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多次讥讽胡适,为何胡适从不还口?

风继续吹


不了解那个时代,不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话很难给出真正有说服力的回答。题主的问题提法已经有一定的倾向性,不过愿意来提问还是很不错的。鲁迅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我尽量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 事情本身有是非对错,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对问题的敏感程度决定每个人的反应。具体到问题本身,首先要看鲁迅说的是不是事实,讨论的问题是私事还是众人之事,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处理的方式合适与否。胡适不回应是他个人的选择,不回应的原因我们也不应该八十多年以后去脑补。从确定的事实出发得出的结论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

胡适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人物之一,曾两次拜见溥仪,并当面称其为陛下,这是当时很有争议的事件。不过这和胡适改良主义的主张是一致的,他觉得可以和旧文化旧势力妥协,通过改良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进步。而鲁迅一开始就认定旧文化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只有通过革命从根本上推翻它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没有妥协的空间,所以对胡适的改良主义持坚决的批判态度。改良和革命的主张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人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同志到主张不同的路人正说明两人都忠于自己的主张和信念。就个人来讲,两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坚持自己的主张一样值得尊重。至于革命的主张在历史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后话。有人主张以德报怨,有人主张以直报怨,这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每个人的社会经历和认知各异,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客观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践行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胡适和鲁迅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家,做过大贡献。支持谁多一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立场。在当时,胡适很尊重鲁迅的贡献,鲁迅同样也认可胡适的贡献。个人觉得鲁迅更深刻,贡献也更大,但我也尊重认为胡适更伟大的看法。


向前000000


鲁迅与胡适,就自由主义与价值现代化的精神气质而言,是同道中人;但论性情、意志、心态、处世及理念而言,他们又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私心觉得,这一点,是考察鲁胡关系的要点,也是论说鲁迅多次讥讽胡适,胡适为何从不还口的一个核心切口。

鲁胡二人,相识于1918年,在五四时期,本是自由战壕中的同志。他们相差10岁,谊在同辈,那时,互相之间很有多交往,都是一个营垒中的主要干将,都为着一种新兴文化的到来,做着相似或相同的工作。“山中还仗义,同泽见斯人”,看看现存此际鲁胡二公的书信往来,不难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相互信任、相互推挹的美好情感。

从现有文献推断,他们分道扬镳,在1925前后。从出版书信集看,1924年8月后,二者的信件便断绝了,从此双峰对峙,各自分流。在往后的岁月中,鲁迅对胡公这位洋博士多有微词,时有嘲弄,多不近人情的刻薄言语,带着轻视与敌意;而胡适方面,举凡文章、日记、谈话,不但对于鲁迅的出语不逊没有任何反击的意思,还多方维护和颂扬,基本上人前人后,“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宅心仁厚,古风存继。

也就是说,在生命的后十年,鲁迅是视胡适为“公敌”的;而胡适呢,晚年却亲口告诉周策纵说,“鲁迅是我们自己人,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认为鲁迅一直都是他同道中人。

二人在看待对方上是决然反差的。


周胡二公对待彼此关系态度的差异,何以会如此吊诡,我以为,性格因素虽属细末,却占据最重要因素,其余都在从属之列。

他们都是昂藏丈夫、正人君子,但为人性情、格调却是非常背离的。他们是同道而殊途,用现在话说,他们都是好人,却不适合一路走,不是一对稳固的CP。这必然会导致他们的疏离,也必然会使得彼此的观感不同,态度差异。

鲁迅自小备受艰辛,遍尝人情冷暖,仿佛生来就已老,性格是沉郁冷峻的,偶尔暖意的流露,也是世故与沧桑的过滤,经常显得心胸褊狭,睚眦必报,易怒易躁,自然是有的。他一生几乎只有敌人没有朋友,与人交往基本都是凶终隙末,可以说,他的为人为文,夜色的忧郁、冰川的冷郁、地狱的肃杀往往兼而有之,那是一种即便喝毒酒也丝毫不怕死的凄厉的风味。平实地讲,就心理状况而言,他多少是不大健康的,甚或有些病态的。

而胡公,生长徽州,在母亲的慈爱中成长,一路顺遂犹如天助,入上海、考取庚子赔款、留洋镀金,20来岁入主北大成名教授,名满天下,四海争识,这一切都潜在地影响到了他的为人情志。他的性格,本就是宽厚豁如、平易近人的,加上人生顺利、及英美自由主义信仰的加持,更让他的为人仿佛一切都在光天华日之下,没有暗影。他不是虚伪,而是真宽仁,敞亮,“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我在十几二十岁时,尤其崇敬他这一点,总觉得做人就该做此等人。

所以,一旦鲁迅意识到胡适在理念上与他背离时,必然顺着他性格逻辑,投枪匕首,冷嘲热讽,色见乎辞,不稍假借;而胡适呢,一生只有别人当他是敌人,他几乎从不公开交恶于人,往往以德报怨,是非判断只存乎内心、见于行事,口角之争从不是他所乐见乐为的,所以他对鲁迅的谩骂一笑置之,自然也是性情的惯习所致。更何况,他一生都很佩服鲁迅的为人、学识与文章,至死都认为鲁迅是他的同道中人呢。


可以说,双方言行的差异,并非是君子小人之分,反倒都是因为心中存着一个“道”字使然:

鲁迅认为胡适不再是他的朋友,批评他不是私怨,而是出于“公道”;而胡适的不以为意,既是笃于"友道”,也是忠于彼此所共奉的某种自由主义“道义”、以及如何让古老而落后的中国更加现代的共同选择的“道路”理想而已。

只是,“道可道,非常道”,同一“道”字“道”理,他们的看法都太不一致了。

2018,8,8, 晚,广东老家中

感谢大佬们阅读。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这是两人对文学与学术的立场不同决定的。

鲁迅先生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才是文学家、思想家,这不仅是后世的评价,先生自己讲得更明白。他弃医从文,就是要振救国人的思想。因此,其一生以批传统、批当政为主旨,称其文学与治学为革命文学恰如其份。先生也深感个人力量不够,因此一面自己坚持,一面培养青年,一面也呼吁成名文学艺术人士加入他希望的革命阵营中来。

胡适也有革命思想,但仅限于文化领域,包括新文化对旧文化革命、研究方法革命,但不主张参与政治,所以不批判现实,也不参与探寻建设适合中国的先进政体。

鲁迅先生评胡适,主要是批判其纯为文化的观念,但不否认胡适的才华,也不伤其人格一一正因认可并佩服其才学,所以才批评得猛烈。

胡适不回应鲁迅,既不是不屑,也不是不敢,是其立场决定的:如回应,就必然触及该不该革命、如何革命等议题,而且不为现实辩护,就要批判现实。所以,胡适先生也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

当今有人以非此即彼的态度要在鲁迅与胡适之间作选择,不是愚就是心怀鬼计。其实,我们已跨过那个时代,该以敬仰的心面对文化史上两位巨人。他们不论是为文为学,还是作人作事,都是一代知行合一的楷模,人间财富。

我个人更喜爱鲁迅先生。文化应该是社会的良知!从屈原到杜甫到鲁迅先生,他们代表民族气节与道德准则更多!



用户68621085508


鲁迅和胡适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上的,我想胡适在心里大概也不屑于回嘴吧!鲁迅是江浙地区的地主出身,到他那一代只能支持他去日本留学,因为日本留学是最便宜的。而胡适的是留美的,价钱也贵,当然成就也高。胡适和鲁迅回国以后,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可以说,胡适在当时比鲁迅要高了一层,这个是事实!所以胡适这个人就比较宽容,你已经比大多数人高高在上了,难道还非要在言语上压别人一头吗?胡适也算是个聪明人,这种事儿他也不会干,估计也是不屑于干!这个是鲁迅时代那种留美人士以及留日人士的普遍现象,留日的和本地的土鳖都非常嫉妒留美回来的,言语上也难免尖酸刻薄,其实也不用太放在心上!但是胡适的学术成就确实不是很高,他也没有那个心思完成学术的研究。在五四以后,胡适非常适时的转向了政治,最后也干出一番成绩,在个人成就方面也确实比鲁迅好的多!鲁迅一直是个作家和专栏作者,而胡适则是驻美大使,参与国府决策!


帝国历史观察者


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一句不慎是会挨骂的。

胡适,鲁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顶级人物,号称文化大师。毛泽东曾说:鲁迅,称的上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胡适,乃为伟大的文学家,但不是革命家。文学界,胡适是帅,鲁迅是将。

胡适与鲁迅,1918年开始交往,同在北大,从相识到好友再到至交。在倡导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有共同语言,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配合密切,互相呼应。

但可能是两人的背景不同,鲁迅对胡适自有戒怀之心,胡适文化高,知识广,人缘好,性格坦率。鲁迅,性格孤独癖傲,个性强烈,论社会与文化稍低于胡适。鲁迅的一生,没有过于豪华的文章,但总能在文章中的一两句或一两个锋利的词语來刺中实事要害且不畏强权而名贯天下。

胡适的一生,真心喜欢鲁迅兄弟,多次声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健将。欣赏鲁迅的创作,鉴赏鲁迅的创作能力和锋利的笔尖。从不嫉妒鲁迅的才能与创作灵魂。但1926年,确遭周家兄弟的绝交,此后再没往來。胡适很是感概。

尽管鲁迅对胡适断交,且时不时还在文章中漫骂胡适,极尽苛薄之恨,然胡从未放在心上,当然,他们的恶断可能与1922年5月,溥仪召見胡适一事有极大干系,有说胡适要复古,要当帝师等,闹的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一下孑把胡适推向了万丈深渊,这可能也是鲁迅骂胡适与断交的一因吧。但胡适一生从未介怀鲁迅的骂声,始终保持着善意。当1936年鲁迅去世后,有人在发文中攻击漫骂鲁迅时,而胡适则发文替友奋力反击之,力为好友辩护,清冤,洗白。胡适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生前,胡适对鲁迅的漫骂,总是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屈身以下,不是怕鲁迅,不是不如鲁迅,不是不知鲁迅,不是有什么短处可避,而是知鲁迅,爱鲁迅,欣赏鲁迅,怕失去好友鲁迅,此乃忍让之故也。明知其误会与过分,也不争辩,不生气,也不怨,也不恨的一人君也。

鲁迅死后,胡甚感怀与悲伤,从未发过恶声,其心情,其度量,其赏识度,其可惜度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去世后,其和周作人续好。抗战爆发后,胡带领北大师生南下,而周留在北京。38年胡适出任美国大使上任途中,听说周作人在日本人统治下当了北大校长而成汉奸,心中很是不平,发信劝说辞之。抗战胜利后,胡适继任北大校长,而周作人则被囚在了南京老虎桥监狱。胡适出于对友人的感情,在极大的压力下,为救周作人,而给法庭出俱了一份北大的证明材料,从而使周作人得到了减刑。正因如此,胡适则得到了万人的痛骂而无从解释。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一一一

谢谢。


福自福地來wjf


鲁迅后来的文章中对于胡适有不少的讽刺,但两人的关系却并没有交恶。我记得鲁迅回北京去看望他的母亲时就曾经去看过胡适。如果两个人的关系真的不好,或者鲁迅真的看不起胡适,那么鲁迅也肯定不会去看他了。胡适对于周氏兄弟都还算是很不错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够朋友的。但胡适从小到大的境遇都是很顺遂的,不知道这个社会的人心险恶。鲁迅却只会用最坏的打算来猜测人的行为。胡适在二三十年代有很多天真的言论,比如说“好人政府”的言论,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影响。但这样的想法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你想让军阀政客放弃他们的权力,无异于与虎谋皮。他的这些言论说的好听一点是直言无忌,说的不好听点是不识世故。但胡适在当时的中国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人。他说的这些话如果鲁迅不去反驳,那么影响就会更为恶劣。鲁迅的文章也只是对事不对人。胡适也没有和他进行笔战,因为他受的西方教育,让他成为一个绅士,不会为了这些事而大吵大闹。也可以说是两人的修养不同。鲁迅是看不对眼的就要说,胡适是别人说他什么他都能够包容。

鲁迅去世后,胡适的学生苏雪林要对鲁迅进行总攻击,想要胡适支持她。胡适却劝她不要这样。从中也可以看出胡适对于鲁迅的情义还是没有变的。


纯斋


私以为,胡适不还口并不是不介意,而是骂不过。胡适当然是个君子,也是个很识时务的君子,是一个好朋友和好师长,他的宽厚待人并不是伪装出来的。



比如,他曾出言规劝周作人不要出任汪伪政府的职务,专程写了一首动人的小诗,其心拳拳。他还曾在美国和张爱玲见面并为她提供帮助,敏感如张爱玲,提到胡适也是满口赞扬,可见他为人不虚。

但是,胡适在战斗力上是不行的,他没少被人骂。在北大礼堂讲演,嘘声四起,差点被轰下台。他真情实感地认为,打不过要保存实力,眼看要失败,最好提前求和。还劝蒋介石放弃东三省,这个论点一出,直接被骂成“汉奸”,连蒋介石这么怀柔的人都受不了。学者徐复观写文章骂他是“中国人的耻辱”。但是,他这一套在美国很吃得开,在美国四处讲演,四处被美国大学授予名誉博士,这在特殊时期,自然也是黑点。

据不完全统计,胡适被骂过“浅薄”“走狗”“卖国贼”“软骨头”“美帝国主义的臣妾”“无耻文人”等等等等,不止鲁迅先生,在骂胡适这个问题上,大家几乎同仇敌忾。

在这样的骂声中,胡适能还口吗?有还嘴的空间吗?他只有在政敌去世的时候,弱弱地表示一下不满情绪。比如,鲁迅去世后,胡适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 狺狺是犬吠的样子,胡博士内心还是放不下的,尽管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大先生的故纸堆


胡适与鲁迅曾一度关系不错,在《新青年》时期,双方曾就古代小说史研究方面交换过意见,鲁迅还曾将自己收藏的版本给胡适参考,胡适也曾说,周氏兄弟不仅懂行,而且还有审美能力。

鲁迅与胡适出现矛盾,原因有五:

首先,两人派别不同。

胡适是陈独秀拉过去的皖派,与执掌北大的浙派初期有合作,主要是共同驱除严复的班底,即温州派和林琴南等,打倒这些旧式文人后,皖派与浙派之间矛盾开始凸显。

皖派旗帜陈独秀就是中了浙派(沈尹默、马裕藻、汤尔和、马叙伦、周作人、钱玄同等)的阴招下台的,当时去妓院是很正常的行为,陈独秀并没在妓院抓伤妓女下体,可能是浙派中人汤尔和找小报炒作,弄得满城风雨。

蔡元培也属浙派,平时非常信任汤尔和等,校政皆交在他们手中,但蔡主张“兼收并包”,其实并不只是说学术上兼容各派,也有包容各山头之意。蔡元培是比较信任陈独秀的,但他此时正以进德会为号召,所以听信了汤尔和的谗言。

陈独秀去后,皖派大势已去,不久胡适等人也离开。

但胡适后来回到北大,别立英美派(即英美留学生为班底),此前北大有教授委员会,共13人,浙派占7人,大事皆由此定,胡适归来后,力推校长负责制。一是校长有一票否决权,二是教授委员会中半数人员由校长指派。

靠这一招,胡适将沈尹默、马裕藻、朱希祖、马叙伦等都挤出了北大,所以当时有人说胡适“阴险”。

其次,鲁迅与胡适立场不同。

胡适温文尔雅,鲁迅强调反抗,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见解不一。

鲁迅属“日法派”,而留美派的胡适最看不起留日生。在女师大纠纷中,胡适站在章士钊一边,而此次风波让鲁迅丢了政府的铁饭碗。

鲁迅对胡适总是向权威低头的性格非常厌恶。

其三,审美品位不同。

鲁迅看不起徐志摩,认为他不是文学家,曾写诗讽刺他,因为鲁迅不喜欢男欢女爱入诗,认为徐肤浅,而胡适将徐志摩视为天才,废名曾抱怨,胡适太偏向徐,任何人说徐不好,胡必然不满。

胡、徐英语都很好,彼此有惺惺相惜的一面。鲁迅对徐的招摇、卖弄很看不惯。

从文笔上,胡确实是没法和鲁迅比的。

其四,在学术上有冲突。

胡适也研究古小说,常自炫自己有天字第一号秘本,其实这些书很多是书商投其所好,故意造的伪书。胡适视若珍宝,平常人也看不到,鲁迅自然感到不满。

鲁迅的古小说研究还属于朴学一路,胡适则有现代考据的方法,但胡适用功不深,后来忙于政治,无心学问,鲁迅难免心有鄙夷。

其五,地位上有高下。

胡适以文坛领袖自居,鲁迅当时影响力虽很大,却无法与胡适相提并论,特别是院校被胡派把持,鲁迅挤不进去,鲁迅比胡适年长许多,自然看不惯。

对于鲁迅的批评,胡适很少回应。

1、胡适性格较好,很少和别人互骂,鲁迅的骂比别人也算不上狠的。

2、胡适确常回护有权者,他的资源亦出于此,一旦发生争论,天然有短板,容易被别人所乘。

3、鲁迅不过是一介文人,不在学界、政界,并无多少实力,胡适没必要和他斗。

有底牌的人不会吵架,没底牌的人更容易争论。靠文章吃饭的人,不骂人就会丧失关注度,就会失去饭碗,胡适则没有这种迫切需要。

不回骂,并不等于说胡适不计较鲁迅,苏雪林骂鲁迅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虽然在私人信件中,胡适做出一副高姿态,说苏雪林太情绪化,应该骂人也知道别人好,不能否定别人人格。但在公开场合,胡适并没批评苏,而且在私信中,他形容鲁迅的批评为“狺狺”。

“狺狺”是动物的叫声,这么说,其实已经体现出胡适心中的不平衡了。其时鲁迅已去世,这么说,可见胡适也非真超然。

胡适的朋友骂鲁迅下手极狠,黄板牙、醉态朦胧等,都是拿地域、外貌等不可改变的东西来骂人,对此胡适从没表示过反对。所以,胡适不骂鲁迅,可能更多还是自觉处在有利地位,得到了实际利益,没必要再斤斤计较了。


老虎他爹


胡适在他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母亲的影响极深。他在《我的母亲》中有一句话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如果你说胡适不还口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他母亲教子有方,从小教会他如何待人接物,可以说他母亲的教诲对他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我的母亲》一文中你可以查到他母亲教他如何做人的印记。“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从这段文字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母亲那种慈母扮严父的教子有方的浓浓的爱子之情。同时也反应家庭教育对造就孩子完美人格的重要作用。

从文中你还可以看到他为何会选择沉默,因为她母亲的处世之法深深地烙在他心里,让他终身难忘。“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看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他骂不还口的原因。因为他母亲事事格外容忍的气量是他学习的榜样与骄傲,所以他学会如何去宽恕和体谅别人。

饶人是禅。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的批评对他来说也是行事之良药,以胡适之博学这些道理不可能不知道,既然他心如明镜,为何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遵从了自己所敬重的母亲的教训:“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所以说,他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受他母亲的良好教育的影响。


水寒雅芙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根据个人阅读的俩个先生的文章,分享一下个人观点。

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鲁迅和胡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

鲁迅是彻底的,一往无前的斗士以撕开旧文化的桎楛为己任,鲁迅的文章具有刮骨疗毒的革命性。

胡适现实主义哲学的研究履历和良好的国学基础,决定了他秉持继承与扬弃的立场,也决定了他批判的同时期望借助现代政治制度构建新的文化秩序,通过文化改良实现政治改良。因此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调和妥协或者说有原则的合作,支持社会的改良而反对暴力革命。

鲁迅批评的是胡适的不彻底,胡适是明白的,俩个人的心是相通的。

胡适的改良思想决定了,他不会去反驳鲁迅的理想情怀——新文化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