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南昌需增加土地供應量

每當市場變化之時,樓市調控就會接踵而至。

近期,自然資源部發布重要文件,住宅供地將實施差別化調控!

這也是今年來第一次出臺全國樓市調控的統領性文件!

4月17日,自然資源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州盟和百萬人口以上縣(縣級市),2019年住宅用地供應將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週期,按照“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五類調控目標,並明確指出“該快的快、該停的停”。其中特別指出,消化週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至18個月的,要適當減少供地;18至12個月的,維持供地持平水平;12至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要顯著增加並加快供地。

據不完全統計發現,至少已有1座二線城市的商品房用地消化週期達到36個月以上,按規定將停止供地。另有14座城市的消化週期小於6個月,按規定應加快供地。

消化週期超36個月應停止供地

具體文件內容如下:

調控:南昌需增加土地供應量

簡單來說,通知的意思是:

截止2019年3月,縣級市及以上城市,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週期,和上年宅用地供應分類調控目標,結合本地土地市場實際,把住宅用地供應“五類”:顯著增加、增加、持平、適當減少、減少直至暫停。

其中

對消化週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

36-18個月的,要適當減少供地;

18-12個月的,維持供地持平水平;

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

6個月以下的,要顯著增加並加快供地。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1646平方米,環比2月末減少605萬平方米,庫存數據創近61個月(自2014年2月末以來)的最低。

我們都知道像“限購、限貸、限售”等調控政策調的都是需求面的,而事實上唯一能解決問題的是加大供應。而早在2017年,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就已經從供應側出大招了,今年的“五類”調控目標也是結合2017、2018年住宅用地供應數據來制定並實施的。02哪些城市將加大供應?蘇州在不在列?

所謂去化週期,一般為庫存與近6月銷售面積平均值之比,衡量的是一個城市既有商品房庫存的清倉去化時間。

顯然,去化週期越短,市場供求關係就越緊俏,增加土地供應的必要性隨之而產生,反之同理。

按照規定,去化週期大於36個月的,要停止供地。事實上,除了個別類似鶴崗、玉門這樣偏遠的收縮型城市,大多數城市的去化週期都不會達到這一水平。

南昌去化週期低於12個月,需要增加供地

根據澤平宏觀發佈的報告,2019年3月,一線、二線、三四線樣本城市庫存去化週期分別為11.7、10.5、11.4個月,基本都在可控範圍。

無論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絕大多數城市都不存在高庫存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停止供地”之說,反而這些城市都要增加供地。

這其中,杭州、西安去化週期低於6個月,屬於需要顯著增加並加快土地供應的城市。

南京、重慶、武漢、上海、南昌、廣州、長沙、長春、蘇州、成都、福州等城市低於12個月,

屬於需要增加土地供應的城市。

南昌3月新增供應面積63.83萬方

環漲36%


調控:南昌需增加土地供應量

3月南昌預售新增供應面積

出現較大增幅,共約63.83萬方,環比漲36%。從供應類型來看,以住宅為主力,

共新增預售面積約48.15萬方,佔比75%。從供應區域來看,紅谷灘區尤其是九龍湖新區共9盤領證,供應面積約24.35萬方,佔整個3月供應總面積的近4成,遙遙領先其他區域。


土地供應對樓市影響有多大?

對於房價走勢,長期以來流傳的一句話是: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土地供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往往能成為地方政府推高房價的手段。只要人為限制土地供應,或者讓土地供給跟不上人口湧入的步伐,自然就可以製造供求失衡的局面,讓高房價得以維持。

因此,官方強調庫存低於12個月的都要增加或顯著增加供地,正是基於部分城市樓市回暖的現實而來。

近來房企的拿地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CREIS中指數據顯示,以公開招拍掛市場成交數據來看,2019年第一季度全國土地成交總價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杭州、天津、上海、蘇州、福州、西安、鄭州、武漢、重慶,這些都是熱點一二線城市,房企們也用行動表明了對這些城市的看好。

今年一季度,最捨得花錢拿地的是萬科,它一邊喊著“活下去”,一邊花了311億元四處拿地。融創和綠地也沒閒著,拿地金額均超過200億元。另外,新城控股、旭輝集團、陽光城、中海地產、龍湖、中南置地這些拿地金額前10名的房企,拿地金額均在百億以上。

在住宅供地差別化調控的新形勢下,那些庫存消化週期短、新增落戶人口多的城市,未來會有大量新增住房需求,這種情況下加大土地供應,能滿足市場需求,穩定樓市和房價。而那些庫存消化週期長,人口不斷流出的三四線城市,停止或減少供地,則有利於防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