、人流量、相對溼度、風蝕數據……在敦煌石窟監測中心,調研組看到大屏幕上顯示著20多項不同監測內容,這是敦煌莫高窟監測中心的“實時監測”系統,通過投放600多個監測設備,實現實時監測。“如果某些指標超標,監控中心的預警系統會自動報警。”敦煌石窟監測中心主任王小偉介紹,“通過遊客監測、石窟環境監測、壁畫病害監測等方式,可實現對洞窟更全面和更科學的預防性保護。”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不斷完善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推進省級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平臺建設。

敦煌研究院通過科研攻關,成功將仿真與模擬試驗技術引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研發出了可同時模擬溫溼度、光照、風、雨、雪等多種環境共同作用的多場耦合實驗室,該實驗室為病害機理研究、保護效果的預測與評估提供更為準確可靠的技術手段,提升了古遺址的保護水平。

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技術的集散地,藉助多種載體,以“數字敦煌”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使得古老遺產在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中不斷得以創新性保護。

全方位多角度闡釋敦煌美學,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一路的駝鈴,風沙在聽;一夜的羌笛,鄉愁難平。”悠揚的歌聲伴隨著精緻的妝發、不差分毫的首飾,還原色彩款式的服裝絢麗多彩……一場形式新穎的視聽盛宴在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期間舉辦的“絕色敦煌之夜”拉開序幕,洞窟裡絕美壁畫與現代的碰撞,遠古樂器和創新的交織,形成音樂演奏和服裝表演的完美融合。

敦煌研究院在保護、研究敦煌石窟的同時,注重挖掘敦煌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內涵,在文化創意方面的一系列探索,讓敦煌石窟裡的壁畫、塑像都“活”起來。研究院在國內20多個省市及奧地利、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舉辦了100多場敦煌藝術展覽,並組織敦煌文化創意體驗活動走進澳大利亞、泰國,展覽展示深受歡迎,反響超出預期。

敦煌研究院不僅在展覽方面創新創意設計和展示方式,同時基於學術和科研成果,出版有關敦煌文化藝術的圖書、電視紀錄片和網絡多媒體信息;藉助新媒體平臺講好“敦煌故事”。2018年,敦煌研究院新媒體平臺瀏覽量突破1.2億人次,同比增長283%,訪客覆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70多個國家;“@莫高窟”獲2018年度文博十大最具影響力官微。

敦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資源極為豐潤厚重的文化。敦煌研究院注重整合這些文化資源,完善了商標品牌的管理,提煉具有符號化意義的“故事”,在學術研究、展覽、文化創意、公共教育等方面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註冊了120餘項商標和50多個數字化洞窟的著作權登記。2016年4月,該院成立了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制定了《敦煌研究院“十三五”文創事業與產業發展規劃》,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品牌文化。

其中,“敦煌文化驛站”公益講座是敦煌文化弘揚體系中的一大亮點。講座涵蓋了莫高窟營建歷史、數字化技術應用及壁畫中的舞蹈、繪畫等各個方面,弘揚敦煌文化,拓展傳播方式和受眾,分享敦煌石窟的保護與研究成果,激發聽眾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我是懷著對神秘石窟的嚮往,對身著霓裳羽衣,翩翩起舞的飛天形象的神往來到敦煌。”通過提前預約報名的天津美院學生侯春萍深刻感受到了文化遺產的珍貴,並立志做一名宣傳敦煌文化的使者。“敦煌文化驛站”自開辦以來,共舉辦22期,吸引遊客及本地市民共計5000餘人次參與。

“‘莫高學堂’在孩子心中就是殿堂級的課堂!”第二期學堂的家長們感嘆。最讓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感動的是,第二期學員左純溪、左浩驊姐弟倆在研學後拿出積攢的5萬元壓歲錢捐贈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用於敦煌石窟文物保護事業。“在‘莫高學堂’研習的這幾天,一次次被莫高窟偉大的石窟藝術震撼,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為敦煌石窟事業作更多的貢獻。”“看到許多壁畫的色彩已經褪去,部分塑像的五指也有斷裂,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夠再現莫高窟的光華。”姐弟倆感慨。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李萍告訴調研組:“近年來,除了‘莫高講堂’‘敦煌文化驛站’這類講座品牌受到歡迎,‘敦煌藝術大展’‘數字敦煌展覽’也早已成為敦煌的文化名片。而‘敦煌歲時節令’‘念念敦煌’等數字文創活動,推動了敦煌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價值積累提升。”

體制機制精緻有效,打造文物領域“敦煌質量”

地處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是靜謐的,但走進敦煌研究院,每個人都是忙碌的,他們很多人以院為家,承擔著繁重的工作。75年來,一代代人紮根大漠,探索出了符合文物遺產保護規律的“十位一體”的事業發展模式和“基於價值完整性的平衡發展質量管理模式”,打造出文物領域的“敦煌質量”。 遺產管理是一項複雜、多層面、多維度、跨領域的開放式動態科學的管理過程,涉及諸多物理的和人為的要素。保護,研究,弘揚,互相關聯,互為表裡,是協同發展的整體性系統。

真實、完整地保護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它的本體,還要保護它賦存的環境。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領域建立起詳細的莫高窟保護管理制度,有基於風險管理的文物監測預警體系,有標準的文化遺產保護規範,有精細的保護技術和工藝操作流程,有嚴格觀測評估為一體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應用與評價管理體系,通過對文物調查、保護、科學研究、結果監測評估等各個環節的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管理,確保用於保護文物的各項實踐和科學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

“高質量的文物保護,就是要做到最小干預。”王旭東告訴調研組,“敦煌的保護已經逐步過渡到預防性保護階段。在最低限度干預原則下,敦煌研究院建立起一整套文化遺產保護技術規範。目前,這些技術已在10餘個省區的200多個文保工程中應用。”

敦煌研究院協同考古、歷史、美術等多學科進行跨領域研究,多年來,先後出版了各類學術專著5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700餘篇,整窟臨摹複製洞窟15個,單幅壁畫臨摹2000多幅、彩塑50多身;創辦的敦煌學期刊《敦煌研究》,入選第二、三屆全國“百強報刊”;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歷時十年領銜編著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於2017年獲得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敦煌研究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

莫高窟是中外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晶,敦煌研究院以敦煌石窟和敦煌學為研究核心,以圖像、文獻、文物為研究對象,開展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從廣度到深度等不同層次的學術研究。公開學術研究資源,積極搭建敦煌學國際化交流平臺,完善訪問學者招募機制,鼓勵人文科學同自然科學的幾十個學科交叉研究和多領域協同研究。通過建立“協同管理”體系,形成各方力量參與敦煌文化遺產研究的格局。

除此之外,該院在有效保護好莫高窟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麵向公眾的更完善的開放服務,充分拓展開放空間,開展遊客承載量方法研究,建立了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通過保護、研究,最終要將文化遺產賦存的豐富而又多元的價值呈現給公眾,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從中汲取營養。”李萍介紹,敦煌研究院針對觀眾類型建立的“針對性分類”弘揚管理體系,讓不同類型、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社會大眾能看得好、聽得懂、記得住、講得出。

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與啟示

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敦煌石窟的建築、壁畫、塑像、出土文物,深深烙有多民族文化影響的印記和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痕跡。敦煌藝術是全球交往和東西方文化藝術交融的典範,為今天中國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借鑑。敦煌研究院保護文化遺產的系統性做法值得深思。

——敦煌文化持續傳承折射出敦煌古代異質文化交融中所蘊含的強大的文化精神,具有振奮人心、滌盪心靈的強大力量。敦煌研究院建院以來,以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為代表的幾代人在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開拓性工作。敦煌文化研究能取得巨大成就,正是基於75年來幾代莫高窟人自覺的文化擔當,基於他們對敦煌文化的長期研究和精準把握,在代代傳承中,形成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和“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的質量文化。

——敦煌研究院多年來踐行“開放辦院”主旨,共享敦煌文化資源,搭建國際化平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互動。敦煌將古代四大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交匯融合在一起,這使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對敦煌文化藝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為了向全球講好中國的“敦煌故事”,做好“保護、研究與弘揚”,研究院成立了“敦煌與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與意大利、吉爾吉斯斯坦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高校、博物館、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引進國際訪問學者、特聘研究員,形成各方力量參與敦煌文化遺產研究的新格局。

——以莫高窟的價值吸引和留住人才,著力完善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讓人才在挖掘莫高窟文化價值的興趣中實現自我價值。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選送中青年專業人員到國內外高等院校進修學習,鼓勵青年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通過“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穩定人才隊伍,現已初步構建了“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人力資源保障體系,逐步建成了一支理工、人文、藝術多學科、多層次、結構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莫高窟無與倫比的價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類人才會聚敦煌,保護、研究、弘揚平衡發展的良好局面又為各類人才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和發展空間,這成為敦煌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基石。

——堅持文物保護與文物利用相統籌,積極開展智慧保護,參與博物館國際治理,加強世界文明對話。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首創旅遊預約制,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並從保護敦煌石窟延伸到保護絲路文明印跡,將敦煌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成套技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應用,敦煌文化承載的價值啟示能真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彰顯“催化劑”“解碼器”的作用,成為世界文明對話的亮點。

(調研組成員:宋喜群、趙婧、童清豔、紀博、蘭亞妮)

(原載2019年4月19日《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