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于丹和余秋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西北大地


虽说这两位的风格都曾遭受不少非议,但毕竟,于丹和余秋雨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并不在一个层次上。

一、于丹:从辉煌到落败

于丹应当是从百家讲坛火起来的,而百家讲坛的风格特点就是:学术历史通俗化。所以笔者认为于丹原本的通俗说论语并没有什么问题,而问题在于,《论语》能否被通俗化?

笔者觉得自然是能的。就如同再高深的大道理,你换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也是可以讲明白的。更何况我们口语说的就是白话,多数人的文史修养要求也不过是使知识能给我们生活以指导和乐趣,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学术化研究,而太专业的学术成果也往往只是少部分圈内人共享,就像在头条上,通俗情感娱乐领域的文章问答阅读量大,而学术化的东西往往受众会少很多一样。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话说的到底对不对?<strong>

从于丹的表现来看,她对论语的解读,对经典的通俗化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她的话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也是为什么于丹在凉凉后会被人批评连鸡汤都不是,而是"鸡精掺了水"。

于丹是曾经爆红过,那还是笔者上高中的时候。但是那时候,笔者就直觉地不喜欢她。因为作为一个超喜欢语文的文科生,她的一些解释,在我听来总是有那么些不舒服。

我本来想这可能是通俗化和学术化的矛盾,但后来我无意中看了她解读某首诗词的一段电视节目,却直接发现了明显的错误。再后来我读了当时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也是一部相当通俗化的作品,但和于丹的比起来,实在四天上地下,这时候我才明白,于丹的解读里,很有种哗宠取宠的成分,也就是说,太多噱头,商业化气息浓重。就她本人的作风来看,也的确如此,她身上的商业营销意味,再明显不过了,没有观众读者所期待的那种大师的水准和品格,也就理所当然配不上大师这个称呼。

于是落败也是自然而然的了,毕竟随着大家受教育程度的增强,连非专业人士都能看出她的错漏,又有谁会一直无脑捧她呢?

学术还是终究该有学术的一片净土,要真是想做通俗化,麻烦认真一点,带点责任心,不要以为通俗=大众=人傻钱多,于是就忍不住走商业化路线。

二、余秋雨:从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到被批判者

余秋雨是当代文学绕不去的一节。在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候,编写者给余秋雨的定位一直是"大散文"的开创者,但是却总有意无意地贬低他的成就,所说余秋雨在课本上总是被安排和张中行和史铁生在一起,但余秋雨比起史铁生的地位,实在是差的太多了,起码在我当初考研的学校,历年真题常考史铁生,余秋雨一次都没提过。

同是一个章节的人物,待遇相差如此之大,究竟为什么呢?

主要还是在于其作品内容。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确是写得好,笔者高中时期就买来了,很喜欢看。他的作品颠覆了散文这种文体给大家的印象,之前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以为散文就像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种,浅浅地记一件事,或讲些什么道理,总的格局仍是个人化的。但余秋雨的散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文化苦旅》出版后,我们发现,原来散文可以承载这样厚重的内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原来也可以用散文来讲述,扑面而来的文化厚重感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还不懂什么祖国确切地历史,从余秋雨的散文里第一次见到这些美好事物的毁灭,或见证历史曾经的强大,不由得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或历史湮灭的叹息,这样一来就与作者产生了无尽的共鸣,由此觉得这本书像有魔力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既然如此,那余秋雨为什么还会遭受各方批评呢?

正是他的优点造成了他致命的缺陷。

(一)模式化弊病

历史大散文,其历史本身的厚重感给予了散文的厚重感,从而吸引到读者,但同时,这种模式又太明显了,太容易为人所诟病,就像著名的杨朔散文模式一样,读久了不免为人诟病。

余秋雨的书你读一本还可以,读多了你就会忍不住看到这种固化模式带来的弊端:似乎有些矫情和无病呻吟,尤其是当我们对历史对文学已经有了了解,不是当年中学时代寻求文化慰藉的年纪了:

我们早有了自己的世界观,我们甚至会觉得,余秋雨这种对历史不停地感慨叹息似乎对现实生活没有丝毫意义。所以一些批评家会认为余秋雨的作品缺少现实性。

而失去了现实性的作品,必然如浮萍般立不住脚。

(二)创新力局限

除却《文化苦旅》开创的这个文化散文的路径曾经震动文学界外,余秋雨此后的作品,都很少再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在质量上也都不如他的成名作。相比于在写作上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家,余秋雨的确缺少一些能不断让人记住的东西。

就如同宋诗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在历史上获得一席之地而不被唐诗的光辉所掩盖一样,一个作家也只有创新,才不会让读者腻味,才能保持创作力,才能取得突破,实现自我。

(三)"大散文"却没有大格局

大散文看似格局大,其实不然。并非加入历史兴衰就能提高散文的格局,影响作品格局的,永远是思想。比如《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思索,超越个体命运的悲悯情怀,对人生苦难的普遍理解和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这也是史铁生地位高于余秋雨的原因。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余秋雨纵然没有达到越来越进步的读者所要求的水平,但一部《文化苦旅》,足以奠定他散文家的地位,纵然人们会批评他的模式化,但没有人能抹去《文化苦旅》的价值。

但于丹不同,于丹……终究由于思想和学术修养的限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学


我听过于丹的两次电视📺讲座,然后不愿再继续,主要因其所说理想、完美,甚至让我产生了怀疑……?;先后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中国文脉》……等。客观地讲,个人觉得《文化苦旅》读后感觉清新,《中国文脉》对有些问题能大胆“决断”~这需要勇气!《霜冷长河》有点骗钱💰之嫌。听过余的几次演讲,综合起来,感觉其在剑走偏锋,回避现实,尤其当下!用一个字表达,于&余皆“虚”。


如来220033648


人品低下,人格猥琐,良知泯灭,言行高度错位,是这两位的共同特征。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学贯古今,才高八斗,智力超群者有如星辰,但毫无操守见利忘义的卑贱人格让他们一个个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秦桧、阮大铖、汪精卫、康生、郭沫若是典型代表。

余秋雨、于丹,无论学识、修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等难望以上诸公项背,是电视媒体让他们暴得大名,也是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及其X光的透视效果,使这两位原形毕露,难掩其行,可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口若悬河,口才极佳,撒谎不眨眼,诡辩乏术却死猪不怕开水烫。

这样的人大行其道,凸显社会风气低迷,信仰迷失。


用户2039123882542


“装”,没有真修实证的“学问”,“旦角”、“男高音”的语言炫技而已。

余秋雨的“凉白开”与于丹的“温鸡汤”差可一比

我曾利用一个暑假,集中阅读了余秋雨的主要著作,那本地摊压缩文集容量不小。里面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读起来很够味,文笔不错观点思路明晰,让人挺佩服作者的才气。

后来在网上通过电子阅读看了《中华文脉》,基本脉络没有变,但已觉腻味,没有什么新意惊喜。似乎没有“沉淀”下去。做一个散文家有“余”,与一个严肃学者比,落差不小。读者好似追随一个“导游”,陶醉于一个个景点,回家一想什么都不记得了。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感受变化。

于丹的不同风格,似乎只是把余老师的“凉白开”,“升级”为“温鸡汤”,有“味”但很难说“口感”改进了。我只是通过“道听途说”,接触到了一些她的作品的信息。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偶尔暼那么几眼,至于阅读,我确实是不想浪费时间。

没有文化“主体性”只能“鹦鹉学舌”

我曾一度认同于两位老师,对国学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突出贡献,现在可能仍然肯定这一方面的工作。

但是如果以学术文化的严格标准看,他们是非常疏陋的,令有思考习惯的读者十分不满意。现在的所谓“新文化”根本没有深入下去,与历史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根本没法比。只有依托流量的“碎片化”阅读。

这可能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体性“宿命”吧!“拔本塞源”、文化断层,在全球化语境里失去了“身份认同”,怎么可能有“话语权”?


“生命国学”的全民实践

从两位老师的文化活动中,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学术研究要深入下去,扎下根来,向古代文人学习,修复“文脉道统”,借鉴古圣贤的经验,将学术纳入生活实践,使经典“活起来”,服务日常实际,水乳交融,才会是有“生命力”的。

我自己对于译介的西方哲学读得较多,近几年很喜读道家文化,算是终于“本土化”的扎下“根”来,有了“文化立场”。因此对于那些过于肤浅的所谓移植、嫁接的“理论”,一眼就能看出“套路”,来自那个“山头”,这种训练磨练了一双“挑剔”的眼光,需要“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理论,才会满足。

就是说,学术的“假大空”、粗浅,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鉴赏水平之间,差距过大。能“倒逼”出来学术的进步吗?

我想,类似我这种情况的国人会越来越多,我们祈盼“深度国学”!


乐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学术共同体,共勉!


乐活光阴


于单的问题很严重!并不是她怎么坏,有违法行为!而是作为学术带头人远远不够!而且自己没有感觉!中国历史也好,文学也好太深太广。她犯的什么病!一,心还没修到,二,水平远没到,就站在国家最高舞台任意说。有一次看她讲论语,一句话,看两次稿,当时我就说这不是开玩笑!自己还没理解透,怎么可以上国家层面来侃!但说她一无是处不对。作为教师,教授还是有思想,有一定水平。余秋雨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真水平,他与于单不是一个档次,高许多,就教授,专家而论,该高出两个大格,该是文化名人,知名学者!但现在没戏了,是中国的叫爱情观,或情感价值观影响的!也正常。因为他出了多本书,作了很多年评委,最后没法评论自己了!叫爱情也好,叫贪欲也好,如果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上层人物都见了美丽而已有!人民肯定不会认可!如果认可了!多数人的现实将更难,也就是说决大多数人不认可的真理是难以行得通!这就是人类社会!


老田214637397


于余二位没有什么最大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强加呢?顶多说他们讲问题不简练而冠以“”装帽。不过说话要讲道理,做为讲座,甚至课堂,你見过老师说完三言两语就下课的吗?为了多给大家一些知识,讲得详细点反倒成为罪过,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与此相反的是,对像曾仕强那样靠名气骗人的人却啧啧称赞。难道学术评价可以自己的喜恶作标准而不顾事实吗?难道为了扳倒一个人可以随便损害人家的名誉吗?!


用户泰和


★于,余 ,外在的区别是同音不同字,内在的区别是男女身份之别。

★,相同的部分,同是文化人,也同是天涯沦落人。

★在三尺讲台、地理、历史,诗歌、散文上,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曾红极一时就流星般陨落啦!

★究其原因,都是飘飘然和人格魅力不足,道德缺失弄成这样的局面。


林夕61858658


都很好!没有什么最大的问题,都是文化学者,且两人各具特色,人中翘楚!若非要答一个答案,我以为最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社会名人,是名人,似乎就会由各式人等来为他们"生产"出问题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又谓树大招风。不像我等平头百姓,你有问题也没关系,没人来关注你的问题,到落个清净,这是余,于二人所享不到的清福。须知"高处不胜寒"。余,于两人的文化人格,我水平有限,无从评判,但他们在纯文化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你说什么都行,但他们的东西(书籍,论坛)都放在那儿呢,不信,你来试一试未尝不可,总归一句话,他们首先是个个体的人,然后才是文化大家,是个人,总归存在问题,不奇怪,也正常,诸君你说是不是?


秋风秋雨听秋声


说句老实话,于丹确实不该讲《论语》。因为中国人把《论语》不仅作为一部著作,而是将它比作孔子的全部。从内容上说,把论语当作哲学和文学的高端著作,从形式上讲,把《论语》当作作文范本。其地位之高,今人仰望。凡学古文的人都知道,翻译古文,畅达当然主要,但古文与现代文之间转换需要确立一个原则,那就是你译出的现代文需要字字生根,达到这个境界就非要有深厚的功底不可,象于丹老师那样口唾四溅哗啦啦轰隆隆地一派锦绣词语让人听着就感到这是贤人的本意吗?秋雨老师的文笔瑰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我记得早在七十年代中期,秋雨老师的散文就例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阅读篇章了,所以我早就读过了,真好!


阿明1537613


我觉得,于丹作为教授,百家讲坛讲《论语》,尽管有些观点有人不赞同,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于丹是个女人。儒家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你一个老娘们讲什么《论语》,不挨骂那就是不正常了。

余秋雨,听说是作家,但本人并没读过他的书。认识余秋雨,是2006年,兴“博客”。在人民网的《强国博客》,本人注册名“云山雾海”,并被评为2006年十大魅力博客之一。在网上认识了余秋雨。

余秋雨的博客,见了之后,发现他的基础知识与他的名声不符。

如,致仕,古文不当官了。余秋雨竟然理解为升官了。

如,清代有《康熙字典》。余秋雨却说,文革期间无书可读,他整天抱着本《康熙词典》啃。

如,余秋雨写了篇《泰州望海楼记》,竟然叫死了200年之后的范仲淹、欧阳修去登建于南宋未元代初的泰州望海楼。

更为可笑的是,余秋雨称,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是办天下最大的大学。孔子死后二千年,如今这付重担落在了他余秋雨的肩上,只须有人托他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