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本来要慈禧殉葬,可最后又为何放弃了?

幻紫狐狸


御姐读清史,第0031期,关注我获取更多清史故事。


这件事在正史上没有记载,应该是后人野史中编出来的段子,用来贬低慈禧太后的。


慈禧是咸丰的嫔妃,起初刚进宫时并未受到咸丰的特别宠爱。慈禧不是天生丽质的超级美女,但她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能识文断字,咸丰帝身体先天比较弱,慈禧就兼职做了皇帝的秘书,帮助咸丰帝处理一些文书奏章,因此逐渐赢得咸丰的宠爱。

咸丰不仅体弱多病,还有抽大烟的习惯,偏偏又喜好女色,没有节制,掏空了身子,因此虽有后宫佳丽三千,却没人能给他生儿育女,偶尔生个儿子还早早夭折。

这个时候,慈禧的肚子十分争气,她抓住机会,给咸丰生了唯一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靠着这个儿子的优势,慈禧在后宫中的地位青云直上,眼看着就是未来皇太后了。

很多人认为慈禧这段经历很像当初的武则天,咸丰应该能看出慈禧的野心,并且吸取唐高宗李治的教训,把这个女人除掉。野史甚至传说咸丰在死前曾准备让慈禧殉葬,以免慈禧将来专权,断送大清江山。

这种说法未免理想,高估了咸丰的判断力。

首先,慈禧当时虽然协助咸丰处理一些政务,但仅仅是协助而已,远不像武则天当初的重要地位,甚至直接代替唐高宗李治做决策,丝毫没有表现出政治野心。


其次,清朝祖制严禁女后和外戚专权,制度设计十分严密,在咸丰之前从未出现过女后和外戚专权,所以咸丰不必担心慈禧的威胁。

再次,清朝早就废除了殉葬制度,这一点比明朝要文明和人性化地多,整个清朝从未出现过让嫔妃为皇帝殉葬的例子,咸丰不可能突破这个惯例,单独让当时没有威胁的慈禧殉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咸丰病逝前,唯一的儿子同治年龄还很小,离不开母亲,需要太后辅政,咸丰的皇后并不是同治的生母,咸丰并不放心,他不可能让同治的生母慈禧殉葬,留下自己孤苦伶仃的儿子。


综上所述,咸丰不可能产生让慈禧殉葬的想法,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后来慈禧虽然发动辛酉政变,掌控大权数十年,但她也从未想过做女皇帝,仍然是要维护大清江山的。


御姐爱清史




咸丰接手的大清本就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再加上英法联军的入侵,导致他一蹶不振,甘做鸵鸟,终日纵情声色抽大烟,荒废朝政,将批阅奏章的政务交由慈禧处理,慈禧因此逐渐开始干涉内政,拥有了权力。

眼看着慈禧一天天坐大,而咸丰的身体又每况愈下,咸丰的心腹大臣肃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避免日后出现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隐患,肃顺建议咸丰效仿当年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乘早除掉慈禧,咸丰权衡之下,最终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如下。



第一,咸丰的性格所致。咸丰这个人自幼身体不好,缺乏安全感,性格比较软弱平庸,缺乏汉武帝那样杀伐决断的魄力。立子杀母的做法虽然野蛮粗暴,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很有效,可惜咸丰妇人之仁,念及旧情,不忍对慈禧痛下杀手。

第二,咸丰没想到自己如此短命。肃顺在提出这条建议的时候,正值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西狩承德,此时他30岁,正值壮年。因此咸丰觉得,后面的路还很长,汉武帝当年也是在弥留之际才作出决定的,所以他不急于一时,把这件事给压了下去。哪知咸丰只活了31岁,此时再处理羽翼渐丰的慈禧,也是有点力不从心了。



第三,咸丰有他的如意算盘。咸丰病重之际,遗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佐幼主,总理一切政务。同时,咸丰又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象交给慈安慈禧东西两宫,一切谕旨必须加盖两枚印章方可生效,这样既避免了八大臣一手遮天,又防范了东西二宫女主临朝,起到了完美的制衡效果。

咸丰对这个安排是很满意的,他自认为两全其美,既不用效仿汉武帝的野蛮行径,又确保了幼主载淳的帝位稳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达到了权力过渡的目的,所以他也安心的驾鹤西去了。可是布局是一回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在咸丰尸骨未寒之际,慈禧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訢阴谋发动辛酉政变,将八大臣革职查办,开启了她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统治。

西岳顽石~慈禧死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垂帘二十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西岳顽石


咸丰不是放弃了,而是在那种局势下,他已经无法驾驭整个朝庭政局。

首先说一说慈禧,当时后宫佳丽众多,她并不出众,为什么能受到咸丰的宠爱,主要还是载淳,其实大家都知道古代皇朝里最讲究的就是子嗣这一块,慈禧也正是凭着咸丰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才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但是靠这一点还是不能确定慈禧的地位的,还要看看当时的政局。

咸丰接手大清之时,正逢大清国本已是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外来英法联军的入侵,无法敌挡,使得咸丰无力、也无心于朝政,慢慢的将政务交由慈禧处理,这个也给慈禧专政埋下了伏笔。因为此时慈禧已开始新建属于自己的政团。

清醒的大臣肃顺最是清楚当时的朝纲,所以在咸丰的身体越来越不如意之时就密见了咸丰,并把慈禧的种种和历史上会不会出现女皇帝的事情都说的清清楚楚,此时的咸丰虽然每天大烟为伴,但心里也是非常清楚女主临朝、外戚干政的后患,但咸丰并没有采用此法。

第一,此时的慈禧已羽翼渐丰,朝庭政务已不是咸丰能左右的事了

第二,咸丰的心里还是有着慈禧的地位,原因有两,一个是他是载淳他娘,第二政务还是离不开她。

第三,咸丰已知命不长了,而此时的朝纲也只有慈禧才能立挺一面,所以他在遗命里就有八大辅臣,两宫皇后,这些大家互相防范,互相制衡,等待载淳长大。

所以说,人算不如天算,咸丰临走的十全十美的安排,就让慈禧的手段给毁灭了。首先是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辅臣干趴下,然后杀了慈安,也由此开始了她的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文思物语


咸丰皇帝在大清的帝王之中,算不是出类拔萃的帝王,但是也绝对不是傻子,咸丰有着方面的动机,但是最终放弃了,这其中的缘由或许自己想想就有了答案。


先说说咸丰皇帝要慈禧殉葬的动机


清代史书中零星的资料记载,咸丰皇帝和肃顺都有除掉慈禧的打算,但是到底谁是除掉慈禧的首倡者却成为了未解之谜,但是无论谁是这场阴谋的首倡者,这件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的。咸丰皇帝想要除掉慈禧不过是担心自己的后代的王权被架空,出现“后宫干政”。


而肃顺也不过是希望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毕竟自己是慈禧的头号大敌人。


所以,效仿“钩弋故事”的史料也就出现了。


所谓的“钩弋故事”就是汉武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赐死了钩弋夫人。而咸丰皇帝想要除掉慈禧也正是其中的缘由。作为帝王,除掉自己最爱的女人或许有点残忍,但是咸丰皇帝是否真的要除掉慈禧呢?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他并没有除掉慈禧。


再看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除掉慈禧?


咸丰皇帝不傻,除掉了慈禧是可以防止后宫干政,但是除掉了慈禧,那些权臣又有谁来制衡?


从大清王朝立国之初,多尔衮、鳌拜这样的权臣几乎无人能够制衡其势力的膨胀,康熙倒是扳倒而来鳌拜,但是历史上又几个人能够有像康熙爷一样的霹雳手段,所以,权臣的问题才是咸丰皇帝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所以,为了寻求能够制衡双方的一种合理办法便是:求存。


“赞襄八大臣”和“两宫太后”这种政治格局也就基本确定了下来,咸丰皇帝还特意留了极其毒辣的一手,总觉得他此举有架空八大臣的嫌疑,那就是咸丰皇帝留下的这两枚印章。


“同道堂”印:小皇帝同治皇帝专用,代替朱批

“御赏”印:皇后钮钴禄氏专用,代替朱批


这赞襄八大臣拟旨,后宫盖俩印章,其实真正的决策权已经掌握在了后宫两太后的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这咸丰皇帝是倾向于后宫这一端的,但是有一点仍然也很重要,他也提防着这两种势力对于皇权的染指,皇帝年幼,留下慈禧只能说是为了寻求相互制衡。


历史总探长


其实正史上确实没有记载。早年慈禧侍奉咸丰皇帝,在咸丰皇帝身心疲倦、无心朝政时,常常都是慈禧来替自己执笔批阅奏章、管理朝政,慢慢聪慧的慈禧开始慢慢成长起来,懂得什么整治、如何治理国家。由于慈禧终日陪伴守护在咸丰皇帝面前伺候,十分乖巧听话,咸丰皇帝认为与其找大臣辅佐自己的年幼皇子,不如找自己的生母辅佐,毕竟大臣成为权臣对国家而言是一场动摇国本的灾难,而找自己生母辅佐自己儿子,之前孝庄皇太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咸丰皇帝认为乖巧的慈禧肯定会很好的辅佐自己的儿子,毕竟母亲对儿子能有假么?可惜咸丰皇帝完全低估了慈禧、低估了人性对权利的欲望远远大于亲情,慈禧上位后露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很快排除朝野异己,将自己的儿子辅佐成傀儡皇帝。


晴空喜欢笑呵呵


咸丰是公元1860年从圆明园带着慈禧、慈安一众嫔妃和心腹大臣,把北京这个烂摊子甩给了弟弟恭亲王,逃往了热河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在去避暑山庄以前,就已经得病了,加上一路的风餐露宿,到了山庄以后虽然有太医的调理但是由于咸丰皇帝自己纵情酒色,很快他的身体就已经濒临崩溃了。谁来做大清帝国的接班人就成了咸丰必须考虑的问题。

咸丰皇帝此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自己年富力强、精明强干的弟弟恭亲王,一个是选择自己刚满6岁的儿子哉纯也就是同治帝,显然咸丰选择了后者,那么咸丰就必须为此做出周密的安排。野史记载咸丰最宠信的大臣肃顺就建议她学汉武帝杀母立子,杜绝后宫干政。但是这一条显然不符合当时清朝的情况。因为当时在咸丰死后能被封为太后的不止慈禧一个人,还有慈安,即使杀了慈禧那么慈安就能安守本分?不杀慈禧反倒是个牵制。所以说咸丰留有遗诏让慈禧殉葬,慈禧如果图谋不轨慈安可以先斩后奏,这完全是历史杜撰。

咸丰当时遗诏顾命八大臣辅政,圣旨必须加盖两宫太后印章才能生效,咸丰是想玩一个权利制衡,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还是失败,如果咸丰杀了慈禧那么权利的平衡就没有了,咸丰的计划还怎么实施呢?


小川说史


我理解,提问者是不是想问咸丰皇帝是否考虑过实施肃顺提出的“立子杀母”建议,最后又为何放弃了。

确实有史料记载,肃顺曾经向咸丰皇帝建议,可以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做法,“立子杀母” ,以防患“主少母壮”、女主乱政。估计咸丰皇帝应该考虑过这个建议,毕竟他是知道慈禧的野心和手段的。但最终,咸丰皇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从而导致肃顺的忧虑成真。其结果是,慈禧迅速乘势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贬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从此开始,慈禧以女主干政,控制清朝政局长达47年,将本来就走向衰弱的大清一步一步带入深渊。

为什么咸丰皇帝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我考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t咸丰皇帝并非英主,很难下定“立子杀母”这样非常规的决定。

第二,\t咸丰皇帝高估了恭亲王奕訢的危险,却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手段。咸丰皇帝不无依靠慈禧扶持儿子,防备恭亲王奕訢侵害的想法。

第三,\t咸丰皇帝自以为找到了权力制衡的完美方案,期望通过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相互制衡,实现辅佐小皇帝、防备恭亲王奕訢的目的。

这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安排过于理想化,关键是咸丰皇帝没有很好评估恭亲王奕訢的势力,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从而使恭亲王倒向了慈禧一方。

作者:花开时节思春秋。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花开时节思春秋


殉葬这种办法太野蛮,也不合适。咸丰帝的制衡没有起到作用,就算没有慈禧太后,大清朝又会怎样呢?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从乾隆时期就就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脚步。但是如果可是顺应发展,提高国力水平,也有可能扭乾坤,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时,咸丰最该抵挡的是没有眼光只有野心的慈禧,她不会让清朝发展,这样的人和奕昕,慈安又不同,后两者又才能,有助于清朝,共同创造了一段时期的繁荣。但是慈禧只会为了私利不择手段。又是一个野心家。只是所有的事情都难以预料,咸丰就算知道慈禧后来的动作,他又该怎样处理呢?他不太可能杀了慈禧。



如果当时,咸丰不喜欢慈禧,觉得她心术不正,野心勃勃,心机太深,不宜当皇太后。那慈禧就没有可能成为后来的统治者。应该还是咸丰的问题。


雨霖铃97090


咸丰要慈禧殉葬 这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多半是辛亥革命时期 为了反清排满的需要 而在民间编造流传的野史 我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 因为咸丰得的是急病 在热河行宫从病发到驾崩 没有多少天 中间需要考虑 交待给大臣的军国大事太多了 估计都没时间思考什么死后殉葬的问题 而且到清晚期 统治者早已汉化多年 思想都已经很开化了 还没听说过哪个帝王驾崩有殉葬这种事的 那都是清入关前有过的野蛮习俗 努尔哈赤死后妃子有过陪葬 入关后殉葬这种事都没有再出现过 咸丰又怎么会突然拉慈禧殉葬呢 所以很不可信


岁月是把杀你刀02


慈禧可以做到控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说明她的手腕与能力都是很强的 为什么咸丰要让慈禧殉葬考虑到怕慈禧在自己死后 控制自己的孩子 进而控制朝政 慈禧知道这个消息后 她就开始不关心朝政 一直陪着咸丰身旁 咸丰心软也就没有在想这个事情啦 那个时候咸丰也年轻 也没想到自己会去世的那样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