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這個“鍋”,還真不能只甩給基因來背

一提到“遺傳”,你想到了什麼?

想到了“基因”這個傢伙?小到身高、胖瘦、眼晴、鼻子、蒙古趾等給一個人外觀帶來影響的因素,大到腫瘤、哮喘、血壓、抑鬱、阿爾茨海默病等影響生命質量的因素;快到孩子出生甚至孕期就表現出來、慢到中年以後甚至潛藏終生都不會表達出來;哪怕是孩子一下子惹到你,便是一句“真是你爸/媽生的!”

沒錯,這些都屬於遺傳,但從各學科不斷湧現出來的研究成果來看,它們僅僅只是遺傳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有專家還給出了一個精確的比例——15%。今天在這裡,咱不去探究這個具體的比例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儘管確實我也挺好奇),而是來聊一聊另外的那85%包含著哪些內容,如何?

目前,已經呈現出來的非基因遺傳,有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習慣

包括食物的結構、做法、口味和環境等方面。

這個部分放在一個家庭或者家族裡面更容易理解。可以回想一下,你現在愛吃的食物或者菜餚,偏好是從哪裡來的呢?不論是正餐或是零食,有哪些是從小時候就形成,一直延續到現在、甚至傳遞給了你的孩子?再往上溯源呢?

我們常有的一種對食物的感覺,就是“好這一口”,其實它不僅僅只是特定的那種食物吃到嘴裡時的味覺嗅覺觸覺、還有時間地點氛圍……的感知——更多地,我們“好”的是跟兒時特定的情感體驗鏈接的感覺,彷彿在那一刻,回到了兒時的平行空間。

說到這,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很多這方面的回憶?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常有的一個印象是,一家人的體型大多很相似,這裡面有多少在於飲食習慣或者說“偏好”遺傳帶來的影響,又有多少是基因遺傳帶來的影響?不過,這也恰恰增加了驗證的難度:若是要戰勝自己的飲食偏好來驗證?也許倒不如放棄,就讓自己相信原來所相信的。

遺傳這個“鍋”,還真不能只甩給基因來背

飲食的偏好

這就將下一個方面帶到了我們面前:

思維模式或認知

簡單來說,思維模式或認知的體現,是一個人的三觀:我們所在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所面對的是怎樣的人生,我們怎樣認知和評價周圍的人、事、物,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對待自己、家人、家庭、生活、工作、金錢……的態度。

具體到婚姻和家庭中,父母是否分別有著自己清晰的三觀和目標,是否能系統地思維,是否雙方都通過成年人的溝通來對家庭中的事務達成一致,在此基礎上共同創造和分享生活的喜悅……

是否以自己的人生狀態對待孩子身教而不說教,在陪伴孩子時,是否是一個很棒的觀察者,觀察孩子的需求、興趣、天賦,並給予適當和無形的安全保護,是否最終指向支持孩子拿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主見,最終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還是陰陽相生的;孩子未來的人生,是為了自己夢想而創造出來的、還是為了外在的人或事而存在的;

孩子秉承的價值,是遇事遵循內心清晰而堅定的那個聲音、還是等待外部模糊和遊移的那些要求……

遺傳這個“鍋”,還真不能只甩給基因來背

思維模式的不同

這些也會在家庭系統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你也許會說:現在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基因以外的遺傳因素,那如何改變呢?這就帶出來另一個部分:

對待學習和變化的態度

目前對於人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哪怕咱們的年齡很大了,大腦依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就是說通過學習、思考和行動,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迴路;這個過程是一直在發生著的——當然,如果你抱持著自己年紀已經太大了,積習難改的信念,那麼你的頭腦就真的“隨你”了。

所以,如果咱們在這個科學發現不斷出新的時代,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學習狀態,那麼就可以從自己這一代開始,有意識地改變傳遞給孩子的“內容和品質”,就能實現家族傳承的更新迭代,這是意識和行為層面的“突變”,這又會返回來、在真正的生物基因層面改寫遺傳的內容。

遺傳這個“鍋”,還真不能只甩給基因來背

對待學習和變化

思維影響行為,行為帶來結果,咱們如果希望經常面對的事情,下一次得到跟以往不同的結果,就得對行為做出調整,如果只是簡單地模仿他人的行為,也許一時見效,但也就只能一時一事地亦步亦趨;若是要從源頭或根本上調整,就須得從思維上著手了。

今天先聊這些吧,是不是已經引發了你對遺傳的更多的思考呢?至少遺傳這個鍋,可以不再只是讓基因來背了吧!這帶給咱們新的挑戰是:原來都可以甩給基因的話,咱們主觀上無能為力,也就不用做些什麼,落得個輕鬆;但現在,得好好想一想,怎樣主動改變和調整了!你說呢?

新的一天,早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