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何袁术称帝被人说愚蠢,刘备、孙权称帝却无人说其愚蠢?


这个问题说到根本,是时机和实力的问题。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二月,袁术称帝于寿春。为什么说袁术称帝愚蠢,因为当时的时机和袁术的实力在客观条件下都不允许袁术称帝。

首先是时机的问题,当时是建安二年,这时候虽然东汉政权已经衰微,但依然深得人心。谁在这个时候称帝,无异于造反,会有天下人共击之的下场。所以在这个时候称帝是不明智的,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谁先称帝,谁就做出头鸟,谁就会成为第二个董卓,必然要遭到天下人的反对和攻击。明智的做法是像曹操一样,尊王攘夷,私下默默积累实力,等待时机。

其次是实力问题,就算建安二年时机已经成熟,当时袁术有能够称帝的实力吗?他有能够消灭曹操、刘备、吕布、孙策的实力吗?他称帝以后能保住自己的江山吗?如果没有,那么他此时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等人就会以造反的名义出兵讨伐他,他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而答案是他此时没有能够保住自己江山的实力。既然没有,那么他此时称帝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到汝南,坐吃山空,想投奔袁绍,半路被刘备阻拦,撤回寿春的途中吐血身亡。如果当时袁术不称帝,默默积累实力,不但不会落得吐血身亡的结局,也许将来魏蜀吴三分天下会被改写,那时候他也许真能名正言顺的做皇帝。但他在时机和实力都不成熟的建安二年称帝,不但身死异处,而且落得千古骂名,这难道还不够愚蠢吗?


与此相反,刘备称帝是在章武元年(221年)。此时,东汉政权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汉献帝已经让位给魏王曹丕。也就是说东汉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曹魏政权。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刘备此时不称帝,那他就得向曹丕称臣,而刘备作为大汉皇叔,向曹丕称臣等于作了乱臣贼子,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而他一向忠于的东汉政权此时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别无选择,他只能自己称帝,在名义上延续东汉政权,除此之外,从血缘上讲,刘备也名正言顺。从实力上看,刘备此时已经建立蜀汉根据地,三分天下有其一,足以与曹丕、孙权抗衡,所以他没有后顾之忧。无论是时机还是实力刘备称帝都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只有刘备称帝才能延续东汉政权,只有刘备称帝才能有对抗曹丕的理由,在这一点上,不但不愚蠢,还有些智慧。


孙权称帝,则更加显示了孙权的老成与沉稳。曹丕称帝后,孙权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释放降将于禁。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可以看出,此时孙权没有以篡汉的名义反对曹丕,而是向曹丕称臣,拥护曹魏政权,从这上足以看出孙权的老奸巨猾。刘备称帝后,孙权依然没有称帝,他为什没有称帝,是他不想称帝吗?不是,是时机还不成熟。孙权是个极其沉稳的人,直到黄龙元年(229年),此时刘备、曹丕都已经去世,孙权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便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这时孙权称帝没有任何顾虑,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做皇帝。


从袁术、刘备、孙权称帝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客观形势不允许的时候为,结果只能是失败,而没有看清形势的人,只能是幼稚、甚至愚蠢;只有看清形势,在时机成熟时为,才能成功。《周易》云:“君子待时而动”,所以袁术称帝愚蠢,而刘备、孙权称帝不愚蠢。


苏门第五学士


时势不同,决策不同。袁术占据南阳、汝南富庶之地,可谓兵强马壮,此时北方诸候讨董大战,民不聊生,势力已经薄弱,西南刘璋懦弱无能,刘表忧犹寡断,袁术称帝之时,诸侯割据,势力极为分散,可谓占据一定的地利。但是袁术没想到此时各路诸侯完全不买帐,谁也不服气,称帝不但没有引起诸候的归附,反而成为了众矢之的,步了董卓的后尘,很快便失败。至于刘备,孙权称帝,是在已经三分天下的局势之下,称帝是大势所趋,只有各自称帝才能使民心归附,与其余三国抗衡。



悟空看片


汉朝末年,朝庭无力,中原已成练兵场,群雄割据,势无常态,随机应变。终成胜国,曹孟德,刘玄德,孙仲谋是也。

袁氏兄弟,傲视群雄,无谋有勇,动辄四世三公做喷口,大环境无救国之心,小家庭寡互助之义。

袁术这厮低眉弄眼,无视大局,像孙坚这等英雄,生生被他琓死。失道寡助宜矣。其又妄信天命,不切实际,贸然称帝,把自己置于烈火之上,自蹈败亡。回看三国,哪一个不是求贤若渴,引以自助,方成一方局势地呢。

家大业大,到最后寻不到一口蜜水解渴,也把自已玩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