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星球佈滿撞擊坑, 地球上卻很難看到,是這樣嗎?為什麼?

東北小阿呆


隕石坑是太陽系中比較普遍的地貌,太陽系中的小行星上幾乎都佈滿撞擊坑,月球,水星,土星,火星,木衛二,木衛三……各大岩石星球上都有很多的隕石坑。讓人疑惑的是,月球上直徑大於一公里的撞擊坑有33000個,而在它附近的地球上撞擊坑卻只有190個,這是為什麼呢,能否用科學解釋這一現象?

各行星、衛星上的隕石坑是怎樣形成的?

隕石坑(較大的隕石坑又被稱為環形山)是行星、衛星、小行星等天體表面被隕石撞擊後形成的環形的坑穴。隕石坑的中心往往會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隕石坑內常常會充水,形成撞擊湖,湖心有一座小島。

地球上的隕石坑為什麼遠遠少於和他臨近的月球呢?

1.地球有大氣層。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 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

在隕石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大氣與隕石充分摩擦,小的隕石直接被燒沒了,大的隕石則被燒成小隕石,或者直接爆炸成了很小的隕石。

案例: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 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天體墜落事件,它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爆炸成大量碎片,形成“隕石雨”。

2、板塊運動和地質重塑

地球上的很多撞擊坑,在經歷漫長的板塊運動及其伴隨的地震、火山等影響,使得撞擊坑失去了原有的構造,直接肉眼或平面圖像很難識別出原有地貌。

3、地球廣闊的海洋麵積。

墜入深海的隕石坑是我們沒法直接看到的。而地球有71%的海洋麵積,也就是有2/3以上的隕石坑我們看不到。地球上還有大量生物、植物的生長覆蓋面,人類以及其它動物活動給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會使隕石坑不那麼明顯。

和地球相比,月球不具備地破壞掩蓋隕石坑的自然作用和生物作用,所以看起來就是滿身瘡痍。


科普書閣


其它星球上隕石坑很多但是地球上很少看到,這裡的其它星球指的是哪些星球呢?事實又是怎麼樣的呢?


這裡的其它星球我覺得著重應該提到的就是月球吧。月球我們都知道,地球的天然衛星,奇怪的是月球竟然還只能一面對著地球,也就是說月球的背面我們是看不到的,但是自從上個世紀前蘇聯首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圖片之後,人類才對於月球的背面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怎麼著呢?原來月球的背面看起來千瘡百孔,表面密密麻麻的佈滿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這會讓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非常不舒服。也的確是這樣的,月球的背面這麼多的隕石坑,那麼有人就會問了:怎麼地球上的隕石坑就沒那麼多呢?

說實話,地球上的隕石坑要是跟月球一個樣式的,那麼人類還能活到今天嗎?地球上的生物再頑強也抵不過隕石的轟擊啊,6500萬年前,恐龍不就是因為一個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了嘛,這個隕石坑今天還存在呢,直徑幾百千米,只不過在地球上你是感覺不到這是一個隕石坑的,因為的確太大了,但是如果用衛星看的話,這個坑尤其顯眼。

雖然地球上也不乏隕石撞擊,但是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少的,看看月球就知道了,那麼原因在哪裡呢?首先,我們需要感謝月球,為什麼這麼說呢?月球這個衛星的確很有衛星的樣子,可以說很多原本要撞向地球的隕石被月球擋住了,保衛了地球,月球卻是遭殃了,從這方面來說,我們還是應該多多感謝月球為地球遮擋隕石撞擊。



第二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地球有大氣層。廣義的大氣層高度有幾千千米,當然稠密的大氣還是在地面以上幾千千米的,但是千萬別小瞧了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在隕石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大氣與隕石充分摩擦,小一點的隕石直接被燒沒了,大一點的燒得更小了,要麼直接爆炸成了小一點的隕石,總而言之,地球大氣層的存在使得撞向地球的隕石給地球帶來的傷害降低了很多。

第三點,地球的表面環境以及生態環境決定了很多隕石撞擊的痕跡都被隱藏了。其一,地球表面超過70%的地方都被海水覆蓋,而撞到海洋的隕石是不能留下痕跡的,從概率學的角度來說,落入海洋的隕石應該是佔多數的。其二,地球上有生物,植物的生長覆蓋,人類以及其它動物活動給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也會使隕石坑不那麼明顯。



綜上所述。這一些以及其它一些緣故導致了地球上的隕石坑相對比較少,我們應該感謝我們偉大的母星地球,感謝她養育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也感謝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感謝它為我們提供了安全保障。


鏡像宇宙


天文愛好者都會發現,太陽系中的小行星上幾乎都佈滿撞擊坑。月球,水星,土星,火星,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土衛三…各大岩石星球上都有很多的隕石坑。月球上直徑大於一公里的撞擊坑有33000個,而在它附近的地球也一定難逃厄運。



目前地球上已經確認的有176個撞擊坑,大部分分佈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這些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小行星撞擊得越多。


中國東北遼寧省的岫巖縣也有一個撞擊坑被專家確認,被稱為“岫巖撞擊坑”。為什麼中國其它地方沒有呢?因為在中國研究隕石撞擊坑的人不多,都認為研究這樣的撞擊坑離現實太遙遠,沒有實際意義,研究這些又不能當飯吃。真是這樣嗎?


據記載,全世界有十大撞擊坑,大多數分佈在戈壁,荒漠等荒無人煙的地方。其中一個淹沒在海底之下,它位於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它發生於6500萬年前,它就是著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次撞擊導致了漫天塵埃衝進地球大氣層,然後通過對流層進入平流層。南北兩極冰蓋擴大,地球迅速降溫到零下幾十度。導致了大規模動植物的滅絕,據統計,大概有90%以上的物種在這次撞擊事件中滅絕,曾獨霸地球的恐龍現在一隻不剩。

6500萬年可能有人認為太遙遠了,用不著整天憂心忡忡的擔心小行星撞擊地球。那現在大家看看100年前的。

1908年6月30日,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數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發生的大火災。樹木都朝一個方向傾倒。當時的沙俄政府和清朝政府都派出調查隊,以為是外星人的襲擊。但調查後發現也是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

更近的是1994年,地球人通過望遠鏡觀測到一個震天撼地的彗星撞擊木星。“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被木星強大的引力撕成21塊碎片。它們的撞擊給氣態行星木星留下了一個個暗斑,每個暗斑都能裝下整個地球。



所以人類在地球上面臨許多重大的天文災難。除了小行星撞擊,還有超級火山爆發,超級地震,海嘯,地球磁場倒轉及超級太陽爆發。人類在這些自然災難面前是毫無抵抗力的。除了這些,更可怕的還有外星人的攻擊。


弄潮科學


答案很直接,以上兩個說法均不完全正確。

但相對來說,地球上肉眼明顯可見的撞擊坑,確實要比其他星球上的少。

這個對比的前提是,其他的巖質或固態行星及天然衛星。

撞擊坑,又稱隕石坑,或環形山,為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體表面,受到其他更小星體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凹坑。

地球

我們看到很多新聞報道、科普文章、影視作品等有關其他星球的畫面,確實都佈滿了撞擊坑。

其實,地球上的撞擊坑也不少。我們先來了解幾個地球上較為知名的撞擊坑。


巴林傑隕石坑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是2-5萬年前重約7萬噸的隕石撞入地球形成。坑寬1,264米,深174米,坑的內壁筆直陡峭。因為與月球表面上的環形山非常相像,現成美宇航員訓練場地之一。


沃爾夫溪隕石坑

位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大約有30萬年的歷史,但坑貌保存還非常完好。坑寬約一千米,深五十米。要想看到沃爾夫溪隕石坑,旅客必須先爬過25米高的邊緣。


匹硅魯伊特隕石坑

位於加拿大昂加瓦半島,該坑成型要追溯到140萬年前,於1940年代中期被發現。坑直徑約3.44千米,因雨雪積水形成湖,湖水異常純淨,被當地居民稱為“努納維克的水晶之眼”。


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現存無爭議的撞擊坑約有190個,事實肯定遠遠不止這個數。

地球上撞擊坑之所以相對較為少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大氣層的保護,未形成直接的撞擊

地球有著厚厚的大氣層,一般微/小型隕石在進入大氣層後,經與大氣層摩擦產生高溫,將其燃燒殆盡無法到達地面,或在高空解體成細小碎片不構成規模性的撞擊。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 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天體墜落事件,它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謂“隕石雨”。)


2、板塊運動和地質重塑

地球上的很多撞擊坑,在經歷漫長的板塊運動及其伴隨的地震、火山等影響,使得撞擊坑失去了原有的構造,直接肉眼或平面圖像很難識別出撞擊坑地貌。

(板塊運動的拉伸或擠壓作用形成造山運動,其伴隨的地震、火山、海嘯等也是地形重塑的直接推手)


3、大氣循環及地質風化


由於氣溫的交替變化,及大氣中的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和裹挾的風沙等長期風化侵蝕,使撞擊坑被削平、填充,從而失去其原有的地貌特徵。

(大氣、雨水、風沙等共同作用下的沙漠石觀)


4、冰川、降雨剝離及積水填充

冰川移動的磨損、填埋,融冰及雨水的填充,將撞擊坑被直接磨平、掩蓋,或形成湖泊,都使得撞擊坑不可見或難以直接觀測。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直徑約1.8公里的岫巖隕石坑800米高空俯視圖)


5、隕石沒有直接落入陸地上

地球表面超70%是海洋麵積,那些直接落入大洋中的隕石,由於海水的緩衝及覆蓋,沒有形成較大的撞擊,或無法直接觀測到撞擊坑貌。

(地球雖然很“大”,但陸地面積只佔全球表面積的30%(29.2 %)不到,即使隕石殘留能達到地球表面,落入陸地的概率也不到1/3。)

當然,對於已形成的撞擊坑來說,以上的作用也非單一存在,這是地球上撞擊坑不那麼常見的原因所在。而且有些是否為撞擊坑,並沒有統一說法。

其中,太平洋是否為撞擊坑一說,到現在仍然存在爭議。

其他星球

存在撞擊坑的星體

我們常見的一些佈滿撞擊坑的星球,相對於地球而言,它們就不那麼“幸運”了。

1、由於只有極為稀薄(甚至沒有)的大氣層,對星體的保護作用極其微弱,隕石撞向星體的過程中難以被燃燒和解體,造成直接撞擊。

2、其次,由於較少有劇烈的板塊運動,大氣的侵蝕和風化,雨水的沖刷和填充,撞擊後的隕坑在漫長歲月中可以一直較好的保持原貌,且不斷累積增加。

其中相對知名的撞擊坑如:(△上圖,中右側最大的撞擊坑,是月球上知名的“阿方薩斯隕坑”。)
(△上圖,火星上的目前拍攝到的最大撞擊坑“維多利亞隕坑”。)未經證實數據:月球表面撞擊坑保守估計也在10萬個以上。由於距離因素無法準確觀測,火星、金星、木/土衛星系列等較遠星體隕石坑數量暫無統計數據。

3、再次,這些星體表面除撞擊坑外大多無其他特別突出的地質地貌類型。很多新聞及科普文章的星球表面照片,均來自航天器的遠景遙感拍攝,除撞擊坑的環形山帶來的突出感光外,其他區域的感光照片對於大眾讀者來說沒有特別大的瀏覽價值,因而也難以被廣泛記住和相互間的傳播。

另外,影視作品的星球畫面絕大多數都是電腦合成圖片,為了給影視作品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在並不違揹物理常識(星球表面存在撞擊坑)的基礎上,絕大多數都刻意渲染了撞擊坑的視覺效果。

沒有 或難以保留撞擊坑的星體

如開篇強調的“巖質或固態行星及天然衛星”,並非其他所有星體都存在撞擊坑,至少是撞擊坑無法可見或無法長時間得以保留。

如高溫高壓,正發生著核聚變的太陽等系列恆星;

再如木星、土星等系列氣態行星;

還有如白矮星(超固態)、中子星(中子態)、黑洞等超常態的星體等等。


綜合以上,其實我們所看到佈滿撞擊坑的星體,常見的無非就月球、火星、金星等,其他類地星體表面的撞擊坑圖片,多是電腦合成的假想圖。


一週刊


從高空俯視地球,很容易知道地球上也有很多撞擊坑,歷史上地球遭受的撞擊非常多,只是地球大氣、水體、地質運動,使得很多撞擊坑都消失不見了。

行星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小行星、隕石不斷撞擊的過程,隨著質量越來越大,引力也越來越強,行星在引力的作用下,變得近似球體。距離太陽近的行星,由於太陽風的作用,無法保留大量大氣,所以太陽系內側都是岩石行星,而火星以外就都是氣態行星了,氣態行星沒有固體表面,雖然能看到曾經撞擊的痕跡,但是卻是沒有隕石坑的,岩石行星只要撞擊就會有撞擊坑,關鍵是撞擊坑能不能長期保持。

水星、月球是太陽系兩個撞擊坑密佈的星球,由於自身質量小,沒有大氣層,沒有水體,地質活動比較弱,地面得以長期保持撞擊後的模樣。地球形成過程也必然是大量撞擊的結果,只是地球地質活動較為頻繁,降水不斷沖刷著地表,使得一些較小的撞擊坑逐漸消失了,一些面積較大的撞擊坑,形成的環形山都比較高,也會被降水等過程逐漸削短,但需要的時間總是要長一些,不過仍有一些由於小行星比較大,撞擊後會在地球上留下“質量瘤”,雖然肉眼不大好分辨,卻可以利用引力測量衛星掃描分析地表的引力異常區域。

地球上曾經遭受的撞擊應該比目前月球上的撞擊坑多得多,畢竟地球的體積、引力更大,撞擊的幾率也就比月球大一些,行星的形成過程決定了它這一輩子就是被撞擊的命,地球過去遭受過很多次劇烈撞擊,未來也可能再次發生。


來看世界呀


這個問題讓部分人覺得非常可疑,一些信仰上帝的人,甚至認為,地球受到了上帝的保護,才讓地球免受隕石的撞擊。

而反觀於我們附近的星球,月球和火星都經常被隕石撞擊,它們的表面佈滿隕石坑,而我們地球則很難找到隕石坑。

有人認為,進入地球的隕石太少了,其實不然,每天大約有5-300噸的塵埃和流星撞擊地球,這實際上是相當多的。而撞擊通古斯卡的這種大小的物體大約每100年出現一次。

而像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那次,可以預計每5000萬年到1億年發生一次,所以不用擔心人類遭受小行星撞擊的滅絕。

但是從邏輯上考慮,太陽系非常非常大,而地球非常非常小。地球的直徑是12,742千米,太陽系的直徑是287,000,000,000千米(大概),有這堵“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經常被擊中的原因。

而所有鄰近的行星,如月球和火星,都經常被隕石撞擊,表面佈滿隕石坑。

此外,我們地球海洋麵積是佔地球的71%,所以在地球上,2/3的隕石坑將會撞擊海洋,並且不會留下隕石坑。

但是火星和月球沒有海洋,所以隕石坑將會非常常見的。然後,它會在那裡停留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直到另一塊岩石碰巧擊中了同一個地方,就會越來越大。

反觀於地球上有雨,有風,有土的運動,有植物,還有凍融作用,這些都意味著隕石坑會很快被侵蝕,在20-50年內,大多數地方的隕石坑會越來越小。


萬物未解之謎


太陽系中的隕石坑。

隕石坑是太陽系中最普遍的地貌。隕石坑遍佈所有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包括其它小行星的表面,以及那些裸露的或者被冰覆蓋的衛星上也都是隕石坑。

圖示:太陽系分為內外兩層。內層是類地行星,即由岩石構成。外層主要是氣態巨行星。


而這些行星或者衛星上之所以遍佈隕石坑,是因為太陽系中類地行星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由小行星撞擊形成的,這樣的撞擊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停止,而且在行星基本成型的後期,還有一次被天文學家們稱為晚期重型轟炸(Late Heavy Bombardment)的時期,這個時期在許多行星上形成了既古老又巨大的隕石坑。

水星和月亮上擁有太陽系中已經研究過的最古老的隕石坑,因為這兩個天體缺乏大氣層的保護,它們更容易被撞擊形成的隕石坑,同時它們也沒有液態水,這讓已經形成的隕石坑難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風水侵蝕。同時,它們也缺乏足夠長時間的火山活動,這些因素,導致水星和月球上擁有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隕石坑。


而在金星、地球、火星上,隕石在撞擊到地表前,就可能會先被大氣瓦解。而且這三大行星上都曾經或持續存在著液態水,並且還有長時間的火山爆發歷史。所有這些因素,要麼減少了行星地表被撞擊的概率,要麼能侵蝕掉隕石坑,時間越長撞擊力度越小的隕石坑,就越容易被侵蝕,最終消失不見。現在,金星和地球上依然存在火山活動,但火星則已經基本冷卻,並且慢慢地失去了它的大氣層,這就讓火星表面的隕石坑遠遠多於地球和金星。


而地球成為隕石坑最少的行星,除開地球表面大部分區域都被水覆蓋的因素,地球還存在著板塊運動現象,這讓地球上的岩石都相對年輕,地球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在20億年左右。這差不多意味著凡是年齡大於20億年的隕石坑都無法保留。的確,如今在地球上鑑定出來的,歷史最古老的隕石坑恰好就在這個時間範圍內。

圖示:地球上岩石的循環過程,中間的黑線代表地表,黑線下是地層和岩漿,黑線上則是露頭的岩石。


地表岩石(outcrop) 在風吹雨打日曬因素的摧殘下變成沙土(sedimnet)。沙土被掩埋、壓縮、黏結後變成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它們可能再次露頭變成地表岩石,也可能繼續被深埋,這取決於板塊運動,成為變質岩(metamorphic rock),這時候它們也可能再次露出地表,又或者被融化(melting)成為岩漿(magma),岩漿在地層中滲出冷卻形成侵入火成岩(intrusive igneous rock),如果噴出地表則會形成噴出火成岩(extrusive igneous rock)。


這個過程,將最終摧毀地球上的隕石坑。當然,越大的隕石坑能夠對抗的時間越長,能夠留下痕跡讓人類發現。因此,在地球上尋找遠遠超過20億年壽命的古老岩石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最後,讓我們看看各個行星和衛星表面的隕石坑吧。


  • 水星:6040個直徑≥20km的隕石坑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岩石行星。水星上擁有許多超大隕石坑,直徑超過500km那種。超大隕石坑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太陽的影響,隕石越是靠近太陽速度就越快,撞擊力也就越大。

圖示:水手10號傳回的水星表面情況。

圖示:計算機數出的隕石坑數量。

2011年,科學家依據水手10號與信使號太空飛船的數據,用計算機數出水星上,直徑大於20公里的隕石坑至少有6040個。他們還發現直徑在128-512 km範圍內的隕石坑的密度在水星和月球上是相似的,但是水星上直徑在20~128公里的隕石坑密度遠小於月球,這讓水星顯得比月球要平坦得多。


  • 金星:大約900個隕石撞擊坑,而且都很年輕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與水星不同,金星擁有一個濃密的大氣層,其大小與地球很相似,常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球。但與地球不同之處在於,它處於某種失控的溫室效應中,其表面溫度高達462攝氏度,金星的表面主要由沙漠狀物質組成,時不時還有火山爆發。天文學家在金星地表發現了大約900個撞擊坑,最大的一個直徑只有280公里。對於金星表面沒有古老隕石坑的解釋是,金星表面重塑的速度比較快,它地表太熱,而且火山活動劇烈。

圖示:金星表面照片,雷達波探測加上溫度探測。

圖示:金星表面最大隕石坑米德,它的直徑只有280公里,由多個同心圓環組成。

  • 地球:190個已經證實的隕石撞擊坑。

地球上最出名的隕石坑之一,是墨西哥尤卡半島上那個隕石坑,它叫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150公里。因為它就是終結恐龍王朝的隕石坑,當年的驚天一撞,在經歷6500萬年時間的洗禮後,它已經快要消失了,其實已經很難被看到了。

圖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只有在高空往下看,才能見識到這個隕石坑的一些痕跡。真要到了現場,你幾乎看不到什麼痕跡。因為這個坑基本上已經被抹平填滿了。


地球上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隕石坑,則是一個大約在五萬年前撞擊形式的隕石坑,它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流星隕石坑,直徑大約1200米,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這裡氣候乾燥,沒有受到太多風吹雨打的侵蝕作用。


而地球上鑑定出來的最古老的隕石坑,則是位於南非的弗裡德堡隕石坑(vredefort),它是在大約20億年前撞出來的,直徑超過300公里,2005年,這個隕石坑被列入世界遺產。

  • 月球:直徑大於20公里的隕石坑大約5185個

月球上遍佈隕石坑,其中最古老的則遠遠超過20億年的時間。無論是背面還是正面,月球都算得上遍佈隕石坑。據估算月球上直徑大於1公里的隕石坑多達百萬個,而直徑10米以上的隕石坑可能有5億之多。這可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月球上之所以有如此眾多的隕石坑,尤其是小型隕石坑,就是因為它沒有大氣保護,也就沒有了風和水對隕石坑的侵蝕,而火山活動在月亮形成的很早期就消失了,這導致很小的隕石坑都能在月亮上天長地久,讓隕石坑消失的唯一方式,就是被另一顆隕石擊中!

  • 火星:直徑大於一公里的隕石坑,有635,000個

火星,作為人類潛在的殖民基地,對它的探索非常詳細。火星上雖然曾經有過濃密的大氣,甚至還有過液態水,也有過火山爆發,但這些東西在大約38億年前就已經消失,如今的火星上只有很少一點大氣籠罩。所以,相對於地球和金星而言,火星上的隕石坑要多得多。直徑大於一公里的隕石坑有63萬個,但還是比月亮的隕石坑少得多。


寫這篇問答,讓我查了好一番數據,感覺也挺有意思的。


三思逍遙


並不是,實際的宇宙,情況很複雜,原因也多種多樣。

宇宙中有很多星球,它們和地球的環境可能大相徑庭,但也沒有佈滿撞擊坑,也有的星球和地球神似,但也不見得撞擊坑很難看到。

我們的地球在46億年的演化歷程中,毫無疑問,它確實產生出很多的撞擊坑,這看地球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就知道了。


但為什麼,地球的撞擊坑我們卻很難見到?

第一大原因,莫過於地球廣闊的海洋麵積。

這很容易理解,墜入深海的隕石坑是我們沒法直接看到的,而地球有71%的海洋麵積,也就是有2/3以上的隕石坑我們看不到。

第二大原因,莫過於地球的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是指地殼局部受力、岩石急劇變形而大規模隆起形成山脈的運動。

此外還有板塊運動,風蝕水蝕沙蝕,以及生物的各種生存活動,它們的共同作用,無時無刻地都在改變地球的地表面貌。

很多隕石坑,就是在它們的作用下,要不下沉到地下幾千米,要不修飾的看不出是隕石坑。

比如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它位於尤塔卡半島附近的海域幾公里下的岩石下。


所以它的發現並非一帆風順。

至於月球,它都不具備地球這樣破壞掩蓋隕石坑的自然作用和生物作用,所以看起來就是滿身瘡痍。

而宇宙中其他星球,比如氣態行星,它本身雖然沒有地球這樣的地質運動和廣闊的海洋,但它卻沒有地球有的固體表面,撞擊坑何從談起?

如果也把恆星納入題主問的星球行列,沒有撞擊坑是顯而易見的,而它的產物,比如引力極強的中子星白矮星,更加不可能有隕石坑。

總之,宇宙的情況很複雜,原因各有各的不同。


擋不住的熵增


一個天體上撞擊坑的多少受太多因素的影響,如果地球也是一個光禿禿的天體,沒有海洋全部是陸地。沒有大氣層,所有已經形成的撞擊坑不易被侵蝕掩蓋。那麼地球上能看到的也就是撞擊坑了。
圖:水星南半球

從上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撞擊坑,看上去和月球背面是十分相似的。之所以形成這樣的麻子臉就是因為這兩顆天體幾乎沒有大氣層,當隕石或者彗星等撞擊過來並不會被空氣摩擦消耗,這意味著無論大小的隕石都將在這裡形成撞擊坑。並且撞擊坑形成後數十億年都不會被侵蝕改變。以下是月球的麻子臉:

接下來可以看一下我們的地球與它們有何不同,首先就是擁有濃密的大氣層。這是地外天體來到地球后的第一道難關,小的隕石几乎落不到地面,直接在大氣層中被消耗殆盡。

大一點的隕石經過濃密的大氣層也會像被扒了一層皮一樣變成小隕石撞擊地面後形成小的撞擊坑。同時地面上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即使撞擊到海底形成了撞擊坑,但是被海水覆蓋也難以看到。除此之外就因為有大氣層的存在、地質活動等小的撞擊坑經過漫長時間會被侵蝕。
同時如果撞擊在茂密的原始叢林中,經過數十年的時間幾乎就會被植被覆蓋,難以觀測。

所以說地球上的撞擊坑很難觀測到,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



科學黑洞


太陽系內任何一顆星球都被天體撞擊過,我們地球的衛星——月球更是千瘡百孔,最靠近太陽的行星水星也是這樣,金星擁有更加緻密的大氣層,探測器無法探測到,但仍然可以知道,天體在大氣層中就被燃燒殆盡了。

木星、土星都是氣態巨行星,即便撞上去,也無法遺留下來撞擊坑,1994年發生的彗木相撞,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表面。

在月球上有著太陽系內人類已知最大的隕石坑,同時也是上次嫦娥四號著陸的地點所在區域,南極-艾肯盆地,直徑約為2480 km,深度達12.8 km。在月球上,還有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大坑套著小坑,坑坑窪窪。

地球上很難看到隕石坑的原因有這麼幾種:大氣層、海洋覆蓋、森林覆蓋、地質變遷等。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