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蔡賢毅


秦始皇離世後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問號,例如秦始皇陵墓,還有秦始皇所修建的秦直道,而秦直道從兩千多年興建以來,一直到現在都是寸草不生,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確實不容易,也讓人們難以想象出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是用了什麼方法讓這條公路寸草不生的呢?

雖然這條公路寸草不生這種說法確實有些誇張的成分在其中,但是這條公路依然保持完好就已經是一種奇蹟。這條公路是在公元前220年開始動工的,公路的修建讓陝西到蒙古通過道路相連,直接連接三省,讓當時的交通更加便捷。人們在感嘆這項工程的偉大的同時,也會注意到秦直道的一些特殊性,因為經過了兩千餘年,秦直道上面幾乎不長草。對此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秦始皇應該是下令將土進行翻炒,採用熟土之後自然不會長出植被,所以在秦直道修建後,這條公路上基本上沒有任何植物。這種說法看似很合理,但是卻經不起推敲,因為經過了兩千年,即便這些土經過了翻炒,在一段時間內不會長植物,但是土會慢慢恢復原狀,而且經過考古研究發現,當地的土根本就沒有經過翻炒。

其次還有人認為秦直道上的土中摻雜了石灰,在加入了石灰後,也會抑制植物的生長,但其實這種說法也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石灰的成分應該已經不復存在了,所以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實際上經過了仔細的研究後可以瞭解到,秦直道在施工期間進行了仔細的夯實,土地在經過了夯實後,就會板結,土壤板結後結構會非常的牢固,這樣自然不會有草長出,而且在夯實過後,道路更加適合通行,也已經不適合植被生長。另外當時秦始皇對於秦直道的修建十分重視,所採用的施工方法很精細,所以在這項浩大的工程結束後可以一直延續到今天。

秦直道並不是只存在於秦朝,後來也被沿用下去,而這條道路上經過了長年累月的行人和車馬的踩踏後,早已不適合植被的生長,所以才會有現在這番景象。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勤勞,秦直道也可以看作是秦始皇給世人留下的一件禮物,讓秦始皇統治時期的那段歷史深深的烙印在中華大地上。


歷史課課代表


趣談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歷史新知識!

秦始皇作為一位偉大的千古帝王,在不同方面都頗有建樹,而題主所說的2000年的時間,一條古道依然寸草不生,指的就是秦直道。

事件回顧

秦始皇橫掃六國就面臨著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糧草供給不足。如果前方的將士吃不到糧食,或者說後方的糧食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運到前方,那麼這樣的戰爭就沒有必要去打了,因為沒有補給的將士,就如同任人去割的草葉一樣,沒有絲毫的戰鬥力。

所以在早期的時候,秦始皇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運用諸多手段來通過改良道路或者更換馬匹來加速糧草的運輸。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條件之下,才有了秦直道的誕生,而後期秦直道的主要作用是軍隊行動。因為秦帝國的領土比較大,需要派兵的話或者說軍隊來回走動,如果沒有一條便捷的通道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秦直道基本上是貫穿整個秦朝中後期的一條重要通道。

既然是一條重要通道,那麼在修建的過程當中就必須極其嚴格而且要求極其苛刻。根據秦朝歷史記載,我們會發現秦直道的修建哪怕用在當今時代也絲毫不為過,在那個沒有任何機器,純粹是手工的朝代,秦直道的修建,不知道有多少鮮血灑在其中。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了讓秦直道上面不長草,秦朝使用了三種方法。

第1種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土用來烹炒一遍,是用大火進行了爆炒,土經過炒之後它的質量也好,裡面所含的營養成分也好通通都會產生一個質的變化,就類似於我們煮雞蛋一樣,煮熟之後的雞蛋與生雞蛋是截然不同的。爆炒之後的秦直道,理論上來說就不會再生長任何的植物了,這樣就避免了後期秦直道的荒蕪。

第二點就是在秦直道的土裡面去拌上各種的鹼水,土的性質發生改變,哪怕經過雨水的沖刷,經過2000年的變化,無數的種子落在秦直道上面,因為土質的原因使得這條道路也無法生長出任何農作物了。


第3點就是秦直道的質量非常的好,當初修建秦直道的時候,秦始皇有一個命令就是馬車從上面走過,如果有印子的話所參與修繕的秦直道的百姓都需要被殺頭,在這樣一條高壓線之下,極大的減少了偷工減料事件。

而且由於後期秦直道太過於優秀,使得唐宋元明清等諸多的朝代的商人也好、軍隊也好都從此地路過,經過一年年的踩踏,無數個木輪碾壓,早已經使秦直道固若金磚,也就有了寸草不生的畫面。


趣談唐宋元明清


不同於現在的混凝土和瀝青路面,古代的路面都是泥土路面,在大家印象中一天泥路時間長了肯定會雜草叢生,但是為什麼秦直道經過千年歲月仍然寸草不生呢?



根據史料記載有如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熟土”



秦直道上的泥土是“熟土”即經過火燒火烤的土,被火烤過的泥土,土質很細很疏鬆,且裡面的植物種子和一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營養物質,微生物群等都被消除掉,所以很難長出植物。

其二“反覆夯實”



經過燒製的泥土本就很難生長植物,但是秦朝為了地基穩固厚實、經久耐用。對熟土反覆夯實,雖然比不上現在的混凝土,但是堅硬程度可見一斑,自然如此厚實的熟土裡面要想長出植物,想必和石頭裡面長出植物難度差不多。

其三“後世維護”



因為秦直道的廣泛使用性,對歷朝歷代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很大的幫助,使得歷朝歷代對於秦直道的維護都很重視,所以這也是秦直道一直到今天都還有一部分能保存完好,寸草不生的原因。

以上三點便是筆者對於秦直道千年“寸草不生”的看法。


史努比行走歷史


除了早已遠去的帝國身影,秦始皇留給世人的也只剩下了長城、皇陵和直道,而圍繞這三者的故事卻無比精彩。有人說,距今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修了一條高速公路,憑著令人歎為觀止的黑科技,竟能至今寸草不生。

當然,“寸草不生”這個詞無疑太過誇張了。人們之所以有這種印象,主要是因為秦馳道遺蹟依然比較清晰,甚至可以看出曾經的路面和行車的痕跡,而且個別路段上的荒草並不是很多。兩千多年前的一條土路,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也著實令人感慨萬千。

秦馳道始建於公元前220年,是與秦始皇“車同軌”的標準緊密相連,所指的並非是一條道路,而是當時秦擴建的全國各地官道的統稱。不過,大家最為熟悉的,自然是陝西到內蒙古的這一段,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秦直道。

在關於秦直道不長草的各種解釋中,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炒熟土和摻石灰。

前一種說法中,認為秦直道在修建過程中,曾動用人力將土炒熟。熟土是很難生長植物的,可是,富有生活經驗的朋友會清楚,即便是熟土,長時間暴露在野外後,也會逐漸再次生長植物,而距今兩千多年的秦直道,更不可能定時翻炒土壤。

而且,據現有考古資料顯示,秦直道的土壤中,並沒有將土炒熟的跡象。另外,在傳世文獻中,也沒有記載修建秦直道時有炒土的環節。這種說法,實則是近年來被一些人“臆想”出來了。

在後一種說法中,認為秦直道的路土中,曾摻有大量石灰。不過,這種說法同樣沒有被證實。更為重要的是,即便是摻入了石灰,往往數年後也就成炒熟的土壤一樣,很難起到杜絕植物生產的效果。

其實,真正導致秦直道歷經兩千餘年而基本保持原貌的原因,在於夯實和沿用。

秦直道是秦始皇在位時主持修建的大型工程之一,從籌備到動工再到管理,都耗費了巨大心裡。這種高規格的“高速路”,在修建時進行了夯實。夯實的土壤在板結後,會變得十分堅實,不僅便於行車,更能防止生長荒草。

除了修建時採用高標準外,秦直道在秦朝和後世都曾得到了較好的利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路走的人多了便不長草。秦始皇憑藉強大國力而修建的秦直道,並沒有稱為一種擺設,後來的王朝也沒捨得將其徹底放棄。兩千多年來,秦直道的大部分地段一直處於使用的階段,故而得以基本保持了原貌。


史海爛柯人


大家好,我是純真蔣律師。作為一名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把所有的土用來烹炒一遍,是用大火進行了爆炒,土經過炒之後它的質量也好,裡面所含的營養成分也好通通都會產生一個質的變化,就類似於我們煮雞蛋一樣,煮熟之後的雞蛋與生雞蛋是截然不同的。爆炒之後的秦直道,理論上來說就不會再生長任何的植物了,這樣就避免了後期秦直道的荒蕪。

其次就是在秦直道的土裡面去拌上各種的鹼水,土的性質發生改變,哪怕經過雨水的沖刷,經過2000年的變化,無數的種子落在秦直道上面,因為土質的原因使得這條道路也無法生長出任何農作物了。

最後就是秦直道的質量非常的好,當初修建秦直道的時候,秦始皇有一個命令就是馬車從上面走過,如果有印子的話所參與修繕的秦直道的百姓都需要被殺頭,在這樣一條高壓線之下,極大的減少了偷工減料事件。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歷史領域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菲樂律師


提到秦始皇我們都知道他是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結束了五百多年的戰亂與分裂,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稱帝后舉國上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期間他修了一條路,連通3個省全程700多公里,但經歷2000年卻從不長草,這是什麼原因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與江山,他對內進行“大刀闊斧”徹頭徹尾地改革,比如統一度量衡、文字等,對外他修建長城抵禦匈奴,與長城的配套“設施”就是“馳道”,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秦始皇在稱帝后的第二年,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其中著名的就有九條,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一條就是“秦直道”,這條道直通西北的“九原郡”,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秦直道”所發揮的作用均不可小覷。

秦直道遺址南起陝西淳化縣,途經陝西、甘肅、內蒙古,穿越15個縣,北達九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郊),全長700多公里,與長城相毗鄰。因此,很多人推測,秦直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抵禦匈奴時,能夠快速出兵到達。

據考古專家研究分析,秦直道在秦朝時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幹線,承載的作用也具有較高的多重性。但以現代的經濟觀點來分析的話,秦直道無疑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秦朝之後,秦直道也一直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樞紐而繼續延用,甚至有人說,當年昭君出塞時所走的那條道就是“秦直道”,可想而知,秦直道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直到清朝時這條道才被廢棄。

但時隔二三百年,當考古專家研究秦直道的時候發現,雖然秦直道荒廢了這麼多年,但卻沒有出現雜草叢生的樣子,最高的草也不過膝蓋,更甭提有什麼高大的樹木了,因此有人感到非常奇怪,是什麼原因讓秦直道不生雜草呢?

經過初步的研究發現,秦直道遺址地層關係較單純,大部分地點分為3層。第1層為耕土或植被層,厚15-30釐米;第2層為自然堆積層,厚25-60釐米;第3層為路土碾壓層,一般厚15-35釐米。再下即為生土層。

該地的生黃土純淨,質地細密、堅硬,不少地點夾雜有大小不等的礓石,而也正是秦直道不長雜草而需要研究的切入點,最後經過仔細的研究後才發現其中的原因。

使用熟土

“熟土”顧名思義就是把土經過細緻的粉碎後,再進行焚燒,經過焚燒的土質變得更加細膩,而且裡面的草木種子經過焚燒後都已經無法再發芽,自然不會再有草木生長。

夯實地基

把熟土鋪在路基上,然後使用工具夯實,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其中也包含著複雜的工藝技術,不但要平整,更需要像“混凝土”一樣堅固,這其中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了。以古代那樣的技術,無疑浪費最多的就是人力了。

嚴格監工

秦直道的“監工”是由秦朝著名的大將軍蒙恬擔任,秦朝不但國法嚴謹,軍隊也是同樣的紀律嚴明,三十萬的秦國軍隊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更何況一條“國道”了。所以秦直道的工程質量必然是嚴格把工,絕對不會存在“豆腐渣”工程。

有了以上三點的基本保障,秦直道的工程施工嚴謹、質量超高,寸草不生完全是正常現象,這也是 “國道”被使用了一千多年的主要原因。可以說秦直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世之作。

參考資料:《秦始皇嬴政》《陝西富縣秦直道遺址》


弘毅小書童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和江山,秦始皇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對內比如統一度量、文字等,隊伍修建萬里長城及相匹配的馳道,這馳道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省道”了。其中著名的就有九條,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一條就是“秦直道”,這條道直通西北的“九原郡”,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秦直道”所發揮的作用均不可小覷。

秦直道在秦朝時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幹線,承載的作用也具有較高的多重性。但以現代的經濟觀點來分析的話,秦直道無疑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秦之後的王朝裡,秦直道依然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樞紐繼續使用。

但時隔幾百上千年,當考古專家研究秦直道的時候發現,雖然秦直道荒廢了這麼多年,但卻沒有出現雜草叢生的樣子,最高的草也不過膝蓋,更甭提有什麼高大的樹木了,因此有人感到非常奇怪,是什麼原因讓秦直道不生雜草呢?

使用熟土

“熟土”顧名思義就是把土經過細緻的粉碎後,再進行焚燒,經過焚燒的土質變得更加細膩,而且裡面的草木種子經過焚燒後都已經無法再發芽,自然不會再有草木生長。

夯實地基

把熟土鋪在地面,在使用工具夯實,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其中也包含著複雜的工藝技術,不但要平整,更需要像“混凝土”一樣堅固,這其中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了。以古代那樣的技術,無疑浪費最多的就是人力了。就像南方地區的蓋泥房子一樣,我小時候見過蓋牛欄的,全是力氣活來著。

監工嚴格

秦直道的“監工”是由秦朝著名的大將軍蒙恬擔任,秦朝不但國法嚴謹,軍隊也是同樣的紀律嚴明,三十萬的秦國軍隊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更何況一條“國道”了。所以秦直道的工程質量必然是嚴格把工,絕對不會存在“豆腐渣”工程。

有了這些基本保障,雖然修建的不是鋼筋混凝土道路,但想要生出雜草也是難事,這也是這些 “國道”被使用了一千多年的主要原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不世之作。


小南史


我是老T,我來回答。

今天來講一講秦始皇修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始皇在位期間,為了鞏固領土,北御匈奴,派出蒙恬率領的30萬軍隊修建世界奇蹟萬里長城,不僅如此,為了使軍隊更快地到達前線,還專門修建了長達800多公里,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簡介。



秦直道的起點位於今天咸陽淳化縣境內,一直到九原郡,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包頭市,全長約800公里,道路寬度在20~60米,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早,道路最長、最寬的“高速公路”。

秦直道由秦將蒙恬負責監造,時間長達2年之久,沿途設置有糧草轉運點、驛站、烽火臺等設施,通過秦直道,秦軍作戰支援能力大幅提升,只需3天時間便可到達長城各處要塞,此等壯舉,史無前例。

秦直道“寸草不生”之謎。



首先,整個秦直道貫穿陝西、甘肅和內蒙古境內,這個地區生態環境本就很脆弱,土壤稀碎,地表植被相當少。而且別看古代落後,實際上古人的製造工藝相當精湛,換做現代,仍有許多工藝是不能與古人相媲美的。古人將黃土進行燒製,加上鹽鹼,再進行夯實,這樣在鹽減環境下,草木是無法生長的。

其次,秦直道至修建完成之日起,便投入運營中。即使秦國滅亡,秦直道作為交通幹道依然為後世提供交通服務,既然有人用,那麼就會對路基進行踩踏和夯實,自然而然就很少有草木的生長。

秦直道在清朝開始被荒廢,但現在看起來,它的質量完全可以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智慧。


老糖講史


先糾正一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止修了一條道路,而是修了九條。

包括著名的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棧道、西方道、直道、秦楚道、江南道。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

秦始皇統一之前,各國道路寬度是不一樣的,因為各國的馬車大小不一樣,所以道路有寬有窄。

國家統一後,道路寬窄不一是很不方便的,所以秦始皇規定車輪間距一律為六尺,道路也按車輛的寬度來修,保證全國道路一樣寬,讓老百姓出行方便,這就是秦始皇的"車同軌"改革。


而秦始皇自己出行,則有專門的“御道”,稱之為“馳道”, “馳道”是專門供秦始皇一個人使用的,連皇親國戚也沒有權利在上面行走,否則就是殺頭的大罪。

秦始皇建的馳道寬五十步,以紅土為路基,夯實後上鋪枕木,枕木間距離和馬兒飛馳時的步子合拍。

馬兒在這種軌道上奔跑特別平順,由於車輪一直在軌道上,所以車輪和路面的摩擦力很小,不但速度快,而且非常平穩。

馳道兩側種植樹木,路基用紅砂岩土填築,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

據說馬車在馳道上,一天一夜可以走五百里,難怪秦始皇可以多次乘坐馬車出巡全國。


秦始皇修這種馳道也是花了大力氣的。

由於當時技術條件所限,所以修一條這樣的高速路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

秦始皇動用了多少人力修馳道目前尚有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曾調動蒙恬的10萬大軍參與了建設。

現在保存下來的秦馳道已經不多,相對來說,由陝西到內蒙的“秦直道”算是比較完整的了。

雖然秦馳道廢棄已久,但令人驚奇的是,這條路不像別的道路,一旦荒蕪就荒草叢生,而是廢棄後仍然光滑平整,並沒有多少雜草。這是什麼原因呢?

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路”。

同樣的道理,秦馳道由於路面水平和質量極好,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人們出行的首選。

反正秦朝滅亡了,也沒有人干涉在這條御用道路行走之人的身份了。

路經常走,就不容易生雜草,這是常識。

第二個原因就是馳道的路面,都是鋪上經過處理的黃土,這種紅土是經過加入鹽鹼後用鍋炒熟的熟土,不適宜草種的發芽和生長。


慈禧太后的陵墓也是利用了這種方法,所以慈禧的墓頂是寸草不生的。

第三個方面是修建這種馳道的時候,路基夯得十分結實,泥土之間空隙小,宛如鐵板一塊,種子在裡面根本得不到適宜的條件,無法生根發芽。

雖然馳道的質量很好,但是歷經兩千年風雨和滄海桑田,現在廢棄的馳道上也有不少地方長了草木,也有不少沿線的老百姓將其開墾利用,成為良田或者菜地。

只能說時間的力量太強大,不管是誰,也不可能永遠霸佔一件東西到永遠。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為了修建國防道路,保衛邊境,就下令讓蒙恬去修建一條重要的軍事道路,一條既可以去攻擊和防禦匈奴的道路,這條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讓蒙恬帶領了數十萬軍工、民工去修建這條路,它的起點在甘泉宮,終點在九原郡,大概有“千八百里”長,這條路線南北相連,看起來挺筆直的,很少有彎曲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秦直道”,但在陝北這個地方,這條路也有另外一個名稱叫“皇上路”。


“秦直道”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也已經被荒廢了好久,但令人驚訝的是它竟然都沒有長草,還是光禿禿的樣子,按理說,一般被荒廢的路都會生長出野草,越長越茂盛,直到我們看不出來這曾經是一條路了,可它卻是寸草不生,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推測說當年秦始皇讓蒙恬修建這條路的時候,是要修到最好的,不能因為生出雜草就被荒廢了,所以首先對於它的選址很重要,他把“秦直道”選在了雜草難生長的環境,例如沙漠或者黃土等地方,這些地方土質貧瘠,沒有什麼養分,就比較難長出草來。

其次,就是把這裡的泥土反覆夯實,把泥土弄得很硬、很結實,就像大石塊一樣,如果有草的種子在下面也很難生長出來。另外就是要把草都除乾淨了,然後再撒上生石灰,澆上水或者等下雨,把這片區域變成鹽鹼地,這片土壤就會失去養分,就算有種子落在這裡也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養料而死亡。

但也有的認為“秦直道”是一條很重要的交通要道,一直都有被使用,像漢朝的皇帝劉恆也曾經驅車走過這條道路;西漢將軍李廣也曾利用這條路擊殺匈奴,讓敵人聞風喪膽;還有昭君出嫁也是走“秦直道”到達匈奴的地盤,而且她死後的昭君墓也建在了這條路的附近。

所以即使它生出雜草了,也會被剷除掉,再加以加固這條路,使它很難生出草來,這樣反反覆覆的修復這條路,就算到了清朝才被荒廢掉了也不會很容易就生出雜草的,而且它在近代也有被使用過,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戰爭,叫直羅鎮戰役,這場戰役是紅軍長征到達陝北的第一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軍事基礎。

我們除了要知道“秦直道”為什麼不容易長出草來,也要去了解秦直道的重要性,這條路建造速度之快、修建之艱鉅,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可它卻出色的完成了,這可以說是奇蹟了。

而且它的完成,不僅對軍事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攻防作用,還對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推動作用,促進南北地區的發展,加強南北民族的聯繫;而且它也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對於我們研究它的形成、歷史沿革、如何繪製等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