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回归以来,香港一直是中国面向世界,世界聚焦中国内地的窗口。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所以香港的资本交易市场不论在国际还是地区,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国际、尤其亚洲区资金融通的中心,也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一个交易场所,香港交易所(00388-HK)扮演的是一个促成交易的平台角色,只要双方有交易需求,港交所就能从中赚钱,而其开支就是固定资产的投入,技术的维护、升级和革新,这些投入决定了港交所相对于资金供求双方的吸引力,所以并非说投入少了就能赚钱,而是需要一直维护这样的功能、与时俱进地升级换代,这些投入的成本效益才是决定盈利表现的关键。

港交所拥有特殊的身份,它是国际金融中心唯一的交易所,能提供多种内地交易所所没有的产品,也能无障碍地吸引到国外资金,同时背靠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而这个经济体尚未对外国资本完全开放,港交所在这里所担当的桥梁作用成了其竞争对手所没有的优势。港交所明白到其身份所赋予的优势,因此也将发挥桥梁作用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以下,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家交易所如何搭建互联互通桥梁,如何一步一步发挥自身优势。

前期发展

考虑到金融交易场对香港及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香港特区政府于1999年对本地的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升香港迈向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其中包括将香港五间认可及核准的市场营运者,即联交所、期交所、香港结算、期权结算公司,以及期货结算公司合并为一家单一控股公司——也就是香港交易所。

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整合技术层面,吸引了众多内地大型国企及民企上市。香港交易所这几年把握内地迅猛发展的机遇,积极进行上市制度改革,促进市场互联互通并不断扩充资产类别。

第一份战略计划

2012年6月15日,港交所以13.88亿英镑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进军商品交易市场。随后港交所发布了《战略规划2013-2015》,并进行了内部重组,重置了6个纵向功能——上市及监管事务、环球结算、资讯技术、企业事务以及财务,以提高营运效率。

2013年至2015年的战略规划,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香港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港交所预示到随着中国加速开放资本、金融及商品市场,中国将由资本输入国转化为资本输出国,而香港可凭借其20年的成功经验以及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金融中心地位,扮演桥梁的角色,将中国与国际市场接通。

第二份战略计划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为香港与内地投资者首次提供买卖分别于上海及香港上市和交易的股票。随后,港交所重组管理组织架构,新成立平台发展科,监督和执行新一代交易和结算系统及互联互通项目,此外还新成立结算科和市场科两个部门,前者用于整合香港结算及交易业务,后者则负责开拓涵盖所有资产类别的收入来源和产品开发计划,以配合其国际及内地市场业务。

第三份战略计划

上述两个三年计划,为把握内地经济发展以及全球资产寻求进军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港交所再推《战略规划2016-2018》,其两大主题分别是构建一个最有效的跨市场互联互通平台,和发展一个植根于香港、汇集中外产品的本地市场,依靠其现有的互联互通和产品聚集平台,进一步延伸至股票、大宗商品以及定息和货币产品,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全方位资源平台。

2018年是这一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目标尚未完成?

1)在股票方面,改善新股上市制度、拓展及延伸沪港通、推出深港通及「新股通」,并在香港推出吸引中外投资者的新衍生产品。

成果:

上市改革:2018年4月24日推IPO上市改革措施,包括容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允许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新经济或创新产业公司以香港为第二上市地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内地独角兽企业赴港上市,其中包括小米(01810-HK)和歌礼制药(01672-HK)。

延伸互联互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2017年7月3日债券通开通。推沪股通/深股通投资者识别码。然而,内地证监会对于「新股通」仍未有时间表。

扩张新产品,包括杠杆及反向产品、MSCI亚洲除日本指数期货、个股期货及期权。

2)定息及货币产品方面:拟推出一系列与中国货币及利率相关的衍生产品,同时积极寻求通过「债券通」,以现货债券交易作为跨境联通的突破口。

成果:

中国货币及利率相关衍生品:国债期货试点、推新的货币对、期权,以及跨货币掉期、客户结算。

债券通:2017年7月3日债券通开通。

3)大宗商品方面:计划推出更多伦敦及香港的产品组合;LME金融化;内地商品市场实体化以及探索与内地建立商品通。

成果:

实施LME战略路径、成立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推出LME贵金属期货、香港黄金期货。

4)平台/市场微结构:提升核心系统,整合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内地技术中心,以及优化市场微结构。

成果:

推出领航星交易平台——证券市场(OTP-C),取代之前使用的第三代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AMS/3.8);推出对冲豁免,持仓限额,收市后交易时段优化措施,市场波动调节机制、收市竞价交易时段、交易前风险管理,以及成立创新实验室。

从前三份战略计划来看,港交所扮演的角色是互联互通,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国际资源的平台。一方面在QFII以外,以互联互通的方式让国际投资者进入内地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让国内的资金能够走向海外。在这个平台上,由于其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角色,对内对外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加上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和灵活的政策优势,吸引许多国内外企业在此上市,也吸引许多资金的汇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完成了前三份三年战略计划后,港交所取得了哪些成绩,将要面对的又是怎样的问题?

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近年,由于市场的急剧转变、政策的收紧、资金流的变动,令许多行业都需要面对生存困境。

在这样的市况中,港交所仍能保持其作为融资平台的吸引力,成为全球融资金额最高的市场,同时保持稳健的现金流、吸引的利润率和稳定的派息。

港交所历年收入及EBITDA


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稳定的股息


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港交所与内地同行及国际同行的差距仍然存在。

纳斯达克交易所的2018年融资额或不及港交所,但从新上市公司数来看,却是冠绝全球。2018年,纳斯达克新上市公司数同比增加13.1%,至303家,如果加上下属其他交易所的新上市公司数73家,纳斯达克公司合计新上市公司数达376家,与上年同期一样。

港交所与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比较


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来源:公司业绩,纳斯达克网站,财华社整理及编制。

与内地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相比,港交所的新上市公司数都远高于内地同行,这或与内地收紧上市审批有关;而从总成交金额来看,港交所的交易活跃度或低于内地同行,这可能与港交所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较高,持仓期较长有关。

港交所与内地同行比较


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港交所网站,财华社整理及编制

然而,这几年随着互联互通的深化,内地上市公司在港交所的占比越来越大,从财华社梳理的数据来看,2018年内地上市公司市价总值所占的比重达到53.5%,上市公司数占总数的49.5%,IPO筹资额中,内地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更高达76.3%。根据财华社的估算,2018年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占日均总成交金额的18.4%,深港通(包括深股通和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的占比为12.4%。期内沪深港通为港交所贡献的收入和其他收益同比增长65%,至6.78亿港元,其中交易及结算收入同比增长75.6%,至4.18亿港元。这反映港交所在互联互通方面所作的努力。

2018年港交所中内地上市公司的数据


港交所:如何在内地与国际同行的进逼中生存?


来源:港交所网站,财华社整理及编制。

不过,这也不由得让人担心上海科创板的推出,是否会对港交所带来竞争。平心而论,科创板与港交所各有千秋,所面向的投资者或皆为较高净值人士或机构投资者,但所处的市场不一样,A股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方式或存在差异,只要港股市场继续保持优势,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及境外资金,同时保持活跃,以及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必然促使国内上市公司或其他公司回到港交所上市,所以,要维持竞争力,关键还是依靠硬实力,只要有实力、有吸引力、资金活跃,自然会吸引企业赴港上市,而无需担心周边交易所的分流。

要打造优势,说到底还是定位问题,1)如何明确其相对于国外交易所的优势——背靠全球发展最迅猛市场之一的资源优势;2)同时如何形成自己新的优势:在中国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时,其作为桥梁的优势或逐步淡化,如何在这个关键时点找到自己新的、无可取代的竞争力。

所以这几年,港交所在深化互联互通的同时,很努力地打造新优势,例如新三年计划中的“拥抱科技”规划,探索新技术的赋能作用,研发更多新产品,对上市规则作出修正,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就其发展战略提供意见,大幅提高薪酬以吸引全球合资格人选加入成为其非执行董事。

新一份战略计划

港交所与新加坡交易所的最大区别之一也许就是其作为内地面向世界其中一个窗口的独特优势,欣欣向荣的中国一直是外国投资者垂涎的市场,然而由于制度的差异,令国内对待资本市场、资金流入流出尤其审慎,所以,香港成为了外国资金认识国内企业的窗口,与此同时,对于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文化同质同源的香港能够友好地帮助它们了解国际市场。

港交所这几年所实施的战略计划,就是要做好“桥梁”这个角色,正如行政总裁李小加在网志中所描述的:“钱”(资金)、“货”(产品)和“场”(功能)三个核心元素,完善和提升“场”(平台功能和服务)来服务“钱”和“货”,例如提升技术能力,以科技赋能,实现“场”的现代化;多元化“货”,深化互联互通,增加“货”的种类,例如前边我们提到的上市规则改革,以吸引“钱”的汇聚。

在新一份的《战略规划2019-2021》中,港交所提出了“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拥抱科技”,继续做好“桥梁”的角色,延续前三份战略规划的纲要,深化互联互通。

立足中国:增加北向通资本流入、便利南向通的国际配置、扩建交易后基础设施,以促进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便利中国内地财富的多元资产配置。

连接全球:丰富旗下各个资产类别的产品体系,改善市场微结构,以提高整体市场流动性,在LME以外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国际业务。

拥抱科技:革新核心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计算基础设施和数据分析等新科技优化营运流程,拓展新机遇。

大伙关心的问题

在新三年计划展开之际,各界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化互联互通,例如同股不同权纳入沪深港通的安排;如何增加新产品;以及港交所面对的竞争等问题。

在2019年4月24日的股东周年大会后,行政总裁李小加在被问及大家所关心的同股不同权公司何时加入沪深港通安排时,表示将在年中,但是没有确定日期,沪深港三家交易所正在积极准备纳入的细则。

新产品方面,李小加表示会继续增加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还没宣布具体有哪些产品推出。

对于科创板,李小加认为香港与内地市场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因此将按照各自的发展模式继续吸引更多的公司上市。

李小加曾表示,由于生物科技板块的出现,使香港成为生物科技集聚中心。同股不同权(企业)也一样,能吸引到新的流动性、新的生态。但是这些产业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一时就能看到。

除此以外,除了股本以及衍生品等的交易外,港交所还有许多产品(包括结构性产品和衍生品)和创新功能,2017年7月3日推出的债券通,2018年日均成交金额同比增长64%,至36亿元人民币。财华社翻查上海交易所的债券交易情况,发现2018年债券全年成交金额为2,169,458亿元人民币,按243个交易日计算,日均交易额或为8927.8亿元人民币,远高于股票的日均成交金额1659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债券通的进一步开放,或可为港交所提供更大的增长潜力。

另外,内地和全球迅猛增长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MSCI进一步调高A股在其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比重至20%,扩大人民币相关资产及外汇衍生产品等,都为港交所带来机遇。

商品方面,LME将会推出7种新的现金结算产品,2018年10月19日起开展业务的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将在推出首个交易品种氧化铝之后继续拓展客源及产品组合等,这些都有望提高对港交所的贡献。

结语

从这些举措以及新三年战略计划的框架内容,可以看出港交所已经感受到竞争所带来的压迫感。当然,交易所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对于内地政策的敏感性,不过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政策的方向应该是明晰的,港交所的桥梁地位应该不会变。在担当桥梁角色的同时,如何打造桥梁以外不可替代的优势,应该是港交所着力的方向。构建商品交易、多元化产品、引进人才和吸纳发展新方向的社会意见等,反映出港交所正在这方面努力。

在2017年的「港股100强」评选中,港交所位列综合实力榜的第85位。结束了第三份战略计划,港交所在新的一年中能否带来新的突破?请留意2019年5月24日在深圳中洲万豪酒店举行的「港股100强」颁奖典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