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最近有同學在問,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是成績為什麼還是沒有很大的提升,是不是與天賦相比,努力真的太微不足道?

之前在知乎上也看到一個問題,排名前 1% 的高中生,到底靠天賦還是靠努力?今天也想給大家來聊聊這個問題。

考試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高中階段,有幾種種現象應該是很常見的,一種是總有那麼幾個尖子生,從沒見過他們用課餘的時間來學習,可是卻總是在班級遙遙領先;另一種是每年高考,也總有那麼幾個默默耕耘的人,最後一刻一躍成為黑馬,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翻身仗;而和此類現象相反的是,也有那麼一些人,彷彿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可是成績卻總是不溫不火~

所以高中的學習中,到底是努力比較重要,還是天賦比較重要?

考試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首先,承認天賦上差距的存在,肯定是必要的,不同的人智商肯定是會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可能很難直接進行估量,即使評估出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大家也都知道《傷仲永》的故事,因此在這裡不做過多的討論。

在這裡想說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後面看到的那些尖子生看起來並不用功,但是依舊是班級的前幾名,真的完全是因為天賦嗎?

我們對學習現象下意識的認知,或許只是一種淺層次的理解,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逐漸養成但比較隱蔽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見過很多案例,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學得毫不費力的學生,實際上從小就養成有學習的一些好習慣,比如說閱讀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專注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幫助他們從小就對新的知識有著更好的理解能力,可以迅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進行聯繫和比較,並形成自己一套學習方法體系,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的效率。這些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都是在從小到大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也跟家庭教育、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最後匯聚的結果,可能就是你看到的,他們即使沒有那麼努力也可以學的很好。

考試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那麼如果我們從小沒有養成這些習慣,是不是註定就要落後於人了。事實上,我們大多數的人在高考的路上,可能更多的靠的是汗水。沒有天賦,也未能從小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那也就只能通過更多的努力來進行彌補,通過努力,不一定可以達到最拔尖的那一波人群裡,但是卻是有機會達到前百分之一的水平的。

但是我們所謂的努力,不是單純的時間累積,而是要做到如下幾點:

1、有長遠的目標和規劃,明確知道要的是什麼,想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2、夯實基礎,將最基本的知識點理清。

3、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多思考,提煉出自己的學習方法。

4、提高有效時間的學習效率。

考試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你需要知道,

思維的懶惰是比行為的懶惰更可怕。只要不轉變思維,再怎麼努力收效也是微小的。就好像學習不僅僅是量的積累,也在於質的改變,一種題型你做很多道練習題,但沒有一題是你透透徹徹弄清楚了的,那可能最後只能是看起來很忙而已~

天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上限,努力程度決定了你能達到的下限,改變不了天命,唯有改變自己。

今日話題

摸著良心問寄幾

你是努力的人嗎?

在文末給自己定一個努力的小目標吧~

考試前 1% 的高中生,到底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