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聲 咬春正當時

春回大地,萬物甦醒,柳綠花豔,奼紫嫣紅,踏春、遊春、採春、咬春,好一個“春”字了得。就說其間一個“咬春”吧,那是何等地生動有趣、讓人欣喜不已,七滋八味誘得食色男女心猿意馬。“咬春”就是吃春捲、春餅,而早在明清時代春餅就叫為咬春、春捲、春盤了。

再說春盤,古代已成風俗,於立春日,取生菜、果品、糕餅、雜糖等,置於盤中為食,取迎春之意。唐宋時代立春時吃春盤相當盛行,而且製作精巧。皇帝於立春前一日,還以春盤、美酒賜近臣,民間也互相饋贈春盤,好一個春意盎然。春盤在宋時也稱為“春餅”,民間於立春日吃餅、伴以蔬菜,其後便成了習俗,世代相傳。

春之聲 咬春正當時

春之聲圓舞曲

春捲在天府,是冬春季節最具風味特色,也最富詩情畫意的市井小吃,亦是經典時令小吃,堪為川西壩子“春之聲圓舞曲”。從杜甫的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來看,成都春捲早在唐代就風行於世了。宋代詩人陸游描寫成都小吃的詩句裡亦有:“小餅戲龍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之描述,見證了成都人新春時節踏青賞花,喜食春捲,確是歷久不衰的時令食俗之一。辣椒的出現和辣麻聯姻,更給春捲帶來了口感上難以抵禦的風味魅力。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說:“勻平霜雪白,熨帖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對“春捲”的描寫可謂精細入微。

春之聲 咬春正當時

咬春正當時

川西春捲

然而,一句“春到人間一卷之”,方是最有詩情畫意的對春捲的生鮮描述。過去成都的花會和燈會上,到處都是挑擔擺攤賣春捲的小販。巴掌大的春捲皮,包上紅白蘿蔔絲、青筍絲、粉絲、石花等,裹好後一刀兩切,擺在小瓷碟裡,小分兩條,大分四條,放上醬油、香醋、蒜汁、辣椒油、抹上芝麻醬即可。最受歡迎的是芥末春捲,吃進嘴裡一股衝氣直奔腦門,淚水湧流,周身發熱,那種異樣感受很是刺激人。因此在花會燈會上,春捲常常是供不應求。

川西人家,尤喜在清明掃墓踏青之時,攜家帶小在郊外野餐,春捲便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除了卷食“涼拌三絲”等素菜,還卷食韭黃炒雞蛋、蒜薹肉絲、青椒肉絲、蛋皮肉絲,以及自家的臘肉、香腸等菜餚,吃來十分滋味與別緻。吃得更為講究的,則要再加芥末粉、辣椒粉、花椒麵、熟芝麻、花生碎粒,那更是香慘了。那種強烈的辛辣香味,可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尤其是芥末還有健胃、利氣、祛痰、發汗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食後讓人感到渾身通泰。川人在飲食上自古就有“好辛香、尚滋味”的習俗,而“芥末春捲”恰好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故成為川西名小吃。

春之聲 咬春正當時

春到人間一卷之

鄉鎮上的春捲是很有特色的,多了一絲鄉土田園氣味。鄉鎮春捲是用上等新麵粉加水和少許川鹽調製成溼麵糰,用“雲板”無沿平鍋攤成圓圓的、薄如紙樣的春捲皮。春捲卷裹的餡料多以素為主,紅白蘿蔔絲、青筍絲加煮熟的粉絲,綠豆芽、海帶絲等,用春捲皮裹起裝入盤中,澆上麻辣味汁或酸辣味汁即可,若是已涼拌好的“三絲”,也可不用澆味汁,捲起直接就吃。春捲麵皮柔韌、綿軟有勁,涼拌三絲吃來是清香脆嫩,麻辣、酸辣味濃,十分爽口,小孩和女士尤為喜吃。

冬春時節,在菜市場,或居民小區,就有人支個小爐子,架個無沿平鍋,把和得很軟的麵糰玩弄在手掌中,臨鍋飛旋片刻,再於鍋底迅疾一攤一抹,便攤抹出一張宣紙般薄而柔韌雪白的春捲皮來。對於家戶人家來說,最簡單的是在菜市場涼菜攤,買了春捲皮,還可在十幾種涼拌菜中選擇幾樣拌好的家人喜歡吃的菜,拿回家捲上就可以吃,但這也少了些自己動手的樂趣。

春之聲 咬春正當時

春捲是極富詩情畫意的美味小吃

春捲餡料可素可葷,十分隨意。葷料可以熟肉絲、熟雞絲、臘肉香腸等,素料就更隨心所欲了。但通常是現吃現包。成都人大都喜歡買來春捲皮,自己動手做酸辣味的涼拌三絲:萵筍絲、紅籮卜絲、煮熟的粉絲;或是筍絲、海帶絲、綠豆芽,有的還隨季節性卷韭黃肉絲、蒜薹臘肉絲等。自己做,關鍵在於調味,通常調味有麻辣、酸辣、芥末、怪味等,春捲皮裹上餡料後,長在盤裡,淋上調味料即食。還可以將包上餡料的春捲兩頭裹好,沾上蛋豆粉,讓後放在熱油鍋中炸至金黃,這樣吃來又是一番風口感,酥脆餡鮮、香美可口。宋代詩人陸游描寫成都小吃的詩句裡亦可看出:“小餅戲龍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成都人新春時踏青賞花,喜食春捲,便是此間歷久不衰的歲時食俗之一。此時此景,真可謂:春之聲,咬春正當時。

春之聲 咬春正當時

生鮮脆爽 辣麻酸甜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3.02 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