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原創:葉子 @ 禪喜公號 2017-12-09

“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內心,

那些認為,

不得不如此的事,

統統,

都是自己的

執念。

2017.12.09 上午,正午的陽光很溫暖。

清晨,A阿姨來找我,說了一下最近的狀態,經常做義工的她,承擔崗位有一些變化,心理有一些落差。停下手中的事情跟她聊天,換位思考,人心力低的時候都希望人陪著,希望有人傾聽。也有一搭沒一搭地跟她聊天,其實聊啥不重要,事情本身也沒有對錯之分,因緣如此,就會呈現這樣的結果。道理也都明白,不過走出來,需要時間。我們能做的,就是陪著。

阿姨有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女兒,她退休後全身心都撲在女兒身上,找怎樣的工作穩定,考哪個大學的研究生,申請怎樣的國家留學.....如同其他父母操心的,那樣操心。勸阿姨不要管太多,兒女隨她去吧,總有一些經歷需要我們獨自去面對才會有體會,不管是失敗的教訓還是成功的經驗,都如此,這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曾經,一位老師告訴我,兒孫自有兒孫福,焦慮和管太寬的父母從兒女身邊走開,就是對兒女最大的好處,“你不去‘管’孩子,孩子反而會成長得很好。反而你越管,越操心,他(她)就越不好”老師說。

當時幾位家長也在,“可是這個事情需要我做,那個事情需要我做,孩子自己沒辦法弄。孩子沒有錢......”家長自然有自己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不過老師笑了:還繼續去操心、去幹涉,就是孩子和家庭的苦難,做父母的怎麼可以自大到以為我們就可以安排好孩子的人生呢?這一個人的人生哪是安排能來呢?

無論佛家的觀點,還是生物學基因學的觀點,都有很多證明:人這一輩子的表現,有很多說不明道不清的因素在左右,甚至跟家庭環境、受教育水平沒有直接的關係,很多就直接來自人的上輩子、上上輩子,“之前您反覆串習的事情,這輩子也就會很熟悉”。

“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這樣想,好像做父母的就會覺得很“無奈”,不過換一個角度講又覺得解脫,那自己就不用“負更多責任”啦,就是做好自己,安靜地守候,伺機以待,在每個需要的時刻,及時出現,去幫一把孩子就好,去陪伴、去關懷。

這樣的守候,看似“冷血”,其實確是莫大的慈悲,那是一種默默的持續的注視,從心裡的持續的關照,但沒有過多的粘著和陷入事項的評判,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人才會有智慧,這樣的父母才能關懷好孩子。

做父母如此,做員工如此,乃至一段感情中的關係其實也是如此,根本上,人生是孤獨的, 我們無法去真正體驗到別人所正體驗的,但是我們可以全然地融入我們的每個體驗中,在這個體驗中去消融很多分別和雜念,這就是對自己、對他人最大的負責。

跟F妹妹聊天,她也是這樣的觀點——不要有太多擔憂和負面的評價,我們充分接納、肯定自己了,我們好好活著了,也就能接納和肯定他人了,那人與人之間和諧了,我們和世界也和諧了,那整個人生就“圓融無礙”了,這樣難道不美麼?

當然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我”和“我的”觀點會出來,但不斷用正念、正知去引導,修正自己、淨化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結果就肯定會好的~

過程中也會有很多情緒乃至業力(見尾註)的糾纏會翻滾,那就讓它釋放吧。只是看著這些情緒不作評判,或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這種情緒止住,心平靜下來,正念的觀照的心,又重新上路,套路就是這樣,結果肯定會好的~

加油!

“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松間明月,潭底清風。

看流水悠悠。

太陽落下,

夜生,

白晝生,

白晝滅,

夜滅,

白晝生.....


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一切苦樂之果皆因業力所致,故通常有“業力不可思議”之語。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六(大二三·八七九上):“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佛學大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