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两次甘冒“仕途”风险,“斗胆直陈”,改变毛润之运筹良久战略

纵观我华将帅中,独润之战略堪称一绝,智谋百出,言必有中。然而,改变润之战略者,想必也非寻常之人。此人乃素有“常胜将军”之称粟郎也。

粟郎者,在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出众,向润之及上面,提出重要建议,达十次以上。试问还有何人如此哉?纵观上下,独粟郎贡献全局性、战略性建议较多将领也!

他两次甘冒“仕途”风险,“斗胆直陈”,改变毛润之运筹良久战略

粟郎两次改变润之战略,其一曰:“改变了战争初期南线战略计划。”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共内战爆发,润之为各战区,制定南北两线战略计划。北计划乃“三路四城”,交于聂双全,占领平汉路一段,攻下石家庄、大同等四座城市。

北计划发起,即大同济宁战役,因傅作义取胜而失利,晋察冀军,陷入被动。直到两年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林育容率八十万之众,改变华北战区被动之局面。

南计划,即“三军进击津浦路”,令刘、邓、陈、粟等外线出击,至津浦路两侧作战。其目的,迫使蒋接受和平。

其结果,因不符合当时实际,受到粟郎质疑,随后向润之多次提出相反之建议,建议为华中军主力,先于苏中内线作战,润之果断采纳。

南线之计划一取消,粟郎于苏中七战七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润之也从中受到启发,即“内线歼敌作战方针”。

他两次甘冒“仕途”风险,“斗胆直陈”,改变毛润之运筹良久战略

另一改变,其二曰:“改变分兵渡江南进之计划。”

一九四八年初,润之为改变国共相持战局,制定“再次挺进大别山”计划,令粟郎率三主力挺进,迫使蒋将中原精锐调回长江南岸防守。

粟郎纵观全局,又提出一相反建议,即集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忽集忽分”打大歼灭战,以求改变中原战局。

润之经上下协商后,收回当初设想,同意暂不分兵南进,从而形成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蓝图。

他两次甘冒“仕途”风险,“斗胆直陈”,改变毛润之运筹良久战略

集中主力,打大歼灭战,其结果,一举扭转中原战局,敌南线精锐一扫而光,蒋黯然下野,国家得以快速统一。

巧合是,润之粟郎,同为师范生,真可谓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念粟郎之殊荣,直追古之名将白起、韩信不为过。真可谓:“风云际会虎龙从,拓土开疆绝代雄。七捷直追吴起后,六韬似与孔明同。点兵韩信多称善,倚树公孙少道功。未及收台终是憾,丹心一片映霞红。”

他两次甘冒“仕途”风险,“斗胆直陈”,改变毛润之运筹良久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