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億股份業績“變臉”由盈轉虧 2018年預虧5.7億至6.3億元

2018年爆發系列債務危機的銀億股份(000981)去年業績由盈轉虧。

銀億股份4月25日晚修正業績預告,公司原預計2018年實現淨利潤2億至4億元,現預計淨利潤為虧損5.7億元至6.3億元;公司上年同期淨利潤為16.01億元。公司進一步計提商譽減值準備3億元左右,並補提資產減值準備4億元左右。

債務危機遭被動減持

2018年胡潤百富榜上,銀億股份實控人熊續強以295億元財富登上寧波首富寶座。然而在2018年,銀億股份卻接連曝出債券未如期兌付,信用評級接連下調,控股股東質押股份遭平倉等債務危機。

銀億股份的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業務,2017年1月該公司完成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後,主營業務新增汽車被動安全系統核心零部件業務。

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銀億股份股權質押總量達29.83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72.94%。公司持股比例超10%的主要股東中,股權質押比例均在85%以上。

去年8月,銀億股份因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宣佈停牌,但在“史上最嚴停牌新規”的催促下,公司於去年11月20日被強制復牌,成為深市首個被強制復牌的公司。復牌後的銀億股份未能躲過股價閃崩,一路下跌至今年2月1日最低點2.58元,相比停牌前已經腰斬。雖然在春節過後受到爆炒,目前股價已經翻倍,但仍未漲回停牌前的價格。

今年2月,銀億股份籌備了近半年的資產重組因債券違約、資金困難而宣佈終止。

高比例質押後,銀億股份遭遇股價暴跌,質押股份爆倉被機構強制減持。

去年控股股東銀億控股以及一致行動人即公司第三大股東熊基凱,先後收到天風證券等五家機構質押股強制減持的通知,銀億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熊基凱質押的4.09億股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份的10.17%,在未來相關法規約定期限內存在被強制處置的風險。

今年4月15日,銀億股份披露已有3340萬股發生被動減持,金額達1.46億元,且仍有688萬股預計將在未來1個多月內面臨被動減持風險。

與此同時,流動性危機也導致銀億股份身陷債務困局。

2018年12月24日午間,銀億股份發佈公告稱,因短期內資金週轉困難,致使發行的“15銀億01”未能如期償付應付回售款本金,本期債券發行規模為3億元。與此同時,中誠信證評決定將銀億股份的主體信用及包括“15銀億01”在內的4只債券信用等級由BBB下調至C,並繼續將其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

業績由盈轉虧

連串打擊下,銀億股份2018年業績由盈轉虧,大幅下滑。

今年1月底銀億股份預計,因為商譽減值影響,2018年淨利潤為2億元到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75.02%到87.51%。

但相隔兩個多月後,銀億股份業績變臉,由盈轉虧。公司4月25日晚修正業績預告,公司現預計淨利潤虧損5.7億元至6.3億元;公司上年同期淨利潤為16.01億元。

就業績下滑,銀億股份解釋,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時收購的全資子公司寧波昊聖投資、寧波東方億聖投資時所形成的商譽進行商譽減值測試,進一步計提商譽減值準備3億元左右,現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0.3億元左右,同時對前次業績預告時未考慮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應收款項補提了資產減值準備4億元左右。

業績修正進入年報發佈倒計時才遲遲披露,對此銀億股份表示,由於公司下屬一百多家境內外子公司,所涉審計範圍較廣,涉及的國內外函證底稿收集時間較長,且本次年度審計由境內外審計機構聯合開展審計工作,審計進程相對緩慢;同時,公司兩次重大資產重組的商譽減值測試均需要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從而影響了整體審計進度,方於近日形成審計報告初稿數據。

銀億股份強調,2018年業績預告修正已經過註冊會計師預審計,公司與註冊會計師對本次修正不存在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熊續強旗下的銀億系也並不樂觀。除銀億股份外,其控制的另外兩家公司同樣問題重重。其中*ST河化因資不抵債,三月中旬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2018年該公司淨利虧損2.74億元;康強電子則因質押比居高不下,曾遭到強制平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