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驚堂木一響,哩個啷個啷。我來貧一段,請君聽真詳。

列位,吃了嗎您哪?今兒跟您聊一聊口味有點重的老北京小吃兒——炒肝兒。

老北京的味道叫做“京味兒”,原本是生活在皇城根兒下的人們一種貌似散漫實則細微的生活方式。您要想了解這個中真味,須得放下身段兒,以散漫的心態慢慢融入這市井百態中,細細地咂摸。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就拿這炒肝兒來說,也是個很奇怪的物什兒。為什麼這麼說?對於不瞭解這道小吃兒的外地人來說,初聽起來還以為就是爆炒肝尖兒呢。其實不然,老北京的炒肝兒居然沒有“炒”這道程序,而且炒肝兒吃時要說喝,您說怪也不怪?

炒肝兒怎麼來的?它最早出現是在大清朝的同治年間。

那時,北京前門外有個叫鮮魚口的地方,那裡街邊兒有一家名為“會仙居”的小酒館兒,鋪面不大,只有一間門面房。店老闆名叫劉永奎,平時被旁人稱呼“劉大板兒”。倒不是說這個人身高馬大,只因為他是老北京人,所以大傢伙才這麼叫。

劉永奎經營的“會仙居”主打的是黃酒和下酒小菜兒。其中有一道下酒菜比較受老主顧們的歡迎,什麼呢?——白水雜碎。

最初,這會仙居專賣白湯下水,也就是將豬腸、豬肺、豬肝、豬肚等用白水煮熟。您這會兒可能會問一個問題:白水煮這豬下水,能好吃嗎?呵呵,還跟您說,不但好吃,會仙居還因為這個小有名氣。

這又是怎麼檔子事兒呢?皆因為人家用的是白湯而非是白水,這白湯是何物?先容我賣個關子,待會兒再揭這個底兒。

且說有那麼一天,慈禧老佛爺忽然想起來早年間吃過的白水雜碎,就打發人去街市尋摸,很快就找到了會仙居,立馬給買回了宮裡。慈禧嘗過之後直說味道好極了。不過也提了點兒意見:要是把豬心和豬肺去掉可能會更好些。

好傢伙,老佛爺的金口一出那就是懿旨啊!會仙居馬上忙活開了。在劉老闆的指示下,廚子們在下料時,特意將雜碎裡的心、肺統統拋掉,只用豬腸和豬肝這兩樣兒下水。然而問題出來了:腥氣重了點兒。劉老闆想了個辦法,拍些蒜末放裡面壓壓腥氣,再調味兒勾芡,末了兒,這白水雜碎就變化成了略有點拉黏兒的粥樣兒,這也是現在老北京炒肝兒的原形。

這個“缺心少肺”的“燴豬肝腸”既然是老佛爺的點撥,一經面世便廣受追捧,會仙居也因此火了起來。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後來會仙居又經過一些改進:一是豬肝專選肝尖兒,為了避腥用量極少;二是經一位老主顧的建議,用上等的醬油調色,不再是白湯;三是澱粉勾芡要恰到好處,事先須試著衝一碗芡汁兒,看是否清亮透明,若是混濁不清則不能用。這樣一來,就可以達到鮮香清亮的美妙口感。

做時將生豬肝兒切成薄片兒,和適量洗淨的豬腸一同直接入白湯裡,經過熬製之後,腸至爛化,肝兒則嫩脆,再用醬油和大蒜末提味兒,另行勾芡即好。最初起名為“燴肝腸”。

這裡該解密會仙居的白湯為何物了——其實就是用口蘑熬煮的湯,味道才顯得那麼鮮美。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改良後的“燴肝腸”大受歡迎,新老食客們紛沓而來。有那老主顧吃後覺得肝兒和腸很鮮嫩,以為事先烹炒而得,所以就順口叫它炒肝,一來二去的,“炒肝兒”這個名號便落了停兒了!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不久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會仙居的一個夥計與他人合股,在長巷二條北口開了“天興居”,與會仙居唱起了擂臺。為了吸引往來的客人,天興居為炒肝兒添加了一個“搭檔”——包子。實踐證明,這一招兒很奏效,後來人們對天興居的“炒肝兒包子”很感興趣,會仙居則少有了往日的若市門庭。

這也是必然的現象,只有製造差異才能於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鮮魚口天興居的包子炒肝兒,一直開到2006年,因為前門大街的街道拆遷改造,這家老店才從人們的視野裡消失。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正宗的老北京炒肝兒講求味兒純正,然而要做到這條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兒,必須做到幾點,比如腸子洗得淨、煮得爛,蒜味兒濃郁,勾芡當色澤明亮等。然而現如今北京市面上的炒肝兒由於不具備這幾樣細節的把控,其味道早已經失去了原本的醇香。

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兒  之十四  炒肝兒

不管是會仙居的炒肝兒還是天興居的炒肝兒包子,都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記憶裡,對於嘴饞的而言,欲罷不能。正如歌中所唱:“是什麼讓我以為你在身邊經過,是不是太過和平的分手,才讓人更捨不得放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