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也曾踏上過這個高原,給歐洲人留下了神祕而美麗的想象

當東方人還在用崑崙山來幻想西方世界的時候,歐洲人已經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東進的腳步。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用10年時間進行東征,一連征服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當行至帕米爾高原西部時,大軍跨越過了興都庫什山,亞歷山大被帕米爾南部富庶的印度河流域吸引,甚至已經進入了印度河上游地區,最終人馬厭戰,止步於此。也許,帕米爾高原在亞歷山大的征程中是個因難以逾越而未被考慮的線路,否則古老的中國不會在1000多年後仍停留在歐洲人的東方想象之中。

馬可·波羅也曾踏上過這個高原,給歐洲人留下了神秘而美麗的想象

攝影:高嵩

亞歷山大的這次征程,在帕米爾西南部產生了一點意外的影響,張騫在公元前2世紀到達這一帶的時候或許能夠看到一絲痕跡——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有一個叫犍陀羅的地方,當古印度的佛教在這裡興盛時,亞歷山大東征給這裡帶來了豐厚的希臘古典藝術,希臘化的佛教造像後來成為犍陀羅藝術的標誌。犍陀羅就處在張騫尋找的大月氏人的定居地,後來,疲於遷徙的大月氏人在這一帶建立了著名的貴霜帝國。犍陀羅藝術在貴霜時代達到頂峰,深刻影響了後世的印度、中國、日本與朝鮮的佛教藝術。

亞歷山大沒有跨越帕米爾高原,致使歐洲人對那個出產絲綢的東方一直抱有奇妙的幻想。在張騫所處的西漢時代,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歷史學家與地理學家對東方不明所以,只能稱作“賽里斯國”,也就是“產絲的國度”。在此之前,歐洲人甚至一度傳說絲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曾有一個穿越絲綢之路到達洛陽的馬其頓商人帶回一些關於東方的信息,這些寶貴的消息被古羅馬地理學家托勒密寫入了鉅著《地理學》之中,其中記載了從石塔到賽里斯(東漢時期的中國)的都城“Sera”(洛陽)的路程,這個“石塔”,就是帕米爾高原上塔什庫爾幹河谷中最古老的城址“石頭城”。

馬可·波羅也曾踏上過這個高原,給歐洲人留下了神秘而美麗的想象

攝影:包迪

但是,真正讓歐洲人對東方產生熱烈嚮往的時代,已經是1000多年以後。1271年,年輕的意大利人馬可· 波羅踏上了他的東方之旅。當他登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曾經在古羅馬的地理書上曇花一現的塔什庫爾幹河谷對歐洲人敞開了它的面貌。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一個隱秘、寒冷而美麗的世界:

……登之極高,致使人視其為世界最高之地。既至其巔,見一高原,中有一河。風景甚美。世界最良之牧場也。瘦馬牧於是,十日可肥。其中饒有種種水禽,同野生綿羊。羊軀甚大,角長有六掌。牧人削此角為食盤,且有用作羊群夜宿之藩籬者。此高原名稱帕米爾,騎行其上,亙十二日,不見草木人煙,僅見荒原,所以行人必須攜帶其所需之物。其地甚高,而且甚寒,行人不見飛鳥。寒冷既劇,燃火無光。所感之熱不及他處,烤煮食物亦不易熟。

直到今天,塔什庫爾幹河谷亦無大異,看起來似乎仍然是一個井然有序並與世隔絕的世界。

馬可·波羅也曾踏上過這個高原,給歐洲人留下了神秘而美麗的想象

攝影:葉金

雖然塔什庫爾幹縣城已經是一副現代的裝束,314國道周邊的鄉村房舍已鮮有塔吉克人古老的傳統民居“藍蓋力”,但是,那些工業、商業、資本乃至現代觀念等更深層的時代景觀彷彿仍然與這裡隔了幾個世紀的距離。

古老的因素也一同保留在語言之中。中國塔吉克族大部分是山地塔吉克人,他們一部分人自稱為色勒庫爾塔吉克,一部分人自稱為瓦罕塔吉克。“色勒庫爾”與薩雷闊勒嶺的“薩雷闊勒”是同一個詞,“瓦罕”則取自位於塔什庫爾幹河谷南部的一條山谷,這條山谷通往阿富汗境內,名叫“瓦罕”。色勒庫爾與瓦罕的方言有些差別,但可以互相交流。在色勒庫爾的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塞語、粟特語、吐火羅語的成分,這一點與塔吉克斯坦境內通行的標準塔吉克語很不相同——塔吉克斯坦的主體民族是平原塔吉克人,他們的語言雜糅了更多現代基因,屬於現代波斯語,與山地上古老的色勒庫爾方言幾乎不能互通。

馬可·波羅也曾踏上過這個高原,給歐洲人留下了神秘而美麗的想象

攝影:劉湘晨

在塔什庫爾幹縣,大部分30歲以上的人仍然只會講古老的方言,但新一代的漢語教育已經覆蓋了中小學。對於走進這一地區的漢語外來者而言,只要不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本地的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擔任漢語翻譯,所以在語言上並沒有巨大的障礙。然而,語言換代造成的心靈衝擊,仍然落在了一些受過教育的人身上。這些人在微信群裡熱切地討論該如何保留與發展本地的語言,色勒庫爾與瓦罕方言、塔吉克斯坦的現代波斯語、漢語,都成為大家的選擇方向。這是一個語言的十字路口,也是一個文化選擇的十字路口,古老文化的價值感並不是選擇的重要砝碼,交流與溝通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因素。

漢語的主流方向已經不可替代,而持波斯語方向的人則更多出於與境外同民族進行商貿往來的考慮。語言爭論十分激烈,但是,色勒庫爾語一定不是人們內心想要放棄的語言,它是每個人的鄉愁。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範亞昆。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帕米爾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