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而是继续打英国,结局会是怎么样呢?

司马长史


大家好,我是生活问道。

这个问题我记得在之前曾出现过一次,当时没有想好要不要回答?因为我的看法和大多数人相左。可仔细想过后,决定还是回答这个问题。历史问题本身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探秘历史的所有可能。

直到现在,我始终坚持,德国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要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或者说,他的最初目的并不是欧洲的英法等国,而是苏联。

问题出现在波兰问题上。

德国占领波兰后,面对英法的宣战,只有先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毕竟,在一战中苏联早早退出了战争泥潭,对德国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而英法等国则不同,一战中的德国,给与他最大伤害的就是英法两国。因此,他不可能对英法的宣战视而不见。

紫色线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

对于德国的进攻,英法联军几乎是全线崩溃。战术的落后即武器的差距,使得德国轻易的就将英法联军赶过了英吉利海峡,并且迫使法国投降。

战争的走势这时候出现了拐点:一是继续进攻,拿下英国这个全欧洲最后的基地,二是转身进攻苏联。不可能有第三条路可走。

希特勒似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英国的实力。他异想天开的想走第三条路。

他想利用轰炸迫使英国屈服,所以一面轰炸,一面对英国展开政治和谈攻势。

按照德国最初的计划,是无限制地毯式轰炸,其理论就是沿着海岸线,啃骨头似的一点一点向英国本土延伸轰炸,这种战术很快就能摧毁英国人的信心,摧毁英国所有重工业能力,这种战术也开创了飞机参战以来的新战术。(后来美国对日本本土用的就是这一招)

这个时候希特勒又犯了一次错,他错误认为二十多天的轰炸已经达到了目的,剩下的,只要摧毁伦敦,英国将和法国一样投降。于是,他下令空军集中力量对伦敦展开毁灭级的轰炸。




希特勒战术的改变给伦敦带来了灭顶之灾,但是也给了丘吉尔带来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当时的伦敦城只有九十五门高射炮,于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葩战例,将所有高射炮用卡车拉着满城跑,哪里有飞机轰炸,就到哪里去迎战。一面集中全国战机(还有别的国家的战机加入),这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空战,后来《伦敦上空的鹰》这部电影真实记录了这段史诗。

空战的结果德国失败而告终。




所以很多人依据这个断言,如果当时德国军事力量全方位进攻英格兰的话会遭到全面失败,理由如下:英国强大的空军力量,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能力,英国本土军事力量和敦刻尔克撤回来的四十万大军。

现实永远是骨干的,别管理想多么的丰满。

如果德国进攻---这个进攻可不是不计代价的全力进攻。英国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想想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几乎动用了皇家海军全部主力战舰,在空军的配合下,损失惨重才击沉的俾斯麦号。想想德国的狼群战术,美国的加入才扭转的局面,之前英国的货轮连英吉利海峡都出不去。想想德军的空中力量,英国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有能力与德国进行的空战。再想想德军陆军的战斗力,一旦登陆英国本土,以英国的战略纵深,真的有能力抵挡的住德军的雷霆一击?要知道,德军那时可是第一个全装甲机械武装。

英国无论是海上还是空中的抵抗,势必是惨烈的,但是无法阻止德军的强势登陆,德军一旦登陆,以英国本土的战略纵深,最多二十天即能解决英国主力抵抗力量。

可惜德国还是错过了。一是错过了彻底解决欧洲战事的机会,给了美国干预欧洲战事的借口,三年后的诺曼底登陆证明了希特勒的错误。二是错过了最佳的进攻苏联的机会,给了苏联一年的准备时间,以苏联的战略纵深和战争能力,一年的时间,已经注定了德国失败的命运!


生活问道


希特勒当时如果没有进攻苏联的话,那他的结局想必也是好不到哪里去的。

在经过多年的积蓄后,德国积累出了强大的战争实力,所以在实力达到足够强大后,德国人开始携带着他们强大的钢铁洪流,对欧洲各国发起了致命的冲击。

在欧洲的战场上,德国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力量,很多国家在他们的兵锋所指下,不是被打垮就是马上向他们投降,一时锋芒无人可以阻挡。

德国没有集中力量打英国的关键原因

不过在打英国的时候,他们却遭遇了不少的问题。

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是不同的,英国是一个的岛国,和欧洲大陆有着海峡的阻隔。

如果是寻常的欧洲大陆国家,希特勒还可以直接指挥陆军一路碾压过去,但是因为他们的海军力量实在不是特别优秀的原因,所以他们只能通过空军力量来对付英国。

而空军攻击终究是无根浮萍,所以面对着英国这个老牌强国,希特勒一直拿它没有办法。

而且当时在希特勒的想法中,打下英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虽然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富国,但他们的强盛主要来自于他们庞大殖民地不断对他们国家本土的输血供应,正是依靠着那些庞大的殖民地,他们才拥有了那么强盛的国力。

要是仅仅只打下他们本土、没有打下他们其他殖民地的话,对当时迫切需求资源的希特勒来说,是没有太多价值的。

因此现实中,希特勒并没有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英国身上,而是在占领下波兰还有横扫欧洲战场后,集中大多数力量进攻了苏联。


苏德开战前苏联的状况

在德国和苏联进行开战之前,德国和苏联展开过一段时间短暂的合作。

在1939年的时候,波兰就是在他们两头饿狼的合作下被撕碎成两半的。

而在打下波兰后,德国开始把重心转移向了其他欧洲小国,对他们展露出了凶恶的光芒。

那个时候苏联虽然制定过大雷雨计划这样防备、针对德国的军事计划,但是在看到德国把所有重心都放在欧洲本土、对自己几乎不可能造成什么威胁后,他们就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并没有部署相关的军队对德国进行防备。

然后继续把重心集中在了国内工业的建设以及对政界、军界人士的大清洗中。

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内部爆发了长达数年的大清洗,苏联的军队在这场大清洗中受到了狂烈地冲击。

不仅大量的高级将领折戟其中,许多优秀的中下级将领也在那场清洗中被涤荡得差不多一片空白,受此影响,在德国对苏联开战的时候,苏联失去了众多对抗德军的优秀将领。

如果希特勒全力攻打英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国没有去攻打苏联,而是把重心一直放在欧洲本土以及英国等国家身上的话,那苏联最开始应该是没有足够能力在德国陷入僵局时对德国倒打一耙的。

但是如果德国在欧洲本土的作战持续得太过于长久、苏联的实力也恢复得差不多的话,以苏联在大雷雨计划中表露出来的意图,他们绝对有可能在德军与英国等国家作战激烈的时候,给德国的背后狠狠地来上一枪。


那个时候,在前后受到夹击的情况下,德军必然遭受到惨败。

而如果是进攻苏联的话,德国原本是拥有着很大胜算的。

历史中他们之所以会战败,是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的进攻时间,在苏联雨势最大、道路最泥泞的时间段里进攻了苏联,使得自己强大的机械化部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还有没有准备足够的棉衣抵御苏联的严寒以及美军的加入搅局,最终才使得德军在苏德战场中遭遇了那么巨大的失败。

不过如果能避免这些问题的话,他们取得胜仗的几率还是要比全身心投入在欧洲战场中大许多的。

而且苏联国土辽阔、各方面的资源充足,也符合希特勒的战略需求,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希特勒攻打苏联都是最佳的选择,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行将踏错罢了。

所以说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继续攻打英国的话,以他们海军实力的薄弱,他们很难取得想要的成就,当时英国的本土也无法达到他们对资源的需求,还有,如果等到苏联的军事实力恢复过来的话,他们也将可能遭遇到两面夹击的危险处境。


孤客生


从当时的态势看,希特勒进攻苏联,一是时机太好了,当时苏联在轰轰烈烈的搞肃反,将近200个师长被杀了四分之三,往上的将军元帅杀了大半,连战略大师图哈切夫斯基元帅都被干掉了 往下的下级军官更是杀了不计其数,再晚几个月,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都被干掉了。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迅速溃败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高级指挥员都是从团营级直接提拔,没有任何战役级的指挥经验。第二,当时虽然苏德签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都是各怀鬼胎,谁也不信,之所以战争初期,苏联军队上百万被俘,就是因为苏联当时在苏德边境突出部集结了几百万的军队,这只能解释为随时准备入侵德国,只是苏联当时军队内部还没有完成调整。所以对于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大本营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全力拿下英国,但此时此刻,如果不对苏联动手,将来会后悔莫及。但是德国还是低估了苏联的战略纵深和战争能力,如果苏联没有这么大的战略纵深,经此闪击,恐怕早就被平推了,法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啦啦啦啦啦QWERTY


纵横认为继续打英国并不是明智的,相反瞒天过海去打苏联这个计划非常成功,今天,我们来脑洞一下,如果德国没有入侵苏联,希特勒会怎样对待英国!

希特勒可能压根就不想和英国全面开战

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接受了法军的投降,整个西欧大陆都成为德国的囊中之物,而英国也是经历了不小的挫折后被完全驱逐出欧洲大陆,事实证明当时的德国完全达到了巅峰状态,从希特勒对外用兵以来,德国未尝一败,气势的嚣张,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匹敌。

大概是希特勒本人也未能想到,击败波兰和法国竟然这么顺利,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胜利背后,却是德国最高决策间的随意性,希特勒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完全没有一个既定的国家级战略。

在击败法国后,德国陷入迷茫,到底是继续攻打英国,还是攻打苏联。

其实,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就描述过,德国要以剑犁地,用德国的剑为德国谋取发展的空间, “德国要想实现健全的领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欧洲的本土能够获得新的领土。“在希特勒看来,东欧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资源,“不管怎样, 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国家的名单中划掉”,这就是希特勒的态度。

在希特勒的演讲中,这样的话随处可见,只要将东欧和俄国控制,德国必然能够完成大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德国想要继续向东扩张,必须干掉身后的法国,如果不能干掉法国,德国将腹背受敌。

德国的“海狮计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

干掉法国后,在很多人看来,就应该是希特勒对英国作战的时候了,为此,德国还制定了入侵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签署制定海狮计划,到7月31日决定以空中攻势为主,一旦空中打击完成,然后再实施登陆计划。

实际上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和英国全面开战,希特勒曾表示:“如果我们用武力击溃英国, 英国就会分崩离析, 但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德国人流血得到一些胜利, 但获得实惠的是其它国家。”

因此,德国极力的想要拉拢英国,然后双方达成同盟关系,在这方面希特勒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希特勒认为,德国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霸权国家,是一个欧洲大陆霸权,而没有在海军上和英国去竞争,实际上就是要给英德合作留有余地,希特勒的想法是,战后的世界还是英国的,欧洲大陆则是德国的。

如果英德战争全面爆发,那必然是双方都没有好处,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希特勒对德国的预判还是很准的,丘吉尔坚持要打,英国虽然勉强赢得了战争,却沦为了二流国家。

正是因为希特勒看中的这一点,德国在发展的时候,注重的是陆军和空军,而并非海军,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没有一艘航母参加到战斗中,主要是以潜艇搞一搞货船。

继续攻打英国,对于传统陆战德国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德国海军根本就没有登陆英国作战的实力,海狮计划,说白了就是一个恐吓英国计划,只要妥协,继续绥靖德国,那么,至少短时间内,德国将把全部的精力对准苏联。

如果以上的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就能够看出希特勒的思维方式出来了,他明知登陆英国作战计划不现实却依然进行不列颠空战目的就是有两个,除了上面分析到的恐吓英国外,还有另一个图谋就是“声西击东”,麻痹斯大林,给苏联放烟雾弹,让苏联误以为,德国在和英国对战期间不可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

当时,英国已经得到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并且发消息给斯大林,斯大林呵呵一笑,英国佬好狡诈,想要苏德开战然后让英国摆脱战争,门都没有,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自以为付出惨重的代价。

对付英国,登陆作战是low的做法,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国,靠的是吸殖民地的血才能够强大,即使德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付出巨大的代价攻占了英伦三岛,于德国又有什么益处。

两栖作战对于德国这样的传统陆战国家来说并不擅长,希特勒贸然发动作战必然是极大的冒险行为,因此对付英国纵横认为还是以封锁战略比较靠谱,硬拼对德国没有好处。


史论纵横


1940年6月,德军击败西欧诸国,昔日的欧陆强国法国也宣布投降,英国人在偌大的欧洲俨然成了“孤家寡人”。

半途而废的“海狮计划”,望着天堑般的英吉利海峡,元首只能望天兴叹!

刚开始,希特勒是感觉英国人可能会“跪下”的,毕竟昔日英法的绥靖政策才给了他打败欧洲的勇气,如今,法国人已经下跪了,英国人应该不远了。

令元首没有料到的是,英国换了个丘吉尔首相,不仅通过激情昂扬的演说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还组建了战时内阁,进行了全面战争动员,逼迫英国人投降已经不可能了。

结果,等到希特勒决定入侵英国,法国人都投降了快3个月了,而对英国人的战争还没开始准备起来。

本来,飘飘然的德军将领们觉得:空军负责掩护,海军负责渡海,把强大的德军一路运过英吉利海峡,士兵们就可以上岸厮杀了,不用多久,英国就能被拿下了。

可能,将军们对地理、环境等等知识并不懂。

等到科学家们把详细的海峡海流和潮汐的情况给元首和将军们讲清楚、说明白,大家就懵逼了,元首才明白渡海作战没那么简单。

更要命的是,转眼9月了,马上随着海流变化,英吉利海峡的风浪会变得特别大,根本不适合登陆作战。

没办法,经过激烈的争吵,大家还是决定先取得制空权再说,只要打掉英国人的制空权,剩下的问题就不难了,只是需要时间去准备相应的海军力量、设备、船只以及登陆部队。

但令希特勒意外的是,虽然德国陆军在欧陆上所向无敌,但是面对相对数量上占劣势的英国空军,德国空军的表现并不让他满意。

在几次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损失惨重,大批护航的战斗机和对英国进行轰炸的轰炸机被击落,每一次,能够顺利返航的飞机越来越少,德国始终没有掌握英国上空和海峡上空的制空权。

而一次英国空军对德国柏林的大规模轰炸,则给希特勒和德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几乎使得希特勒感到绝望:英国人的空军竟然在第三帝国的打击下越来越强……

随着双方空战的频次加强,从荷兰、比利时到法国的西欧沿海的许多港口也遭到了英国空军的轰炸,损失惨重,不仅使得大批用来准备登陆作战的船只和装备被毁,渡海作战的准备工作也只能停滞下来。

虽然德国已经准备了25个师用于未来的登陆作战,但是一直无法取得海峡的制空权、沿海港口和大批船只被破坏,这使得已经定案的海狮计划被不断延迟,最终流产。

当然,除了海狮计划,德国人还拟过一个“大陆方案”,就是占领地中海上的要道:直布罗陀和苏伊士运河,掐断英国人的海上生命线。

但德国人要占领直布罗陀,必须经过西班牙,因为各种因素,佛朗哥保持了战争中立,这条路就断了。

至于苏伊士运河,因为德国海军压根就绕不进地中海,毕竟当时的大英帝国海军还是一支遍布全球殖民地的世界性海军力量,而意大利的海军是压根打不过在埃及的英国海军的。

这个大陆方案也基本上没戏。

如果接下来继续强攻,那基本上就是继续没完没了的空战和空袭,这对德国人来说,几乎就是漫长的煎熬。

至于德国海军,根据他们的估计,要对抗英国海军,至少得1944年才能准备好。

而到了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此时都快1941年了,美国人不会等,苏联人也不会等。

对于希特勒来说,向东抢先消灭苏联,巩固实力和后方,然后在美国参战前就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英国人到时自然也就跪了。

这也逐渐成了希特勒唯一的机会选项。

但无论如何,第三帝国还是在显赫一时之后,迅速滑入了失败的深渊。


云中史记


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被毁灭的。
(希特勒)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作为战败国,德国不得不同意《凡赛尔条约》,德国的大国地位也一落千丈,国内经济也是一塌糊涂。

于是德国境内,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想开始泛滥,作为从底层人士起来的希特勒,很快就俘获了德国民众的的心声。

希特勒本人,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男子,有着高超的演讲技巧,学识丰富,政治能力很强。普通的德国军官,大学生,小业主都被备受他的感染。此时,迷茫的德国民众,急需要这样一位领袖,来带领自己。
(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

很快,希特勒统一了德国内部,以其个人的绝对权威,镇压反对党。从此,在德国内部,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跟希特勒对抗的。

在德国国内,西昌的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承诺,让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牛奶和面包。这是以前的魏玛共和国,所没有做到的事情。德国经济的复苏与稳定,让希特勒在德国稳固的站定了脚跟。

德国人民不会背叛希特勒。

在国际形势上,希特勒开始模仿凯撒大帝,拿破仑,渴望建立一个以纳粹德国为核心的、统一欧洲的欧罗众合国。

一开始,英国法国由于自身国内的的问题,抽不出太多精力来遏制德国的崛起,同时也想着借用德国崛起的机会,来遏制自己的敌人。于是各怀鬼胎的英国法国,都默认对德国的行为采用绥靖政策。
( 绥靖政策的顶峰 慕尼黑会议)

就这样,希特勒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兵不血刃的完成了德国崛起的工作,完全摆脱了,《凡尔赛条约》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终,希特勒利用自己拥有坦克的优势,发动闪电战,从1938年3月开始,一直到1940年四月,大概两年的时间,希特勒就已经占领了欧洲所有的大陆。

放眼整个欧洲,英国和苏联是最大的威胁,其他国家不过是纯粹的附庸而已。这种压倒性的优势,是远远强于拿破仑的控制的。
( 二战欧洲战场图)


所以在欧洲地区,只要希特勒和苏联,英国,保持三足鼎立的状态,再采用合众连横的措施,就会逐个击破英国苏联,最终实现联合统一的帝国梦想。

但在面对英国,苏联的形势中,希特勒太过于急功近利。

德国将英国的势力,彻底赶出了欧洲大陆。但由于英国本土在英格兰海峡之外,而德国的海军力量有太过于薄弱,难以彻底征服英国。

因而,希特勒开始运用外交手段,迫使英国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但英国对远在东欧的苏联抱有幻想,企图两国联手,合力压制德国。

希特勒对此心知肚明,既然奈何不了英国,那就征服苏联,让英国彻底死心。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苏联地大物博,德军的进攻,只会让自己的战线越来越长,最终失败。
(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假如希特勒联想到拿破仑失败,或许就不会这么草率了,毕竟俄国,苏联,欧洲宪兵的名号也不是白来的。


岁七夸父




英国曾经是世界霸主,虽然本土面积不大,但厉害的是全球都有殖民地,靠殖民地地支撑让“日不落帝国”独步全球。

英国军队实力不错,最强的还要数海军,如果英国海军称自己是欧洲第二,那么没有哪一个国家敢称“欧洲第一”。

希特勒虽然有两套计划,进攻英国就是其中一套计划,但希特勒最终还是选择了入侵苏联,结果是战斗民族拖住了德国战车,德失败而归。有人问,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而是直接打英国会怎么样?

如果德国全面攻打英国,失败的概率更高



英国作为老牌强国,底蕴非常深厚,绝对是德国的劲敌。

德国强攻英国,失败的概率非常高,因为在海上英国人更擅长,德国强的是陆军。用自己不擅长的海军去强攻海军优势突出的英国,德国人只要没疯就不会做这件事。

就算英国海军发挥失常,被德国击败,英国的陆军还是可以抵挡一二的。非洲战场,早期德国人厉害,后期还是英国人占了优势,这说明英国不仅海军强悍,陆军也不孬。

再放大我们的思维,做一个假设,如果英国完全败给了德国,德国控制了那片并不大的土地,资源也不是非常丰富,那么德国打英国的意义在哪里?



事实上,德国有进攻英军的计划,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阻挡,德国陆军过不去,海军又打不过,只好发动空军进行空袭。但,在不列颠空战中,德国并没有占上优势,因此速速战胜英国,几乎没有了任何可能。所以,德国才开始大规模进攻苏联,妄图快速收拾了苏联,回头再来收拾英国。

德国如果不打苏联,而是全面攻打英国,那将是下策中的下策,英国地方不大,是个孤立的岛国,而且海军实力还不俗,打英国意义实在不大,和希特勒的大肆扩张战略,完全不符。

如果德国打英国,苏联很可能抄了德国的后路



德国全面攻打英国,会给苏联一个机会,一个趁势扩大的机会。苏联对于土地扩张是有野心的。无论是对波兰地侵入,还是开展苏芬战争,或者对罗马尼亚油田地喜欢,都说明苏联已有准备,早就虎视眈眈了。在德国和苏联开战前,苏联早已在磨拳擦掌,因为斯大林已经料定和德国有一战。

因为德国军事实力突出,而资源却又不足,乌克兰的粮食,北高加索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都在吸引着德国前来。斯大林其实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是防御德国,二是蚕食周边,甚至抄德国后路(如果德国全面进攻英国)。

德国如果全力攻打英国,苏联会毫不犹豫地抄德国的后路,战斗民族不会放弃这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德国一旦战胜英国,回头要对付的一定是苏联,与其这样,苏联不如攻打德国,让德国两线作战,疲于应付。



德国希特勒不傻,早就看出了风险和机会,攻打英国实属不智,攻克苏联才是大道,不仅要攻,而且要快速攻下,一旦进入胶着状态,德国耗不起,苏联会获胜。

最后,希特勒攻打苏联的失败,有自然的原因,比如雨季限制了德国的车轮,寒冬冻慢了德国人的行动;也有人为的原因,苏联人民坚持战斗,从不放弃。

当莫斯科久攻不下时,德国其实已经不可避免地要失败了。

希特勒高估了德军,也低估了苏军。

如果德国全面进攻英国,希特勒可能会面临下课的命运



如果德国全面进攻英国,非常难以攻克,而苏联会在后面抄后路,这种情况会将德国拖入泥潭。

一旦德国的扩张之路陷入泥潭,希特勒的支持度就会下降,支持他的民众会减少,德国的容克家族们也不会再支持希特勒,希特勒不下课都难。

希特勒有其他办法吗?其实,基本没有,整个国家都在为战争服务,希特勒的主张就是建立强大的德意志,如果不打英国或苏联,想安稳度日,希特勒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

德国其实走入了战争惯性,停不下来,一旦停了,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涌现,失业剧增,靠战争拉动的经济会大幅减少,但,如果能战胜苏联,一切就会改变。所以,希特勒疯狂进攻苏联,没想到苏联成了他的掘墓人。



如果希特勒全面进攻英国,久攻不下是一定的,苏联抄后路基本会出现,那么希特勒下课也就快了。


蓝风破晓


说到底,希特勒的错误在于侵略苏联。就是不该去打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苏联,他的军队有1100多万丧在苏联。

一开始他就应该指出自己决不去惹苏联。即使他不放心苏联,也只要建一条防线就可以了。

应该拉住日本灭掉英国,1940年在和英法作战时就请日本当时世界第一的海军到大西洋来,帮助越过英吉利海峡,必要时歼灭英国海军。

自己得到英国,让日本占领东南亚英法荷兰的殖民地。日本也有石油和橡胶了。

然后在日本海军帮助下东面登陆美国,日本在西面登陆美国。罗斯福只好投降。当时美国的海军还不如日本,陆军更是不行。何况还有德国的海军,和缴获的英法军舰。

不要跟我说美国的潜力如何大,德日入侵后,还有什么潜力?甚至被德日缴获。

德国不能联合日本消灭英国,和日本一起灭亡美国,在跟美国作战时一点帮不了忙,反而还拉来了强大的苏联,害得精锐的关东军几天就被苏联击破。

说到底,是因为希特勒当了日本的猪队友。


为平746


当然是更加悲惨,毫无争议。

1940年7月,在拿下波兰,闪击西欧北欧各国,特别是击败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法国之后,希特勒集中力量对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发动猛烈进攻,代号“海狮计划”。

不过德军的进攻并不顺利,由于德国海上力量薄弱,难以对传统海洋强国英国发动有力挑战,浅浅的英吉利海峡成为横在德军面前的天堑。

无计可施的希特勒只能寄希望于德国的空军,能够以猛烈轰炸摧毁英国的重要设施,使之丧失抵抗能力并最终投降。但此时的英国雷达系统同样比德国先进,加上德军误炸伦敦时区,导致英国上下同仇敌忾,德国在英吉利海峡上空首次遭遇了巨大挫折。

不过希特勒似乎并不在乎这些,因为很快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就调头向东,向苏联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

而苏德战争的失败也彻底地埋葬了德国法西斯。

看起来,进攻俄国是一个无比脑残的想法,特别是有129年前拿破仑兵败俄国的教训在前,希特勒还要冒险一试,实在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进攻苏联而是继续跟英国死磕,纳粹德国的结局就会得到改变吗?当然不会,不仅不会,德国还可能因为进攻英国而提前尝到失败的滋味,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进攻英国得不偿失

德国之所以疯狂地向外扩张,除了洗刷一战战败的耻辱,重回世界大国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德意志民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这一点上看,进攻英国就显得得不偿失。

在希特勒的眼里,东欧的苏联才是德国的最终目标,苏联广袤的黑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德国人梦寐以求的财富。也是德国纵横欧洲称霸世界的重要基础,所以希特勒才会在《我的奋斗》中将苏联列为德国的目标,并在1936年和意大利日本缔结《反共产主义协定》。

但德国的地理位置太尴尬了,一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身处欧洲十字路口的德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所以吸取一战战败教训的希特勒,在发动对外战争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避免重蹈一战时的覆辙。

将反苏反共定为德国的目标,一方面可煽动德国的民族情绪,拉高希特勒的个人威望;另一方面可以迷惑西方国家。因为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资本主义世界元气大伤,苦于市场经济失灵的西方大资本家,害怕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疯狂的革命输出,所以纳粹德国的崛起很好的充当了隔离墙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对希特勒的崛起不仅没有横加干涉,反而不断默许和纵容。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甚至牺牲东欧盟友的利益,只求希特勒能够迅速进攻苏联,好让西方国家渔翁得利。

事实上希特勒也确实这么做了,比如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距离苏联更近一步。

虽然碍于波兰盟友的情面,英法选择对德国宣战,但西线几乎无战事,他们在等待着苏德大战的爆发,而希特勒的回马枪将他们戳了个透心凉。

对于希特勒而言,进攻苏联当然是最终目标。但是苏联太大了,不可能像波兰一样一击必杀,所以希特勒不想在苏德鏖战的关键时刻,被西方国家落井下石。

横扫西欧大陆,可以免除后顾之忧,而且沦陷国虽然不能为德国提供所需的石油等战略资源,但可以大量供应青壮年兵员。

而在西欧大陆全境沦陷后,英国的离岸平衡手彻底破产,在欧洲大陆也失去了战略着力点,无力阻止德国在西欧大陆的扩张,所以英国是否被征服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在敦刻尔克撤退后,希特勒多次向英国表示:只要英国不与德国为敌,并主动归还德国在一战后失去的殖民地,双方就可缔结和平条约。

不过此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并不买账,因为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以及先进的雷达等科技,足以应付德国的疯狂进攻。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大洋彼岸,美国正以各种方式对英国进行支援,不列颠之战看似是德国和英国的战争,实际上英国的背后是美国的高大身影。

所以希特勒如果死磕英国,不仅无法达到战略目标,还会损失大量有生力量。基于这样的考虑,希特勒在西欧大陆沿岸修筑了长达2000公里的大西洋堡垒,并将主力调往东线,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

2、苏联从不安分守己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存在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噩梦。

特别是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时,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反而大量引进资本主义世界人才,综合国力迅速膨胀。

而国力膨胀的苏联,是注定不会安分守己的。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长期受资本主义世界的围堵,迫切需要以输出革命的方式保障苏联的国土安全。

此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对列宁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修正,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用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完成工业化,使苏联在1937年综合国力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纳粹德国已经崛起,苏联的战争威胁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和希特勒一样开始谋划苏联的未来。

斯大林最初的设想是联合英法遏制纳粹德国的崛起,但此时正值英法绥靖政策的高峰,两国对斯大林的提议嗤之以鼻。而在苏联心灰意冷时,纳粹德国为消除横扫西欧时的后顾之忧,于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在莫斯科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此协定将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在消除德国西进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而苏联的备战方式与他国明显不同,除了通过血腥的大清洗运动剪除异己,增加斯大林的个人权威外,苏联还在国土西部的北冰洋到黑海沿岸修建了长达2000多公里的永久国防工事,即“斯大林防线”。

而这还远远不够。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于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夺回一战时期失去的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

1939年11月,为增加革命圣地列宁格勒的纵深,苏联大举入侵芬兰,在付出异常惨重的代价后,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强行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版图;

1940年6月,苏联出兵罗马尼亚,夺取比萨拉比亚地区。

通过疯狂的领土扩张,斯大林将苏联国土平均向西推进200公里,并在新的边境修建“巴甫洛夫防线”。

而苏联的野蛮扩张,自然激怒了希特勒。特别是罗马尼亚,作为纳粹德国的重要盟友和石油产地,斯大林的做法无疑触碰到了希特勒的底线。

而且苏联的野蛮扩张让希特勒认识到,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进攻德国,因为一个异常强大的德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输出极端不利,所以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所以希特勒先下手为强,是德国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最正确选择。如果死磕英国,德国不仅要面临美国和英国的长期消耗,更有可能被苏联浑水摸鱼,届时纳粹德国的失败将会大大提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讨论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于一战,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政治上的霸权地位,更重要的是对领土、人口、资源这些硬性条件的需求。

比如说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很匮乏,并且日本的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常常发生地震海啸。

其他二战的法西斯国家也有着同样资源匮乏的通病,比如德国。通过一战二战使用石油的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得出,二战石油使用总数竟然是一战的十倍之多,可见这场战争带来了多大的消耗与损失。

前面我已经讲到了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资源匮乏。战争必然需要强大的资源,不光是石油,还要有人口等等的支持。

但是很显然,这正是法西斯国家缺乏的。他们的战略思路是依靠强大的工业技术,以及军事实力来获取战争胜利后,以战养战。

按着这样的思路,德军就不可能和英国硬拖,他必须要赢得战争的胜利。

所以德国在英国没有占到便宜后,迅速将矛头转到了资源雄厚的苏联。虽说此前德国和苏联之间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但两国都是各怀鬼胎。

下面回到我们的题目中来,如果德军继续攻打英国,而不是选择苏联的话,会怎么样呢?

结果自然是不需多言,必然是以德军的失败告终。英国与德国之间如果全面对抗,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国家,实力雄厚那是自然,德军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保障想要迅速拿下英国纯属妄想。

德国如果一味地在英国战场硬磕,最后只能是德国的后方匮乏,导致战争失败。

那么有的人可能会怀疑,那英国呢?英国与德国一样都面积不大,资源方面英格兰三岛也并不很充分。

但是请大家别忘了,英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除去本土外,在海外拥有很多殖民地,比如印度,这才是英国巨大的后盾,能为英国提供很多支援。

虽然德国在二战初期迅速占领波兰、法国,在前期的这些战争里收获了很多,但依旧是不能满足德国的战争需求。并且德军在二战当中的战术“闪电战”,从名字就可以理解,要求的是速度快,攻击力强。

这也是资本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

希特勒依靠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一夜间灭掉波兰,后来法国的灭亡连闪电战发明者希特勒都瞠目结舌。其实对于德国,法国是有防备的,我们都听说过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就是为了抵御德军而建立在德法边境上,与之齐名的还有当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建造的东宁要塞。

马奇诺防线之坚固,依旧是没能抵挡住德国闪电战的进攻,法国迅速覆灭。但闪电战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资源后盾作为依托。在前期德军总是硕果累累,也是因为希特勒准备了大量石油资源的结果,且战争突然,法国等国家并无过多防备。

有人说,德军如果打赢苏联,很可能会统一欧洲。确实,苏联拥有很强大的工业实力,当时每年仅是石油产量就达到了1800万吨。

但德国在苏联初期虽然尝到了甜头,甚至即将要把战火烧到莫斯科,岂料苏联绝地一击,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此后,不断打击德国的石油工业,通过这样的手段,竟然导致德国五百多辆坦克因为没有燃料而无法使用,被盟军全歼。

有人认为希特勒缺乏基本的战略头脑,如果不进攻苏联不进攻英国,德国就有了喘息的时间,既便就此罢手德国也是欧洲一霸,且苏联绝不会进攻德国,英国人也不会单枪匹马与德国为敌,苏联期盼德国与英国人开战,英国人又希望德国进攻苏联,所以说德国占有天时地利优势,可事实是希特勒太狂妄注定会走向毁灭的下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希特勒反而成为了日本的猪队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