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暗度陳倉,從漢中成功進取關中,諸葛亮北伐是否借鑑了韓信的經驗?

重舟難過千重山


效法戰神良將,諸葛亮向韓信致敬!

韓信暗度陳倉,也就是劉邦從漢中成功進取關中的戰略,一直是被千古傳誦的偉大戰略;但史記中記載的非常簡略,再加上相關小說家的故事,讓大家以為韓信很輕鬆地便拿下漢中,更誤以為走這陳倉故道奇襲有神效,一到關中便水到渠成。但事實是如何呢?

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集解】地理志武都有故道縣。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正義】今岐州縣也。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集解】孟康曰:「畤音止,神靈之所在也,縣名,屬右扶風。」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別兵圍雍王廢丘,【索隱】按荀悅漢紀,令樊噲圍之。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貞侯趙衍;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首先,在功臣年表中,有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劉邦大軍在陳倉被擋下來了!趙衍建議劉邦從他道包夾,然後才戰勝。所以實際上暗度陳倉是沒有完全成功的!嚴格說,是不是暗度陳倉都還有疑問,因為史記沒有記載“明修棧道”這回事,此乃出自元代小說內容,與三國相似,都是小說家所言。

因此走陳倉故道並不是“暗度”,而是明走,因為雍王章邯知道並派兵將故道口擋住(應該是把守住散關),劉邦還因此萌生了退意。

史記裡的“邯迎擊漢陳倉”,說的也就是這件事,章邯王都在廢丘,平時住在廢丘。章邯清楚知道漢軍從陳倉故道而來,前去迎擊,在陳倉故道擋住了漢軍。

但問題是,後來漢軍由“他道”進攻,才將雍王打退,這“他道”是哪裡呢?

史記裡沒有相關的記載,我們只能從其他地方找蛛絲馬跡來猜測了。先看一下雍王章邯在陳倉被打敗後的退兵路線:

章邯陳倉兵敗,先退往東北方的好畤縣,又敗,最後退往王都廢丘堅守。而除了陳倉故道,當時韓信可選擇的路線有駱穀道、斜谷道、隴右天水路線三條,他選擇了哪一條呢?

有兩點可供我們參考:

1、如果韓信改走了斜谷或駱谷,姑且不論行軍補給問題,假設走這兩路成功包夾,章邯後路必斷,想要安全逃掉難度很高。他就不太可能還退往好畤、廢丘了。

當然這也很容易陷入被關中東部塞王司馬欣夾擊的困境。

2、在陳倉擊退章邯而圍廢丘時,劉邦派軍收復關中周邊的土地,隴西、北地、上郡,看一下地圖:

收復隴西、北地、上郡,怎麼跳過了天水郡跟安定郡呢?

所以很明顯,韓信在陳倉被擋住後,走的路線是繞到天水郡再包夾陳倉,所以天水與安定已經搞定了!

說到這裡,有沒有似曾相似的感覺?話題可以引到今天的題目上來了。

沒錯,韓信也是走西漢水出祁山!祁山是由南往天水必經道路,要到天水必先到祁山!

看看諸葛亮的北伐路線,那幾乎是在向韓信致敬,西漢水路線已經被韓信證明過是進關中的成功路線。當然也被東漢虞詡證明過是通往涼州的最佳路線。

真正讀懂史記,博古通今的諸葛丞相,當然是效法古之戰神良將,同樣走上這條最佳路線囉!只是蜀國內部問題太多,最後諸葛丞相仍功敗垂成,惜哉!


重舟難過千重山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襲破雍地章邯,從漢中成功進取關中,用的是戰術,是兵法。

司馬遷《史記》有記載,後世兵法三十六計也將其列為一計。

韓信明著施放修棧道煙霧,暗裡使出奇兵繞擊制勝,用的是陰謀。

到了諸葛亮這,只能用陽謀明奪了。因為前人用過,魏國不可能不重防陳倉,早已在城固、防械上投資下本了不少。司馬懿還專門向魏明帝舉薦了大將郝昭。

諸葛亮也知道,再放什麼煙幕,魏軍也不會放鬆陳倉的守備。所以北伐至陳倉,隨軍就直接帶了雲梯、衝車。本以為兵多勢盛,陳倉就千多人,不待魏援來到,就能敲開陳倉城。

可是沒想到這位郝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沒用大筆墨描寫,史載上卻可是悍將級人物。與諸葛亮上演了一出攻守大戲。你起雲梯,我發火箭;你推衝車,我扔石磨;你挖地道,我建內牆……

近一個月,諸葛亮愣是沒攻下來,看看魏援也快到了,自己糧草也不多了,只好先收了這次興兵。

諸葛亮沒用上暗度陳倉之計,反到是後來魏將鄧艾用上了這計的經驗。

鄧艾與鍾會伐蜀。鍾會與蜀漢主力相峙於劍閣,鄧艾率輕兵偷度陰平,繞襲成都,令蜀漢全線崩盤。這一奇招,可以說是韓信暗度陳倉之計的翻版。

只不過韓信之此計是為了出川而謀動,鄧艾之此計是為了入川而籌劃。

劉邦之漢因此計,開啟了事業之門;劉備之漢因此計,陷入了敗亡之路。冥冥中是不是也算一個輪迴哦。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個人感覺他們的戰略方向與戰略意志有著根本的區別,劉邦屈居漢中是有不得已的苦衷,項羽很有用心的讓他遠離中原地區,並且在秦地分出三秦以章邯、董翳、司馬欣三王隔絕漢中王劉邦,這是什麼意思?無非是想讓劉邦永遠待在漢中。好了,劉邦以及劉邦周圍的一班人物都是豐沛人士,他們哪能屈居漢中,他們必然要有揮師東進的意圖,這樣以來他們的戰略意圖就不可避免的與項羽爭天下,打天下,他們做到了,成功了,漢中王經過生死的考驗與歷練真正做到了大丈夫當如此矣!成就了漢家的天下,至尊至上於皇帝。

諸葛亮北伐可以認為沒有借鑑韓信的經驗,這是因為蜀漢的建國方略就是蜀地,諸葛亮亮相出世算就了漢家的業鼎立三分,基業就出在蜀地,況且蜀漢的力量十分有限,他只能望其曹魏,佔不了優勢,兵窮地狹他能夠闖蕩中原?霸業雄起?完全沒有那樣的能力,也與他的建國方略有著根本的不同。諸葛亮的能力,尤其是軍事能力很是一般,治國之能臣,軍略之闇弱。但是漢家豐沛人物劉邦集團加之有了韓信的入夥他們的戰略意圖,戰略方向就能有了長足的發展,勃然而雄起,很不一般,成就大事啊。



楊柳青青春之聲


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是韓信初掌兵權後的第一次用計 也是關係劉邦集團的重要的事件 是奇計 因為對手是自高自大的項羽集團 計策得以成功 名垂千古 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初期 奇計頻出 助備建立霸業 三分天下有其一 但卻是最弱的 地處西川 地小民稀 自保尚可發展不足 曹魏佔據中原實力強大 就算諸葛先生厲害能取得一些勝利 可總是難更進一步 時代不同 對手不同 不是一人能左右的! 而且感覺後段諸葛逆天而行 怎能成功


陳一逛


劉邦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是劉邦得以建立漢朝的非常有決定意義的一次戰略出擊。

當時項羽勢大,劉邦只能在漢中暗中積蓄實力,通過火燒棧道的方式昭告天下自己不打算參與爭奪天下了。於是項羽認為劉邦再次出山也要等棧道修好才行,這才放心的去討伐其他割據勢力。

沒想到劉邦卻暗度陳倉,一舉取得了戰略主動,雖然戰爭中有多次反覆,但終於還是劉邦笑到最後。




而諸葛亮北伐,其實早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對劉備闡明,應當借鑑漢高祖劉邦得以成功的這一著名戰略規劃。

我們來看看隆中對原文怎麼說: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給劉備的戰略規劃就是一方面佔據荊襄,另一方面佔據益州漢中。等待天下有變,從荊襄、漢中兩路出發,則比劉邦當年還多一路大軍,恢復漢室的霸業唾手可得。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只有戰術,沒有戰略。聽了諸葛亮的建議之後,才有了明確的戰略綱領,有了自己的地盤,這才開始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但是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損失了關羽自己的性命,還斷絕了當年諸葛亮規劃的戰略方針。

後面隨著劉備伐吳失敗,不但沒能佔據荊襄,反而損失慘重。諸葛亮哪怕有再強的本領,也無法以一州之地完成北伐曹魏的壯舉。

更何況曹操之後的曹丕、曹叡二帝雖然才能比不上諸葛亮,但也是曹氏三祖,不算昏庸之輩,曹魏自身沒有大問題,諸葛亮活著的還能主動出擊,打的魏國居於守勢。

等到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更是鼠目寸光,在曹魏內亂的時候也沒能有所作為,最後苟延殘喘二十多年最終被曹魏所滅。

所以以史為鑑認為:諸葛亮在戰略上很早就借鑑了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但是戰術上諸葛亮一直倡導穩紮穩打的戰術,並未完全借鑑劉邦和韓信奇兵突出的戰法。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雖有借鑑但結果不同。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地理問題,對從漢中攻取關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歷史地理學家周宏偉先生的論文《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在2012年第10次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周先生在他的論文裡闡述了發生在公元前186年(即西漢高後二年)的武都地震,將原來可以東西全程通航的漢水,截斷成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爾後,隨著地形的變化,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在略陽一帶形成,西漢水及其附近的河道南流進入四川,成為嘉陵江上游的水源。失去了西漢水的漢水(東),河道縮短,水量減少,舟楫之便也大不如前了。

韓信統領漢軍反攻關中,發生在公元前186年之前,漢水不但東西主幹道暢通,還可通過西部的天池大澤北上到達陳倉。在這樣便利的水路交通下,韓信大軍出陳倉以前,可以沿漢水西北東三個方向從容調度三支路軍隊,佯攻隴西,明出子午,暗度陳倉,從而一舉取得漢中反攻關中的巨大成功。


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漢中反攻關中成功的案例。在此之後,不但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後面的歷朝歷代,再也沒有類似韓信這樣的成功案例了。


一點研究


用諸葛亮比韓信,豈不謬哉。

韓信是兵家四勢之一謀戰的代表人物,也是集大成者,為了取得勝利什麼謀略都可以用,正所謂“以正和,以奇勝”

而諸葛亮怎麼說的“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蜀漢、小國;曹魏,大國。你一個小國圖謀人家大國不用奇、不用險,還怎麼打?

所以,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樣的不要和諸葛亮比,諸葛亮都是堂堂正正之師


華衣夏服


應該說諸葛亮為劉備所作的戰略規劃《隆中對》本身就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韓信自漢中出關中進取天下之法。但也有不度,時間不同,對手不同,情況不同。劉邦的對手是項羽,劉邦被封漢王后,燒掉棧道自斷歸路表示無意爭天下,項羽逐不防範劉邦,後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而爭天下。韓信喜歡用奇,對手是剛愎自用有勇無謀的項羽,這情況下此計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諸葛亮.謹慎,畢竟諸葛亮和韓信的軍事才能還有不小的差距,對手又是老辣沉穩的司馬懿,加上魏國力雄厚,內部安定,其主也非庸主,這就增加了成功的難度,劉邦爭天下時,可是諸侯割據,各種勢力林立,這是擴大自己爭天下的最好機會。而諸葛亮時,天下局勢已明朗,即三國鼎立,魏最強,蜀最弱,弱蜀面對強魏,結果自然不一樣,而劉邦卻能夠拉擾韓信爭取英布等諸侯共同對付項羽,最終成就大業。所以說,諸葛亮戰略規劃上是借鑑了韓信,但具體戰術上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未用險未用奇,加上對手和對方情況不同,不成功是必然的,畢竟,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然後才是軍事家,弱蜀能屢次北伐已屬不易。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梁溪居士陸建榮


還定三秦不是淮陰侯韓信指揮的,實際指揮官是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