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徐晃打败关羽,为何排名不如于禁?

袁文翔


历史上,因为于禁曾被关羽水淹七军,投降关羽,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被刻意贬低。实际上,除了这场败仗,于禁打的多半是胜仗,要怪他投降,那关羽不是也投降过吗?五子良将:张辽、乐进、张郃、于禁、徐晃,要讲资格最老、军中威望最高,实际上先是于禁、乐进二人。

一、于禁为什么最初高于徐晃?其实,于禁不但该高于徐晃,同时该高于五子良将的其他几个人,看他们的来历和投奔曹操的时间有该清楚了

于禁泰山人,是曹操最好的朋友鲍信的老部下。鲍信是什么人?是济北相(相当于太守),是曹操能够入主兖州的关键支持者,为了协助曹操平定青州黄巾,鲍信战死沙场。不光如此,于禁的大将之才还得到了名声很高的王朗(虽然三国演义里说是孔明骂死了王朗,但这不是事实,王朗在曹操帐下是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的推荐。也就是说,最晚到曹操入主兖州时,于禁已经跟随曹操了,是五子良将里资格最老的人。此后,攻徐州、兖州争夺战吕布、平张超、攻袁术、攻张绣、擒吕布、战官渡、平袁绍,于禁几乎无战不与,没有看到过他有什么败绩。

再看看其他几人,张辽是在曹操平定吕布后才投入帐下的,张郃更晚,官渡之时才投曹操,而徐晃呢,大概比张辽要早两年,在曹操挟天子的公元196年左右,从杨奉手下投入投入曹操帐下。而于禁,早在最迟193年,就已经在曹操帐下了,而且参加了曹操初起时最凶险的许多战役。乐进投奔曹操的时间大致与于禁相当,但从历史记载中,似乎于禁初期的战功比乐进更突出。

建安十一年,曹操表彰三将功劳,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于禁是排在最前面的。

二、虽然史料记载,曹操视五人皆为良将,交替使用五人为前锋,似乎五人的地位相同,但实际上,于禁、乐进的地位在曹操末年应该高于其他三人

因为在曹操晚年,于禁已经为左将军,乐进为右将军。而徐晃和张郃呢,直到曹丕继位后,才分别代替因为战败投降而名声尽毁的于禁,和已经在建安二十三年去世的乐进为左、右将军。只有张辽的军职有些奇怪,在曹操末年为征东将军,却在曹丕继位后转为前将军,按星火辰的理解,征东的名号似乎还在前将军之上。考虑到张辽后来再次出屯合肥防备孙权,难道是把后来的名号弄错写到了前面?或者,在那个时候,四征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地位差不多?

不管怎么说,在被水淹七军之前,于禁无论是资历,军职,还是战绩,就是比徐晃更显赫,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其实,水淹七军终究是天灾的原因,对于禁的指责和贬低还是太过了

于禁被水淹七军,或许有他扎营不当的过错,但谁也难以判断老天爷什么时候会下暴雨,会下到哪个地方。作为军事将领,不管再是名将,也难以保证百战百胜。于禁的运气可是糟糕透了,七军被淹,被关羽强大的水军趁机围攻,无处可逃。北军本来就不善水战,何况于禁此时连个船都没有,逃都没法逃。要怪于禁投降,这也是有道理,毕竟事关一个气节的问题。但问题在于,三国时候的许多名将都投降过,有的还不止投降一次,却单单要苛责于禁。这也没办法,曹操自己就怪于禁:“于禁跟随我一辈子,真么到头反倒不如庞德?”后来,于禁回归曹魏,曹丕干脆画出于禁屈膝投降的画来羞辱他。这或许也是于禁活该,古人说杀降最不吉利,偏偏于禁做过这事。也只能这样说了。

看五子良将的传记,应该发现一个规律,到曹丕登基后还在的将领,大多事迹记录得很完善,甚至有故意拔高的成分。这点张辽、徐晃体现的很明显。而在曹丕继位之前去世的乐进、投降的于禁,要么极为简略,要么更多是贬低,这恐怕不是巧合!至于说张郃,他的死或许和司马懿的指挥失误或者说故意指挥失误有关系,因此有些东西也是语焉不详。


星火辰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这个问题有点不严谨,因为“襄樊大战”之后,于禁投降关羽,震惊曹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于禁这种变节之人,他在曹营那里还有地位可谈?

但是在我们的常识中,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和“八骠骑”。“五子良将”依次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八骠骑”依次为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 。

其实在真实的三国,曹操并没有给五子良将排顺序,因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后人默认的五子良将排名是怎么来的呢?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五子良将排名始末

曹操并没有排五子良将的顺序,但是后人所讲的五子良将是怎么来的呢?这件事还得从陈寿编撰《三国志》说起。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并传,又称关羽和张飞是“世之虎臣”,于是有了五虎将的称呼。而在评价曹魏武将时称:“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是后人称他们为五子良将。

所以说,曹操的“五子良将”是对应蜀汉的“五虎将”,并且按照陈寿的观点,蜀汉五虎将排名依次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而曹魏五子良将依次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颌、徐晃。



于禁、徐晃二人排名分析

按照陈寿的看法,于禁的排名是高于徐晃的,那么,陈寿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详细分析。

于禁

于禁很早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他先是在鲍信手下讨伐黄巾军,后来鲍信投降曹操,于禁也一起加入曹操阵营,将军王朗看于禁作战能力很强,因此推荐给曹操,曹操封于禁为军司马。

于禁在曹操手下,跟随曹操征战沙场,多有战功,从初平四年(193 年)开始,于禁先后参与攻打广威(封县臣都尉)、讨伐濮阳吕布、平定张绣(封益寿亭侯)、官渡之战(升任偏将军)、平叛昌豨(升任虎威将军)、天柱山大捷(于禁加食邑二百户,张辽因功获得假节)、助曹操夺朱灵军权。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重赏三军,于禁被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

建安第十四年(219年),于禁督领七军开赴樊城助战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于禁降,曹操闻言哀叹良久:“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后来,吕蒙破江陵,于禁从荆州获释至东吴。

曹丕即位,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返于禁回魏国,被众人嘲笑,随后郁郁而终,被恶谥为厉候。

徐晃

徐晃最早在杨奉手下做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徐晃转投曹操,从此开启了跟随曹操征战四方的历程。

初平三年(192年),徐晃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保驾有功,被封为“都停候”。

建安元年(196年),杨奉投降曹操,徐晃加入曹操阵营。

建安二年(197年),杨奉叛变曹操,被曹军大败,徐晃顺势加入曹操阵营,从此被曹操器重。

徐晃投降曹操后,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徐晃见曹操有治世之才,同时又得曹操器重,所以他很感动,经常感叹自己遇到了明主,发誓要效忠曹操一辈子,这和荀彧终身效忠汉室是不同的。

徐晃加入曹操阵营,尽心尽力,矜矜业业,先被曹操派去占领了卷、原武两地,封裨将军,后来又战吕布,和荀彧一起固守三座城池,让曹操兵败后有立足之地,更是阻止了曹操加入袁绍,为袁绍打下手的想法,这件事被曹操铭记在心,老年的时候回顾往事,摸着徐晃的背回忆起这件事,大发感慨。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败刘备,克白马,败文丑,官封偏将军。

随后在和袁绍的决战中,徐晃率军烧袁绍粮草,功居第一,封“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打冀州,徐晃献计,兵不血刃招降韩范、长梁岐,最后攻克冀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徐晃因功被封“横野将军”。

建安十三年(208年),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于乱军之中救援曹操,功不可没,后来讨平中庐等地,与曹仁共击东吴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随夏侯渊平叛太原。

建安十六年(211 年),徐晃跟随曹操征马超、韩遂,徐晃多献良谋,作战勇猛,多有军功。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隃麋、汧诸氐,在安定会师。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徐晃因功升为平寇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徐晃大破刘备军队,斩首甚多,曹操非常高兴,将指挥军队的符节交给徐晃,让他全权指挥军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徐晃助力曹仁,共同抵抗关羽,等待曹操大军一起出击,解樊城之危。

这一战徐晃大显神威,出奇兵,联合东吴吕蒙,大破关羽,在曹操大军到来前,徐晃已经收复了郾城等地,曹操调集大军还没到达的时候,徐晃就已经解了樊城之危。曹操非常开心,在徐晃率军凯旋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城七里迎接,并且大加赞赏,认为徐晃此功可以和张辽的“合肥大战”相提并论,张辽“合肥大战”逼的孙权跳水逃亡,张辽止啼威震东吴,曹操将之相提并论,可见徐晃的功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封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十月,曹丕称帝,徐晃进封杨候,随后征战上庸有功,加封杨平候。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去世,东吴乘机北伐,徐晃奉命抵挡东吴诸葛瑾,有功增食邑二百户,前后共计三千一百户。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号壮候。

正始四年(243年),徐晃被塑像于曹操庙庭,享香火供奉。


通过上面的详细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于禁身处曹魏时期,因为他很早就跟随曹操作战,并且治军极严,公私分明,深的曹操器重和依赖,而这个时候徐晃的战绩明显不如于禁,但是在于禁叛节后,徐晃多次随军作战,屡立战功,并且对曹操忠贞不二,用实实在在的军功一步步加官进爵,终身无污点,被曹氏家族所尊敬,后来更是入曹操庙,享受香火供奉,他的谥号和赏赐都是非常多的。

所以说,陈寿排名五子良将,是按照于禁没有兵败荆州之前的战绩来做参考,而在曹操眼里,有五子良将,但是并没有高下之分。


古梁镛


首先先说五子良将这个排名

这个排名是曹操迁都许昌后说的话,当时的徐晃和于禁的功绩相比,于禁确实厉害点。

先说于禁:1,与吕布作战,于禁在夏侯惇受伤后带部队和吕布对峙,直到胜利。

2,曹操征青州,于禁跟随征服青州,负责训练青州悍卒。对破坏军纪的青州兵严加惩处,青州兵对于禁信服。后来青州兵成为了曹操手下王牌部队之一。

3,曹操坐骑惊,踩踏庄稼,于禁按军规要斩首曹操,逼得曹操割发代首,军纪执行得当得到曹操的赞许。

4,宛城之战,曹操部队败亡,部将典韦,长子曹昂身亡,曹操自己也差点身亡,但是于禁却带着军纪严明的青州军替曹操挡住了张绣的西凉铁骑。

而同时代的徐晃,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给曹操站过场子,还有就是官渡之战和关羽杀了颜良,战功真的比不过于禁。

而且徐晃因为谨慎,宁愿无功也不冒险。

樊城之战,曹仁被围,于禁投降,徐晃奉命驰援。徐晃到达战场后并没有直接投入战斗,而是和关羽对峙起来,等待时机。

直到后来,朱富的其他五路兵马赶到,关羽后方有变故时徐晃才开始进攻,一路衔尾追击,最终击败关羽。

由此看出徐晃不不是无能,而是更有将帅之才。理由如下:1,曹仁被围,贸然进军肯定被关羽围点打援一口口吃掉。

2,庞德战死,于禁投降,打击了曹军士气,此时进军,说不定军队军心不稳,容易溃逃,叛变,可能造成更大的惨败。

3,对峙静待援军,可以暂避锋芒,寻找战机

4,衔尾追击,让敌人疲于应付,拖垮敌人,用最小的伤亡把敌人一次性吃掉。

所以,前期徐晃是比不上于禁,而后期于禁因为投降蜀汉,已经在曹魏没有地位可言,没可比性。

关于排名还是因为早期的曹操话语,而五子良将的排名是前期曹操定的,并不是襄樊大战后定的,如果是襄樊大战后定五子良将,徐晃肯定比于禁排名靠前。

如果放到北伐时期,指不定张郃才是五子之首呢。




三国全面战争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着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襄樊之战,徐晃打赢了关羽,为啥在曹营里面的地位不如于禁呢?

很简单啊,于禁的功绩比徐晃的大多了。

不用说徐晃比不上于禁,威震逍遥津、差点儿杀了孙权的张辽,猛不猛?出不出名?那可是入选武庙六十四将的狠角色啊,就这样的人在曹营中的地位都不如于禁,徐晃就更不用说了。



于禁可算是从曹操起家就一直跟着曹操东挡西杀的老部下了,治兵严谨,作战勇猛,屡建功勋,是曹营重臣。也是曹营中,不是曹氏和夏侯氏宗亲里面唯一一个假节钺的将军,这个可是个无上的荣誉啊。

《三国演义》里面的于禁被弱化了很多,虽然他自身有投降关羽的这个黑点,被后人诟病,但是我只想说,于禁真的是个很优秀的将领,在曹操事业的前期真的是帮曹操打了很多的胜仗,无愧于他所得到的荣誉。

至于他们之间绕不开的那个人——关羽!



于禁被关羽擒获,而徐晃击败关羽。

就这件事儿表面而言,很多人都会得出徐晃比于禁强这个结论。但是啊,老话都说的好啊: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于禁打关羽的时候,正遇上秋雨连绵,进军困难,被善水战的关羽杀败了;徐晃打关羽的时候,关羽围困樊城许久,兵力不足,徐晃和曹仁两面夹击杀败关羽。

一场胜利说明不了啥,只有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才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于禁就是凭着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才得到了假节钺的荣誉,这一点,徐晃是比不了的。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暮雨夜行归何处


徐晃比不上于禁的原因又以下几点:

1、于禁从曹操起兵就跟随在曹操身边了,属于亲信嫡系;

而徐晃实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才出来的。

2、于禁跟随征服青州,负责训练青州悍卒。对破坏军纪的青州兵严加惩处,青州兵对于禁信服;等于是为曹操打造了一支生力军。

3、宛城之战,曹操部队败亡,部将典韦,长子曹昂身亡。

是于禁带着军纪严明的青州军替曹操挡住了张绣的铁骑,救出了曹操。

所以说,不论战功的大小,从是否嫡系这方面来说,徐晃的排名不可能超过于禁的!


梦回楼兰的蜗牛


武将单挑只是小说、故事情节,史书没说徐晃单挑打败了关羽,只说他在曹操指挥调度下,率军击退了关羽率领的五千军队。


沉140769451


在三国演义里面,徐晃在曹营的地位只比于禁高,不会比他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