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原生家庭的壓力,變得極度沒有安全感,不敢去依賴誰相信誰,我該怎麼辦?

黃書包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受人生的當頭棒喝,經受一副爛牌的考驗。

  • 這時候,有的人會逃跑、躲避,或者自怨自艾;
  • 而有的人,卻能憑藉內在住著的強悍自我,選擇與命運死磕,堅持自我承擔、自我負責。

也許,你也會把自己的不幸歸結於原生家庭的創傷,但看過訪談節目《不可說》關於丁克的這期,也許你會有不同的看法。

六位被訪問者,三人始終堅持丁克,另外三人則持不同觀點,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來自不幸的原生家庭。但長大以後的他們,卻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人生。

  • 被訪問者之一:李座峰,39歲,丁克。

之所以不要孩子,來自父親給自己的陰影。父親在他心中,一直是一個恐怖的存在,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立各種規矩,不聽話就挨耳光,一個接一個。

你會害怕自己做父親的時候,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李座峰說:對。

完全沒有共同語言的父母,以及粗暴的父親,讓他對婚姻和孩子失去了信心。

  • 另一個被訪問者:王嫣雲,26歲,一個孩子的媽媽。

她父母離異,只能被動地順從父母分離帶來的後果,而孩子的到來,讓她意識到,做父母是一件有主動權的事,她要成為母親,告訴她原生家庭的父母,什麼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有了孩子,像撿了彩票一樣。

類似的不幸,卻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觀:

  • 一種是,我相信我能創造自己的幸福;
  • 另一種是,我再努力也只會重複不幸。

原生家庭刻在我們身上的烙印,沒有人可以避免。幼時的你,只是一張白紙,只能任別人在上面塗塗畫畫,並沒有反抗的餘地。

但視頻下方的一條評論引起了我的關注: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會變成惡龍,餘生我將傾盡全力避免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我經歷過它,但我未來可以選擇不成為它,這就是原生家庭交給我們的功課。


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童年時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性格、三觀乃至人生中的各種關係,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幾乎從來沒見過全然成長在幸福氛圍裡的孩子。

有許多人的原生家庭都是這樣的相處模式:小時候,面臨父母無界限地控制,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長大後,又遭遇了父母無止盡的索取,失去了獨立自主的選擇權。

但當我們過分強調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時,絕大多數的人會把成年後的所有境遇(多數是負面的)都歸結於父母的問題。

事實上,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為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僅是挖掘問題根源尋找責任方。

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去療愈原生家庭的印記?

因為如果不去療愈,你永遠是一個一直只會反抗父母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給自己設置最高難度的通往成功的路經。

  • 那些怨恨憎恨父母的人,一直討厭父母、抱怨父母、憎恨父母的人,是好運的敵人。比如,自己的健康也不會好,自己的運氣、婚姻也不會好。
  • 一直聽話的乖乖仔,長大後是沒辦法做自己的。因為從小到大都沒有表達過主見。

如果,人生真有什麼勝利可言的話,大概不過就是在你最不堪的時候,你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勇敢的堅持。

然後,你可以驕傲地告訴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命運,沒有摧毀我”。

後 記 :

如今事業、家庭雙豐收的蔡少芬,曾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陷進了原生家庭的“泥沼”裡,無法脫離。

蔡少芬的媽媽常年沉迷與賭博,欠下鉅額賭債。所以,蔡少芬小小年紀就要進入演藝圈替母還債,甚至經常接到高利貸公司的威脅電話。最終因無力償還不斷欠下的鉅額賭資,被迫與母親斷絕母女關係。

在之後的採訪中,她說:“我恨過我媽媽,但現在已經不恨了,因為她好疼我,但我真是沒有能力再幫她了。”

所以,把父母當作自己命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接受它,放下它,改變它,然後才能夠做自己。

眾生皆苦,我們的父母,也不過是被生活逼迫著壓榨著的普通人,人性裡的弱點和短處,他們也無法避免。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這才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誌,也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心理壹點靈


一.從問題本身,這是典型的環境改變人並造成不好惡性循環。

二.環境會改變一個人,但是,人也是可以反過來改變自身的環境的,事物就是這麼有趣存在其正反相輔相成的兩面性。

三.怎麼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只有讓每個自我的具體情況去做出各自的選擇了。

四.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你可能連醫生都不信了,答案我也沒有,但我還是給出我認為最最好的建議是去諮詢下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我相信醫生能或多或少給你一些幫助,能夠改善你現在的狀況的,你就是壓力太大,精神上有點小感冒了,你可以抱著懷疑試一試的態度去看一下吧。


萬金油5678


別把一切的不如意都歸結為是原生家庭的傷,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和不完美,如何在創傷中成長,那才是你的驕傲。

也許需要時間、或者一個“完美”的伴侶、一個契機,當你把過去的傷痛重新賦予新的能量,那將是你最好的成長。

前段時間播出的《都挺好》,蘇明玉有幸遇到了石天冬,石天冬充當了合適的“容器”功能,把蘇明玉和家庭成員不和的毒素,一點點的化解,並轉換成為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之後有了都挺好的完美結局。

一個人的安全感來源於很多方面,外求不如內在的成長,當你從孤力無助蛻變為強大有力的人,你的自信、個人魅力會自然閃光。

祝你快樂!



辣媽教你讀懂男人


由於原生家庭的壓力,變的極度沒有安全感,不敢去依賴誰相信誰,我該怎麼辦?

通過你問的問題,能捕捉到的信息是:你知道問題出現的原因,也想衝出這個枷鎖,只是不知道如何打開這個牢籠?

不敢去依賴誰,相信誰,這種心態能理解的,不管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傷害你最深的,往往是你依賴的那個人,你相信的那個人……。

我們一方面要釋放自己,一方面要保護自己,特別情緒,心理方面的負面東西,我們需要通過釋放,來換取我們的一身輕鬆,否則這些東西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在合適的時候就會爆發出來,最後傷人傷己……。

對於身體裡面已有的負面情緒,你可以找一個你自己認為合適的釋放方式去釋放一下,譬如喝點酒,譬如找個沒人的地方去痛快哭一場,譬如唱歌……等等,只要你自己認為合適的就好,注意一個度,發洩完了擦乾眼淚繼續選擇堅強的活著,活給自己看,也告訴自己,我沒有那麼脆弱,我不會輕易被擊倒。

真的很難有一個值得自己信賴,相信的人,很多時候,哪怕是自己父母,兄弟,朋友,同學,也很難,可遇不可求,誰又是自己最值得依賴,最值得相信的人呢?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依賴自己,自己相信自己。

最後給你幾點建議:

1.大膽走出去進行社交,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2.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自己對生活的抗壓能力。

3.正確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開心了就笑,悲傷了就哭,憤怒了就發火,等等,別壓抑自己的情緒。

4.勤勞一點,讓自己體力勞動適當超過自己的腦力勞動。

記住:如果不善交際是性格弱點,那麼不會獨處就是靈魂缺陷。

……

謝謝!我是正弦,因為不知道你具體情況,暫時就嘮嗑這些吧。



正弦說事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詳細分析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父母這七種類型的家庭是如何傷害孩子以及對他們造成持續嚴重的影響。第二部分重點傳授了具體的應對策略。但是本書的核心並不在於去控訴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我們去探究原生家庭模式的目的也並非在於“甩鍋”。最終我們的目的一定是怎樣從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一些不良影響中出來,去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同時也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更好的“原版”。

題主所說的由於原生家庭的壓力,自己變得極度沒有安全感。那麼就需要自己去更深地覺察:原生家庭哪些壓力?哪些行為模式?沒有安全感是如何發生的?去理清這些是怎麼發生的,就能更好地覺察事件背後的動力和需求。父母的需求?你自己的需求?

有時候我們對原生家庭對控訴其實是能帶來一些“好處”的,那就是無論我過得怎樣糟糕,都是你們的錯,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我就可以不用為自己負責了。但是這麼做的同時,我們也就失去了體驗為自己負責的成就感。對待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影響,首先我們去接受這個現實,是的,原生家庭就是給我傷害了,我年幼的時候的確是無力去阻隔這種傷害和影響的。接下來更重要的一步,認識到自己已經成年的事實,認識到自己已經有能力走出影響到事實。

三十歲前的容貌是父母給的,三十歲後的容貌是自己修的。無論原生家庭給予我們什麼的人生底牌,我們都需要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是那個打牌的人,我們是有無數次機會去做主動選擇,讓我們的生活更好一些。只是,你願意這樣做嗎?

“一個很深的改變,是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必須負責,我們是自身經驗無可爭議的作者。”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有著自身的侷限和不足,他們是人,不是神。我們必須認識到父母不是完美的這樣一個事實。既然是人,註定會犯錯。那麼,你要繼續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當擋箭牌?還是勇敢地去做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

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從看一些書開始,在你的改變需求很迫切的時候,找一位專業諮詢師或者參加一些家庭關係工作坊,都會幫助你更好地去覺察、去成長、去改變。

謝謝!我的主頁有幾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想要進一步瞭解也可以關注我。祝好!





孫老師心理說


前不久,姚晨主演的《都挺好》結束了。可是,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仍在熱火朝天的進行。

電視劇結局很暖心,大女主蘇明玉將內心的堅冰融化,積聚的負面情緒慢慢釋放,與原生家庭終於和解。

當她辭掉工作,用心去照顧失憶的父親,重新感受濃濃的父愛,還有家庭的溫暖,她的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柔和明亮起來。

特別是最後一個場景,大年三十,花燈初上,煙花絢爛,她依偎在父親的肩膀,與兩個哥哥通過視頻互相祝福,看著春晚,幸福地說,“這是她過的最好的一個春節。”

深以為然,看到這一幕,我的眼眶也溼潤了。

那個果斷幹練的商業精英蘇明玉,奈何事業再成功,臉上的微笑卻很堅硬,總給人一種疏離冰冷的感覺;

而躺在父親懷裡撒嬌的小姑娘,才顯得更接地氣,靈魂裡都散發著,幸福的香味,哪怕掙再多錢,也無法彌補的那種愛。

這種愛,是不能缺失,不能複製,不能替代,只有原生家庭才能給予的。

可見,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都挺好》這部劇之所以熱度不斷,話題連連,和原生家庭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或許,每個人都可以從這部劇中對話入座,看到曾經的自己,或身邊的朋友。

關於原生家庭的定義,有人曾這樣解釋:“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就是有父母的那個家。”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形成,以及情感體驗和表達,更為個人長大後的人際互動的模式和方式定型。”

“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我想起《歡樂頌》裡樊勝美的那句指戳人心的話:“一個家,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或許,這就是事實。

《都挺好》裡,有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蘇明玉討厭母親,自己努力工作,拼命賺錢,拼命逃離原生家庭。

可是,到最後,身上還是有母親的影子。她的說話方式,思維模式,處世態度都無形地受到母親的影響。

當她在派出所大罵父親,父親血壓升高住院前,說的最後一句話竟然是,“你是趙美蘭。”

蘇明玉徹底崩潰,她不明白,為什麼她越想逃離,越會靠近;越是厭惡,越會相近;越是反抗,越會淪陷。

也許,這就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無聲無息的影響。

打開原生家庭的正確方式=先承認,再成長

原生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和格局。生於好的原生家庭,我們可以享受這份幸運和幸福;

如果生在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裡,那隻能依靠自己,慢慢改變。世上或許沒什麼救世主,真正屬於自己人生,就靠自己去打造。

蘇明玉最後與原生家庭握手言和,靠的就是自己真正放下過往,與自己的內心和解。

試著讓自己多讀書,多運動,多旅行,開闊視野,擴大格局,身和心都在路上,見到最美的人,看到最美的風景,遇到最美的自己。


兜媽育兒記


問題中感覺到強烈的無力感。

有些事情大腦明白了,但身體還保留原來的體驗,所以,雖然你知道不安全感的來源,但經歷留 下來的身體層面的體驗,那些期待,那些恐懼,那些憤怒,還在那裡,這些即是來自生活的經驗,也會在生活的經驗中慢慢變化。

小孩子的不安全感和成人不一樣,小孩子處在發展中,要求安全是發展中的需要,成人已經沒法再回到過去重複被養育一次,只能從現有的條件去成長。

當你問我該怎麼辦的時候,我感覺到你的期待,期待有一個人給你一個答案,給你安全感。你的經歷讓你缺乏的這個部分,你很想要回來,現實是,你再也回不到過去了,這個期待會帶來更多的無助,感覺更虛弱,更害怕不安全,因為這個別人給的安全,你既害怕會失去,也有可能真的失去,因為現實的關係都會變化,所以根本的是讓自己內心對安全和信任的體驗有所變化。

有兩種方向,都需要你自己去選擇和經歷,在經驗中提升感覺安全和信任的能力,或者,能區別此時的情境和過去不安全情境的不同,這都有助於你應對內心的不安全感:

一個是你生活中與人交往的經驗。

一個是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的經驗。


隋雲海SYH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我剛不久才寫了關於“原生家庭”話題的文章,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下:

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去依賴誰信任誰得到的。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強大自己,《都挺好》劇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例子,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自己勤工儉學,不再用家裡一毛錢,之後成為銷售界一大奇才,很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每個人都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能做的就是把這種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轉移注意力,努力學習努力工作,證明給自己看!


郝漂亮啊


個人認為有危機感其實是好事,因為你會不斷質問自己,不斷推著自己前行,而不是在原地駐足不前,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椅子上,覺得對自己什麼都滿意,其實挺悲哀的。安全感是個好東西,但是它容易讓你麻痺,然後停滯。


躺倒也能當英雄


你這是有一種焦慮情緒,首先應該調整好你的心態!心態調整好了,你自然就會有清晰的思路,根據你周遭環境的實際情況來做出相應的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