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今,魏碑行書的代表人物都有誰?為什麼這些人比較有代表性?

藝術與社會


題主這兩個問題提的好!但如果改為‘’碑帖結合代表人物都有誰‘’則更為準確。因為有清至民國,是碑帖結合運動的發盟,倡導,興起,成熟,產生代表人物的過程,但這些代表人物的取法,不限於魏碑,金文,漢隸,六朝碑版都是他們取法的重要法源。

就我的學習,理解,對題主之問,回答如下:

一,弄清楚什麼是碑,才能明確碑帖結合的概念,而不僅以魏碑之偏概碑學之全。

從書法角度來說,碑是古代刻石的總名稱。細加分項,直立中央四面無傍的叫碑,安在門上的叫闕,埋入墳墓的叫墓誌,在土中或植於地表者叫碣,刻於懸崖峭壁的叫摩崖,所有這些在石上刋刻的書法作品統稱為碑。

先秦的金文(即大篆),漢隸也是碑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碑於帖的技法區別

碑與帖相比較,在點畫上,帖表現兩頭,迴環往復,牽絲映帶,中段則一掠而過;碑表現中段,提按起伏,渾厚蒼勁,兩頭的表現則沒有約束,舒展放逸;在結體上,帖表現縱勢,強調上下連綿;碑表現橫勢,強調左右開張;在風格上,帖強調韻味,精緻嫻雅;碑強調氣勢,沉雄豪放。

這兩種書法形式,在歷史上,首先是帖學的發達,一千多年後的淸晚期到民國,碑學才崛起。

碑學興起的根源

帖學自東晉二王以來,經歷了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幾個高度發展階段,到元明,清早期,一方面帖學的各種不同風格,各種表現形式都被前人挖掘,表現罄盡,一方面趙孟頫,董其昌的溫婉風格,由於幾代帝王的推崇和學人的好尚,追求模仿成風,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帖學到此已成山窮水盡之勢。

清初的書法家就已經認識到帖學的危機和困境,於是漢碑和唐碑成為另一座寶藏,被開始挖掘,隨後,魏晉南北朝的造像,也成了重要的取法之源。

二,碑學的發展和成熟

筆法的突破

碑與帖的結體不同,用筆方法也完全不同。唐宋元明的書家用帖的方法寫碑,當然行不通,因此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都沒有篆隸,也就是碑學名家。

帖的用筆主要是順拖,只注意筆畫兩頭的提按頓挫和迴環往復,中段一掠而過,筆畫的中部顯得直白空怯。

鄧石如是晚清傑出的篆刻家,書法家。他從刻印時刀鋒頂著石面向前運動的道理,證悟碑學用筆方法。將筆管朝運動的相反方向傾斜,使筆頭頂著紙面逆行。其結果是筆的輔毫自然逸出,使寫出的筆畫兩邊起伏毛糙,表現出摩崖石刻上風雨剝蝕的效果,產生了蒼茫渾厚的氣象。

這種用筆方法,打破趙孟頫的‘’千古不易‘’之說,繼承和開啟了二王以後絕跡一千多年的碑版書風,堪稱劃時代的突破。

鄧石如迥異歷代的新的用筆方法一面世,立即產生巨大影響。時人驚呼:‘’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後繼者,鄭簠,翁方綱,桂馥,孫星衍,金農,鄭板橋,丁敬,黃易,王鴻緒,劉石庵,奚岡,何紹基,包世臣,康有為,民國時期的于右任,徐生翁,沈曾植都進行更深的挖掘和探索,創作形式的多樣化,風格的多樣化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

理論的創新

在理論上,包世臣的《藝舟雙輯》全面總結鄧石如的用筆方法,對碑學發展影響深遠。

在碑版書法興起後,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康有為的《廣藝舟雙輯》等著作相繼問世。這兩個當時的政治和文化的風雲人物的介入和宣教,壯大了碑學聲勢,擴大了碑學影響。

三,碑帖結合的歷程及其代表人物

碑帖結合的歷程

碑帖結合的基本路徑和歷程,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一,順治到乾隆時期為發盟期,取法以漢隸為主,兼學秦篆唐楷,在風格上受帖學影響較大,以工秀為主;

二,乾隆到嘉慶為發展期,在筆法問題解決後,開始尋求結體形式的突破,篆隸之外,取法範圍擴大至金文和南北朝碑版,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斷出現。

三,道光至民國為成熟期,篆,隸,魏楷與帖學融合,碑帖結合後的行書重,拙,闊,渾然一體,風格多樣,千姿百態,完成了從帖學到碑學,到碑帖結合的歷史性的重大轉化。

碑帖結合的代表人物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安徽懷寧(今安徽安慶)人。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遊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晚清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文字學家。

(鄧石如書法對聯)

何紹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縣)人。 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

晚清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

(何紹基書法中堂)

趙之謙(1829年-1884年),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晚清著名的書法家,畫家、篆刻家。

(趙之謙書法對聯)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興人。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晚稱巽齋老人、東軒居士,又自號遜齋居士、李鄉農、城西睡庵老人、乙僧、睡翁、東軒支離叟等。晚清著名的學者,書法家。

(沈曾植書法中堂)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廣東南海縣人,故人稱康南海。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康有為書法對聯)

于右任(1879-1964 年),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國民黨元老之一。為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者。近現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徐生翁徐生翁(1875~1964),浙江紹興人。早年姓李,名徐,號生翁。中年以李生翁書署,晚年始複姓徐,仍號生翁。近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

(徐生翁書法條幅)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清代以來,魏碑行書的代表人物有趙之謙、金農、康有為、于右任、潘主蘭、歐陽中石等。

著名書法家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學書時間長,臨習範圍廣,尤其是深入臨摹魏晉以前的碑帖,能使其書法獨具風骨,入木三分,充滿金石氣,並形成強烈個性,結構線條耐看。

上述提到的書法家,其行書字體古風,力透紙背,碑味十足,並且他們的作品多,流傳廣,影響大,一直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所喜愛。他們的書風都有一定的開創性,並與館閣體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帽山書法


碑學於清代轉盛,名以載道,書家眾多。

清初專以碑銘名世的書家主要有鄭簠、朱彝尊等。

鄭簠(1622——1694)字汝器,號谷口,南京人,以行醫為業。

朱彝尊(161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人。鄭、朱二人有開啟碑學之功,不昧帖學,對後世書家多有影響。

清代中期書壇呈碑學與帖學的對峙階段,碑學日益強大,帖學也不可避免受到碑學的影響。影響較大的書家是:李觶、金農、鄭燮、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等。

清代晚期漸呈現碑派興盛與帖派衰微的局面。碑學的主要代表書家是:包世臣、何紹基、趙之謙、楊守敬、康有為等。

其由包世臣書論《藝舟雙楫》流佈甚廣,是碑學的重要論著。

趙之謙的書法藝術實踐,具有清後期書法的典型寫照,其成功地將碑帖融合,為清末書法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航道。

康有為為清末傑出書論家和書法家。其書法論著《廣藝舟雙楫》是碑學的重要論著,對後世影響重大。





曹大農學畫工


清代以來魏碑行書代表人物有:包世臣,張裕釗,趙之謙,當代魏碑名家孫伯翔、何應輝等。

包世臣、張裕釗以帖為底,以魏為面的技法層面借鑑。

趙之謙對於魏碑的全面借鑑以及對於碑行發展的啟發。

孫伯翔立世之基在於方筆筆法,以筆法帶動了結字風格的“中度”個性。

何應輝行書得山林之蕭散氣,巴蜀文士風畢現,適度的漲墨頗得林散之筆法。



中華花藝人樂姝含


近現代書法家對魏碑甚為推崇,對於清代至今,魏碑行書的代表人物當屬趙之謙為首,他創造了以魏碑體式筆法作行書的途徑。它沒有前人所遺留下來的“參照物”,其實對於趙之謙而言魏碑行書的作品完全成熟也是到了他的晚年。趙之謙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三十多歲時,才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書體而轉向了北魏書法。

趙之謙的魏碑行書橫畫舒展,轉折跌宕,側鋒取勢嫵媚多姿,魏碑和行書熔於一爐。風格別具一格。

第二個我認為是康有為,康有為力倡北碑與各種書體相融合,就是不拘一格地從兩種書體基本的筆畫因素中提取精要以融合於自身風範的建構中,與趙之謙的輕捷純熟比,康有為勝於厚重與雄強。

清代至今還有吳昌碩,沈增值,齊白石,于右任,沈尹默,李叔同等他們共同之處不在於魏碑行書寫的好,在於創造性地把魏碑和行書相融合與行草等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獨創風格。

現代的話如南京的蕭嫻為康有為的學生,筆法很是瀟灑。




九候淑人


清代書法復興,名家輩出,出現一大批崇揚碑學的代表人物康有為,鄧石如,趙之謙,張伯英、包世臣等等。

也出現了一大批的碑學論著:《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藝州雙楫》、《廣藝州雙楫》等等,文辭簡要,意趣深遠,為碑學提供了指導性的意見。

以下僅做抄錄以為後學稍做指引,撥開雲霧,得見真途。

包世臣《藝中雙楫》雲:花到十分名爛漫者,菁華內竭,而顏色外褪也;草木秋深,葉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氣外敝也。書之爛漫,由於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爛漫之弊至幅後尤甚。

康有為《廣藝州雙楫》雲: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俊厚,五曰意態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如是我聞,書法多受時代、時勢影響。清朝內憂外患,風雲變動,時人不安,但每臨大變亦是千古未有之機遇,故字多顯剛強,崇北碑,多大字大幅對聯,對聯文體首尾相應,內容各異,字體雖大小迥異極其跌宕,但卻左右互補,力求統一,大概是文人用文字對國家的另一種解釋或是宣洩。

但總之書法不應有門戶之見,或有他見而日後覺之羞愧難當,不這崇碑而乏帖,其妙用各異,何以同等批判,或尊碑,或尊帖。書當臨古,以古為師,時勢使然,雖我力所能及,亦應盡綿薄之力。



劉陽9527


清代趙之謙魏碑行楷代表書體,他不僅開創篆刻藝術和國畫新流派,還創造了魏碑行書。

早年他潛心研究顏體,30歲左右精力轉移到魏碑方面,同時他不墨守陳規一改行書的老路,大膽創新,開創了魏碑體式筆法作行書途徑。

還有一位康有為,這是一位狂人,在政壇,藝壇都有較高成就,其書法造詣只取先賢魏碑筆法,並大勢宣揚魏碑的美,他的字很狂,無論他的行書,草書,楷書都是以魏碑作基礎。

在魏碑行書取得成就的人或是在其他書體取得成就的人,都必須是對喜歡興趣的一種痴迷,專研,堅持才會取得成功並得到認可…



雨農聽雨齋


清代後的傑出書法家很多,康有為,于右任,趙之謙,鄭孝胥,鄧石如……由於他們地位高,傳播廣,在民間有較高的認知度,其在書法史上功不可沒,是比較有代表性人物……

其中趙之謙創造了魏碑行書,其特點橫畫舒展,轉折跌宕,字體形態嫵媚多姿,風格獨特個性鮮明,作品大氣磅礴,引人入勝。現代的魏碑高手應數天津的孫伯翔先生,他功力深厚,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利乃當代碑書第一高手。

附上三張大師作品聊表敬意





王晶色彩工作室


魏碑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的書法體系,它對 唐楷的形成產生過巨大影響,到了清代,書法事業再次得到繁榮,這個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書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尤其清代中期,由於倡導“尊碑抑帖\

墨子閣書法 壽文


首先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城稱,主要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

魏碑是可以稱得上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對後來的隋唐楷書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為現代漢字的結體、書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清朝到當今,在魏碑行書比較有名氣的書法家有趙之謙,何紹基,康有為,于右任,弘一法師,歐陽中石,孫伯翔等等。

就我自己而言,我比較喜歡趙之謙和何紹基,

趙之謙,號梅庵,清代著名的書畫家,在書畫方面,他算得上是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他的書法風格自成一體,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豔,富有新意。

何紹基,號東洲,清代詩人,書法家。他的書法成就很高,個體書熔抽鑄古人,自成一家。早年秀潤暢達,徘徊於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直接,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城成,筆意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老年已甄爐火純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