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信陵君无忌


清末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知名度很高,甚至在九十年代还专门拍摄了同名电视剧,而与他亦师亦友的傅淦就逊色了不止一筹了。


傅淦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清代书法家,另一个是当代史学家傅斯年的爷爷。很显然,他是一个文科生,那他怎么和武术圈的王五发生了关系呢?

文科生傅淦与大刀王武切磋,谁厉害?

可谁说文科生就不能练武了呢?傅淦自小就非常的聪明,四书五经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他涉猎广泛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同时还通医术。最喜爱的健身运动就是打打拳练练武,没想到最终玩票玩成了大师。

▲:中间为傅淦

在封建时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作为状元后人的傅淦自然也免不了这个俗套得下科场博取功名。同治12年,他考取了拔贡。

拔贡是清朝选举人才进入国子监的一种手段,从乾隆时期形成了每12年开考一次的考试制度。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北大加上清华,是全国最牛的学校,没有之一。

每一届拔贡从每府学选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这个录取比例可比天下第一考司法考试可要低的多了,能够考取拔贡,傅淦可说是才华横溢。

按照一般逻辑,傅淦依靠拔贡这个出身,加上状元后人,顺治爷康熙爷两代帝师的子孙这个身份,可以在晚清官场中混的风生水起,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可是傅淦不是一般的人,人考取拔贡,只是对家族尽义务而已,他志不在官场。他像一只鸿雁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翱翔!

作为一个富二代,他开始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他增长的见闻开拓了视野,同时也对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光绪年间,他听说四九城有一号人物叫做王五,武功挺好的,于是便动了想去会一会的念头。

义薄云天

王武是一个真正的大侠,不仅武艺出众,还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他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坚决支持好友谭嗣同的维新事业。

维新失败后,王武甚至计划去救援谭嗣同,只可惜势单力薄,没有成功。最终王五被慈禧太后出卖,脑袋被清廷挂在了城门楼子上,可悲可叹!



他的好友大名鼎鼎的霍元甲上演了一出只身闯京城,巧夺英雄人头的传奇。王五就是这么一个义薄云天的英雄。

在当时王五还只是一个镖师,傅淦假装成一个踢馆的,成功吸引了王五的注意。于是两个人就比划了起来!

双方先各执器械对练了起来,连着两场王五都败下阵来,第三场,大家索性徒手摔跤,算上前两场王五来了一个三连败!王五算是见识了傅淦的真功夫,二话不说便拜傅淦为师。



傅淦也不端架子,指点起了王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说服了王五改练了双刀!这才有大刀王五的名号。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传奇?然而个人认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考证。

如此高光的时刻,肯定会有记载,然而查了傅淦的百度百科,没有发现有这方面的记载,搜遍全网,也只看到傅淦家乡的网站有这个故事的记载,这就让我产生了疑问。

傅淦精通四书五经,又是杏林高手,又是武林高手,如此跨界的牛人真的存在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一个读书人,精通书法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然而成为武林高手,这个跨度就有些太大了。

尤其是他到了30岁,刚刚考取拔贡,这说明在30岁之前四书五经的学习占据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在这个学习力最强的时候,武学可能只是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进行学习的,他不可能系统的深入学习。

其实,他真正接触到武学精髓的是在他的旅途之中,随着他不断的旅行,他的人生阅历的累积,他交往了许多武学大家,见识了许多武林“绝学”。


之后,凭借着他的超高的悟性,对于如何进招、如何拆招以及招法如何改进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能他的武艺并不出众,但他对武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像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一样。

然后在巧合之下,他认识了王五,与之成为了好友,并且点拨下王五,这让王五获益匪浅,才有了王五拜师的传说。

而傅淦是一个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即便他身上只有十块钱,当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可以把这十块钱毫不犹豫的全部借给朋友,正因为他如此仗义,这么豪爽,他很快就从富翁变成了负翁,只能靠教书和写字来赚一点钱养活自己全家。即便如此,他从未改变,从未后悔。


傅淦的个性对于少年傅斯年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才高八斗、混不吝、仗义疏财,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翻版的傅淦,傅淦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小小嬴政


傅淦是大刀王五的师父,也是个奇人!

(影视剧里的大刀王五)

知道大刀王五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傅淦的就很少了。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位传奇武林高手的一生。

傅淦是山东聊城人,先祖傅以渐是清朝的开国状元(也是顺治、康熙的老师),所以付家绝对是大门大户。到了傅淦这时候,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的潇洒。

傅淦从小就很聪明,书读的好,书画造诣也很高。而且,人家还是个医术高手,又从小练了一身好武功,典型的实力派高富帅,要是放在现在,妥妥的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可能因为从小长在富贵窝里,自己又非常有才,造就了傅淦比较任性的脾气。同治十二年的时候,30岁的傅淦考取了拔贡,拔贡的意思就是在地方参加考试,考中了就保送入京,进国子监学习。(拔贡不是每年都考,乾隆之后12年才考一次,属于特殊考试类型。)

应该说,傅淦如果这么走下去,也会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不过,人家个性啊,对当官没兴趣。豪门子弟的最重要任务是:玩。


所以,傅淦就是各种玩,四处旅游,时不时找人比比武。到了光绪年间,傅淦在北京居住的时候,听说了有一个名叫王五的人,似乎功夫很厉害。

(大刀王五)

王五是个难得的人才,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也是个苦命孩子。他从小就拜师学艺,练了一身好功夫。后来用多年积攒的钱,在北京开了一家镖局,开始全国跑镖,王五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名扬四海的。

再说傅淦,他听说王五这个人功夫好,人品也好,是很多人口中的大侠。于是,就想试试王五的本事。

某一天,傅淦装扮成普通的民间武师,专门跑到了王五的镖局里。当时王五正在练武,傅淦就在旁边假装冷嘲热讽。王五一看这人有点意思,估计是来踢馆的,于是就上前邀请傅淦,咱过两招呗,能动手就别吵吵。

于是,傅淦随意拿起了旁边的竹竿当武器,一连两次战胜了王五。两人又扔掉武器摔跤,王五依然不是傅淦的对手。两人一交流,王五才知道傅淦多么厉害。于是,热爱练武的王五立刻拜傅淦为师。

本来王五用的武器是双钩,傅淦觉得双钩不是武器的正宗,还是改练大刀比较好。于是,王五开始练大刀,也成就了后来“大刀王五”的名号。


傅淦这个人,性情豪爽,出手大方,颇有侠士风范。

(傅斯年)

也正因为这样,家业很快就挥霍的差不多了。为了生计,傅淦还专门跑去找李鸿章,希望能谋个官职。但是李鸿章公务繁忙,没有第一时间接待傅淦,这个公子哥的脾气也大,觉得李鸿章怠慢了自己,直接回家了。

于是,傅淦越来越穷。傅淦的妻子也是大门大户出来的,当初嫁过来的时候,嫁妆非常丰厚。日子过不下去了,傅淦就开始典当东西过日子。妻子的嫁妆,也被典当一空。后来穷到家徒四壁,傅淦只好靠教书和写字赚钱。

幸好,傅淦有才华,颇受欢迎,勉强也能养家糊口。不过他大方的脾气没改,看着别人困难,倾尽全力帮忙。据说有一次学生看他日子过得不好,送了些钱财,傅淦知道邻居没钱嫁女,立刻就把钱送了过去。还有一次他听到邻居半夜哭泣,原因是没有钱过年。傅淦二话不说,上房揭瓦,把自家的瓦揭下来上街卖了,钱送给了邻居。实际上,他自己也完全没能力置办年货。

总之,这个豪爽的个性,到老都没变。1922年,傅淦去世,享年78岁。

对了,大名鼎鼎、脾气火爆的傅斯年,就是傅淦的孙子。因为从小就跟着傅淦生活,言传身教,傅斯年也是非常个性,当年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叼着烟斗,指手画脚的和旁边的蒋介石说话,也是传遍大江南北了。


七追风


王五原名王正谊,清末著名武术家,是双刀李凤岗的徒弟,在李凤岗众多徒弟中排行第五,一把大刀玩得非常好,因此被人们称为大刀王五。

傅淦是一个比较全能的人,精通医术,擅长武艺,博通经史,小时候就在当地很出名,在同治十二年得拔贡,现在知道他的人比较少,但是提到他的孙子,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孙子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斯年,在傅淦的教育下,傅斯年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讲《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读完了。

傅淦这个人成就最大的是书法,并不以武术见长,他淡泊名义,得拔贡之后便不再参加科举,到处游山玩水,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为人耿直、仗义,遇到不幸的人,他都会帮助,虽然自己也比较贫苦,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1922年,傅淦以78岁的高龄与世长辞。

傅淦并没有打败王五,王五是京师的人,傅淦虽然会武术,但他并不是武术圈的人,他在各地游玩,并不像王五等人在本地弘扬武术,在各种小人书上,打败王五的人有李书文、李景林、霍元甲等,但是真实性就不得而知了。

大刀王五是一个非常仗义的人,具有家国情怀,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支持维新变法,希望民富国强,对于那些欺负国人的洋人,王五也是非常痛恨。

王五依靠做镖师起家,然后自己开办镖局,王五镖局的生意从山海关一直做到江苏淮安,由于王五为人仗义、收费合理,很快就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

甲午战败后,国人气愤不已,泱泱华夏居然被一岛国打败,御史安维俊上疏请求改革弊端,惩治误国者,却被清廷革职戍边,王五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主动担负护送安维俊的责任。

王五与维新人士谭嗣同关系非常铁,二人以兄弟相称,谭嗣同被害之后,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活动兴起之后,王五加入义和团,1900年10月25日,王五被八国联军枪杀,人头被挂在城门上,他的家人不敢去取人头,天津的霍元甲只身赶往京城,趁着夜色将王五的人头取下,之后将其安葬。

王五最出名的就是那把大刀,据说后来被炼钢了。


司马长史


晚清没落在什么地方?还搞不请楚原因吗!马嗄尔尼到清乾隆的中国访问,他给英皇和议会的报告里说明: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落后腐朽,而且科学技术工业水平与欧洲比落后了三百年。大刀王五,大刀王六也没有用,这种和世界的差距到今天中国人依旧在弥补追赶。乾隆蔑视的淫巧之技,让他的后代子孙吃尽了苦头至到王朝倾覆,奉行豢养奴才的圣人之道的科举制度迟滞人们的觉醒,闭关锁国的政策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一把大刀,长枪武状元已经阻挡了坚船利炮的轰击,区区一两万人的八国联军把数十万骁勇不可一世的八旗军打的落花流水。在先进的火器面前靠蛮力的冷兵器时代怅然落幕,血肉之躯已无法阻挡面对敌人枪械射出的火光,被乾隆嘲笑的淫巧之技,让中国人踏踏实实钻研到了今天,从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到了今天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让洋人害怕开始封锁我们。大刀可以挥舞强壮我们的躯体,科技工业才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大刀王五们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点浪花,不足挂齿。


无色无味176703489


傅淦是当代史学家傅斯年的祖父。

也是书法家,乐于好施,在清朝同治十二年拔贡之后不在努力了,也可说是淡泊名利。

讲义气,喜欢旅游.擅长武艺,诗经,医术。

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

晚年主要就是教导孙(傅斯年)了。


璀璨哇


淡泊名利 嫉恶如仇 乐善好施 武艺高强 傅斯年的祖父


小狼29463483


都是死了的人,没有考证,你听谁说的?能不能问点可以落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