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为何要将光绪皇帝也一并废黜?

丿魚丶尕灬羙


因为光绪皇帝触动了慈禧太后心中最难以承受的底线。

首先在慈禧看来,光绪无论如何不应该反对他的

慈禧和光绪是什么关系呢?光绪帝载湉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而奕譞和奕訢和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是亲兄弟,除此之外光绪帝载湉的生母也是和慈禧一样的叶赫那拉氏的亲姐妹,那绝对是实在亲戚了,载湉既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的外甥,这是亲戚套亲戚。

秉政晚清40年的慈禧太后

慈禧27岁皇帝老公死了,她成为了孤儿寡母,41岁的时候,唯一的皇帝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死了,于是慈禧就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同时醇亲王奕譞一向比较听话,不不像鬼子六奕訢鬼点子多,加上这密切的亲戚关系,于是慈禧太后立当时还年幼载湉为皇帝,也就是光绪帝。

所以无论从亲戚上来说还是最终能够当上皇帝,在慈禧看来载湉都是应该对她感恩戴德,言听计从的。

然后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慈禧的意料,也让慈禧对光绪恨之入骨。

维新变法及维新派的底牌,让慈禧由不满转为愤怒

大概在1889年左右,光绪皇帝开始亲政,这时候清朝北洋海军已经成军,李鸿章主持的旅顺等要塞也建立完毕,光绪皇帝也想要有所作为,然而光绪皇帝却遭遇了开门黑,那就是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

甲午战争后清朝不仅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且陆军也损失惨重,而且还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应该这不是清朝第一次割地赔款割地赔款了,但是输给日本,让光绪皇帝和很多中国人十分的不甘心,感到异常屈辱。这样的背景之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新派搞了一次公车上书,要求拒绝对日和谈,继续对日作战,遭到失败,但是让光绪皇帝认识到维新派。于是光绪皇帝迫切的想要通过维新派变法图强,报仇雪恨,顺便全面掌握国家权力。

光绪皇帝(中坐者)急于变法图强,报仇雪恨

然而变法历来讲究循序渐进,可是光绪帝的维新变法却一日千里,光绪皇帝和维新派都急于求成,而地方却缺乏支持变法的实力派,于是变法遭到所谓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慈禧意识到光绪的激烈变法可能是动摇到了清朝的国本,因此她准备出面干预变法。

对于慈禧的举动,维新派也有所察觉,此时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练兵,而且袁世凯是赞同变法的,并因此还受过光绪皇帝召见。所以维新派的谭嗣同出面找到在北京述职的袁世凯,要求袁世凯带兵进京勤王,包围颐和园,拿下慈禧太后,然后保证光绪皇帝掌握所有大权,可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在难以判断局势的情况下,太后和皇帝他都得罪不起,于是他假装答应,却按兵不动,然后回到自己的天津老巢。

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的淮军瓦解,清朝重新组建武卫军作为国防力量,由慈禧的重臣荣禄统一负责,而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的练兵仅仅是武卫军中一支而已,所以袁世凯的实力也没有大到能够完全控制局面的地步,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

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下令处死的了“戊戌六君子”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将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同时抓捕维新派,但是并没有废黜光绪帝,杀戮维新派的进一步举动。但是不久之后荣禄来到天津,做贼心虚的袁世凯在面见荣禄时,主动向其汇报了谭嗣同找他进京勤王的事情,而慈禧得知后,十分震怒,她没有想到光绪还想过派兵抓她甚至要杀掉她,于是她首先开始对维新派的杀戮,之后北京的菜市口出现遇难的“戊戌六君子”。然后全国通缉康有为、梁启超,接着慈禧开始准备彻底废黜光绪皇帝。

慈禧废黜光绪失败,进一步引发辛丑之役的八国联军侵华,引发一连串连锁效用

慈禧愤怒的要废黜光绪皇帝,她的人选是道光帝第五子奕誴的孙子溥儁(jun),傅俊甚至一度被称为大阿哥。溥儁(jun)的老爹是载漪,是当时的端郡王,著名的电视剧《大宅门》里面的詹王爷原型就是端郡王载漪。

一度被立为大阿哥准备取代光绪的溥儁

可是慈禧废黜光绪皇帝的举动遭到各国公使的反对,此外康有为、梁启超也是在外国公式庇护之下逃到国外,因此慈禧太后、端郡王载漪和溥儁(jun)都对外国人恨之入骨。

由于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按兵不动,而且事后还向荣禄主动检举,于是乎袁世凯在戊戌政变后升官为山东巡抚,而在山东袁世凯对山东境内的义和团进行了严厉镇压,结果义和团被挤压之下,进入河北、天津和北京。

由于义和团极度仇视洋人的政治态度,与端郡王载漪、溥儁(jun)父子不谋而合,因此这段父子不断蛊惑慈禧支持义和团与洋人决裂。结果就是义和团在北京、天津愈演愈烈,期间义和团还杀死了德国和日本的公使,西方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否则直接出兵,而慈禧愤怒于西方包庇维新派,不同意废黜光绪皇帝,于是就依仗着义和团宣布对西方十二个国家宣战,要将洋人全部驱逐出中国。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最终的结果就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北京被攻破,慈禧西逃西安,荣禄的武卫军遭到重创,清朝的军队能打的只剩下了袁世凯的北洋军。而那对一心要图谋王位的载漪、溥儁(jun)父子,也在此后被清算,正像电视剧《大宅门》演的那样被发配流放到新疆。

清朝再次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再次赔款4.7亿两白银。


大东北的小豆包


慈禧这个女人真是历史的话题人物,生死亦如此。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了起来只能说光绪皇帝咎由自取,只是囚禁,并没有废黜,成了摆设。

“戊戌变法”本身是好的,但由于光绪皇帝急功近利,传说三个月内下发修改了近两百到政令,试问一个国家那经的起这样纸上谈兵的折腾。根本原因还是光绪能力不足,不懂政治(把国家体制改革当做小孩过家家,太急于表现,做法太不成熟),对社会形式及民间官场形势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分析,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更害得寒窗苦读几十年的六位爱国之士命丧黄泉。



1898年在光绪皇帝及朝中一些大臣的提议下,慈禧同意还政与光绪,退居后宫不问政事,国家大事交由光绪处理,也包括同意光绪皇帝实施的国家制度改革。


强势的慈禧为什么同意退居后宫,当时主要是迫于压力,当时刚成年的光绪情绪高涨,一直对慈禧处理朝政意见很大,再加上光绪后面有一帮想救国就难的有志青年,慈禧就将计就计的把权利给了光绪当然兵权并给有给,退居后宫的慈禧太后就想通过此事让光绪皇帝彻底认输死心,名誉扫地。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1898年6月11日掌权后的光绪个背后的支持者很快便实施了“戊戌变法”,政令改革涉及到了全国各地的每个部门。其中主要有提倡要月外国人一样搞科研学习科学文化,改革祖宗定下的政治条律、教育思想制度的解放,发展农、工、商业等资产阶级改良创新运动,总之一切向西方看齐。

并鼓励民间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学习西方文化,创办报刊,开放自由言论。同时光绪还把改革之风延伸到了陆军海军的训练作战方面,使得霸权主义的慈禧非常反感。

后来因为改革撤除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这一条律动了达官贵人的蛋糕,纷纷到慈禧面前诉苦告光绪的状,一片混乱状态。




慈禧心中有数,一看自己出山树立威望的机会来了,立刻下懿旨查办此事,并命人搜捕“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同时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


慈禧的这次做法就是要把支持光绪的人一网打尽,自己可以理所当然的收回政权,而光绪皇帝经过此事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直到慈禧死时也带着光绪皇帝一起上路。


以上是个人的观点,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的关注补充,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大家一起交流,微风之语。


微风之语


光绪是个想改革的满清皇帝,无奈年轻且做事冲动。慈禧当时是放了一定权限给光绪的,也支持一定程度的改革,只要不动满清皇室统治根本。慈禧退居二线时,要求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免还是要经过她同意,而光绪置若罔闻。甲午战争,虽然大清仍是远东第一舰队、世界第六,但清军军备松懈,军官贪腐严重,连炮弹都是假的,而日本全国捐款造船,此时日本的主力舰是强于北洋的。李鸿章等人频频劝他此时准备不足,建议千万别打,他却力排众议开战,最后割地赔款。戊戌变法,本想挽回声誉,但康有为等人不顾国情的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核心利益,阻止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反而是朝廷的汉人士大夫,新政阻挠重重,最终也不得不草草收场,


慈禧得知光绪帝要逼宫,她先是大怒,说“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你竟敢任意妄为。殿中诸臣都是我多年历选出来,留下来辅佐你的,你竟敢任意不用,还勾结叛逆,你这个逆子!”

光绪吓着跪地,说“亲爸爸,没有人叛逆,儿臣也没有叛逆之事啊!”

慈禧拿出康有为要袁世凯起兵逼宫的密诏,说“那这是什么?你居然颁下密诏,要康有为等人谋我,这不是勾结叛逆是什么?”

光绪:“上面的字确实是儿臣写的,可是儿臣并没有交给康有为啊。”

慈禧:“那为何在康有为家里?”

光绪:“儿臣也不知道,亲爸爸。”

慈禧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我就不懂,你怎么就这样子恨我,我是你的母后,是你的亲爸爸呀!你四岁抱进宫,身子不好,是我一手抚养你,偶尔嬷嬷带着,晚上还是要跟着我睡呀!你经常尿床,我这一宿要起来折腾好几回,你怕打雷,一听见雷声,你就吓得哇哇哭,非要我抱你哄你半天,你才安静下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亲政了,你要改良,你要变法,我没拦着你呀!我打心眼里头赞同你呀!我好好地在园子里头待着,我到底哪一点碍着你啦,你这么对待我!”

这时袁世凯、荣禄进来,袁世凯为了保全自己,当着众人说,“禀太后,谭嗣同就是拿着这份墨写的密诏,让臣起兵围颐和园。”

光绪帝愤怒的看着袁世凯,知道就算自己没有谋害慈禧的心,也无证据洗清了。然后一群大臣开始墙倒众人推,恳请慈禧废帝。

慈禧:“袁世凯!”

袁世凯:“臣在!”

慈禧:“你首鼠两端,我岂能容你!来人啊!”

侍卫拖着袁世凯往殿外走,袁世凯:“太后!太后!太后!太后!臣,臣忠心耿耿啊!”

这时荣禄荣中堂(满洲正白旗人)求情:“太后,袁世凯忠勇可嘉!”

慈禧挥挥手,让侍卫退下。(如果当时慈禧把袁世凯给杀了,也许大清不会那么快灭亡)

慈禧:“荣禄,你又怎么说啊?”

荣禄:“奴才以为不能废帝,奴才恳请太后训政!”(这正中慈禧心意,她不想废帝,但她要重揽大权)

光绪帝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第二天上朝时,光绪帝下旨:“国事艰难,朕日综万机,时虞丛脞,恭溯同治年间以来,慈禧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无不尽善尽美,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一切规复旧制,此乃天下臣民之福,钦此!”

至此,慈禧把光绪幽禁在中南海瀛台,驾崩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享年38岁。


推荐电视剧《走向共和》。


无头骑士Tomas


自从咸丰帝死之后,慈禧就开始一个人独掌朝政,虽然没有想武则天一样爬上去当皇帝,但是也是差不多了,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慈禧的存在或许清朝就不会那么快的灭亡了。

在光绪帝之前,皇帝是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不过他命不好,上位没几年就死掉了,慈禧为了继续掌握朝政,于是就把只有4岁的光绪推上了皇位。光绪帝时期是慈禧和慈安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基本上都是慈禧独揽大权,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光绪没有像同治帝一样短命,很快长大到了结婚的年龄,慈禧不想放权,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光绪,并拉拢了一堆臣子,名义上是“训政”,其实就是继续垂帘听政。

其实慈禧要是仅仅做到这份上,光绪帝还可以继续忍气吞声,继续隐忍。后来慈禧还杀了光绪帝最喜欢的妃子,于是光绪帝就开始愤怒,谋划着要把慈禧搞下去,于是就拉拢袁世凯去发动戊戌变法,但是没成想被袁世凯这个老狐狸告了状,整个变法不过历时103天就落下了帷幕。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其实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并没有把光绪帝罢黜,只是把光绪帝囚禁起来,当然在囚禁光绪帝的同时,她也在物色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只是在她死之前都没选好。

还有个不解之谜:光绪帝跟慈禧的去世时间仅有一天之隔,这是巧合呢还是刻意为之?欢迎大家留言!

回答完毕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更有爱。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果你们还有更好的观点或者答案欢迎留言


小奇奇爱历史


说白了就是光绪帝是革新派,慈禧是守旧的传统顽固派,如果不囚禁光绪帝,变法的是还会发生。

革新的成功就意味着慈禧的权利荡然无存了,自私自利的慈禧目光短浅,为一己的权利阻止了正确的“戊戌变法”,并扑杀变法人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谭嗣同自愿放弃出逃,英勇就义,被顽固派慈禧杀害在菜市口。

光绪帝的囚禁让革新人士没有了首领主心骨,就这样戊戌变法还没有实施就被彻底扑灭了。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三个掌权的伟大女人:1、武则天、统治中国几十年,让社会得到大发展,国家强盛,开疆扩土,政治稳定,为开元盛世打下雄厚的基础;

2、就是大名鼎鼎孝庄文皇后,皇太极暴病而死,自己扶持了顺治和康熙两代君主,一心为了大清江山,不惜牺牲自己,下嫁多尔衮,最重要的是对亲政的康熙虽有不同意见,也从不拆台,放手让康熙施展拳脚,协助康熙成为一代伟大的帝王;

3,这个就是秦武襄王赢稷的母亲“十八子”了,这个人知道的就少了,她就是“咩月”,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吧?

十八子一样是为伟大的女性政治家,辅佐儿子坐上秦国的王位,秦武襄王为了国家的利益,下令削去自己的舅舅大将军的职务,舅舅没有了兵权,欲要颠覆国家政权,赶秦武襄王下台。

但这离不开姐姐十八子的支持,但却遭到十八子的痛骂,败兴而归乖乖的交出兵权。

尽管十八子也不同意儿子的做法,但她一样的维护秦国,维护了儿子的朝廷秩序,为了不让人再有利用自己来打击自己儿子的政权,牵制儿子施政,十八子选择了绝食而死,期间秦武襄王百般恳求母亲吃饭,都没能成功,后来的秦武襄王果然有一番作为,为秦国统一天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看慈禧真是憾颜,中国有慈禧这样的娘们是大不幸,是悲剧,短浅的眼光,夫儒一样的思想,让她成为了掌权者那刻就注定了中国的屈辱。

后来年轻的光绪帝被囚禁不久就被害死了,悲哀!悲哀呀!顿足捶胸.....


付出一定有回报啊666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慈禧并没有废黜光绪,只是囚禁了他,并且剥夺了这位可怜皇帝的执政权。虽然慈禧内心确实想另立新君,但因各方面的阻力未能实现。因此光绪仍然是大清帝国的皇帝。

另外得明确一个观点,慈禧扶持光绪即位乃是无奈之举。1874年,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并且没有同胞兄弟,因此慈禧出于私心,立自己的亲外甥光绪为帝。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慈禧要废除光绪?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戊戌变法威胁了慈禧的地位。自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以来,清政府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不断加剧,作为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也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但是,维新派在变化过程中夹带私货,居然企图对慈禧不利,扶持光绪亲政。这就让老佛爷感觉被冒犯,甚至有性命之虞。于是,老佛爷以雷霆手段迅速将数名变法干将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变法如昙花一现。实际上,慈禧开始是支持变法的,只是后期觉察地位受到威胁,从而先下手为强。

第二,光绪亲政于大清未必是福。首先光绪年轻,政治手腕完全和慈禧不是一个重量级,虽然慈禧亲自调教了数年,但仍然难堪大任。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重用维新派,足见光绪政治上并不成熟,在内忧外患跟前无法做到游刃有余。慈禧恋权不假,但她亦敏锐地察觉,如果光绪亲政,并按照他的治国思路施政,大清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从维护统治的角度考虑,慈禧不愿意将江山交给并不能胜任的光绪。


七号美凌格


以上回答全错。

光绪这个政治小白,搞变法被废黜是咎由自取,慈禧做的很正确。

任何认为光绪做的很对,清朝灭亡是因为慈禧的观点,不懂政治,而且幼稚。

一、恰恰相反。清朝如果没有慈禧,反倒早灭亡了。慈禧是一个合格甚至出色的政治家。

慈禧接手的是一个极烂的盘子。皇帝死去、内斗不止、军队腐败、外有洋人占了北京,内有太平天国造反占据半个中国,打烂了整个东南的局面。

慈禧是个改革派。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没有慈禧点头是做不起来的,近代的第一支海军,第一个大学,第一个电报局等,都是奏报了慈禧同意才开展的。慈禧在中国最早坐汽车和用电灯。慈禧还雇佣洋人赫德当了海关的署长。

慈禧是个平衡家。她重用汉臣平衡了朝中势力。当时的肃顺、倭仁等人是极度守旧,被她要么杀掉,要么压制。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是慈禧一手提拔使用起来的。汉臣从此控制了朝中局面。这也是历史的趋势。

慈禧有文治武功。在她主政的时代,满清在东南剿灭了太平天国,在西北平定了回乱、收回了新疆,甚至在云南打败了法国,同时基本放开了文字狱,1880年前后,满清竟然国力、财政、军事、经济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翻身了。史称“同光中兴”。

慈禧的历史局限性是有的,我们不苛求古人也不讨论,如果单纯站在满清来看,慈禧保住了江山,扭亏为盈。是合格的。

二、光绪的戊戌变法是极不成熟的政治大跃进,失败理所当然。

慈禧在1886年就要撤帘归政,到1889年光绪是亲政了的。慈禧不可能长期把持大权,一是因为不合传统压力巨大,二是因为各个政治集团的诉求。

结果光绪亲政以后是极不成熟的。

首先光绪就不懂团结朝中势力,不会平衡。李鸿章等慈禧的重臣处处被皇帝针对,北洋水师的经费被皇帝师傅翁同龢卡住脖子,10年没有添置新船新炮。

其次光绪极度缺乏领导力。百年耻辱甲午战争就是光绪一手指挥的,几个人知道?

皇帝没打过仗,打日本之前比谁都行硬,年轻气盛,急躁冒进。打败了又比谁都软,快速认怂赔款割地,烂摊子扔给慈禧李鸿章去收拾。

最后戊戌变法本身就是瞎折腾和乱来。皇帝想富国强兵,难到慈禧不想吗?幼稚的皇帝和没有任何经验的书生,讨论出一堆没法执行的政策,103天发了110道诏令,财政官员闵荷生提了很奇葩的建议要干,即在清朝龙兴之地东三省铁路沿线种树,洋人攻进铁路可以火攻。

政治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哪有这种凭着一腔热血,恨不得明天就必须立刻实现的玩法?

光绪这种不合格的接班人,再搞下去真要出大事了,大家都反对,不愿意干了,才把老领导喊出来主持大局。

哪有能够随心所欲的领导,任何政治就是各个集团平衡的产物,政治人物得为结果负责。

光绪接手的时候一手好牌,结果呢,打败了甲午战争,打光了洋务成果,弄乱了朝政人心,赔款割地,国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又再搞出戊戌变法这种极不成熟的政治大地震,光绪难道不得承担责任吗?

得罪了所有人,光绪只是被废黜,没有被加害,慈禧已经是保护光绪了。

现在你还认为咎由自取的光绪冤枉吗。



喜说历史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分成两个角度去分析。

首先是慈禧,作为一个女人,三十岁不到,丈夫死了,留下了一个小皇帝,跟顾命八大臣,本想让两宫太后与大臣互相牵制,维持时局稳定,没想到八大臣想把两位皇后撸了,自己掌权,要不是慈禧机智以后谁当皇帝还说不准呢。大臣死了,太后一家独大,她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这日子好过了,就想着我是不是该拾到拾到准备养老了,这天下就留给儿子,于是开启任务“修园子”,可惜好景不长,园子还没修好儿子又死了,没办法,又操起老本行呗。

1875年,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这下情况更不好了,年年打仗,一次又一次的丧权辱国,自己也熬到六十岁了,于是她又想退休了,又想修园子了。

再看看光绪,说他好也好,不好也不好,他虽然勤勉,想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毕竟太年轻,没有足够的手腕,沉不住气,中日甲午战争时,任凭李鸿章磨烂嘴皮子就是要和日本开战,结果就是割地又赔款,戊戌变法时,轻信康有为,竟然想拉拢袁世凯进行逼宫,慈禧多么强大,李鸿章都不敢,他袁世凯哪敢啊,结局是自己被卖。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然后凄惨的死去。

纵观光绪一生,慈禧有想过培养他,也想过废了他再立新君,最终光绪还是死了,光绪的死,他自己责任也很大,首先他敌视慈禧,本该是他改革最大助力的慈禧却被他变成了死对头。在时机未成熟时就妄想逼宫,本来想好好培养他的慈禧知道光绪要杀自己心里该有多绝望,本来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保持乖孩子,慢慢熬就好了,最终这些都是自己的,偏偏就沉不住气,在刀尖上作死,慈禧不弄死他难道等光绪掌权然后刨自己的坟啊。


黑夜为白天披上被毯


一八九八年,清朝光绪皇帝,为了摆脱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接受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请求,开始变法维新。史称百曰维新,正当变法初见成效之时,遭到慈禧为首的反对,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经光绪帝批准,找来了当时在小站练兵,手握重权的袁世凯,让他杀死荣禄,软禁慈禧太后。不料袁世凯背叛了光锗帝,杀害了维新变法人士。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囚禁,期间有意废掉光渚皇帝,遭到洋人反对。光绪皇帝死时与慈禖太后不到一天,她也驾鹤西去,这是机缘巧合,还是有意用之。欢迎大家留言,关注点赞


自由飞翔285237823指


首先慈禧为什么要把光绪一起搞掉。

这个问题其实在当时很好理解,反而我们现在人不好理解,在君权社会,皇帝这个名号是无敌的

尤其是清朝 ,皇太极本来是四大贝勒里面实力最弱的,坐上大汗之后,有了名义上的君权之后,就将其他人玩死。

康熙也是8岁登基 16岁搞掉鳌拜。这些例子太多了。

皇帝具有绝对权力,皇帝这个称号是荣誉、职位、称号于一体的。

一个皇帝坐在那里,只要没有掌握权力,那么自然就是动乱之源!总有勤王的人,想要一飞冲天的人。利益太大了,所以戊戌变法其他人不重要,没有康有为,还有李有为,张有为。

只有断绝皇帝的一切外在联系,才能断绝这些事情的发生。所以后来慈禧将光绪软禁在中南海,四周都是水,杜绝一切靠近的人。

再说一下,关于慈禧不在,光绪亲政,大清会坚持更长时间。这句话我不赞同,当然我也讨厌慈禧,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很多事情以稳为主,像光绪这样的毛头小子,肯定是拿捏不住下面的人。

不然为什么荣禄前面效忠光绪,马上就叛变了呢?就是因为荣禄觉得光绪不可靠,不可能维持自己的利益,信任谭嗣同这些人,全是读书人,自己在房间里面搞搞,就能把大清朝救活? 荣禄肯定是以看笑话的态度看皇帝。

决策者如果不能维持好自己手下人的利益,那就不在是决策者。荣禄他也不是自己一个人,他的决定肯定是下面的人共同决定的

光绪能不能救中国,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慈禧是延缓了大清朝的灭亡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