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近2.5万人,市值蒸发700亿,康师傅靠涨价能自救吗?

说起康师傅,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作为行业龙头,它一年卖出的泡面大概可以绕地球三十多圈,2011年其总市值一度超过1400亿港币。可是近几年,康师傅的日子并不好过。

裁员近2.5万人,市值蒸发700亿,康师傅靠涨价能自救吗?

自2014年起,其营收连续3年下滑,2017年才有回暖之势,但目前市值只剩下706亿港币。财报显示,2014年底康师傅的员工数量为79003人,2018年年底只剩下54210人,缩减幅度约为31.38%,生产基地也从129家递减至103家。

5年间裁员近2.5万人,9年内市值蒸发了700多亿港币,康师傅到底怎么了?

裁员近2.5万人,市值蒸发700亿,康师傅靠涨价能自救吗?

沉浮·从小油坊到千亿市值上市公司

不同于其他单打独斗的创始人,康师傅的创始人是台湾的魏氏四兄弟。父亲去世,留下了一个叫“鼎新”的小油坊,四兄弟经过多年奋斗,创立了顶新集团。1988年,老四魏应行来到内地开发食用油产品,却因为错判了市场而几乎赔光了带来的1.5亿新台币。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他在火车上吃的台湾方便面引起了同车乘客的极大兴趣,也让他发现了商机。当时内地生产的方便面便宜但质量差,进口方便面质量好却又不便宜,魏家兄弟抓住机会于1992年推出了符合内地人口味的“康师傅”方便面,很快在内地打响了品牌。

裁员近2.5万人,市值蒸发700亿,康师傅靠涨价能自救吗?

1994年,康师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方便面行业的龙头老大;1995年,康师傅开始生产糕饼;1996年,康师傅开始生产饮料,并在港股成功上市;2011年,鼎盛时期的康师傅总市值一度超过1700亿港币,同年底入选恒生指数成份股;2014年,康师傅营收开始连续3年下滑;2015年,康师傅在饮品市场和方便面市场的占有率双双开始下滑;2016年,康师傅被剔除出恒生指数成份股;2017年,康师傅业绩复苏,净利润5年来首次止跌……

困境·裁员卖资产能否破局?

康师傅2018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达到 606.86 亿元、24.6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94%、35.42%,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长。虽然2018年康师傅的营收额是老对手统一的近3倍,但毛利率和净利率均不及统一,负债率更是高达55.4%,远高于统一的31.78%。

裁员近2.5万人,市值蒸发700亿,康师傅靠涨价能自救吗?

况且康师傅2018年业绩的一部分是涨价、卖资产的成果:2018年,康师傅对两次提高了部分饮品的价格,饮品的毛利率同比提升0.68%,包装水价格更是翻了一倍;还出售了两家全资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净收益约4.62亿元。

对于出售资产,康师傅给出了推动资产活化的解释,而缩减员工则是因为将部分生产线转移给合作伙伴,相应的员工也随之转移。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说服机构,国泰君安、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等纷纷下调了康师傅的相关评级。

剖析·是什么重创了康师傅?

1、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成分和营养价值,油炸的方便面成为了“不健康食品”,方便面市场整体销量下降,作为行业龙头的康师傅受影响尤其明显。

2、外卖行业冲击方便面市场

方便面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食用的便捷性,而外卖业务兴起后,方便面的这一优势被取代,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裁员近2.5万人,市值蒸发700亿,康师傅靠涨价能自救吗?

3、缺乏创新

和“宿敌”统一相比,康师傅比较保守,推新较少,创新也主要围绕茶饮和果汁产品,但本质并没有太大变化,面临着产品老化、创新点不明显的问题。

4、食品安全问题

“黑心油”、“饲料油”、“水源门”等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让康师傅的股价下跌,也重创了它的品牌信任度。

而在面临一系列困境之时,康师傅选择进军中高端市场,对旗下部分产品进行涨价,以此来换取业绩的回暖。但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康师傅通过增加高端产品实现业绩提升,但其主打的方便面业务依然摆脱不了衰退的困境。归根结底,或许康师傅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卖,也不是统一,而是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型核心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