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曾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却不出手相救呢?

茗茗之中-徐瑞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捉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为解樊城之围,遂致书孙权,劝他袭取荆州。孙权召集众将,拜吕蒙为大都督,总领江东军马,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于艘,率韩当、周泰、蒋钦、朱然、潘璋、徐盛、丁奉等大将奇袭荆州。

同年十月,吴国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

220年初,关羽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儿子关平于临沮被杀。

关羽失荆州的这段时间,刘备集团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荆州,除关羽之外,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其余五虎上将皆跟随刘备征战于巴蜀、汉中之地。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攻占汉中,紧接着以马超为首的一百二十余名蜀汉官员联名上疏《立汉中王上表汉帝》 ,劝刘备进位汉中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迁升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与此同时,关羽北伐曹魏,围曹魏大将曹仁于樊城。八月,曹操便派于禁率七军来援助曹仁,被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派人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同年十月,吕蒙率东吴军攻占关羽的南郡(属荆州),随后孙权率军亲至江陵,终于占据全部荆州,实现了他与吕蒙“全据长江”的战略设想。

在关羽败走麦城的整个过程中,并非刘备集团不伸援手,一是事情发展的太快,7月刘备称汉中王,8月关羽水淹七军,10月便失荆州。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刘备从建安十七年(212年)开始,用时两年,直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才拿下益州,紧接着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开始与曹操进行汉中的争夺战,连番大战难有修整之机会。

古代不比现今,山高路难行,来回一趟少则也需要十天半个月,再接着整顿兵士准备粮草器械也需要一番功夫。

关羽败走麦城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可谓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从巅峰到低谷就在黑白之间。


历史攻略


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马超会不救关羽吗?不可能的,先不说关羽对蜀汉的重要性,就凭他和刘备“恩同兄弟”的关系来说,马超也不会不救他。

马超之所以不救关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没办法救。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一个叫临沮的小县城说起。


马超授平西将军,督临沮,关羽败走麦城,在临沮被杀

从上图可以看出,临沮县在麦城以北,离麦城也不远,关羽败走麦城后继续北上,就是在临沮这地方被吴将潘璋埋伏,父子俩都为国捐躯了。

而之所以会有“马超离关羽不过数里,而不去救援”的错觉,就是因为我们都错误的认为:马超此时还在临沮。

不错,马超在投靠刘备并拿下成都之后,是被刘备封为了平西将军、都督临沮,和当时关羽所驻守的荆州南郡相距数百里,以为呼应。但之后爆发汉中之战的时候,马超就被调回了益州,与张飞、吴兰等屯兵下辩,并策反了氐族七万余人,牵制曹军主力。

刘备继任汉中王后,马超已在成都,又怎么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临沮去救援关羽呢?

刘备夺下汉中后,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至此马超就住在了成都,再也没有回过临沮了。同样的,还有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马超不在临沮。

刘备做了汉中王后,本来为治中从事的名士彭羕被外放到江阳做太守,临行前他去面见马超,并有过一段对话:

马超:“你是朝廷名士,才能出众,怎么能外放,做个小郡的太守呢?”

彭羕:“刘备这个老兵痞子,不足与谋。”

马超:“你在外部为官,我在内部接应,天下没有不平定的。”

这就是著名的“彭羕谋反疑案”,按照马超的“你外我内”的说法,则更加证明了马超在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已经在成都上班了。

从时间点可以看出,关羽北伐和“彭羕谋反疑案”都是发生在刘备继任汉中王之后,所以关羽败走麦城时马超根本就不在临沮,又何来的“见死不救”呢?


狐史首丘


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为前都亭侯。”关羽败走麦城,最后恰恰在临沮被吴将马忠所杀。


很多人表示不解,马超怎么这样啊,都这个时候了,为什么不去救关羽啊,难道是因为马超心胸狭隘,这种时刻依旧还在记恨关羽当初在马超加入刘备的势力的时候,关羽很是看他不起?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关羽喜欢争强好胜,听说马超投降刘备,关羽听说马上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诸葛亮自己和马超相比,谁更厉害,诸葛亮把关羽夸了一顿,告诉关羽马超比不上关羽,关羽收到回信后大喜过望,把这种私人信件向左右众人展示。


这么一件事,难道就成为日后马超不救关羽的原因吗? 当然不是! 马超确实是督临沮,但马超他还是凉州牧呢,他有凉州吗?没有啊,他是遥领啊,这个时候这些地方都在曹操手里,马超只是一个口头上的凉州牧,有名无权。

况且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后,临沮已然是孙吴的势力,如果马超在临沮,那也根本救不了关羽,只会依然沦为阶下囚。

况且史书中有多次记载,马超在刘备集团中是一个位极高权不大的存在,马超之所以在刘备集团中有一席之地,与他本人相比,他的名更重要,他毕竟是之前凉州地区的军阀,也是做过君主的人,刘备能够接纳他,把他当牌坊,但是考虑到当年马超坑死自己亲爹亲兄弟的事件,刘备也不大可能给马超独立在外执掌兵团的机会。


事实上,马超对自己的处境体会是非常准确的,蜀汉曾经有一个叫彭羕的文臣嫌弃刘备是个老兵油子出身,想要和马超合作,马超觉悟高的很,反手就是一个举报拉黑,可想而知,马超这个人这个时候已经在刘备集团中想得很明白了,什么个人荣辱早已置之度外,此时的马超非常依恋家族存亡,这从后来马超病危临终之前写信哀求刘备善待自己堂弟马岱这一历史事件中也能看出。

再然后,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在关羽兵败麦城前后,马超与其余蜀汉臣子一同联名上疏《立汉中王上表汉帝》,马超的名字排第一,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当时马超就在成都。


既然马超当时人都不在临沮,当时临沮又不被蜀汉实际控制,因此也就谈不上马超对关羽见死不救了。

最后,我们都知道,刘备在三国,一直以仁义信义著称,可是在有关关羽事件上,刘备不但杀了自己见死不救的义子刘封,还不惜背盟要御驾亲征举举国之兵要与孙吴拼个你死我活,但却封马超为骠骑将军,进封斄乡侯。由此,我们也能反推出关羽之死,和马超没有任何关系。


夏目历史君


刘备和关羽的关系,马超能不清楚吗,他敢不救吗?结果马超没有去救,其实根本不存在救或不救之说,只因问题存在三大误导,从而将我们引入了一个“相救”的思维误区。

封地误导

《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西川,因马超有迫降刘璋之功,遂封其为平西将军,督临沮。难道马超被封为都临沮,真就都临沮吗?

其实不然,三国时期,由于天下纷争不断,虚授、遥领等封赏常有发生。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刘备封关羽都荆州,但是关羽所都荆州其实名不副实,前期荆州为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分据,后期仅有南郡一地,荆州四郡已划归孙权所有。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曹操赤壁大败后,刘备也曾任命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但也并非真督,仅是做好三郡钱粮征调的保障工作而已。

再如:曹操对战袁绍期间,曾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个汉寿又在哪里呢?无从稽考。因为无论是曹操的地盘,还是袁绍地盘,没有汉寿县的地名记载。但是,刘备占据荆州时,武陵郡辖下确实有一个汉寿县,同时刘备攻取蜀中后曾将葭萌改名为汉寿,即:广汉郡的汉寿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汉书·地理志》:“琅玡郡……武乡,侯国。”《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晋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汉中志》:汉中郡辖西乡县;《旧唐书·地理志》:本汉成固县地,蜀立西乡县。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武乡侯、张飞的西乡侯,皆为遥领。

《三国志·蜀书·吴懿传》记载:先主定益州,以壹为护军、讨逆将军,纳壹妹为夫人。章武元年,为关中都督。

当时,关中属于曹魏地盘。也就是说,吴懿的都关中也仅是遥领而已。

所以,当时刘备封马超督临沮,是真督还是遥领?答案就在下面的两大误导之中。

属地误导

刘备虽然封马超督临沮,但是临沮当真属于刘备的地盘吗?

《夷陵州志》记载:远安县,邑名:临沮《水经》注记:水出新城郡昌魏东南,发阿山,东流经临沮县《三国志·蜀书·向朗传》: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

由此可证明两点,一是三国时期确实有这个临沮县;二是临沮确实属荆州辖地。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

此事发生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赤壁大战后,因中庐、临沮、宜城三地有贼寇作乱,徐晃率兵前去平定。也就是说,临沮当时属于曹魏的地盘才对。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此事发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似乎之前的临沮归属又属于刘备。或许在公元209年至公元214年期间,临沮曾先后移主,只有这样方才说得通。但是,就在这一年乐进又大破刘备的临沮长杜普,似乎临沮又再次回到了曹魏手中。

关键是,也就在这一年刘备入主西川,并封马超督临沮。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是在刘备封马超督临沮的前后,曹魏大将乐进又正好大败刘备临沮长杜普。所以,以此来推刘备封马超督临沮也就很正常了。

《魏氏春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分南郡之巫、秭归、夷陵、临沮并房陵、上庸、西城七县为新城郡。

这些也足以证明,临沮的地盘当属曹魏所人。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吴书·潘璇传》: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

由此可见,关羽确实在临沮遇难。如果临沮真是属于刘备的地盘,就算马超没有实督,难道会任由东吴兵马来去自如、不闻不问吗?显然不是,答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此时的临沮绝对不会是刘备的属地。那么,之前说的临沮属于曹魏的地盘,曹魏难道就会任由东吴兵马来去自如吗?当然不会,之所以东吴兵马能在曹魏属地临沮活动,是因为在这期间曹魏和东吴达成了共同对抗关羽的同盟协议。关键是曹魏和东吴刚刚达成同盟协议,曹魏也不担心东吴“假道伐虢”。同时,临沮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当时的曹魏和荆州之间,料想东吴也不敢趁火打劫。所以,东吴兵马出现在临沮也就非常正常了。

而在这期间,临沮从未出现马超的任何蛛丝马迹,也就证明马超绝对不在临沮。

由此可知,一是临沮不属于刘备的地盘,马超没有实督也实属正常;二是面对如此大战,马超竟然没有任何举动,显然极其不合常理。因此,结果只有一个,临沮不属于刘备的地盘,马超没有办法走马上任,人自然也就不在临沮了,又如何能够去救关羽。

然而,以多年督荆州的关羽,又岂会不知临沮归属,但他又会何要逃向临沮呢?

裴松子《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传延引蜀记注文》: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

也就是说,败走麦城的关羽,后有孙权大军围追堵截,无奈之下关羽只好向临沮败退,毕竟临沮处于刘备和曹魏两国的交界之处,并有沮水之利,或有一线生机。同时,临沮离江陵还有二三百里之远,如果真正有可行的败退捷径,自然不会选择败退临沮。之所以会走此地,也只是个不是选择的选择罢了。

时间误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十二年冬十月,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二十三年春正月,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年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三国志·蜀书·彭羕传》: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言大惊,默然不答。退,具表辞,于是收付有司。

此事发生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在这一年彭羕和马超均在成都。也就是说,从公元217年至公元220年期间,马超从未有机会就任督临沮,而关羽又是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12月在临沮被马忠所害。所以,从时间上来说,马超根本没有机会相救关羽。

综上所述,因为临沮的封地、属地、时间三大误导,从而将我们引入了马超不救关羽的猜想之中,其实马超根本就不具有任何救援关羽的条件,又如何去救。


祥子谈历史


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确实路过了马超的封地。这个马超管辖的地方就是临沮,临沮在麦城的北边,确切地说关羽、关平父子两人,就是在这里临沮被逮捕并且杀掉的。

那么为什么说临沮这个地方属于马超管辖呢?

当初马超投奔刘备之后,和刘备一起攻打了成都,后来益州牧刘璋觉得自己要守不住了,索性就投降了刘备。

成都拿下来之后,刘备就封了马超为平西将军且督临沮。也就是说临沮这个地盘,以后就是马超来管了,他是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那么关羽路过马超的封地临沮的时候,马超为什么不救关羽呢?

说实话若是马超在临沮的话,他肯定会救关羽的。毕竟马超和关羽都是蜀汉大将。他们属于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马超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当时的他根部就不在临沮。

大家都知道关羽之所以会败走麦城,是因为他发动了襄樊之战。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意在配合刘备打汉中这个地方。

刘备在攻打汉中之前,就把马超给调走和张飞一起到成都去了。

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战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无论是汉中之地的刘备,还是守护成都的马超和张飞,都不可能赶来。

所以,关羽只能是束手就擒。

要说当时能救关羽的,也可能就只有刘备的儿子刘封了。

刘封也确实接到了关羽写来的求救信,但是,刘封最终没有出兵。

刘封不出兵的原因,可能是打不过,救不了。也可能是他和关羽有过节,不想救。

为什么说他和关羽有过节呢?

因为刘封不是刘备的亲儿子,刘封又是一名骁将,关羽怕刘备百年之后,刘封会造后主刘禅的反。

所以,他就建议让刘备杀过刘封。

刘封知道了这件事,就忌恨关羽,所以,也就不去救他了。

不过马超没有救关羽,确实是他不在临沮,根本无从可救。


汉史趣闻


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听到了荆州失守的消息,惊慌失措地从樊城撤军,欲前去收复荆州。在关羽进军的过程中,关羽军队遭到了吕蒙的心理战瓦解,大批战士都毫无战意。这种情况下关羽决定先撤退回蜀汉,准备以后再卷土重来。

吕蒙决定斩草除根,在临沮布下了天罗地网。关羽果然选择了从临沮方向突围,在临沮地区关羽被潘璋击败,被俘后遭孙权斩首。临沮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他是三国另一位名将马超的驻地。奇怪的是不管是东吴在临沮设埋伏,还是关羽到达临沮,马超都一直没有出现,那么马超为什么没有来救援关羽呢?

马超最初是凉州的军阀首领,因为战败投奔了张鲁,在张鲁处不受待见的马超后来转投了刘备。马超刚刚投奔刘备就立下了大功,在成都抵抗刘备的刘璋听到了马超来到的消息,立刻就投降了。刘备当时非常高兴,封了马超平西将军的官职,并且让他都督临沮的军事。

看到马超得志,关羽开始不满意了,他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问诸葛亮马超这个人怎么样,可否与自己相提并论,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更是直言要和马超比武。

诸葛亮为了缓和关系,赶紧给关羽写信,称马超的本领只能和张飞一样,不如美髯公厉害。看到诸葛亮恭维自己是美髯公,关羽非常开心的把信给了所有人看了一遍。

在这件事中关羽直接挑衅马超,马超虽然一直没有发话,内心肯定是不满的。不过关羽战败的时候,马超并不是因为私仇没有救援关羽,当时的马超根本就不在临沮。

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之后,刘备就发动了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前期马超和张飞一起带兵和曹魏交战,后来马超策反了凉州的少数民族。刘备感激马超的功劳,在战争结束后自立为汉中王,封马超做了左将军。这期间的间隔非常短,可以说马超根本就没有到过临沮,临沮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荣誉。这种象征性的荣誉非常多,比如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襄阳一直到关羽死,也没有真正的被关羽掌握过。

刘备后来还封马超做了凉州牧,凉州是曹魏的地盘,马超根本没有机会上任。马超其实是刘备五虎将里面最憋屈的一个,他投奔刘备之后从来没有获得过实权,刘备很可能连一个小小的临沮都没有真正的交给过马超。

马超最早也是一方霸主,刘备对他肯定有所防备,从《三国志》中看,刘备从来没有真正的让马超独自带过兵,也没有让马超担任过一次郡守。

关羽是荆州地区的控制者,魏延是汉中地区的守将,张飞是巴郡的守将,黄忠去世的比较早,赵云在荆州时期就是太守。这些大将刘备都给了他们实权,唯独马超一直都是虚职,后来做了蜀汉的骠骑将军,依然还是没有实权。

从这些情况看马超的都督临沮也只是一个虚职,并没有真正的走马上任。假如马超真的在临沮,潘璋肯定没有这么容易攻克临沮,马超是一个击败过曹操的人,用兵的水平远不是吕蒙这些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在关羽败亡的时候,还有一件事也能证明马超在成都。

史书记载马超因为寄人篱下不受信任,经常感到内心不安定。马超前半生都是称王称霸的诸侯,现在忽然成为了刘备的部下,心中不甘肯定是有的。还有更多的就是恐惧,生怕刘备猜忌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在刘备那里失宠的大臣找到了马超,这个人叫彭羕,彭羕是蜀汉地位比较高的大臣,在刘备做益州牧的时候,彭羕就是治州从事。

彭羕这个人脾气很暴躁,因为刘备让自己外出做太守心里很不舒服。破口大骂:这个老兵,竟然这样对我。马超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劝他,彭羕竟然把马超当成了知己,对着马超说:我在外面造反,你在朝廷做内应,一定能够成功。

马超听到之后害怕极了,立刻告诉给了刘备,刘备杀死了彭羕。这件事证明了马超是在成都做官的,而且轻易不会离开成都,不然彭羕也不会这样给马超许诺了。

综合这几点来看,马超不救关羽并不是马超不想救,而是马超根本没有在临沮。即使在临沮,也没有独立的军事权利,更不要谈救关羽了。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更加不信任马超,征战东吴的时候没有让马超随行,一直到马超去世都没给马超再次出征的机会。


高会民


关羽和马超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大将,深得刘备信任,尤其关羽更是一路跟随刘备打拼,立下汗马功劳。

关羽的死在历史上是很明确的,幕后黑手自然是东吴,还有几个荆州降将,牵扯到马超,悦史君有话要说说。

与关羽不同,马超原本是西凉悍将,对曹操的后方构成很大威胁,后来曹操与他多次交战,马超没有办法,只能退到南方。

马超首先投降了汉中的张鲁,但张鲁并不看重马超,所以马超就跟了正在攻打益州的刘备,并在刘备围攻成都时,立下不小的功劳。

刘备论功行赏,封马超为平西将军,还让他督临沮,请大家记住这个地方。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与曹军激战,双方打得难舍难分,就在这个当口,孙权派吕蒙横插一脚,设计夺取了荆州。

关羽听说后方有失,立即回兵争夺,结果后有追兵,前有吴军阻拦,士气也在低落,形势迅速恶化,难以支撑。

关羽不得不退守麦城,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率十余骑突围,结果在临沮中伏被抓,而且很快就被处死。

前面悦史君已经说过了,临沮正是马超“督”的地方,马超理论上是可以救援关羽的,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刘备用马超,最关键的作用是来牵制曹操,也就是让马超与西凉旧部联络,扰乱曹军阵营。

从这个背景下,马超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里,成功与西凉取得联系,最终刘备取得了汉中。

临沮这个地方是荆州管辖的,关羽镇守的就是荆州,这里显然是关羽的地盘,马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官衔。

更重要的是,按照史书记载,在关羽大战曹军和落难之际,马超并不在临沮,而是在成都,根本就是鞭长莫及。

因此,悦史君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关羽之死与马超没有关系。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9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作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的一生是传奇的,过五关,斩六将,一心向汉,将一个忠字做到极致;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将一个勇字做到纯青!<strong>

可惜兵败麦城,身死临沮,英雄末路,令世人为之唏嘘。由于关羽被擒于临沮,而临沮这个地方,刘备曾派马超督管,有人就说,关羽在马超的地盘上被擒杀,为什么马超见死不救呢?这还得从马超督临沮说起。

一、辅助刘备入川有功,督管临沮。

马超本是西凉军阀马腾的儿子。曹操进军关中,将欲攻汉中军阀张鲁之时,遭到马超和韩遂的联合反抗,随后曹操改攻凉州。凉州失守之后,马超投奔张鲁,后来差点遭到张鲁部下的杀害,于是最终投奔刘备。

当时刘备正在对益州的刘璋用兵,正要围攻成都。由于马超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裔,并且年少有为,勇猛过人,在西凉素有威名。刘备知道马超的威望,于是暗中给马超一支军队,令马超帮助刘备围困益州首府成都。

马超自然明白刘备的用意,于是径直将军队开到成都城下。

益州刘璋本来就胸无大志,兵弱将寡,刘备入川以来,势如破竹,获得了益州大片土地,益州已经是人心惶惶。再加之马超率军围困成都,城中百姓十分恐慌,刘璋更是如坐针毡,只得开城受降,就这样,马超为拿下成都立下大功。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刘备一高兴,就封马超为平西将军,掌管临沮。这就是马超督临沮的经过。但是,当时刘备并未称王,说临沮是马超的封地,则是不准确的。

二、关羽败走麦城,身死临沮。

既然马超被派掌管临沮,那么关羽被擒于临沮之时,马超为何不出手相救呢?关羽在马超所掌管的地方被擒,那么马超该作何解释呢?其实,马超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原因有两。

首先,所谓“督临沮”只是一个虚职,马超并不直接管理临沮。恰恰相反,当时临沮是属于荆州的一部分,是关羽所镇守的地盘。大家看一看刘备封赏马超的头衔便可窥见一二。

马超本是西凉军阀,在西凉很有威望,在后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马超奉命在西凉策动氐族七部几万人起义,牵制曹操,响应刘备,由此可见,尽管马超已经失去凉州,但是马超的威望在西凉地区依然很高。

刘备入川之后,封马超为征西将军也是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平定西凉。然而,临沮远在东边的荆州,为什么又要令马超“督临沮”呢?显然,刘备并非真的让马超去管理这一个小小的临沮县城,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虚职或一种名誉称号,马超在此地并不具有实权,当时此地是属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管理的。

其次,当时马超也并不在临沮。由于在关羽进攻襄樊之时,正是刘备汉中之战胜利的那一年。刚才说到,在汉中之战前夕,马超还在前线策动西凉起义,并与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忙着攻打下辨呢!汉中之战胜利后,马超与一百二十名大臣上联名书,上表汉献帝,辅助刘备称王,因此汉中之战结束之后,马超也在刘备身边。

汉中之战219年5月结束。而襄樊之战从219年7月开始,到219年12月结束。可见,在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马超是来不及支援的。而且襄樊之战的战局急转直下就发生在短短几十天内,当关羽父子被困临沮之时,马超尚在千里之外,因此,关羽之死,决不能让马超来背锅!

而反观关羽在襄樊之战前后的表现:对待东吴,他傲气凌人,不加以争取;对待下属,他不加团结,导致内部生出嫌隙;对待战事,他刚愎自用,大意轻敌,或许,他不可一世的威名与盛气凌人的傲气才是他惨死的最大原因。


无笔史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八月间,见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不稳,蜀汉前将军、假节钺、荆州守将关羽在征得刘备、诸葛亮的同意后,打响了震古烁今的荆州战役。这场对三国大势影响深远的著名战役,亦称“襄樊之战” 。

襄樊之战大体分为两部分,一为关羽乘天降大雨、汉水猛涨之际挥师猛进,“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大举围攻樊城,取得了节节胜利,一时间“威震华夏”;二为孙、刘两家反目成仇,孙权为自家利益和曹操暗通曲款,吴将吕蒙率精兵“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打了倾巢而出的关羽一个措手不及,导致关羽兵败身死,并彻底丢掉了战略要地——荆州。

这场战役引发了曹、孙、刘三个军事集团的全面火并,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厮拼和背地里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贯穿始终,整个战事过程堪称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荆州战役最终以蜀汉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在这场促成三足鼎立的关键战役中,还有很多难解的谜团等待人们去破解。

大家都知道,荆州战役的转折点发生在曹操要孙权派兵从背后偷袭关羽,并答应事成之后把江南之地送给他。孙刘本是盟友,但荆州战役爆发前傲世轻物的关二爷曾经做过三件糗事,让孙权恼怒异常。一是孙权为示好并巩固与蜀汉的联盟,主动派使者赴荆州和关羽攀亲,为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不仅一口拒绝,还口出狂言,辱骂来使。

二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孙刘两家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后,孙权在湘水以北仓储囤积了大批粮食,荆州战役打响后,关羽俘虏了于禁部数万人马,导致军粮匮乏,遂擅自将孙权囤积在湘关的军粮搬取一空。三是关羽起兵初期进展顺利,不仅俘获了数万曹军,还大举围攻樊城,威势更盛,孙权摄于关羽的锋芒,同时为了讨好他,表面上主动请缨要出兵相助,而暗中却观望局势并命援兵滞留勿动,关羽得知后,恨骂孙权道:“小貉崽子,竟敢如此耍弄咱,如果我攻克樊城,灭你还不跟玩似的”!

以上三件事情,说明骁勇善战的关羽眼光短浅,欠缺战略大局观,在处理与孙吴的关系问题上是有严重过错的,同时也为孙权撕毁盟约并派军偷袭荆州提供了借口。

孙权很害怕关羽击溃曹军、夺取襄樊后会乘势占领整个荆州,于是答应了曹操的提议。他还请求曹操严守秘密,以防关羽有备,但足智多谋的曹操却采纳董昭“军事尚权,期于合宜”的建议,意思是表面保密,暗中却故意将此事泄露给关羽。这样既可以使守樊城的曹仁等魏军将士“不知有救,计粮饰惧”的惶恐心理为之消除,坚定精血守城的意志;还可以使关羽知道孙权将要从他背后插刀,即将派兵偷袭江陵,他必分兵回救,关羽一旦撤军,樊城之围立解,然后“可使两贼相衔持,坐待其敝”。这招很高明,可谓一箭双雕。

曹操命人抄录孙权密信,用箭将信分别射入襄樊城内和关羽的军营之中。关羽见信后果然方寸大乱,一方面担心孙权会偷袭江陵,一方面又疑心曹操在使离间计,不愿轻易撤兵,惟恐前功尽弃。

他自恃江陵、公安二城防守严密。固若金汤,而樊城又旦夕可破,于是对孙权的动向也没太在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新任东吴荆州大都督的吕蒙率军溯江西上。到今天的湖北黄梅一带时,他命令将士全部换上白衣,打扮成商人模样,全部隐藏在大货船的船舱里。吴军“商船”过陆口(湖北嘉鱼 ),越巴丘(今湖南岳阳),抵达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内。蜀军在沿江都设置了岗楼,但都被吕蒙一一拔除。就这样,吕蒙“白衣渡江”后一路顺利到达公安城下。接着,他命虞翻写信招降与关羽有矛盾的蜀汉公安守将傅士仁。士仁献城投降后,又帮助吕蒙招降了蜀汉江陵守将糜芳。

江陵沦陷后,关羽和其麾下将士的眷属全被吕蒙所得。为笼络人心,吕蒙对他们大加抚慰,还约束士兵不得侵扰百姓。消息传到关羽军中,军心大乱,士气动摇。

关羽见江陵已失,惟恐自己腹背受敌,不得已下令大军回撤。他在撤退途中曾数次派人赶到江陵去责问吕蒙并探听真实情况。吕蒙厚待关羽派来的使者,并让他们在江陵随意走动,到各家各户致问,并允许他们带信给前方将士。使者回到关羽营中,将士们得知家中实情后,斗志顿失,军心涣散。吕蒙的怀柔之策与政治攻势,取得了奇效。关羽得知荆州被吕蒙袭占后,率大军南返,然而为时已晚,军无斗志,撤军途中将士们纷纷离散。


关羽见大势已去,数次派人命驻守房陵、上庸(今湖北房山、竹山)的刘封、孟达发兵相救,却没有得到回应。

刘封、孟达以二郡初附、局势未稳、未可轻举妄动为由,拒不出兵相助关羽。关羽孤立无援,被迫退入南郡当阳县之麦城,不久吴军袭来,只得再次弃城逃遁,因部下逃亡殆尽,从者只剩十余骑。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关羽一行栖栖遑遑地逃到了南郡临沮县的彰乡一带,被在此设伏的吴将潘璋部下马忠擒获,他拒绝投降,最后和其子关平一同遇害。一代名将,无敌战神,居然被东吴一无名小将拿获、处死,直让后人唏嘘、感叹。

问题来了,临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县)这个地方,应该是蜀汉骁将马超的势力范围,而且此地距益州(四川)边境也就二十多里,马超因何不出手救羽,而是坐视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吴军擒杀呢 ?

有人说,关羽败死临沮,是刘备、诸葛亮借刀杀人的阴计所致,目的是借东吴之手,除掉关羽这个桀骜不驯、擅自破坏吴蜀联盟、拥兵自重的大军阀。仔细考究历史,你就会知道这全是无稽之谈。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刘备、诸葛亮何必为了除掉关羽而赔上荆州?

因关羽的名气太大,所以他的死因也一直为人所关注。从传统的关羽死于其骄横跋扈的性格决定论,到近代由章太炎首创的诸葛亮阴谋论,再到当今网络上盛传的刘备借东吴之手谋害关羽论,关羽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羽究竟因何而死?刘备、诸葛亮、刘封、马超因何不出兵相救?这些都成了三国史上的难解之谜。

但这些阴谋论的拥趸们都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疑点——荆州之得失 。诸葛亮等人即便不喜欢关羽,也不会傻到为除掉他而搭上攸关蜀汉之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荆州吧?

还是回到正题上。马超算得上是三国英雄榜上位居前列的猛将,他为报曹操杀父之仇,起兵击曹,从西凉一直打到潼关,一路势如破竹,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险些命丧于渭水之滨。只可惜后来功亏一篑 。失败后的马超辗转投奔了刘备,并鞍前马后为之效力,转战西川,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益州后,马超积功被刘备封为左将军(后迁平西将军)、假节钺、临沮都督(临沮侯)。

马超和关羽、张飞、黄忠、赵云一起位列蜀汉“五虎上将” 尊位,论名头,论武艺,和关羽应该是旗鼓相当的。有人说,关羽败逃到临沮彰乡时,驻守临沮的马超不愿救援近在咫尺的他,是因为关羽一向轻视他,不愿与其为伍,两人素有矛盾,这才坐视关二爷在其辖区内灰飞烟灭的。

细究历史,发现此说全是因缘附会、妄加揣测之扯卵谈。马超被封为临沮都督还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事,而关羽败逃到临沮彰乡已经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年底了,彼时的马超很可能已经不在临沮,而是奉刘备之命回到成都了。

《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派马超、张飞、吴兰等将领率军进驻下辩(今甘肃成县),以为策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全境。彼时的刘备集团,将星若云,谋臣似雨,人才济济,又占有了益州(四川)、汉中、南荆州,声势达于极盛。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张飞、马超、赵云等人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后,大封文武百官,马超被封左将军、假节钺、临沮侯。因此,可以推断,就在关羽兵败襄樊、逃至临沮彰乡一带被吴军擒获时,马超已跟随刘备一起回到成都,并和诸葛亮等人联名上疏——《立汉中王上表汉帝》。《三国志》还记有一事可以明证马超不在临沮:220年前后,马超曾经告发江阳太守彭羕撺掇自己一起举兵谋反,彭羕因此被下监治罪。由此可见,公元219年12月,关羽兵败麦城时,马超早已率部离开临沮回到成都。既然他不在临沮,什么见死不救之事自然就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关羽败走麦城,曾路过马超封地,为何马超却不出手救他呢?

关羽,一位英雄人物,万军之中取敌军首级,作为蜀国大将,刘备的兄弟,最大的缺点就是自傲,一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意失荆州,最后却落的一个败走麦城、临沮被斩的下场,我相信不少朋友看到这一章的时候都会感到十分的惋惜,但是实际上要是仔细看了的话或许大家还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马超不出手把关羽给救下来了,他们不是盟友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楚了,那就是当时关羽确实是和马超两人之间是有一丝成见的。

这个成见是在刘备占领了益州之后,他对关羽只是进行了金钱的奖赏,而对马超却封了将军给了官职,所以说在当时关羽就十分的不服气,本身他就非常看不起马超,得知和马超一起被封为五虎上将更是一脸不服。

这就好比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有人看你不舒服,你自然也不会和他关系有多好,马超便是如此,至少他对关羽也是不待见的,但是这也并不是马超不救关羽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马超其实并不在自己的封地里面,在关羽路过马超的领地的时候,马超正在成都,所以说当时马超是根本无法来救援关羽的,如果想要救他的话,就算是派兵支援也顶多就是去收尸的,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实质性的效果。

另外就是关羽败的太突然,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杀,一时间关羽更加名声大振,然而很快就被曹操和孙权联合出击打败,这期间时间太短,马超就算是想救也来不及,所以更本怪罪不到马超身上。

但是关于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并不是无人可救,比如说在当时刘备的儿子刘封就很有可能可以救他,关羽败走麦城之时,他也写过一封信给刘封,刘封也收到了这封信,可是刘封却回道他救不了,没有那个实力,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和关羽之间的关系并不好。

我们要知道刘封其实并不是刘备的真正儿子,所以说在后面有了阿斗之后,关羽作为老一辈的思想,自然是不放心有刘封的存在的,不然一旦刘封造反的话,那么流产很可能就扛不住,所以他曾经也建议过让刘备杀掉刘封,从而刘封就有了对其的成见,这才没去救他。

所以说其实并不是马超不去救关羽,而是因为马超并没有在那个地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并没有理由而不去救他,一点点小成见而已也不能当做不去救人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