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德军为什么要南下攻打基辅,而不是北上攻打列宁格勒?如果北上结果会怎么样?

小龙虾148499353


德军选择南下打基辅完全没问题,先回答为什么南下不北上

首先回顾一下1941年的德军南下进攻基辅前的整个东线形势

在中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攻占斯摩凌斯克后,已经先后在明斯克和斯摩凌斯克至少消灭了110万苏军,德国中央集团军同样也损失了30-40万的兵力,装甲部队损耗严重,系带短期休整,此时的苏军也渐渐从被打蒙了的状态走了出来,已经慢慢聚集力量,开始有秩序的层层抵抗德军的进攻。并且苏军判断德军的重点进攻方向是莫斯科,已经开始往莫斯科调集重兵。

在北方,德国北方集团军顺利将苏军围困在列宁格勒附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唯独在南翼,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本身实力也并不强大,同时苏联在西南方面拥有实力最为强大的西南方面军,虽然德军在乌曼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消灭了苏军的全部机动装甲力量,但是仍有将近66万的苏军固守在基辅附近,

▲基辅会战前苏德战场上呈现出一个南部明显的突出部

此时的东线战场呈现出北方和中部进展快,南翼进展缓慢,相当于南部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此时对于希特勒和陆军总参谋部来说,下一部是继续向前进攻莫斯科还是中央集团军南下,先合围掉基辅就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选择题。

(1)对于列宁格勒来说由于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所以他们认为列宁格勒已经成为囊中之物,而列宁格勒对于希特勒来说只有政治意义,远没有乌克兰的小麦、顿巴斯的工农业区、甚至乌克兰后面的高加索的石油对希特勒的吸引了大,这对于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的德国来说,是很关键的以战养战的方式,如果放任乌克兰一直在苏联手中,明显是对苏联抵抗最有利的保障。

▲乌克兰号称是欧洲的粮仓

(2)此外,如果坐视基辅军区的70多万苏军不管,中央集团军群在进攻莫斯科时,其侧后翼明显暴露在了苏军的攻击下,很可能会受到莫斯科和基辅两个方向上的夹击,而腹背受敌对一只后勤线非常长,后勤保障非常吃力的军队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隐患。

▲乌曼战役中苏联的机动装甲作战力量损失殆尽

(3)同时基辅军区的全部机动作战力量已经在乌曼战役中丧失殆尽,所以这60多万的苏军根本就很难逃出德军的包围,可以歼灭大量有生力量,沉重打击苏联人的士气和抵抗意志。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希特勒选择了派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南下,完成了对基辅军区的合围,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不得不说这次希特勒的决策还是蛮正确的。

如果德军选择北上会如何?

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准备了27个师外加芬兰的15个师,当时希特勒又从中央集团军群掉了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光凭这些军队就可以实现包围列宁格勒,如果又掉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再度北上的话,反而会使中央集团军群人困马乏,得不偿失

为什么呢?因为这与列宁格勒附近的地形有关,列宁格勒地处南泰加林地带,森林面积占全州面积的55.5%,沼泽占12%,及其不适合装甲兵的作战发挥。

▲森林沼泽地形完全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

这也是时任第56装甲军军长的曼施坦因当时对去视察他的部队的保卢斯将军说过的话,他建议将整个装甲集群从这个无法迅速推进的地域撤出,转而用在莫斯科上,尽量使用步兵为主,保卢斯将军也表示赞同。

而基辅所在的乌克兰是大平原,最适合装甲集团军的大范围机动分割包围作战。

而中央集团军群的核心力量就是装甲集团军群,所以北上会使装甲集团军群的威力大打折扣,即使到达列宁格勒也会是强弩之末。

即使打下了列宁格勒,也只是政治上的意义,再把部队调回中路时间周期也会大大延长,部队也会由于长途进军呈现疲态、再度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只会推迟,然而越推迟进攻莫斯科,莫斯科的防守力量就越强大,攻克莫斯科的难度就越大。

▲大批苏军到达莫斯科准备发起反击

在南方,由于克里米亚双方还在拉锯,克莱斯特在右翼不稳的情况下,肯定没有力量完成合围基辅,更别说前进夺取顿涅茨克河流域的工农业区,那么这一地区的粮食、煤炭、武器、钢铁、电力也不会为德军所用,会源源不断输送到后方,支援莫斯科战场

而且迟迟解决不掉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就像一把利刃,随时会对中央集团军群的侧后翼发动袭击,你难受不难受。


小油瓶侃历史


事实上中央方向上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并不是只是南下基辅,而是同时向南和向北派出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协助德军南北两大集团军群进攻基辅和列宁格勒,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主力向南进攻基辅,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的第39摩托化军和第9集团军的第50军以及隶属于中央方向上第2航空队的第8航空军主力也拨给了列宁格勒方向的北方集团军群,此外陆军总司令部也提供了一个步兵军给北方集团军群,以期得到加强的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能够同时拿下列宁格勒和基辅这两大目标。



在7月30日希特勒发布的第34号指令上,做出了南北分兵的决定,下令恢复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将其作为和南方基辅大会战同样重要的任务,同时要求当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需要掩护时,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应该向东北防线推进。可见在当时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作战计划中,并不是南下,而是同时发起南下和北上两个进攻,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分别转向南方和北方,加强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


得到了大量兵力加强的北方集团军群开始了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德军成功的完成了对列宁格勒地面的包围并开始缩小包围圈,列宁格勒的苏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外围的苏军也不停的发起进攻试图打破德军的包围圈,但均告失败,德军仍旧在稳步的推进中,距离列宁格勒越来越近。但是德军的推进速度还是大大慢于德军陆军总司令部的预计,南方的基辅会战已经接近尾声,陆军总司令部迫切希望北方集团军群可以迅速结束列宁格勒的进攻以腾出装甲部队和第8航空军交给中央集团军群,重新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同时希特勒也认为无需对列宁格勒实施地面的占领而使德军损失惨重,饥饿和寒冷会让这座被包围的城市主动崩溃,最终北方集团军群辖内的大部分装甲部队和航空部队都被调往了莫斯科方向,没有了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仅靠北方集团军群的步兵不可能攻下这座城市,最终列宁格勒得以幸存,可以说是德军自己主动放弃了。


按照问题的设想应该是指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个装甲集群都北上进攻列宁格勒而不南下基辅,如此的话德军肯定是能拿下列宁格勒,从而和芬兰建立起地面联系,北方集团军群将得到解放,进而从北面迂回到莫斯科的侧面,和中央集团军群一起进攻莫斯科。事实上这也是一开始德军“巴巴罗萨行动”中所计划的,计划中中央集团军群在突进到斯摩棱斯克后即转向北方协同北方集团军群占领列宁格勒,然后两支集团军群一起向莫斯科进军。如果是以占领莫斯科为最终目标的话,优先占领列宁格勒而不是基辅无疑是更有利的选择,占领列宁格勒意味着德国将彻底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德军可以通过波罗的海以海运的方式为进攻莫斯科的两个集团军群提供物资补给,而不是到处有游击队的陆路,在补给工作上德军将大大改善。而且由于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完成了战略任务,可以全部投入到对莫斯科的进攻中,这意味着德军将多得到两个步兵集团军用于进攻莫斯科,军事态势将更加有利。


战略论


北上德军会半路没油了,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的石油供应一直很紧张,从西欧缴获了一千多万吨燃油希特勒才敢动苏联,而当时基辅附近的油库被德军缴获,全是提炼好的汽油柴油,如果基辅受不住,这些燃油就会回到苏军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