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终的结局如何?

廖栩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十大高手中,大刀王五榜上有名。

大刀王五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本名叫做王正谊,出生在武术之乡沧州。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影响力巨大,是当时人们十分尊崇的一代豪侠。后来,他参加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围剿。本来当时他是可以像谭嗣同那样,轻松逃脱的。可是为什么,他却甘愿被杀呢?

(大刀王五剧照)

王正谊出生在1844年,他三岁丧父,从小便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王正谊很小就开始做一些杂活来补贴家用。但做杂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王正谊明白,要想长大后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而在当时那个混沌的年代里,成为一名武者行侠仗义,就是既受人尊重,又能糊口的理想职业。

很快,王正谊幸运地遇到了武师肖成和,从此便开始了武学修行之路。在肖成和的指导下,王正谊打下了坚实的武学基础。

在当时,沧州最出名的武师叫做李凤岗。至于震动全国的武学大师李书文,那时还没有出生。李凤岗玩得一手好刀法,被时人称作“双刀”。

王正谊慕名前往,却接连吃了几次闭门羹。为了能学到上乘武学,王正谊长跪在李凤岗门口,展现出了坚定的求学之心。李凤岗最终被感动,王正谊顺利进入李凤岗门下,由于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因此被人称为“小五子”。

数年之后,王正谊刀法大成。李凤岗为了让他得到更多的锻炼,便让他追随师兄刘仕龙押镖。又是几年时间过去,王正谊凭借仗义豪爽的性格,很快在武林中闯出了名气。因其使用大刀生猛,刀术无双,王正谊开始被人们称为“大刀王五”。

王五随后告别了师父,经人介绍,到北京成为了一名镖师。

光绪三年,在踩熟京城地皮后,王五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源顺镖局”。源顺镖局业务范围广大,镖师个个仁义无双,生意也十分红火。

在源顺镖局内挂有两块牌匾,类似于如今的锦旗。

(谭嗣同剧照)

第一块写的是“重义解骖”。这是王五在内蒙古拉镖时,见到几辆骡子和马都被抢劫了的大车,王五当即把自己车上的马解了下来,给这几辆车驾辕,王五则推着自己的车前进。在两路人一起回到了京城后,受助人便给王五送来了“重义解骖”这块匾。

另一块牌匾上书“德容感化”。这是有一次,回人和汉人结下了梁子,双方在陶然亭约架,非要斗一个你死我活。王五知道这件事后,奔走于两方之间,来回劝说,最终成功把这件事压了下来。后来双方共同送了“德容感化”的牌匾给王五,赞扬他高尚仁义的气节。

多年下来,王五早已成为了京城中颇有威望,受人爱戴的侠之大者。

同时在京城广为流传的,是王五和谭嗣同的故事。王五对谭嗣同等人的救国变法观念多有钦佩,于是便与谭嗣同以兄弟相称,并传授了谭嗣同刀法。

后来,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决心以死明志,成为中国变法之流血者。王五得知消息后,多方打点,暗中集结了一批武林人士,希望能够救出谭嗣同。但谭嗣同死意已决,拒绝了王五的好意。

王五为谭嗣同甘于捐躯的精神所折服。谭嗣同去世后,王五曾多次组织爱国人士,对“罪魁祸首”荣禄实施暗杀活动,希望能让谭嗣同死得瞑目。但最终并没能取得成功。

(荣禄剧照)

此事之后,王五对腐朽的朝廷越发失望。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大侠,应该是站在风口浪尖处,为天下人民谋求更好的出路,一如谭嗣同的行为。

1900年,义和团开始在北方兴起,王五凭借其号召力,率领众人积极参与配合。但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进攻中,义和团最终还是失败了。

王五所在的顺源镖局,最终被清兵和八国联军团团围住。王五因寡不敌众被捕,后来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枪杀。

实际上,王五完全是有机会逃脱的。当时清政府和外国人都没能抓住他,但顺源镖局里,却来了一百多个避难之人。王五担心自己走后,这一百多人会被抓起来当作人质。于是他便留在镖局,等着清兵来抓人。

抓捕过程中,王五表示自己不会反抗,并且一人抗下了所有的罪行。他请求捕头不要株连这一百多个人,捕头为他的仗义感动,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五随后慷慨赴死,他的精神和故事,时至今日依然不断影响着后人。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大刀王五,历史上大名鼎鼎,他并不是小说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王五武功高强,在晚清十大高手排行榜中排列第二,仅次于董海川,力压黄飞鸿和霍元甲,排行榜如下:王正谊、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武、韩慕侠、李景华、孙禄堂和释海灯。


王五原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自幼酷爱武术,先是拜当地一名武师为师,打造了坚实的根基,后来又拜双刀李凤岗为师,武功更是精进,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连李凤岗都不是他的对手。

出师之后,王五开了一家镖局,取名源顺镖局,他为人仗义,收费合理,很短的时间内就声名鹊起,名气越来越大。

后来,王五又参与护送爱国义士—御史安维峻,更是令其闻名遐迩,到了北京之后,王五开了一家武官—父武义学,与霍元甲的精武体操会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王五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参与营救谭嗣同。

谭嗣同与王五亦师亦友,谭嗣同喜欢武术,经常向王五讨教武术,一来二去,谭嗣同就将变法思想灌输给了王五。


王五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也支持变法,愿意为变法出一份力,于是义务给谭嗣同担当保镖。

谭嗣同被捕之后,王五花钱买通了狱卒,秘密联系武林同道,准备救出谭嗣同,然而谭嗣同婉言拒绝了,他大义凛然地说道: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天底下能说出这番大义凛然话的人,寥寥数人而已,后来得知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斩杀,王五悲痛欲绝。


1900年义和团起义,王五参加了义和团,慈禧先是鼓动义和团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慈禧反过来又镇压义和团,最终王五被清政府捉住并交给了洋人,而后遭到枪杀,终年56岁。

王五的人头挂于城楼之上,无人敢于取下,尸体一时无法入殓,霍元甲听说了之后,急忙从天津赶来,趁夜偷偷地爬上了城楼,取下了王五的人头。

王五终于入土为安,王五死后,他的大刀一直保存,直到1958年,被人扔进了炼钢炉,最终炼成了钢铁,也算为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了。


一半秋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刀王五确有这个人,不是小说人物。

大刀王五是沧州人,回族。

单单上面一句话,就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沧州民风尚武,很多年轻小伙子都去学习些拳脚功夫。

而回族人又比汉族更尚武一些,练武比率更高。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在烧饼铺当学徒。

后来因身强力壮,拜武术大师李凤岚为师傅,学习了一些硬功夫。

当年是清末,枪械还不流行,冷兵器肉搏还是很有威力的。

大刀王五年轻时候,善于用刀。

他的臂力强,刀法速度快,一般人斗刀是打不过他的。

王五学成之后,先是进入镖局作为镖师,后去了北京开设了“源顺镖局”。

源顺镖局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清江浦。

当时中国只有钱庄票号,没有西式银行,大量物资运输还是需要保镖的,因此大刀王五的生意不错。

他为人讲义气,同北京三教九流的关系都不错。

王五当时为源顺镖局设立了四条规矩:第一,重要的镖车亲自押送;第二,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的要热情款待,走的时候还要返还给他盘缠;第三,冬、夏要为贫困的人施舍衣服,冬天要施舍寒衣、夏天要施舍单衣;第四,春节期间,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去周济穷人,要做好事。

谭嗣同曾经向大刀王五学过功夫,算是记名弟子。

戊戌变法时期,王五一度派出镖师和徒弟去保护谭嗣同的安全。

后谭嗣同被捕,大刀王五曾经策划去劫狱,但最终没有成功。

谭嗣同被杀后,王五冒巨大的风险为他收尸。要知道,谭嗣同当时可以搞戊戌变法的乱党头子,谁敢去拉关系,自己随时可能没命。

但王五讲义气,将谭嗣同的尸体运回湖南浏阳家乡安葬。

王五计划秘密刺杀荣禄等人,为谭嗣同报仇。

但是荣禄也不是傻鸟,他只要会有人要暗算他,平时防范非常严密森严。王五埋伏了几次,发现荣禄出门必然带着大量卫兵,即便在家里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王五试了几次都没有得手,只得放弃。

只是,随着洋人逐步进入中国,银行开始兴起,镖局生意越来越差。

同时,洋枪洋炮大量进入中国,清军大部分官兵也装备西洋武器。

大刀王五引以为自豪的传统武术,在洋枪子面前不堪一击,大刀王五也是以前的英雄了。

义和团兴起后,天津的大师兄张德成请大刀王五出山。

大刀王五已经50多岁,仍然披挂上阵。

义和团的刀枪不入挡不住八国联军,全军崩溃。

大刀王五只得逃回北京躲避,但他的名气太大,藏不住。

当时大家都劝王五赶快逃到塞外去。但当时义和团失败后,大量江湖上的朋友和寡妇孤儿都来投奔王五。

并不大的源顺镖局里外的住的满满,无立足之地。

王五这一走,这些人尤其是妇孺无依无靠,就得活活饿死。

王五一辈子讲义气,觉得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就冒着风险留了下来。

没多久,他就被清政府抓住。清政府为了向洋人献媚,将他交给德国人,随后被枪杀,头颅还被斩下示众。

大刀王五生前好友霍元甲知道这个消息,派人去北京设法赎回大刀王五的头颅,将他安葬了。

也算是条汉子!


萨沙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善使一柄大长刀,且刀法娴熟,武艺高强,一生救死扶伤,行侠仗义,可以称得上是德艺双馨,因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所以,人们称赞他为“大刀王五”。

至于营救谭嗣同失败后,他的结局如何?且听读史三悟一一分析。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为他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称得上是惊天动地。

1.冒险收尸,让谭嗣同得到了安息。谭嗣同在菜市场临行前,王五曾率领侠义之士劫法场救人,但是,清军戒备森严,人多势众,王五等人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朋友死去,这种滋味令人十分痛苦。谭嗣同倒下去了之后,周围的朋友没有人敢为他收尸,总担心会连累到自己,被清军视为同党。

只有王五冒着巨大的风险,给谭嗣同收尸,并在自己家中密设灵堂,祭奠了7天,然后护送谭嗣同的灵柩至湖南浏阳,也就是谭嗣同的老家,安葬了他,让他得到了安息,此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哭,涤其血殓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 ----《柏岩文存》赵炳麟

2.冒险给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寄信。李闰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博览群书,擅长吟诗作赋,是湖南知名才女。嫁给谭嗣同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关系十分融洽。谭嗣同将毕生精力放在了维新变法上,李闰也非常支持自己的丈夫,多次帮助丈夫宣传新理论。

谭嗣同死前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大致意思是安慰妻子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言语之间透露着眷恋之情。这封信交给了王五,王五将信从北京寄到了湖南谭家人手中,完成了谭嗣同交给他的最后使命。

3.组织人马,为谭嗣同报仇雪恨。王五在当时是京城武林名侠,平时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结交了许多武林中的侠义之士,像什么义和团、小刀会、红灯照都与王五有过深厚交往。谭嗣同死后,王五悲痛欲绝,组织了数百名义士,为谭报仇,但是,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在国内,王五自己带领这些义士对荣禄、载漪等朝廷官员展开了刺杀活动,都无果而终,无奈之下,报仇一事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谭嗣同的遗志一直埋藏在王五心中,从未遗忘。

这三件事,仅凭其中任何一件,就足以让清政府杀他的头,问他得罪,夷他的族,风险巨大,王五敢于出面办理,也算是对得起泉下有知的谭嗣同了。

参加义和团,组建大刀队,可惜没有战胜洋人的洋枪洋炮。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势头渐盛。义和团的大师兄叫张德成,非常仰慕王五的能力和为人,亲自去北京拜访王五,恳请他出山加入义和团,王五便赶往天津,参加了义和团运动。起初,他担任义和团的武术教练,负责整训民团队伍,后来,帮助义和团成立了大刀队,在天津的老龙头火车站、北仓等地,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王五率领大刀队冲锋在前,刀劈了很多洋鬼子,可惜,刀光剑影再快也快不过子弹,最终,这次运动败在了洋枪洋炮之下。

返回京城,不幸遇难

天津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王五再次返回京城,本想远走塞上,另谋发展,企图再次变革。可是,京城的许多朋友前来投奔王五,住在了他的源顺镖局,这些人有老人,有孩子,行动多有不便,没有办法跟随王五远走塞上。

王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觉着自己不能丢下他们不管,于是,自己冒着巨大风险留了下来。

由于王五曾经组织人员刺杀过荣禄和载漪,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一直想将他捉拿归案。1900年10月,清政府得知王五在家,便派军包围了王五的源顺镖局,为了不连累镖局内的朋友,王五出来自首,被清军捉了去。

可是,清政府又将他交给了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毫不手软,将他在北京前门枪杀了,这一年,王五56岁。

王五死后,清政府将他的头颅挂在了城门上,家人没有办法取回,也就不能为他安葬入殓。好在王五生前的好友霍元甲,趁月黑风高,爬上城楼,取下了王五的头颅,帮助王家人安葬了王五。

王五一生以侠义著称,但是,结局未免不令人唏嘘,不过也得到了后人的称赞,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读者朋友,您感觉王五的结局残酷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读史三悟


大刀王五是与黄飞鸿、霍元甲等人齐名的晚清十大高手之一,本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师从河北武术名家“双刀李凤岗”。因在弟子中排行第五,以刀法纯熟,重情重义而著称,被同道中人尊称为大刀王五。沧州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给酷爱武艺的王五打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他自幼苦练基本功,一心想拜在名师门下学艺。当时河北最有名的武术家是双刀李凤岗,王五对武学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了李凤岗,将其平生赖以成名的精纯刀法传给了王五。

学艺有成后的王五来到京城打拼,先在一家镖行当镖师,后来自己开设了一家“源顺镖局”。他谨记师父的教诲,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平日里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堪称一代大侠。王五识字不多,喜欢听评书,最钦佩清官廉吏,忠义之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进京结识了王五,引为莫逆之交,王五主动承担起护卫谭嗣同人身安全的任务。戊戌政变后,谭嗣同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警醒世人,王五为此伤心欲绝。谭嗣同英勇就义后,王五将他的尸首从法场偷运出来,亲自运往湖南长沙进行安葬。为了替谭嗣同复仇,王五多次组织人马意图刺杀慈禧太后宠臣荣禄,正是他带兵到长沙会馆逮捕了谭嗣同。狡猾的荣禄预料到会有人对他不利,每次出行都调集重兵护卫,使王五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下手。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王五积极参加,与拳民并肩作战,痛杀洋人。八国联军进京后,清政府以惩办拳匪的名义派兵围剿“源顺镖局”,王五和众兄弟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被联军士兵枪杀于前门,头颅被砍下挂在城楼上示众,年仅56岁。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的霍元甲从天津闻讯赶来,趁夜将王五的头颅取下,请人把头颅与尸首缝合,并好生安葬。一生行侠仗义,忧国忧民的大刀王五,最终却死在外国人的枪口之下,结局之悲惨,令人不胜唏嘘!


历史茶坊



答:最先对大刀王五进行刻画和宣传的,是近代武侠小说开山鼻祖之一平江不肖生著作的《近代侠义英雄传》。

该书以大刀王五营救谭嗣同为引,带出大侠霍元甲本传,再在从中穿插介绍清末各路英雄豪杰。

按照书里面的说法,谭嗣同就刑时候口占的绝命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一指康有为,一指大刀王五。

本世纪初,李敖大师为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曾呕心沥血创作《北京法源寺》,书中也以大刀王五为主角。

可见王刀王五其人,是一个时代的侠义英雄符号,名垂千秋。

那么,如此一个义薄云天的侠义英雄,他的最终结局是怎么样的呢?

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大刀王五心灰意冷,厌倦了风云,携大刀归隐林下,优游度日,平淡无奇以了此残生,安然辞世。

这种说法,心地善良的人们感到欣慰,毕竟,相对于谭嗣同的喋血横死,大家都希望好人好命,英雄可以善终。

但大刀王五是个英雄人物,在很多人眼里,英雄人物必须有个英雄的死法,即使遗憾,也要轰轰烈烈。

也许是为了满足人们这种扭曲的心理,另一个关于大刀王五的结局悄然流行: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五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拔刀而起,带领徒弟抗击侵略者,不幸被德国兵乱枪打死,一代大侠悲壮殒灭。

好嘛,这才是英雄的死法!

很多人欢呼喝彩,认为王五就应该这样死才过瘾,才与他的大侠之名相符。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可靠资料支持——其中抵抗侵略者的情节,直接就是短篇武侠小说《冯婉贞》的翻版,不过以悲剧收场,满足了众市井读者的猎奇心。

不管如何,以上两种说法各有支持者:良善的人希望是第一种;猎奇者希望是第二种。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之子刘鹏年,倒是提供了另一个最接受事实真相的说法,但很多人难于接受,所以未能流行。

不过,刘鹏年自己说了,他的父亲刘光第曾带他拜访过王五,他自己还正式拜王五为师习武,与王五是师徒关系,自己相当清楚师父的结局。

刘鹏年说,庚子匪乱,京城的众多达官贵人纷纷远遁避难,带不了的财物就交给开镖局的王五看管。拳匪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但很多人却是想在乱世中浑水摸鱼、发国难财的,到了京师瞎抢一通,听说王五处保管有大批财物,一个个垂涎三尺,成群结队前来索要。王五义正辞严地拒绝说:“吾既许,为守之矣,必取,死我而后可。”拳匪也知王五武功盖世,不敢贸然动手,而从暗中拔枪,“砰”地一枪就把王五打死了。

名震天下的侠义英雄,就这样猝死于黑枪之下,是有些窝囊。


覃仕勇说史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国内时局动荡,国外列强侵犯。大多数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索性隐居深山,不问红尘。但是也有一位大侠,不仅行侠仗义,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给后人留下了“爱国志士”的印象。

大刀王五简介

大刀王五真名叫王正谊,因从师学武时在师兄弟里面排行第五,而被称为“小五子”。后来他武功大成,刀法纯熟,德义高尚,便获得了民间“大刀王五”的尊称。河北山东一带的江湖好汉都非常敬重他,把他当作首领。大刀王五常常告诫武林朋友,不要干出伤天害理之事,不得抢劫老百姓财物,除了贪官污吏之外。 1877年,大刀王五来到北京崇文区半壁街开设了“源顺镖局”和“父武义学”武术馆。后来谭嗣同来武馆向王五学练单刀和七星剑,二人从此渐渐成为莫逆之交。


大刀王五与谭嗣同

大刀王五很敬佩谭嗣同的为人。戊戌变法时,王五支持变法,并做了不少的事情。变法开始,谭嗣同得到光绪帝的应诏,担任四品军机章京,成为变法运动的主要人员。可是因为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权派人的利益,于是遭到了阻止,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变法人员遭到镇压,康有为等人得到消息后,脚底抹油,逃出了国外。谭嗣同不顾自己的安危,极力营救光绪皇帝。王五多次到谭嗣同住处帮助他逃走。但是谭嗣同坚定拒绝了王五的好意。并且表明为了表示变法的决心,要以死来与腐败的清廷抗争,愿意以死唤醒国人。最终谭嗣同在菜市口被官府杀害,他在绝命书中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句。两昆仑意指王五和康有为,可是他看错了康有为!


英雄陨落

谭嗣同死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殓,并设密室灵堂祭奠七天后送到浏阳安葬。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王五多次策划暗杀荣禄,怎奈防范严密,未能得手。1900年,大刀王五参加了义和团,四处杀洋人毁教堂,尽管他刀法厉害,然而终究敌不过大炮火枪,最后死于清廷与洋人的合谋。王五死后,头颅被奸人砍下挂在城墙上。津门大侠霍元甲不忍他遭此凌辱,连夜从天津赶往潜入城楼,把王五的头颅盗走埋葬了,使之入土为安。


总结:一代大侠大刀王五,之所以被世人称颂,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功高强,武德高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大刀王五,是个刀客,也是个大侠,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王五本名王正谊,1844年出生在“武术之乡”河北沧州,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少年之时,拜了武术名家李凤岗,此人不得了,双刀的功夫那是非常了得,正是“河北李凤岗,双刀世无双”。

王正谊学武期间,排名第五,老师就叫他“小五子”。随着小五子的长大,江湖闯荡多了,有了一个名号“大刀王五”。

王五为人侠气,朋友无数,其中,有个朋友叫谭嗣同,此人虽是文人,却胆量奇大,再加上满腹经纶,妥妥地定国安邦之才。由于谭嗣同参与变法,策划围攻老佛爷,失败后,被慈禧派人抓进了大牢。

面对朋友被抓,王武能等闲视之吗?不能。下面,我们就聊一聊,王武营救谭嗣同前后的事情。

大刀王五勇营救,谭嗣同一心赴死



谭嗣同和其它戊戌五君子一起被抓,作为朋友的大刀王五心急如焚,怎么办?不能让谭老弟死在这狱中。

大刀王五多方打探消息,买通了狱中管事之人,同时广泛联络武林豪杰,准备营救谭嗣同。但是,谭大人拒绝了。大刀王五实在想不通,不是没有希望,弟兄们一起努力努力,谭大人是可以救出来的。

王武是热忱的,而谭嗣同是坚决的。



谭嗣同视死如归,在狱中墙上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听到这样的诗,感动了无数人,包括狱吏,王五更是湿了眼眶,五十多岁的男人,抗得住所有的痛,却扛不住朋友的决意离去。

菜市口,刽子手的钝刀准备斩首谭嗣同时,人群中的王武看见了谭嗣同,看见了谭嗣同一心赴死的眼神,那一刻,大刀王五懂了,他明白了谭嗣同为何视死如归,为何如此淡定。

谭嗣同不让救,一是害怕再有更多牺牲,二是他要用自己的血唤起中华民族的血性,影响更多的人。

大刀王五入义和团,勇敢拼杀八国联军



谭嗣同离开了,大刀王五觉得自己也应该干点啥,于是暗暗加入了后来的义和团。

义和团杀老毛子、二毛子,攻打教堂,希望将洋人赶出泱泱中华大地,但是,这样盲目的举动引来了更多开着坚船,操持着利炮的大批洋人。再加上邻居日本和俄国的配合,侵略者们一举打入了北京城。

大刀王五作为镖局领袖,同时作为义和团的人,和大家一起对抗侵略者,不惜流血流汗。1900年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等人寡不敌众,被清兵俘虏。而后,清朝把王五等人交给了八国联军,大刀王五就此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大刀王五入殓。这时候,王五生前的好朋友霍元甲来了,趁着夜半三更,将王五的头取下,就此得以埋葬。



王五的一生,前半生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学武、练武、教武在努力;王五的后半生,为了救谭嗣同努力过,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努力过。这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也是个有着民族大义的汉子,赞一个。


蓝风破晓


大刀王五被洋人杀害以后,头颅被悬挂在(北京前门)城门上。王五好友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到北京,趁着夜色将王五的头取下,并埋葬。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三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年幼时,曾拜武师肖和成为师,武学根基扎实。后来,又拜“双刀李凤岗”为师,因其排行老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为他为人行侠仗义,善使一把大刀(据说重大百十斤,“青龙偃月大刀”),江湖中人都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后来,李凤岗将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兄刘仕龙,开始做“押镖”讨生活。1877年,王五自己在北京半壁街开了源顺镖局。王五为人敞亮,侠肝义胆,办事公允,很快在北京闯开了名声。

王五在往内蒙古一个叫托克托的地放押镖时,遇到几辆被抢去马匹的大车。在这冰天雪地里,王五慷慨施救,把自己车上拉套的马解下来,送给被抢劫的人拉车。这些人回来以后,为了感谢王五的救命之恩,送了块匾,上书“重义解骖”四个大字。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王五和谭嗣同成了好朋友。王五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特别崇拜谭嗣同这样的爱国志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了惊醒世人,甘愿被捕。王五知道后,心急如焚,想法设法要营救谭嗣同。但谭嗣同早已决心一死,拒绝了王五的营救。

谭嗣同死后,王五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后来,王五参加了义和团运动,亲自拎刀上阵杀鬼子。可惜,不久,义和团被朝廷和洋人联合镇压。王五因为担心自己走了,镖局中的百十口人会被牵连,没有逃跑。

等到清兵围住王五的镖局后,王五对来抓他的人说自己不会反抗,但求不要株连镖局中的这一百多男女老少。抓王五的人对王五非常敬重,表示不会为难旁人。清廷将王五送给了德国人。最终,王五在西河沿儿被处决了。其头颅被洋人悬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

这时,天津的武师霍元甲听说此事,马上赶到北京,趁着夜色取下头颅,随尸身一起埋葬。而王五的大刀,一直被保留到1958年。后来,被扔进炼钢炉炼钢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洪金宝导演的电影《一刀倾城/神州第一刀》,拍的很有韵味。里面不仅有狄龙,还有关之琳。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北京前门外东珠市口西口里胡同里,路南有一处只剩半间门道的小院,这里就是当年显赫一时的“源顺镖局”旧址,总镖头大刀王五原来就住在这里,现在王五家后人,保存着一块神秘牌匾,上面写着“德容感化”四个大字,这牌匾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

王五原名王子斌,出生于1844年的河北沧州,是个地道的回族同胞。他出身贫寒,十二岁时到烧饼铺当学徒,后来拜入沧州“成兴镖局”大镖师双刀李凤岗门下,三十岁时,进京创办“源顺镖局”,随后又拜“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由于王五所使的大刀又重又长,因此,人送外号“大刀王五”。


王五武艺高强,但一直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光绪年间,有一年七月十五日,南横街东口正赶上庙会的好日子,一时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谁知,逛庙会时,有几个纨绔,仗着朝廷有人,当街欺负回民,这让这条回民街的店主们很是愤怒,眼看群架一触即发。王五得知后,积极奔走于牛街、南横街一带,劝说双方。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才将双方的怒火平息,避免一场回汉械斗。事后,肇事者家长王某敬送了王五这块功德匾。

王五好与人结交,他同谭嗣同的“生死之交”更是被反复演绎,广为流传。其实谭嗣同早在幼年的时候,就拜王五为师,固有师徒之情。“戊戌变法”后,谭被捕入狱,王五冒死相救,由于清廷防范甚严,未能如愿。谭嗣同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按梁启超的解释,其实这“两昆仑”分别指的是“康圣人(康有为)”和“侠客大刀王五”。谭被斩于菜市口,王五不顾生命安危帮谭嗣同敛尸,送回湖南浏阳家安葬。此事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1900年,义和团运动,义和拳大师兄张德成等人,久仰王五大名,亲自登门拜会王五,请他出山,共举灭养洋大旗。谁知义和团来得快,去得更快。由于当地混混的告密,清政府逮捕王五,后把他转送到德国人手里,被枪杀于前门外东河沿。

王五的大刀,以及谭嗣同被捕前赠送给王五的宝剑。本来一直由王五的妻子王章氏保存,奈何没能躲过历史的浩劫,在五十年代末被当做废铜烂铁处理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