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到底是父之过还是母之过?

高峰gfgwh


子不教,谁之过?我认为既不是父之过,也不是母之过,而是传统意义上约定俗成的社会理念之过。

传统理念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孩子没有什么出息,都是因为爸妈的错造成的。

真的是这样吗?

父母有成人的世界,总是用成人的观念来要求孩子,其实父母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父母总以“都是为你好”这句话作为借口,粗暴的干涉孩子的世界。

成年人的梦和孩子的梦,是两回事。

其实孩子都有自己适合的感觉、能力、天赋,他们不可能都成为学霸,运动高手,能歌善舞的文艺积极分子,他们是有着各自特长或天赋的,如果家长硬让他们成为一个他们不愿意成为那方面专家的人,孩子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家长有没有尊重过自己孩子的天赋呢?

嗯,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在用成人的观念,眼光去强迫孩子成为家长想要他成为的那个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孩子没有出息,父母真的负有不可宽恕的责任。



我们了解的事实是:孩子的性格、智商等人格发展,主要跟先天因素(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有关,而后天环境又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同龄人群体环境)。

孩子因为遗传因素,不仅形象、头发、肤色、神态、动作及行为跟父母非常相像,而且性格特点也有种似曾相识感,往往让父母感觉到过去的自己又出现了。

基因遗传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

家庭环境里的父母让孩子从婴儿开始就有一种对家人的依附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家里孩子受父母的榜样影响,潜移默化。

一对优秀的父母,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种对孩子温馨的无微不至的爱,孩子受教养的程度肯定会更高,未来成才的概率也更高。

家庭环境中似乎“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那一定就是父母的问题。”又变成了一种非常正确的理念。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人类是社会化的群居物种,孩子同样是社会化的,也是需要和外界社会打交道的。

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从两岁或者三岁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社会化了。

孩子愿意呆在幼儿园,嗯,为什么?因为那里有和他年龄相仿的一群小伙伴。

你会发现孩子性格会更加开朗,也懂得了一些为人相处,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他会看别的小孩是怎么做的,也会自己跟着学,而这些东西,可能在家里父母并没有教他,处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会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可见,一个同龄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这个并不是说家长不重要,实际上,他们在孩子生命中扮演了其他重要的角色。

父母有成人的世界,而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同龄人群体)孩子的世界。

准确的说,父母和孩子是处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孩子总是渴望自己在群体当中,能够受到尊重,不被歧视和嘲笑,做的往往是同龄人群体认可的事情,而不是去做爸妈那个成人世界的事。

一旦父母不能理解,往往事情的对错就总是在自己的成人世界去找寻答案,对孩子不停的唠叨抱怨,这种状况孩子是肯定不会接受的,如果再加上孩子的个性缺失,不能够正确面对挫折,一遇到不如意就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出现极端的反应。

就像前段时间网上说的那个“17岁的少年跳桥的行为”。

同龄人环境才是影响孩子人格成长最关键因素。



父母应该怎么做?

为孩子找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和他差不多的同龄人环境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为了尽早的进入社会化,有些父母会安排孩子提早上学,而我却持相反意见。为什么呢?

如果你的孩子比班上其他孩子稍微大个半岁,孩子的心智往往要超过班上大部分同学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或者其他什么,都会比其他孩子表现的更优秀一点。

这个过程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自己强大自信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自信心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小孩的智力差不多,关键就在心态,是自信、是自卑、是胆大还是恐惧。

如果孩子成绩不是很理想,往往会伴随着一些自卑和抱怨。反过来,当他感觉到(和同龄人相比)自己某方面特别厉害的时候,他会在这方面兴趣增加很多,反而会成为孩子的强项。

正因为有了这性格,在其他方面也表现的往往比较自信,因自信而得到好成绩,好成绩会受到班上同龄人的尊重和认可,在同龄人群体获得非常大的优势,无论是孩子人格发展上还是社会化的社交方面,都会体现出良好的水准,成人之后,也能够更好的应付社会的各种挑战。

父母把孩子送到适合他成长的和他差不多的同龄人环境中,对培养良好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父母只需要进行及时的引导修正,起一个导航作用就足够了。



总之,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及社会化,而是由和孩子差不多的同龄人环境通过相互教育,相互影响来帮助完成的。

觉得以上说的在理,请您关注、点赞、留言。谢谢!


成竹一家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理解成“子不教家庭之过”,古代这个“父”应该指的也是“父母”吧。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

我见过一个只有母亲管,爸爸和爷爷奶奶都娇惯的孩子,孩子可以用无法无天来形容,想要啥必须得到啥,否则就大哭大闹,乱扔东西,这边母亲还没怎么说呢,爸爸有过来和稀泥,“孩子不就要个东西吗,买就是了,又不是买不起”。

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教育好,以后谁还能管的了。

父母不能总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出现

现在很多父母都忙于生计,有些在外地打工,有些常常不着家,偶尔和孩子见面可能就在饭桌上,或者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这时候父母才会出现,而且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批评孩子,你说这时孩子出现问题了,是谁的错?

教育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

还有那些一个人上班,另外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家庭,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人会说你怎么管的孩子,把孩子管成这样了。能这样想的家长,你们要想想,孩子平时需要教育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你辛辛苦苦挣钱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吗?如果孩子以后不成器,跟着倒霉的是谁?不还是父母吗?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要认为总是对方的问题。


快乐儿童ing


我认为,子不教,即子女没有教育好,既是父之过,即父亲的过错,又是母之过,即母亲的过错。一句话,孩子教育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这是因为:

一、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我们作父母的,把孩子生下来,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需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格,更要教育孩子成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双方不能把责任推给另一方,而应该一起齐心协力将孩子教育好,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我们有什么理由推卸责任呢?


二、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的各种生活态度,无不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许多问题孩子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不到位,父母双方以工作忙等各种借口,将孩子推给另一方,导致孩子教育缺失。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父母整天打麻将不务正业,与人交往自私自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吗?

三、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应成为父母的共识。将孩子教育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作父母的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水平,要科学地教育孩子。比如订阅有关教育报刊,阅读家庭教育的文章,从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点弯路,科学地将孩子教育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任重而道远,父母要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将孩子培养成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加油,天下的父母!


微风老师


这几年国学不断升温,各种国学班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中可窥一斑。作为国学的入门,除了唐诗、宋词、元曲、《声律启蒙》,能担此重任的还有《三》、《百》、《千》。

《三》者,《三字经》也。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以经名之,小中见大。赋蒙童以善性,启后辈之才情。为文平易,万千大道理娓娓而叙;囊括顾典,煌煌五千年尽在于斯。试摘片语论之如下。

《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结合一下实际,这话比什么大道理都实在。生而不教,这父亲当的可真不够格;教而不严,学生惑之不解,这样的老师真是愧对三尺讲台。如果扣一下字眼儿,“师之惰”之前是“父之过”,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孩子的身上总带着父母的影子。老师在学校苦口婆心的讲一天,效果可能不如父母的一句话。我曾办过辅导班,对这种事情深有体会。好不容易给学生讲清楚某个道理,结果,回家待了俩小时,下午又回到了出发点。而且,通常情况下,母亲的话比父亲的话更管用。

虽然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相夫教子”也是很多女性自己认为的“天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对母亲的话也很听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天性,是无私的也是排他的。母爱很容易过头,成为溺爱,把孩子宠得无法无天。

中国有句古话叫“慈母出败儿”。当慈母之爱成为溺爱,孩子就会不知好歹,古人诚不我欺,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最近几天,网上风传李某提前出狱,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出来澄清,但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年李某的罪行,就是“慈母出败儿”的“典范”。这是闹得举国皆知的反面教材,是大例子。

再说小方面。某亲戚中年得子,很是欣慰。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孩子不知道地边在哪里。平日生活中,父母忙着挣钱,对于孩子的爱,更多的表现在金钱上,他们认为让儿子有充足的钱花是首要方面,只要钱到位了,学习成绩自然上得去。人没有不犯错的,小孩子更不例外。犯了错,给予适当的教育,告诉他们对错之分,是父母的本分。但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对于自己儿子的错误,是包庇。孩子偷了东西,她只是随口说几句,亲戚们是不能说的;孩子没日没夜的玩游戏,她认为是把儿子留在家里的好法子,可以避免他出去“瞎溜”;孩子在外边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她偷偷替儿子还上,不让孩子的姐姐们知道......二十多年下来,这个孩子与小时候的可爱完全不同,让人见了可恨!

二十四五的人了,总想着不劳而获,没钱了跟他妈要,有钱了出去逍遥。平时在家,任父母累成狗,他仍旧呆在空调屋里不出来。即使饿得抬不起头,也要等着母亲回家做饭。家务是不会干的,玩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亲现在相管,但是孩子只要一皱眉头,她就泄气了。孩子的父亲想管,但是孩子根本不听他的。他总是在外边忙着挣钱,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孩子跟他很陌生。对这个孩子,我们这些亲戚更多的是叹气。

这个孩子的母亲曾对老师们说:“替我多管管他!”老师的回答很精辟:“你们自己都管不了,我们怎么管?”孩子到了不识好歹的地步,该怎么办?这种情况,我见到的十之八九都是国家帮忙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更是母之过!

古人诚不我欺啊!


幼儿书法老师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我认为有 道 理!父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都很重要,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

为啥这么说呢?是因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是一个家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就像一艘大船,父亲就是船上的舵手,大海航行靠舵手,父亲掌控着一家人的方向,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事,孩子能够走多远走多高,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与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父亲不必多优秀,但父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父亲的眼界和格局决定着一个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没有眼界和格局,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母亲单薄的力量很难教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即使能够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母亲必定会精疲力竭身心俱疲!

教育孩子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亲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共同努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好声音李白


这句话出自于《三字经》因古代女人即没什么知识也没什么地位,所以家教的责任就落在了父亲的肩上,但是在具体操作上,确是不同,因男人得挣钱养家,学艺,仕途等等,女人只是负责孩子的起居生活,那么男人的压力就来了,所以古人通常是在孩子在正常上学之前,有时间时,给孩子讲,背《弟子规》,平时,过节串亲戚时,去实践《弟子规》中所讲,因《弟子规》在古代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其他的都是后来到学校教书先生的事,现在,敢问一句,《弟子规》教师有几个会背能懂的,为了给自己的不负责任开脱,又来这引经据典了,国学,你们是不及格的,还好意思提《三字经》。


18600447794


第一,人为什么会孝敬父母?因为一个人能够长大成为一个成年人,都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养育。父母养育我们,我们内心中是有愧疚感的。所以推动我们孝敬父母这样行为的是我们内心中对父母的愧疚感。于是,孝敬父母就有了两个功能,一是让父母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二是,作为子女,也缓解了内心中愧疚感。

第二,为什么有些不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内心中没有对父母的愧疚感。那么是完全责怪他们白眼狼,没良心吗?哪有那么简单。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孩子内心是有愧疚感的。如果父母这个时候打骂孩子,那么父母在发泄愤怒的同时,孩子内心中对父母的愧疚感也被父母打没了。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感觉对父母有愧疚感,也就失去了用孝敬父母的行为来缓解内心羞愧的动机,于是我们大家就说这个人不孝敬父母。

所以,不孝敬父母,究竟是父之过还是母之过?答案是谁把孩子内心中的愧疚感打没了,谁就是罪魁祸首,当然,谁也最终自食苦果。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未成年心理与家庭教育


没有教育好子女,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有责任的。“子不教,父之过”可以把其中的“父”理解为父母,这是偏义复词一类的用法。,汉代著名的古体诗《孔雀东南飞》里面就有这样的用法。《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媳妇刘兰芝不容于婆婆,只好让丈夫送她回娘家,临行时和焦仲卿说“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这里的“公姥”就是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只取其部分意思,其余意思不予考虑。《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父亲早亡,只有母亲健在,因此刘兰芝作为焦仲卿的妻子,不可能还有公公,那句话的“公姥”是全面意思公公和婆婆的意思,实际上只有“婆婆”的意思。“子不教父之过”中的“父”含有父亲和母亲的意思,和偏义复词用法恰好相反。

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相传《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撰写的,后来为清朝人增补过,不管是宋朝还是清朝都属于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属于父权至上的社会。也就是说,家庭中以父亲为主,母亲为辅,孩子没教好首先要怪父亲。不过,那肯定有失偏颇,母亲的角色不是父亲能够代替的。所以我宁愿用偏义复词之类的理论来解释“子不教父之过”的意思。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双方都是很重要的。不是只有父亲才能教育孩子,也不是只有母亲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父母都好的家庭当然更好,因为那样教育好孩子更容易一些。


记忆之鹰


子不教父之过还是母之过?

其实这句话原本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很多人会说家养不教了,和父母都有关系,为什么光说父亲之过,母亲到哪儿去了?难道就不该咎则了么?

其实这个时候不是较真的责问到底是谁的责任,孩子如果真长歪了,我相信和父母都有关系。这句话其实更多的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现状,在中国,一个父位缺教的国家,实质上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很多父亲就是不管不问,由母亲一手包办,父亲光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就是自己的责任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个很重要的存在,对孩子性格等方面的养成有深远的影响,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榜样角色,很多孩子就是致力向父亲的样子发展,失去这个榜样,孩子得有多迷茫无错。

所以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绝对不能也不应该是配角,而是应该跟母亲一样,作为主角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甚至要起到比母亲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所以真心希望父亲们都能正视自己的身份,在教育这方面不假手于任何人!


无殇遇上太阳花


《三字经》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实《三字经》在这里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家庭教育,《三字经》又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可见家庭教育的责任,并不仅在父亲一方,母亲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母亲对子女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亲。

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正是得益于母亲的呵护教悔,才取得了后来巨大成功。

岳飞一生忠贞报国,至死不渝,离不开岳母的言传身教:“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有着能干娴熟、和蔼善良、有远见、支持革命等优良品质的家庭主妇。在《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这样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爱迪生在学习上总爱提一些问题,经常让老师难堪,于是他们认为爱迪生是一个调皮,存心捣乱的孩子,甚至还骂他:“糊涂虫”。爱迪生的母亲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他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正是由于爱迪生母亲的勤劳和智慧,才成就了一位科学奇才。

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夏加尔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只有和谐的家庭,只有家人的共同努力,才有子女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