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9月底,这类人将补发144元养老金?

在3月份,人社部发布了通知,今年再次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除了上调企事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时还上调了城乡居民养老金。时隔四年,我们城乡居民的养老金也迎来了上调,这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项很好的福利,因为增加的养老金可以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

好消息!9月底,这类人将补发144元养老金?

城乡居民养老金从每月70元涨到88元,涨了18元,相比企事业退休人员,这可能只是零头。但是两者之间的缴费金额并不同,企事业员工每月都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缴纳金额根据工资核定,工资高的工作人员每月可能缴纳上百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位每年100元、200元、300元……2000元。城乡居民每年缴纳100元,缴满15年后满60周岁即可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88元,一年1056元。

9月底,安徽滁州市将补发城乡居民1月至8月的养老金,每月按最低标准18元计算,8个月共补发144元。2018年养老金上涨金额补发接近尾声,多省均补发到位。

2018年上涨的养老金到手后,大家现在开始关心2019年养老金是否还会继续上涨,你觉得呢?

数量关系解题

近几年,事业单位招聘岗位越来越多,且具有随时招聘、题目较国省考简单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青睐,但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题目灵活多变,越来越重视创新,需要我们谨慎小心,特别是熟悉的题型一定要把握好它的各种变形,上一节我们讲过了利润问题常见解题方法的特值法和比例法,今天我们继续讲解常见方法。

一、常见解题方法

1.方程法: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

例:某商品按照20%利润定价,然后按照8.8折卖出,共获得利润84元,求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析:共获得84元是一个等量关系,这里面基础量以及所求为成本,所以设商品成本为X,根据公式,利润=售价-成本,列方程,X(1+20%)×0.88-X=84,解得X=1500。

2.分类讨论法:

例:某商场在进行满百省的活动,满100减10,满200减30,满300减50,大于400的消费只能折算为等同于几个100/200/300的加和,已知一位顾客买衬衫一件支付了175元,那么买3件这样的衬衫最少需要( )元?

解析:由题意知,这款衬衫原价是175+10=185元,或者175+30=205元,当原价为185元时,未参加活动之前买3件衬衫需要支付185×3=555大于400,所以将555元满百的部分折算为200,300的加和,共省30+50=80,故最少需要支付555-80=475,当原价为205,未参加活动之前买3件需要支付205×3=615大于400,所以将615元满百的部分折算为两个300的加和,共省50+50=100,故最少需要支付615-100=515大于475,所以所求为475。

3.分段计价法

例:某原料供应商对购买其原料的顾客实行如下优惠措施,⑴一次购买金额不超过1万元,不予优惠,⑵一次购买金额超过1万元,不超过3万元,九折优惠,⑶一次购买金额超过3万元,其中三万元九折优惠,超过三万元部分八折优惠,某厂因为库容原因,第一次在供应商处购买原料付款7800元,第二次购买付款26100元,如果他一次购买同样数量的原料,可以少付多少。

解析:第一次购买原料付款7800,原料总价值7800元,第二次购买时付款26100元,原料的总价值为26100÷0.9=29000,如果两次变为一次,则总价值应为2800+2900=36800,而应该付的款项为30000×0.9+6800×0.8=32440,一次性购买比分两次购买可以节约7800+26100-32440=1460元。

以上是数量关系中利润问题的一些概念公式及部分常见考法,同学们一定要牢记公式,理解好近似概念的区别,分别掌握做题方法,希望大家能不断做题,强化练习取得好成绩。

特值在考试中应用广泛,是快速结题的必备法宝。特值巧在以实际数代替了未知数,利在简化计算,旨在提高做题效率。这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战场上,无疑是一柄得分利器。设特值大家都理解,但关键就在于给什么样的未知量设一个什么样的特值,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具体解读一下在考场上如何巧用特值来解决问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特值的基本知识点。首先什么是特值?特值指的是遇到复杂问题,通过设某些未知量为特值,从而简化运算。由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特值方法的核心就是用特值来代替未知量进行计算来解决问题。那么在考试中,当我们碰到哪些题型是可以立刻采用特值法来思考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特值法的特征判定:

一是当题目中出现了“任意”的字眼或表述,可以设特值。

例如这样一道题:任意取一个大于50的自然数,如果它是偶数,就除以2;如果它是奇数,就将它乘3后再加1.这样反复运算,最终结果是多少?

这道题我们会发现,题目上来就给出一个条件“任意取一个大于50的自然数”,所以在做题当中我们直接取一个大于50的数字带入运算就可以,比如52、88这样的数字都可以。

二是题目中全是文字、字母,没有数据,可以设特值。

在举一个例子:在减法中,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除以被减数,所得的商是多少?

这道题一个数字也没有给我们,只给我们一段的描述,我们可以考虑运用整除的思想进行解决。直接举一个减法的特例,例如2-1=1,带入题目当中进行计算。

三是题目中所求为乘除关系,对应量未知,可以设特值。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道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10天,乙单独做要15天。若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

这道题实际是一道工程问题,工程问题的基本公式我想大家都了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是一个乘除关系,这道题需要我们去求合作天数,我们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二者的工作效率和,但这两个对应量都是不知道的,所以这道题可以考虑运用特值的知识解决。

以上是我们在考试中当碰到这三种类型题时可以直接考虑用特值的方法进行解决,但特值特值,特值的取值可以多种多样,那么如何才能选取最方便最快捷的特值来帮助我们结题呢?下面看几个习题,给大家具体解读。

来看一下第一题: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如果光给我们这个条件,想用特值的方法来解决,(1)如果设全班总人数为“1”,则男生人数为3/5。

(2)如果设全班总人数为“5”,则男生人数为1;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两种方式都是设特值,但第一种方式出现了分数,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分数的计算也不利于我们节省时间,而第二种方式设的特值都是我们非常喜欢的整数,也会大大节省我们的计算时间。

通过这道题我们会发现,无论哪一组特值最后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但第一种算法明显计算当中比较简单,而第二种算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取得特值比较大,所以计算结果虽然也正确,但计算过程比较麻烦,不利于我们结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