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山市江源区实现“一村一警”全覆盖

法制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中全 通讯员 廉志尧

“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50年前,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

为打造“一村一警”实体工程,创建农村警务创新发展新引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公安局作为全市“一村一警”工程试点单位,按照吉林省公安厅、白山市公安局关于“一村一警”工程的部署和要求,以务实推进政策落实和打造实体工程为着眼点,结合我局前期在全市公安机关“五大创新五大成果”工作中打造的“农村警务助办点”积累的经验,以实现农村警务的社会化、网格化、信息化为目标。

“一村一警”让安全感更厚实

自2018年9月起,“一村一警”专项工作组根据白山市公安局10个公安派出所辖区内60个行政村的现状,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多次实地踏查,依托村委办和已有的167个警务助办点,首先成立10个“新型农村警务室”试点,投入驻村民警10名,第二批10个重点村“新型农村警务室”和助办点的建设正在推进中,待全部建设完成后,预计“新型农村警务室”将达到近60个,警务助办点800余个,直接受益群众将突破6000户。

2019年3月,为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稳步推进平安江源建设,全面推进“一村一警”工程,我局招录专职驻村辅警60人,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一警”全覆盖。经过岗前培训,60名村辅警现已全部上岗。

人熟地熟 村辅警更接“地气”

2019年4月,砟子派出所育林新村警务室接到村辅警老韩的电话,有两户因房后木栅栏而发生矛盾,姜某将杜某家的栅栏锯断,二人发生激烈争吵,由于老韩是村里坐地户,发现情况后马上上前劝解,并立即给警务室民警打了电话。民警赶到现场后,经过调解,成功化解了姜某和杜某的矛盾。

这不是村辅警“自己人”角色起作用的个例。

大阳岔派出所的村辅警老于每次“处警”都很认真。

“前几天,所里指派我处理一起电动车碰伤人的事,我到现场看到被碰伤的人是我以前认识的,通过了解得知跑了的是自家亲戚的亲戚。虽然双方见面时情绪非常激动,但我还是很快调解好了,双方都很满意。”老于说。

“首先安排村辅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待民警到达现场后,村辅警可以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反馈给处警民警。”江源区公安局副局长王大鹏说,这种联动机制,能够及时稳控住现场局面,特别是邻里发生矛盾争吵的时候,村辅警能在民警赶到现场之前,稳控住双方情绪,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自江源区公安局“农村警务助办点”和“一村一警”工程启动以来,直接为群众办事办件344次,快速化解民事纠纷39件,破获案件7起。全区农村地区刑事、治安发案率同比下降5.6%和4.19%,110接处警整体下降15.11%。

警力解放 “新驱动”服务转型

清明节前,城墙派出所的村辅警小李正在七岔村巡逻。

“清明节快到了,天气也干燥,我的任务就是配合派出所做好防火工作,农村到这个时候烧纸的比较多,发现有在农田里烧纸的,我好赶紧提醒一下,避免发生火灾。我跟村里的人都熟悉,也好沟通。”小李说。

农村警务室民警孙滨俭介绍说:“村辅警跟村民都比较熟悉,很多日常检查类的工作他们沟通起来比我们方便,‘一村一警’工程实施以来,工作效率提高不少,纠纷的调处成功率也提高了,同时也减少了农村基层一线的信访源,有助于派出所将有限警力用在有效警情上,工作提质增效。”

村辅警的“上门服务”也备受群众称赞。村辅警上门送身份证、便民咨询等服务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盲区,将实实在在的便利带给群众,“咱住的比较远,有时候想了解点政策还得等人家来的时候再问,也不好意思老给人家警察打电话,这回好了,我邻居就是村辅警,以后有啥俺就问他,张的开嘴。”家住大阳岔村的王大娘说。

一村一警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民生三感”中,安全感是保障,没有安全,获得也会失去,幸福更会远离。“一村一警”工程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老百姓的呼唤。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意愿,多办实事好事,努力实现农村“治安秩序好、安全防范好、法制宣传好、服务群众好、警民关系好”五大目标,江源区公安局10个派出所以村警为触角,着眼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致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