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紅VS綠,這裡的四季都美麗



有人說:沒見過它的四季,就不要說它不美麗。

廣州有個地方,我經歷了它10年的四季,知曉它一年中所有秘密。

春天,木棉紫荊盛開,轉角處的禾雀花悄然綻放,兩週的繁花似錦,只為有緣人;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夏天,陽光愛和綠葉小草、紅磚黃牆玩遊戲,光影卓卓,留下關於黃昏的記憶;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秋天,風中飄來白千層的花香,花似細雪,點綴在繁茂的枝葉間,玉樹臨風;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冬天,暖陽映藍天,火車鐵軌旁的幾株烏桕樹紅葉滿枝頭,上演秋天的童話。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我還知道,在某時某地,會邂逅活潑好動的喵星人,慵懶打盹的汪星人,還有一頭上過報紙封面的牛,以及,一些愛拍照打call的少男少女。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因為居住在附近,經常來這打call。清晨或日落,平時or週末,不同的時間路過不同的角落,總會遇見不一樣的驚喜。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比如這裡的晚霞


它就是紅專廠,廣州文藝青年們不會陌生的創意園。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紅磚綠葉

獨家記憶的天然懷舊美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紅專廠的前身是罐頭廠,建於1956年,一個精神奮發、意志激昂的年代,後來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新廠搬遷舊廠閒置。

2009年春天,廢棄的老廠房煥發新生,被打造成一個集設計、藝術、文化及生活的創意區,以“紅專廠”命名,英文名“Redtory”,red+factory的結合體。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園區很多建築採用紅色磚材,因此很多人容易把“紅專廠”寫成“紅磚廠”。把紅專拆解成“又紅又專”,這一包含無產階級世界觀的詞語來加強記憶,我想紅磚哥的鍋可以少背一點。

然而,紅磚哥可是創意園的顏值擔當,紅磚舊建築排排站,很有年代感。其中,大小不一的幾十座蘇式建築最為矚目。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這種由簷部、牆身、勒腳組成的“三段式”結構,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空曠通爽,冬暖夏涼。

制罐街的360°觀念與設計店最具代表性,顏值也最高。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黃色牆體的話,車間街的大石館最值得打call。大榕樹、大石頭,灑落的碎石和落葉,搭配藝術展的大幅海報,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美。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維持建築原貌,保留城市記憶,是紅專廠景觀最大的亮點。

紅磚的外牆、高聳的煙囪、激昂的生產標語、粗重的機械設備、運輸貨物的火車、鐵軌、集裝箱,園區每一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上世紀工廠feeling。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很多人打call的火車站臺


制罐街、冷庫街、解凍街、炸魚街、成品街...... 按生產流程命名的街區,依稀訴說著當時這座全國最大罐頭廠的輝煌,其最威水的產品,便是風靡至今的鷹金錢豆豉鯪魚罐頭,你家冰箱一定存過貨。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路牌路標以黃色為主,搭配主色調的磚紅色,還有工業風的鐵門鐵框,爬上牆面和樹枝的地棉,成為很多文藝青年拍攝的絕好背景。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我更喜歡的,是早期入駐創意園的文創設計機構,對建築外圍庭院的改造和裝飾。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這間院子,每次經過都忍不住朝裡張望


比如浮閣咖啡融合綠植、櫥窗藝術的戶外花園,庭院佈滿碎石,一排翠竹掩映。沿著石板路蜿蜒而入,閒庭信步。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蟻工房的大螞蟻和機車,多人拍照


不要太留戀制罐街、車間街、冷庫街等主街道,周邊的小街小巷,也藏著一些雲淡風輕的好景緻。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避開紛擾的人群,看風搖動樹葉,聽鳥在枝頭歡唱,獨享歲月靜好。運氣好的話,你還可以看到兩隻喵在屋頂偷偷約會。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藝術or商業

上演著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紅專廠被稱為廣州的“798”,靠的當然不只景緻,藝術文創設計氛圍,才是它的靈魂。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浮閣後面一設計公司的戶外裝飾



第一次感受這種氛圍是2011年“吳冠中走進紅專廠——紀念吳冠中先生逝世一週年版畫作品展”的開幕,展館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人群擠爆街道。

2012年,“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期間,包豪斯展覽、畢加索的仿真畫展等也是備受追捧。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來紅專廠看展”,成為文藝青年相約的口號。就連我這個偽藝術愛好者,有事沒事都愛走進展館,接受藝術的薰陶。

但這幾年,展覽的數量越來越少,不管是從南門還是北門進來,掛著的展覽海報,依舊是掛了兩年多的“比爾-維奧拉”。最近經過大石館,還是去年7月“未來-展”的開幕海報。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與此同時,一些設計文創機構紛紛遷出,人走樓空,只留一地落葉在庭院嘆息。籠罩園區的,還有這幾年時不時就傳出的“拆除”傳聞。

尷尬的還有逢週末舉行的藝墟,地點換了好幾處,攤位不乏一些淘寶貨。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But,餐廳還在熱鬧的營業,羽毛球館、足球場人氣依舊。某遊戲公司聲勢日益壯大,圈下了好幾處廠房作為辦公。

某國際學校也人丁興旺,早上還要專門派工作人員維護道路的交通秩序,保障校車安全駛入。

上班高峰門口堆放的共享單車,越來越多。積累起來的藝術氛圍,正在一點一點消散。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日出日落,四季輪迴。紅專廠的道路和建築,還和10年前一樣,但裡面的人早已不一樣。它的東邊,未來廣州的金融城,機器轟鳴,一棟棟寫字樓正拔地而起。

紅專廠未來何去何從?如果“拆”無可避免的話,就讓我們記住它美好的樣子,記住它的名字:

紅專廠,不是紅磚廠哦!


10年紅專廠│ 廣州文藝青年的聖地,在一步步遠去




小互動


說說你對紅專廠的感覺和印象

廣州創意園你最喜歡哪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