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主”之意、“屍神”之意

“屍”字廣泛的見諸於先秦文獻中,如甲骨卜辭、《儀禮》、《詩經》等著作中的“屍”。 但絕大多數時候,是用作“神主”之意,例如夏商周的“祭必有屍”。

“神主”之意、“屍神”之意

上述情況下的“屍”,是指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一般都是由死者的晚輩或臣下擔當。這些充當“屍”的活人,在祭祀活動中象徵著死者的神靈,接受祭祀者的膜拜與祭奠。有時這種“屍”也有可能是木質神像而不用活人。這種“屍祭”是先秦祭祀中非常具有特點一種情況。《山海經》中的“屍”確實也有這種“神主”。

“神主”之意、“屍神”之意

關於這種代表“神主”的“屍祭”在《山海經》中的情況下面的章節將會有詳細的論述。“屍神”是一種在《山海經》中常見的“神靈”,也是《山海經》神靈系統的典型代表和特色,亦是“屍”字在《山海經》中的主要用法之一。“屍神”一般具有如下特點:(1)“屍神”多是由人類死後所化,具有一定的身份或非同尋常的死亡原因及方式,例如此處之“女屍”; (2)不少“屍神”是人和獸的結合體,含有明顯的圖騰或祖先崇拜的跡象,例如“戎宣王之屍”; (3)有些“屍神”形體殘缺不全,或是飽受摧殘,例如“折頸”、“無一手”的“據比之屍”; (4)“屍神”多形神相連,生氣猶存,充滿著生命力及精神。例如“王子夜之屍”。

“神主”之意、“屍神”之意

人類中的傑出者死後化為“神靈”,此類神話傳說在世界範圍內都屢見不鮮,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羅馬的建城者——羅慕路斯,死後就化為了“吉祥之神”。正是由於這些人的身份,或由於其生前不凡的作為,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決定人們會對其寄予美好的希望——其死後將會復生,進而晉升為“神靈”。此類“神靈”就是《山海經》中屢見不鮮的“屍神”。 《山海經》中“屍”的用法基本如下五種:1、“屍神”之意;2、屍體之意;3、“神主(屍祭)”之意;4、通“人”、“夷”、“氏”等字;5、名詞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