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解读《西游记》?

綠銫地帶


刀叔观点:《西游记》能位列四大名著,根本原因是在讲社会。

如果说四大名著中哪部名著的群众基础更强?毫无疑问是《西游记》!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对于“西游”,我们的看法一直是一部消遣型作品,其实这大大曲解作者的本意。

吴承恩老先生在此书的开篇写了一句话,至今没有一部影视剧体现出来,其实这句话是整书的核心。这句话就是“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翻译成我们的大白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只可惜真正能看懂西游记的读者们,少之又少,今天我来给您分析几条。

从心性到气度

孙悟空整个人生中过的第一个副本是菩提祖师的“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因此作为主人公,亦是如今的我们,做任何事,都需突破自己的“心”,这个境界。《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

孙悟空从花果山到斜月三星洞,从斜月三星洞到五指山,从五指山到灵山,其中曲折正是一个人接受社会游戏规则和自我修心的过程。

如今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能够上达天庭,下通幽冥的,往往是人的气度。因此,气度能够承受其重,又可承受其轻。

从个体到社会游戏法则

孙悟空的真本事不见得有多大,天庭诸神和下界妖魔的随便一个走狗或坐骑就可以把他打得屁滚尿流,这还是手下留情的情况下(没有手下留情的,只有金角银角和红孩儿)。

狗尿苔生在金銮殿,不是灵芝胜过灵芝。

所谓的“大圣爷”不过是背后权力掌握者给其走狗贴的标签。在社会生存法则中,个体的力量真的很渺小。如果说一个人有多么多么重要,有多么多么厉害,完全是他身上贴了什么标签,同时谁给他贴的标签。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还需看主人,在这样的一个人情社会,“标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放眼到我们如今的官场与职场生活,废物一大堆,但你又能奈他何?这个道理,吴承恩老先生早在《西游记》中给我们讲得明白,只是我们自己没有仔细去品。而所谓的“孙悟空”也是个无奈的棋子,在如来、玉帝和太上老君三方被挪来挪去,一旦权力达到了平衡或者制衡,棋子也就变成了夜壶。


刀墓手札


一、有后台好办事

悟空每除一次妖魔鬼怪,肯定都会有失败经历,肯定去求助别人,每次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因为他有观世音菩萨作后台。

二、草根成名后都会被压制

悟空刚出世时是石猴,因为天崩地裂,天庭就注意他了;石猴学艺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天庭就欺负他,欺骗他去做"弼马温",实际就是养马人;石猴后来不干了,他们就倾巢出动,动用一切手段强力打击石猴家族;最终把石猴压在五行山下,一锁就是五百年。捏石猴比捏蚂蚁。

在天庭众神眼里,谁不听话就打击谁,谁反抗就毁灭谁。

三、黑恶势力为祸人间

无论天上、人间和地狱,到处都有黑恶势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黑恶势力化成妖魔鬼怪祸害人间百姓,荼毒生灵。

悟空西游路上,所除妖魔鬼怪,无一不来自天上或地狱。这些妖孽都有后台,后台势力愈大愈硬,它们的妖法愈加厉害。最后这些妖孽都因其后台强硬被特赦或减轻处罚。

悟空师兄弟拼死拼活的,九死一生,对此结果常常很无奈,很受伤。

四、宗教最虚伪

《西游记》中无论道教、佛教都是虚伪的。从石猴成长到变成悟空到追随唐僧西天路上,一直都是受骗。到第九九八十一难,还被骗。因未行贿,经书竟是白纸。直至献上吃饭家伙,才换回真经书。

神是骗人的,佛是骗人的。

观世音菩萨应是佛教中神,却与天庭道教众神关系亲密。

须菩提祖师,本是佛教中的人物,但是在作品中却成了一个道家神仙。交给石猴的也是修仙炼道之术。

如来的手掌心竟然是陷害石猴的牢笼。石猴的能耐有多大,他的牢狱就有多大。

天下分为四大洲,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州和北俱芦洲。如来佛祖本在西牛贺洲,其余三界地盘多为玉皇大帝所辖。玉皇大帝有事总是叫上如来佛祖。在欺压百姓的过程中,他们佛、道二教神佛狼狈为奸。

如来佛出手降服孙悟空是为佛家争地盘,也是在告诉玉帝老儿,俺佛家能辅佐你坐稳天地之主的位置。看来道家的玉帝没有佛家庇护是不行的。佛教势力已渗透到道教中。

观世音给悟空的“紧箍咒”,控制悟空的思想和行动,使用“紧箍咒”的人就是唐僧,他是佛教代言人。

自从有了宗教,它就成了封建统治者给百姓的“紧箍咒”,封建统治者通过宗教控制百姓的思想、意志和行动。


青山红豆心


:题记

《西游记》我们都看过,对于其中的情节,我们也并不陌生,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生活百态品读:以寻常的角度来分析《西游记》,可能并没有几个人愿意听,下面,带各位走进另类的个人视角

〈以下文章纯属个人想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其实八六版的西游记唐僧是更换过几个角色的〉

《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老先生,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其中的大概内容,所有人都应该了解有十之一二

对于其中的劫难〈九九八十一难〉,应该也有所听闻,可是应该没有看过系统的编辑

金蝉遭贬第一难

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江第三难

……

收降八戒十二难〈猴哥那里就不算一难哦〉

……

收得沙僧十六难〈收二三徒弟都挺近的〉


……

通天河遇鼋湿经书八十一难〈大概就是这些〉

曾经有看到过类似的回答类节目,之后就去有查询过,这八十一难的这些篇章,都还一直收藏在QQ里面,有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私信评论

其中的劫难,作为一本魔幻小说来讲,剧情,打斗情节,师徒几人的描写,可谓是都有不同特色。像我最喜欢的,是真假美猴王那一部分,在当时,可是反反复复看了好几次。那时候其实有着这样一个想法,在雷音寺脚下,死掉的究竟是六耳猕猴还是灵明石猴〈猴哥〉



当然,罗贯中对于西游记的编写早已结束在数百年之前,而我们作为一个后来者,对于其中的情节过度的解读,其实都已经不太重要,毕竟当时所书写的时代背景放在那里,一些真正故事的外延,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是为何妖怪抓了唐僧之立马吃

可能很多有看过86版西游记的朋友都对这个问题不甚了解,甚至于感觉这是西游记中最大的一个漏洞,但针对这个漏洞,其实文中还是有着一些常理性的解释的〈个人总结〉

第一点:怕他的三个徒弟来捣乱,没把他三个徒弟降伏之前,吃唐僧都不是一个很恰当的时机

第二点:一些小妖如果捉到唐僧的话,其实是要邀请其它的一些大妖怪分享的〈就比如金角大王那一章〉

第三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唐僧身边除了师兄弟三人以及白龙马之外,保护他的神仙还是有很多的,而且有一些章节也提到过,像: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大家可以想想这一规模


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那些妖怪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得,暂且抛开那几位徒弟,如果真是紧急关头,这些守护神也一定会出手的

另类解读

前面讲的几种分析,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的有了解过,但是下面这一种可能,或许很多人就会感觉不可思议了〈个人想法〉

在整个西游记的劫难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妖怪都是天上的那些神仙的童子或者宠物,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其实这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取经任务,而这些拦路妖怪,其实都是各路神仙有意为之


可能很多人会感觉惊讶,再听我细细分析,一般来说,这些有后台的妖怪,到最后都一定会被各路神仙收回去,而那些没有后台的妖怪,一般都会命丧悟空棒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呈现个性解读,展示百变社会


生活百态品读


吴承恩生活年代,正是王阳明心学方兴未艾之时,西游记讲得其实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1、孙悟空修行之地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方寸,产生思维意识的地方,借以指大脑。灵台是产生潜意识的地方,借以指心智。“斜月”是指心字的一划,“三星”是心字的三点水,合起来就是个心。灵台即心,方寸也是心,斜月三星也是心,综合来看就是指的心山心洞,即修心的地方。

2、王阳明心学里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西游记开篇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是点明了心这了主题。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即心容万物,这是种自我的极高境界,孙悟空“吸天地之精华”,是“灵根育孕”,又经过了“心性修持”,才成就了“大道”。这些,都是与王阳明的心学不谋而合的。

3、西游记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很明显,这里讲的也是心学。人心本来是无我、无物的,但是,在着眼于红尘俗世的一霎那,随着“意之动”,也就产生了善和恶,也就有了贪嗔痴等。孙悟空不满足于弼马温,就是贪欲在红尘的产生,向往与天齐,自封齐天大圣,即“意之动”。

4、西天取经,一切尽在如来和观音的掌控之中。经书,本是可以不取送达东士的,但不经过一番苦难不会珍惜、不会得到真经就是“格物致知”,所谓九九归真,九九归一,就是万物归一。每一难,都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又是王阳明心学的的要义。


留言讲故事解析歌词


说破源流万法通——解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须菩提祖师出了一则谜语,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馀高、八尺馀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何谓“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即心,方寸也是心,斜月三星也是心。合起来说,指心山心洞,就是一个修心地方。分开来讲,方寸指产生思维意识的地方,借以指大脑。灵台是产生潜意识的地方,借以指心智。“斜月”是指心字的斜钩一画,“三星”是心字的三个点画,合起来就是个心。合起来就是思维意识山,心洞。过去思维意识被认为是心产生的,也可以叫心山心洞。总体来看,是“三心二意”的意思。

如果,菩提祖师只是出了一个字谜,我们好多人,也可以说所有人都破了这个谜,都可以去兑奖品了。但仅识破了这句话,菩提老祖是不发奖的。因为,把谜语这样解,这只是 “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这些都不是谜语的本意。

不信请看,“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馀高、八尺馀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这是大手笔,大气魄,大排场。这可不是隐士的做派。再看,“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一句“不计其数”,一句“见今还有三四十人”,这可是有规模的招生啊。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在偷偷地发展地下力量。既然不是地下活动,为什么在撵孙悟空走时又撂下一句狠话呢?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这话说的够决绝的,具有绝对的警示作用。以至于像孙悟空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几次想提自己的师承,都是话到嘴边没说出来。

虽然孙悟空以后确实没有提到老祖,但凭我们的阅读能力也能够解读出“到西牛贺洲地界,访问多时,幸遇一老祖”,“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身拜灵台方寸祖,学成武艺甚全周”这些话的本意,更何况那些猴精妖怪。让人奇怪的是,孙悟空并没有得到惩罚。为什么?这个谜该怎样解?

有人说了,灵台方寸山就是后来的灵山,祖师就是后来把悟空压于五行山下的如来。错。因为祖师称名须菩提,如来自称释迦牟尼尊者。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是真真的师徒关系,《金刚经》等一系列佛典都是如此记载的,这是实证。以作者和历代删改编订者的水平,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错位。

又有人说了,老祖其实是老君,文中不是明言“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了吗。这更错的离谱,老仙长就是《金刚经》中说的寿者,十万八千更是佛家喜欢用的说法。按《西游记》的说法,是承认老子化胡的说法的,这就与须菩提相去更远了。

产生这两种极富想象力的说法,一是对过去敬畏大人的心态不了解,古人是不敢拿这些普世承认的神圣仙佛来打趣儿的。二来是看近代的阴谋论太多了,一遇到不明白的就想这里一定有阴谋。这样处理的结果,不仅把事情搞复杂了,而且是压根儿就没对。

真相是须菩提老祖用了十年时间来培养孙悟空,但是自己却没能进步,严格来说是没有突破,不能破除“我人众生寿者相”,不能达到佛的境界。这时,在他这个层面的人应该消息灵通些,听说释迦牟尼佛已经或即将出世,自己的门派有覆灭或被吞并的危险,怎么办?这些知道三明六通的高人是知道前世今生的,故而早作打算,把弟子驱散,提前为将来做打算。孙悟空师兄弟保佑唐僧取经,在这里已经埋下伏笔。你看老祖怎样对孙悟空说,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你看祖师的忧虑,是担心孙悟空的性命。不是怕孙悟空传授给其他师兄门吗?应该不是。其他师兄入门更早,即使悟性不如他悟空,菩提老祖也不会害怕他们学习上有进步。看一下那个接孙悟空进洞的仙童,就明白就里。

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一个类似于通讯员勤务兵的童子已是如此,“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都是有学籍的,他们没理由不学无术。可见,是老祖找了个由头,把孙悟空给开了,并且不保留学籍档案,断绝一切关系,让他自由发展。只是我们读到这里,自然就联系《坛经》里六祖慧能的遭遇,无端就认为那些师兄都很坏,其实书中还是把他们写的很友善的。后来,他们不仅没有追杀孙悟空,也没有纠缠瓜葛。因为,在他们眼里,孙悟空根本不算了道。充其量也就是知道了万法源流。

作者的话外诗告诉读者: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菩提老祖是知道孙悟空的资质的,故而可称其为知音,他教给悟空些什么? 给他说破源流——“万法唯心,心生万法”,然后让他万法自通。

你看孙悟空怎么说:“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

再看一下孙悟空的学习进度。

“那祖师即命大众引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却早过了三年,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忽问:“悟空何在?”悟空近前跪下:“弟子有。”祖师道:“你这一向修些什么道来?”悟空道:“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祖师道:“你既通法性,会得根源,已注神体,却只是防备着‘三灾利害’。”

“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

你看,“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就学了六七年,修炼长生不老也只用了三年多,暗合“千日筑基”。反过来,最让人眼花缭乱神往不已的七十二变、筋斗云却是一窍通时百窍通,不多时甚至一夜就学会了。太神奇了!这也正是孙悟空“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的具体表现。

所谓根源,就是修心。前七年,思想意思能够完全控制行为。后三年,修到自心能够自由驾驭思想意识。而七十二变、筋斗云这些具体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流,也叫流派,老祖根据孙悟空的特点,稍加点拨开示,因为是适合的,所以孙悟空就迅速的将这些掌握。

这就是“方寸灵台山,斜月三星洞”的真正谜底。心才是掌控一切的根源,方法是这个根源派生的支流。这就是主观世界里的源流。

这里的心,类似于现在讲的心识,或者叫主观能动性。这样理解,更符合情理,也更接近作者本意。而不是什么悟空内心产生,或臆造出来的幻化地。

有人说了,你说符合就符合,拿出来证据。证据还得从《西游记》里找,说破根源的话就是那段修炼方法的口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注意下面的关键词:显密圆通、休漏泄,得清凉,火里种金莲,作佛。这几个词都是佛家专用,有人说这里讲的是丹术,可见是不准确的。但很明显,这样修炼又不是佛家的拙火脉轮理论。再看以下关键词:惜修生命,精气神,屏除邪欲,丹台赏明月,龟蛇相盘结,攒簇五行。这些分明是中国的道家理论。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菩提老祖真的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他真的精通。这点不用怀疑。现代甚至当代被冠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比比皆是,但成为大宗师或领袖的却是不世出的。

何况,菩提老祖也仅仅是精通而已,这没什么,甚至能够把五行“颠倒用”这也没什么。有人要说了,这样厉害还没什么,何为有什么?像老子、孔子、佛祖这样做到“道可道,非常道”,或者“述而不作”,或者“无智亦无得”,了无所得就叫有什么。这才叫领悟了玄之又玄的不二法门,现在的说法叫掌握了辩证法。

在《打破盘中暗谜——寻找菩提祖师》篇里,我们说菩提祖师就是须菩提,收孙悟空时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兴于世,故而孙悟空无缘直接向佛祖学习,只能向尚为六师外道的须菩提学习。须菩提祖师当时,应该算成仙人的行列。如来没成佛时,有时以菩萨的面目出现,有时以忍辱仙人的面目出现。须菩提没成佛时,也是以仙人的面目出现,这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竟然会中土丹道,并且力求将儒家的理,道家的术,佛家的法融为一体,这种构想和努力贯彻于拿着菩提树作为法宝的准提道人,会各种法门并且保持神识十万八千年不灭的须菩提,以及转世后好像什么都不会的唐僧。当然,最后唐僧还是成佛了。原因在哪?在《心经》的修持上。

你看,又回到了心。这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更深层次的谜底。从三心修到一心,从一心修到多心,从多心修到无心。然后,就成佛作祖了。用现在说法,这个人行事不再主观了,能客观辩证的看问题了,最后达到主客观相一致的绝对自由状态,就成为伟人了。道家称真人,佛家称无上士,儒家叫圣人。

所谓三心修到一心,指原本会三家的法门,然后与佛祖比试被折服,皈依于释迦牟尼佛。

从一心到多心是,跟佛祖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没出路,或者自身得不到突破,故而不认真听讲“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满足了须菩提祖师潜在的愿望。

经过十世修行,唐僧通过参悟《心经》最后消除主观之心,证得客观无心,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圣先师境界,得到佛果。

这不是我臆测出来的,在第20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的开篇:

“偈曰:“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悟空一路上也在参悟《多心经》,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教导唐僧去学习领悟。原因就在于,他虽然被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但神识身体都还保存着。反过来唐僧就惨多了,直接被格式化了。无奈,只好由悟空再一点点拷贝给他。

请看,第24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第36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阳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阳现,初八日二阳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阳备足,是以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阴生,二十二日二阴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阴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第85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

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第93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

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有了上面几段文字的印证,就知道《西游记》写的是多么浑然一体。看热闹,它就可着劲的热闹。看心法,它就传给你心法。看修行实践,它就教你修行实践。

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钝刀直入


正确解读?

怎么说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不好说哪个是真正的正确解读了西游记

如果从传播正能量的角度去解读的话

西游记应该是一部师徒五人,排除 万难,历尽千辛万苦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为了普度众生,将先进的西天佛教理念引进到东土

但是很显然,这只是个噱头

西游记更多的还是讽刺吧,讽刺天庭(朝廷)的无能,讽刺各位神仙(官员)的腐败,你有后台就可以为所欲为,没有后台就只能死路一条

可以说西游记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讽刺了这个世界上一切关于人类的黑暗面,包罗万象,你平时能看到的事情,在里面都会有影射

几乎看不到赞颂 歌颂的地方

也许是包含了作者的不满,也许是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也许是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自律 自爱!

总之西游记是伟大的,就像权利的游戏,西游记就是一部权利的游戏!


怪兽仙僧


简单的明了的分析一下,长话短说。

光头公司抢地盘计划(一个二代洗白升职记)。

1,光头公司董事长为了获取更多供养利益,制定了公司扩展计划,顺便让给接班人镀点金。

2,找个借口把二代下放到别人的地盘。

3,要挟恐吓地方,让地方给抢地盘事件披个合法的外衣。

4,给二找了几个能打服刑犯做保镖。

5,为了公司利益不择手段的扩张,使用了各种野蛮手段。抢杀坑蒙拐骗偷。

6,公司扩张任务完成,接班人漂白成功。

7,光头公司扩张成功,实现利益丰收。


无常的小跟班


九天点评:作者用心良苦,一个修成《大道》的人,必俱备唐僧的一颗《善心》。修行者必遇魔障,所以要常《悟空》,降妖除魔。苦修行中大道将成,三业索身,酒色必戒,心口意一致。必要《八戒》。大道圆满大功急成,《恒心》必备,没有《沙僧》持之以恒之心何谈《修行》,否则寸步难行。修道修真者,以上必备,必有所成。本人真言:运用你的智慧去发挥体内潜能,利用体内的潜能去打开心灵的窗口。


龙上九夭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他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何在?这是我们国人理应熟知的了,作者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富有神奇想象力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团队的奋斗历程 ,他不仅有引人入胜的完备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风采,也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因人而异的喻义和新的想象空间,这也许是这些古典名著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韩竹林7


西游记是猪八戒和沙和尚两人保护孙悟空,走路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如来佛祖派唐僧去监督孙悟空,防止孙悟空偷懒用筋斗云。为了不暴露孙悟空是真正的取经人,女娲娘娘派孙悟空的未婚妻白骨精去散布谣言说:‘吃了唐僧肉会长生不老’。然后一群笨妖怪就信以为真,在取经路上等待抓唐僧,真正的是吃了孙悟空不仅能长生不老还能与天同寿。猪八戒知道孙悟空才是真正取经人,每次孙悟空出事就想分行李回高老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