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而言谁更重要?

百花争春我为先


首先一句话,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老师,对人类的贡献最大,这是毫无疑义的!





在今天的中国文坛上,文学大师莫言老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给中国、以及世界带来了很多精神食粮!

应该这样说,莫言的文学对于中国文坛产生了长远广泛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独特思维、艺术个性,乃至在世界文学上也产生了一定范围较广泛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在评论莫言老师时这样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其实,在中国会讲故事的作家太多了,他们的一篇篇作品,都是一个个极佳的故事!

脍炙人口的中国四大名著,她们的作者那一个不会讲故事?吴承恩老先生的《西游记》,把花果山上的小猴子写成了孙大圣,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有一座花果山的连云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东方山海城市!

真是可惜得很,他们生不逢时,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诺贝尔奖金。就是有这样的奖金,他们能拿到吗?

建国七十年来,中国会讲故事的作家们太多了。从《子夜》、《雷雨》、《暴风骤雨》、《保卫延安》、《三里湾》,还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如雨后春笋,涌现了一批批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如天上的星辰。不断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

按照这些作家的作品来说,哪一个故事不是讲得最好?如果让他们都去领取诺贝尔奖,诺贝尔在讲台上,真是不得了啦,满满都是中国人!

实事求是地说,是时代和国家,造就了莫言老师的前途与命运。正是因为有了国家作为强大的后盾,也是莫言老师的不懈努力,才让莫言老师登上诺贝尔奖台,成为获取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称呼的袁隆平老师,他更是一个真正会讲故事的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在六七十年中,他仅仅讲了一个"一粒杂交稻种"的故事,这个故事精美绝伦!

"让所有人不再挨饿!",是这个大故事的主题,同时也成为袁隆平院士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这个故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主人公。在故事中描写到,他的眼界真是很小很小,只是在一粒小小的杂交稻种上,倾注了毕生精力,真是难能可贵!

但是这个故事影响非常大,让人们认识到,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是有非常非常大贡献的一个人!

他让这粒稻种,不仅解决了十三亿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且走出国门,远涉重洋,正在让东南亚、乃至非洲的人民逐渐免除饥饿,让中国的"东方魔稻",成为世界的神奇与经典!

鉴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难度、理论高度、以及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国务院决定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杂交稻科协组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的特等发明奖!

正是这中国第五大发明,解决了世界性粮食安全的重大课题。一九八七年,国际水稻研究组织,向袁隆平老师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实际上,这两项大奖的重要意义,完全不亚于诺贝尔奖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年来,袁隆平老师获得了更多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些让袁隆平老师望得更高,让他的步伐迈得更大,走的更远!

让我们祝愿和祈祷,袁隆平老师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个人和家庭幸福美满!因为,这位老人家,在他的一生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感谢您对九文天下有关问答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您评论大部分!谢谢!


九文天下


实话实说,我在16岁时开始学栽秧打谷(60年),当时亩产2百至3百斤,到了70年左右开始种袁老发明的珍珠矮,亩产达到了7百斤左右,全村人高兴得跳,在过中秋节时,全村有一半的人家吃了顿白米干饭,解放以来破天荒啊!我已块八十岁的人了,经历了艰苦断粮的日子,我从骨子里感谢袁隆平及一大批农业科学家,他们功高日月!年轻人,尊重他们吧!!


老曾229847790


诺贝尔文学奖有意思吗?,如果设一个《红楼梦文学奬》,相当时间内将保持零记录,很难想象中外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没有杂交水稻中国人都会饿死,现在有杂交水稻没人挨饿?我年届80,难以忘怀的是小时候的米饭好吃,常说没有菜也可吃两碗,生活在江苏农村但不愿到上海去,因为上海吃《洋秈米》——大概是外国杂交水稻,解放后太仑出一位全国劳模陈永康,种的水稻叫《老来青》,稻杆又粗又高,推广种植好吃得不得了。那时喂🐔用稻谷或米,一家煮🐔,全村或整条街都闻到香味。现在吃饭叫“莫乃何”——只能吃。


徐汇义


作为工薪阶层的我,每天上十小时的班,按部就班的工作,月底了领一份工资。仅靠这个人的工资也仅够维持家的正常开支。似乎挺悲催的,感觉哪里够资格去评论莫言和袁老的孰轻孰重呢?

但是看到大家的回答,我实在忍不住想多句嘴。个人认为就两位前辈研究的领域来讲本身是有质的区别:一个研究的是精神方面;一个研究物质方面。但从他们的成就和贡献来讲却是一样的,无论是要吃饱肚子还是要充实大脑都一样重要。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对我噗嗤一鼻,觉得我在装轻高。但我仅是发表个人的看法,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他们作出评价的。如果解说主持人在讲解球赛的时候抱着主观情绪来讲解,这势必对另一支球队的不公平。

但在物质水平极低的年代,不可否认袁老的作用是伟大的。在这个年代人们只想着吃饱肚子,哪有功夫谈文化。那是不是说袁老就比莫言重要呢?想想现在,我们衣食无忧了,那我们在干什么呢?不都是成天拿着手机打游戏,追电视剧,看小说......这便是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莫言和袁老应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代表,我们应抱着客观的心态去评论两个人的功绩。





木匠制造


两个人都很伟大,但还是偏向于袁隆平爷爷。

我们现在没有经历过过去的饥荒,没不用为了粮食发愁,应该感谢袁隆平爷爷。

我的奶奶告诉我,在六十年代,我爷爷是大山片区卖肉的,每个月就是发的粮票和肉票。当时家里面有四个孩子,两个老人。爷爷基本上一个月回来一两次,奶奶每天在村里的生产队干活,拿粮票养家,但还是无法负担这么大一家子。奶奶说,没有办法,最小的女儿被送到没有孩子的人家养了。奶奶每次想爷爷的时候,就拉着我说这一段时期,眼里含泪,说我们这代人太幸福了。

没有经历过的我确实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我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奶奶和我说的这一段过去。再次感谢袁隆平爷爷。


恋恋西普


我是个70后,广西人,在一个煤矿长大。在我的童年耳朵里充斥着粮票,布票,肉票~在91,92年粮食价格开放之前,我每个月,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拿着粮本去粮站去买米。你们没有看错,是《粮本》,那一本令无数中国家庭魂牵梦萦的粮食来源啊!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粮食定量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你不可能在粮站之外买到任何主食,出差到外地除了单位介绍信还要有粮票,不然你既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饭吃。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粮站的粮食是配给制的,一百斤粮食只有六十斤大米,剩下的四十斤有时候是玉米(那时候的玉米绝对不是你们今天吃的玉米),有时候是面粉,那种面粉不是白的,可以问问你们的父辈,有时候是面条,是粮站自己加工的,也不是白色的,用水泥袋纸包装的(水泥袋洗干净晾干)。那种面粉,面条算不上好吃,但能填饱肚子,我的童年的早餐吃的都是这个,至于玉米只能拿来喂鸡了。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有一些胆大的农民伯伯挑着自己家的大米到粮站门口和煤矿职工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一比一)和我们拿大米交换面条。在当时,你去我的那里的农村做客,桌子上有一碗面条的话那你就是贵客了哈!我94年毕业时20岁,92斤,一米五七,97年我一米七二,176斤,肚里有食是多么幸福啊。没有挨饿过的人没有资格评论袁隆平,当你饿得头昏眼花的时候你跟我说爱因斯坦,讲真,小学时我就知道爱因斯坦了哈,我到现在还知道爱因斯坦,可我得先吃饱饭吧!你可以说我是什么小农意识,可普通老百姓图个什么,不就是肚里有食,兜里有钱嘛,图个实在,图个安分。你去跟他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讲爱因斯坦,讲什么拯救地球的重任在他肩膀上,你看看他不撕了你。


FY云中漫步


我是个70后,广西人,在一个煤矿长大。在我的童年耳朵里充斥着粮票,布票,肉票~在91,92年粮食价格开放之前,我每个月,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拿着粮本去粮站去买米。你们没有看错,是《粮本》,那一本令无数中国家庭魂牵梦萦的粮食来源啊!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粮食定量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你不可能在粮站之外买到任何主食,出差到外地除了单位介绍信还要有粮票,不然你既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饭吃。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粮站的粮食是配给制的,一百斤粮食只有六十斤大米,剩下的四十斤有时候是玉米(那时候的玉米绝对不是你们今天吃的玉米),有时候是面粉,那种面粉不是白的,可以问问你们的父辈,有时候是面条,是粮站自己加工的,也不是白色的,用水泥袋纸包装的(水泥袋洗干净晾干)。那种面粉,面条算不上好吃,但能填饱肚子,我的童年的早餐吃的都是这个,至于玉米只能拿来喂鸡了。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有一些胆大的农民伯伯挑着自己家的大米到粮站门口和煤矿职工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一比一)和我们拿大米交换面条。在当时,你去我的那里的农村做客,桌子上有一碗面条的话那你就是贵客了哈!我94年毕业时20岁,92斤,一米五七,97年我一米七二,176斤,肚里有食是多么幸福啊。没有挨饿过的人没有资格评论袁隆平,当你饿得头昏眼花的时候你跟我说爱因斯坦,讲真,小学时我就知道爱因斯坦了哈,我到现在还知道爱因斯坦,可我得先吃饱饭吧!你可以说我是什么小农意识,可普通老百姓图个什么,不就是肚里有食,兜里有钱嘛,图个实在,图个安分。你去跟他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讲爱因斯坦,讲什么拯救地球的重任在他肩膀上,你看看他不撕了你。诺贝尔文学奖有意思吗?,如果设一个《红楼梦文学奬》,相当时间内将保持零记录,很难想象中外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没有杂交水稻中国人都会饿死,现在有杂交水稻没人挨饿?我年届80,难以忘怀的是小时候的米饭好吃,常说没有菜也可吃两碗,生活在江苏农村但不愿到上海去,因为上海吃《洋秈米》——大概是外国杂交水稻,解放后太仑出一位全国劳模陈永康,种的水稻叫《老来青》,稻杆又粗又高,推广种植好吃得不得了。那时喂🐔用稻谷或米,一家煮🐔,全村或整条街都闻到香味。现在吃饭叫“莫乃何”——只能吃。实话实说,我在16岁时开始学栽秧打谷(60年),当时亩产2百至3百斤,到了70年左右开始种袁老发明的珍珠矮,亩产达到了7百斤左右,全村人高兴得跳,在过中秋节时,全村有一半的人家吃了顿白米干饭,解放以来破天荒啊!我已块八十岁的人了,经历了艰苦断粮的日子,我从骨子里感谢袁隆平及一大批农业科学家,他们功高日月!年轻人,尊重他们吧!!@农村山鸡哥



柴志剪辑


民以食为天,你说哪个更重要?

莫言老师的小说和袁隆平老师的水稻,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但你硬要把它上升到同一高度的话题让我回答,请等我先沐浴更衣焚香点蜡虔诚地祭完五脏庙再说好吗?

唉呀妈呀,两个大馒头一盘炒白菜外加一大海碗玉米糊糊撑的我肚脐眼突出像圆滚滚的倭瓜蒂,饱啦!

我承认在莫言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就好像从天而降的幸福馅饼,把转动自如的脖子都望成了转动困难的颈椎病,这块热气腾腾的幸福馅饼还是花落别人家!多么的尴尬!

横空出世的莫言先生像一匹斜刺里冲出的高手,兔起鶻落之间伸手摘下高悬于文学殿堂的神圣桂冠!

可是刚刚打破一个尴尬的莫言先生,又遇到了另一个给我们带来尴尬的诺贝尔颁奖大神瑞典文学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先生。

看看瓦斯特伯格先生为莫言先生的颁奖致辞你就知道为什么一波尴尬还没平息一波尴尬又起,怪不得深深太平洋底深深伤心了。

瓦斯特伯格先生是这样说的:

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在芸芸众生中凸显而出。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瘠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很少的旅程能超越这些故事和历史进入一个这样的国度,那里驴子和猪的叫嚣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呈现了超自然的比例。

莫言的幻想翱越了整个人类。他是了不起的自然描述者;他知道饥饿的所有含意。20世纪中国的残酷无情从来没有像他笔下的英雄、情人、施暴者、强盗以及坚强、不屈不挠的母亲们那样得以如此赤裸裸地描述。他给我们展示的世界没有真相、没有常识、更没有怜悯,那里的人们都鲁莽、无助和荒谬。

这一苦痛的证据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吃人肉的风俗。在莫言的笔下,吃人肉象征着毫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够跨越种种禁忌界限试图加以阐释……

够了够了瓦斯特伯格大神,你这颁奖致辞是在赞美莫言先生还是在释放让人窒息不能呼吸的毒瓦斯呀?

也许我心胸狭窄思想狭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瓦斯特伯格先生却被我看成是一只狰狞恐怖的毒蜘蛛,因为你喷出的不是毒液而是瓦斯才让人猝不及防,我的尴尬癌就是这样得来全不费功夫!

原谅我尊敬的瓦斯特伯格先生,我怕你为莫言颁奖致辞时顺带揭我不为人知的老底,别看我现在人模人样,其实我的前世就是一只不会说话吱吱乱叫的猴子,原谅我想偷抢你紧紧抓在手中的嫩玉米!

忘记了北欧海盗的老家被岁月的风雨涤荡得灰飞烟灭,忘记了曾经茹毛饮血的人类先民们是怎样跌跌撞撞地走过历史,说着说着我就扯远了,忘记了每个人应有的含蓄和矜持,还是书归正传吧。

莫言老师的书和袁隆平老师的水稻,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所需,若论孰轻孰重已经不言而喻,就好像面包和爱情,爱情固然重要,但是活着更加重要,爱情路上你追我赶,但是没有谁饿的奄奄一息时放弃面包而选择爱情,当然爱情和面包都不是嗟来之食,君子爱食取之有道嘛。

首先要致敬袁隆平老师,是您让我吃饱了才有力气追逐爱情,致敬伟大的中国作家莫言老师,等我真正吃饱吃好的时候再去浩如烟海的中国作家群里寻觅您的身影。








今宵别梦寒


莫言粉有多无聊,跟谁都比,不过就带了个“文学诺奖”的帽子吗?一下子就有了“巨大贡献”了?文学的东西,未必有绝对标准,诺奖中“文学奖”和“和平奖”是最不靠谱的奖,被西方帝国主义分子玩弄得一塌糊涂,他们带着有色眼镜,对“非西方”文学随意歪曲、剪接,为推销他们的价值观所用。你如果弄一篇把自己民族骂得狗血喷头的“作品”说不定也拿个诺奖玩玩。打住了,头条不要再玩这样无聊的游戏,干点正事!


mulin30311368


古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近代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今有叶剑英提出: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我个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文学获得世界的认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成就中国人的文学自信;极大促进了人们的创作激情,对中国文化更大发展、繁荣很好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更加重要!

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长大以后,顿顿能够吃白米干饭,那是多么幸福啊!记得当年人民公社种的水稻,常规中稻,亩产几百斤。家里分的稻谷不够吃,就在稀饭里加些其他东西,我常常问父亲:“什么时候能够吃一碗不加任何东西的白米干饭啊?”父亲无语,看着父亲迷茫的眼神,我还以为梦想不能实现,心里空落落的。

后来有了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产量翻翻,不仅够吃了,而且吃不完,我的可怜的肚子终于每天撑得饱饱的。没有想到,天天吃白米干饭的日子终于来了,而且来的这么快!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我们以很少的土地 ,养活了中国这个世界上的最多的人口,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我个人认为,即使是诺贝尔奖,也根本不足以说明袁隆平对中国人的贡献,不足以说明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