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米兹为什么反对罗斯福总统的撤退命令,坚持与瓜岛上的日军对抗到底?

白杨树下谈历史


如果说太平洋战争期间,日美双方对拼的转折点一定是中途岛海战;如果说美军开始战略反攻,并且双方耗时最久,损失惨重的,那一定是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瓜岛”)战役了。

山本五十六想通过瓜岛战役战胜尼米兹,挽回中途岛海战中失去的声誉,结果再一次铩羽而归。然而,以情报赢得胜利的尼米兹,却没有发现日军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将岛上近万人的部队完整地撤出。这其中一定有“猫腻”,有什么不明就里的原因吗?

尼米兹的坚持。

日美两军经过几个月的殊死拼杀,拼航母、拼飞机,最后拼陆军,双方都已精疲力竭。前线叫苦不堪的同时,都向国内申请更多的武器装备和补给,这些自然引起了双方高层的密切关注。

最先绷不住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由于日军对瓜岛无休止的进攻,岛上机场的防御岌岌可危,美军有被赶下海的危险。更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前方需要源源不断的装备补充,俨然造成对其“先欧后亚”战略的“干扰”。于是,下达命令,撤出瓜岛。

越是到了关键时刻,越是能看出一位军事家的英雄本色。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尼米兹迅速接通了总统的电话,他表示坚决反对这个决定,他耐心的解释到: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反复厮杀,双方倾其所有,都已经拼到了最后一口气,只要谁坚持到底,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更何况,这种“拼耗”是值得的。美军的损失大,日军的损失更大,依靠岛国本就不多的资源,这种损失是不可恢复的。而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实力,这点损失算的了什么。最后,坚持己见的尼米兹笑到了战役胜利。

天皇的无奈。

当然,受不了这种“拼耗”的还有日本天皇。其实,东京大本营的高官们早就有了撤退的想法,他们对瓜岛的战局都心知肚明,撤退是不可避免了,但谁也不愿先说,尤其是海军部和陆军部,都担心自己承担责任,不好向天皇交代。

到了这个时候,日本海陆两军的高官们还在不顾官兵死活,推诿扯皮。陆军指责海军掩护不到位,物资装备迟迟运不上来;而海军则表示运输舰队无法通过海上封锁线增援瓜岛。心怀鬼胎的双方就这样争吵起来。

这种要命的“争执”,拖上一天,就要饿死一批日本兵,而“争执”的背后是谁也不愿意首先提出撤退。就在这时,前方的一份的报告,打破了“僵局”。报告称:根据前线的情况,必须尽快把所有部队从岛上撤出,除非出现奇迹,才有可能夺回该岛。

真是想睡觉,有人递枕头。这个报告给了海陆军双方一个很好台阶,双方趁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表示同意撤军。并约定一起面见天皇,正式向他提出从瓜岛撤军的问题。

天皇听取汇报后,对日军掌握不了制空权导致战役失败,表示不理解。

问:“我们和美国建设机场有差别吗?”

答:“我们需要1-2月,美国只需3天。”

“为什么?”

“他们是机械作业,我们只能靠人工。”

“撤退吧”

敦刻尔克式撤退。

东京大本营秘密下达放弃瓜岛的命令,并随即展开撤退行动,接到命令的山本并不轻松。

首先,如何通过海上封锁线,将部队安全地撤出来。这可是一次大的行动,搞得不好,会损失惨重。山本不敢大意,命令第8舰队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并集中该地域所有能调动的飞机、潜艇等掩护撤退行动。同时,安排一支机动舰队随时阻击来犯的美军舰队。

其次,岛上日军宁死不撤。联络官来到第17军军部,向军长百武晴吉中将等人传达了撤退的命令,所有人的不愿执行,因为退却就意味着失败。百武听到消息后,坐在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前,闭上双眼沉思,长时间没有说话。

他也无法接受撤退的命令,一向把荣誉看得重于生命,退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是,最终百武平静地表示,一切失败的责任由其一人承担,第17军将接受命令,从瓜岛全面撤退。

一场由日本人导演的“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开始了,该行动由300架飞机掩护,20余艘驱逐舰接应。

第一批,担任撤运任务的19艘日驱逐舰,虽然在途中遭到美轰炸机的攻击,但没有任何损失;

第二批,1艘巡洋舰和22艘驱逐舰突击抢运,不顾美机的狙击轰炸,顺利地完成了撤运任务;

最后一批,18艘驱逐舰冒着雷暴雨进行,再次成功。最终撤出陆军约9800人,海军约830人。对于美军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难道尼米兹的情报站没有发现吗?难道是日本人更换密码了吗?

都不是。

原来,为尼米兹赢得一系列胜利,并在中途岛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情报站主官——罗彻福特被调离了。此人从小喜欢数学,加入海军后一直从事密码破译工作,深受尼米兹的赏识。但他天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最终遭到同行的嫉妒和排挤,以至于在中途岛海战后的授勋名单里竟没有他的名字。

尽管事后尼米兹多次向上级建议,但一直未被采纳。后来他被调到海军的一个修船所,从此离开了破译工作。直到1986年,由海军部长提议,经里根总统批准,补授已去世多年的罗彻福特一枚国会勋章,以表彰他对中途岛海战作出的卓越贡献。

这一荣誉,虽然迟来了整整44年,但还是给了这位抗日英雄的后人莫大的安慰。看来,嫉贤妒能的人到处有,他们只不过是不情愿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罢了,越是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人,越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能力。

正是罗彻福特的调离,导致情报工作出现了一个空档,未能及时破获日军撤离瓜岛的情报。失去了情报,美国人只能靠“猜”了,他们不认为日本人会放弃瓜岛,还以为每次撤退都是在增兵。直到最后,方才如梦初醒。

但不管怎么说,尼米兹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经过6个月鏖战,美太平洋舰队完全在战略上取得优势,打败日本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没有罗彻福特这样的得力情报专家,尼米兹还能顺利赢得战争吗?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这就是胡扯了。

美军的作战指挥系统,由总统召集参谋长开会,由参谋长下令部队行动。总统不会直接命令战区司令。

即使是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也是总统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下令。

即使罗斯福想终止瓜岛作战,首先在参谋长会议上就通不过,根本不会到尼米兹这一级。

顶多也就是总统参谋长莱希问过尼米兹对瓜岛战役持续下去的看法。有权力直接向总统汇报的是海军部长斯塔克和副部长福莱斯特和海军作战部长金。

实际上,罗斯福很关切瓜岛。1942年10月24日,他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一份备忘录,提出了他的要求:“要保证尽可能把各种武器运去守住瓜达尔卡纳尔岛,既然已经在这个关键时刻守住这个岛屿,就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胜利成果,把弹药、飞机和机组人员不断运去。”

   结果,在进攻北非的前夕,大批火炮、飞机运到这个被围困的岛上,哈尔西得以及早地再派遣六千多名陆军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到岛上去。这一切行动绝很及时,因为日军显然已经决定要在11月夺取他们在10月没有取得的胜利。

恰恰相反的是,尼米兹及其参谋部的人对瓜岛作战形势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对瓜岛的补给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他坚信能守得住。

认为守不住瓜岛的是麦克阿瑟和南太平洋司令戈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