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五個超級大國:古中國、西班牙帝國、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以時間的先後順序排列)

剔除最早期長刀長槍的超級大國外,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國就只有大英帝國、美國和前蘇聯。真正意義上是指在經濟和軍事實力遠超其他任何國家,並能以政治、經濟、軍事幹涉他國而達到本國其利益最大化,謀求全球霸權。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大英帝國崛起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全球擁有諸多殖民地,在經歷一戰和二戰後國力被嚴重受損加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逐漸走向解體。

美國崛起於二戰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波及美國本土使其保存元氣,又在二戰中大發戰爭橫財逐漸壯大發展至今,而同時期的歐洲飽受二戰創傷,基礎建設被毀,經濟倒退,難以恢復。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那麼與美國一同壯大的蘇維埃究竟有多強?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在1965年-1975年之間,蘇聯經濟實力飛漲。和很多人的常識相沖突的是,實際上蘇聯時期國內人民的生活質量是相當高的。

舉個例子,1965年蘇聯的人均國民收入是美國的62%,到197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美國的67%。(如果拿1975年和1965年的國民人均收入做對比,則增長了44%)。而即使到今天,中國人的人均收入也沒有美國人的40%。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而1965-1975年這10年,蘇聯的經濟實力整整提高了一倍。隨著越戰結束,美國軍人階級影響力崩塌,此時的蘇聯走上了國力的巔峰期,而美國也開始推行勢力收縮策略。(歷史上的美國直到今天都有一個世代參軍的軍人階級,這個軍人階級在越戰之前的政治影響力非常大,越戰之後開始在政治上邊緣化)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當時間過渡到1975年後,此時的蘇聯核武器存量超過了美國,戰略導彈部隊實力全面超越美國。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都達到巔峰期的蘇聯其勢力控制著全世界70%的面積。軍事上,蘇聯的軍費支出年年增高,從1965年到1981年,軍費支出從326億盧布提高到了1550億盧布。

到1981年時,此時的蘇聯裝備各型坦克57000輛(還不包括其他華約國家,總計接近100000輛),而且此時的蘇聯坦克仍然有一定的技術優勢(這種技術優勢要到1990年後才消失)。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而勃列日涅夫時期最著名的時間,當屬“西方-81”軍演。1981年,蘇聯為炫耀武力,威懾波蘭改革派並震懾北約,舉行了西方-81軍演,並邀請了北約武官參觀演習。

西方-81軍演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開始於1981年9月4日,歷時8天。陸海空三軍,戰略火箭軍全部參加了演習,投入的兵力超過50萬人。演習中投入了上萬輛坦克。此次演習中蘇聯達成了一個成就:“以平方公里為部隊數量的計算單位”。此次演習中,蘇聯軍方要求“最大限度接近實戰”。導演部沒有對演習進行任何限制,純粹是紅藍雙方的自由對抗。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20世紀中後期,蘇聯發展到了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蘇聯在很多領域都超越美國。那麼,有人會說了巔峰時期的蘇聯到底有多強大呢?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巔峰時期蘇聯的強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蘇聯國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國家。亞歐大陸佔據一大半,海外還存在諸多軍事基地。巔峰時期蘇聯擁有1億多人,當時蘇聯整體國民素質,甚至比美國還要高。

2、蘇聯由於擁有廣袤的土地,資源十分豐富,各類工業資源都能在其領土上找到(非常少見的全自給國家),而石油、天然氣、鈾、銅、鐵、天然氣、煤炭等重要資源全部位於世界前列。

3、70年代末期,整個蘇聯人口就已超過2.5億,居世界第三位。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蘇聯整體國民素質,比美國還要高。在鼎盛時期,蘇聯科技人才佔據全球四分之一。蘇聯解體後,中國為了吸引這批頂級人才,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當然,他們也成為了首批拿到中國綠卡的外國人。

4、航天科技

蘇聯在航天科技上一度遠超美國。1959年,蘇聯開始了探月工程;1961年開始金星計劃;1962開始火星探測;1965年第一次人類太空行走;1971年空間站對接。據統計1957~1984年共發射各類航天器2011個,居世界首位。即使現在的俄羅斯,依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航天大國。

5、擁有強大軍事力量,蘇聯當時常備兵力高達300萬左右,後備兵力上千萬。同時蘇聯還有:各類坦克6萬多輛、上千艘各種戰艦、上萬架各種作戰飛機、4萬多枚核武器。

擁有世界第一陸軍、世界第一戰略火箭軍(蘇聯首創,能確保完全毀滅超級大國的軍種)、核武庫存量世界第一(巔峰時期約有4萬枚)、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的國家、世界第二空軍、世界第二海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1980年代,蘇聯擁有陸軍199萬,分為16個軍區。編為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約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5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導彈發射架約1570部。

1980年代,蘇聯擁有海軍45.1萬,分為4個艦隊和一個區艦隊。裝備彈道導彈潛艇79艘,巡航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19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隻797艘,登陸艦艇187艘,主要輔助船隻269艘。擁有巡航導彈核潛艇44艘;攻擊核潛艇65艘,此外還有常規潛艇100多艘。

1980年代,蘇聯擁有空軍45.3萬,遠程航空兵約10萬,編為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程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約31.5萬人,編入12個軍區和駐東歐四國蘇軍集群的空軍序列,裝備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具體裝備有防空截擊機2370架。空軍則為42萬人,裝備有殲擊轟炸機2240架,殲擊機2130架,此外還有運輸機620架、直升機220架。

1980年代,蘇聯擁有戰略火箭軍29.8萬,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有發射控制司令部300個。擁有洲際導彈1398枚,戰略作戰飛機1690架。此外還有邊防軍25萬,內務部隊35萬。

此外,蘇聯最強盛時期曾在多國駐軍(比如東歐各國、阿富汗、蒙古等),並與大多數中東阿拉伯國家(比如敘利亞)、部分非洲(比如安哥拉)、拉丁美洲(比如古巴)以及亞洲國家(如越南)等軍事交流與合作頻繁。其勢力範圍可謂遍及全球。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強大的軍事力量自然離不開龐大軍火工業的支撐。在冷戰高峰時期, 蘇聯的軍事工業年產坦克3000輛左右,裝甲車輛4000-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300-500枚,地空導彈50000枚, 作戰飛機和直升機2000-3000架,軍用運輸機200-400架,潛艇10艘,水面主力艦10艘,輕型作戰艦艇60-70艘。

僅是紙面上的蘇聯軍隊規模,就足以給美國/北約勢力一種極重度的壓迫感。如果將蘇聯/華約陣營與美國/北約陣營做一個對比呢?結果是,無論是從常規軍事力量上看,抑或從核武力量上看,美國/北約均被蘇聯碾壓。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1.常規軍事力量

蘇聯:主戰坦克55200輛(包括海軍陸戰隊),各型壓制火炮/火箭炮51700門/輛,共有坦克和機械化步兵師193個,炮兵師10多個,機械化空降師7個,戰術攻擊機4900架。共計:193個重裝機械化師, 7個輕裝機械化師。整個華約陣營裝備坦克數量超過70000輛。

美國:主戰坦克11920輛(包括海軍陸戰隊),各型壓制火炮/火箭炮9130門,共有重裝師(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9個,步兵師3個,空降/空降突擊師2個,海軍陸戰師3個,戰術攻擊機3210架。共計:9個重裝機械化師,6個步兵師,2個輕裝步兵師。整個北約陣營裝備坦克數量26000多輛。

整個北約陣營的主戰坦克加起來還不足蘇聯的一半,而蘇聯/華約與美國/北約坦克數量之比達到了3:1。蘇聯坦克不僅數量眾多,質量也很優良。蘇聯在70~80年代便率先大量裝備了T-64/T-72/T-80這些先進型號的坦克,不僅裝甲防禦力良好,而且其125毫米炮的威力也相當巨大。美國與北約方面鮮有坦克能夠與之正面對抗。總之,從常規軍力上看,整個北約都未必是蘇聯的對手。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2.核武力量

蘇聯:蘇聯核武器研製起步晚,但發展卻十分迅速。1980年代,蘇聯核彈數量達到40000顆以上,超過了美國,蘇聯核武器爆炸總當量為100億噸。同時,蘇聯還擁有超越美國的洲際導彈數量,核打擊能力首屈一指。

美國:美國雖然是第一個研製出核武器的國家,但美國較早意識到保留過多的核武器不利於國民經濟發展,所以在1960年代以後便逐步削減核武器的數量。60年代初期,美國一度擁有30000顆核彈,但經過逐步削減,到80年代時,這個數字下降到25000顆以下。

從核武力量上看,先軍政治的蘇聯也比美國更勝一籌。不過鑑於核戰爭只能是一場“雙輸”的戰爭,因此萬一蘇美競爭時期爆發了大戰,估計兩國都會盡量剋制使用核力量。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綜上所述,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華約陣營的軍力明顯強於美國/北約陣營。倘若蘇美之間爆發全面戰爭,則蘇聯憑藉標準而成熟的大縱深作戰理論,依靠龐大裝甲集團軍所形成的“鋼鐵洪流”,完全可以在一個月內推平整個歐洲。

按照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想要滅掉整個歐洲只需要一個月時間。還有,當時蘇聯擁有的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N次。巔峰時期蘇聯的勢力範圍遍及全球,並且在很多國家都建有軍事基地。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1984年是蘇聯的巔峰時刻。

強大到令整個世界窒息。坦克海,戰鬥機雲,時刻威脅著歐洲及中國。

當時,蘇聯號稱七天內橫掃西德等前線對峙北約國家,一週之內推進到英吉利海峽,三個月內蕩平歐洲。正因為蘇聯常規力量對北約的壓倒性優勢,逼得美國以核均勢來平衡並不放棄首先對蘇聯採取核打擊的政策。

這就是1984年的蘇聯,巔峰時期讓中美都不得不抱團取暖!

不過我們應該清楚,蘇聯雖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但缺乏足夠的經濟規模來支撐這一龐大的軍隊。蘇聯企圖稱霸世界的軍事機器,卻反過來成為碾碎自己的粉碎機,歷經東歐劇變後,蘇聯每況日下,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自此一個超級大國灰飛湮滅!

我們在惋惜這支軍隊消失的同時,也應該明白強軍需以富國為基礎這一客觀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