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喜欢以前的那种小人书,为什么出版社不再大量出版和销售呢?

andykang


说简单点,就是没有意义了。现在的环境已经不是“小人书”所在的那个环境了。

就好比一幅字。一位书法大家性情所致,挥洒笔墨,写了一幅字,你想要,但是书法大家想自己收藏,就说“我在给你写一遍吧”,我想你肯定不要,因为第一遍,即初稿有意义,第二遍就纯粹是为了写而写了。

就好比线装书。现在很多出版社会发行线装书,但是没什么意义。因为现代的社会环境早已经不是当时“线装书”所在的环境了,故现代出版的线装书没什么实际意义,纯粹是哗众取宠。


惜欢娱乐君



答:的确,我小时候也是非常痴迷小人书的。

我家里收藏的小人书林林总总有好几百本,以古典名著改编本为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之外,还有《说唐》、《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说岳全传》、《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聊斋系列》、《飞龙传》、《明英烈》等等。

不得不承认,就因为痴迷这些书,我和古典文学、文学、史学以及绘画、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天提起这些书,以及绘制这些书的画家,如陈光镒、刘继卣、刘旦宅、戴敦邦、罗希贤、汪玉山、朱光玉、徐有刚、徐有武、施大畏、施其畏等等名家,真是如数家珍,感慨万千。

在当时的那个背景下,喜爱和痴迷小人书的人,是个庞大的群体,既有象我这样的万千儿童,也同样有万千成年人以及老年人。

可以说,那时候人们对小人书的疯狂追捧,已经到了闹出命案的程度。

我说的是真事。

我在镇上的一个小学读书。某天下午放学,经过一理发店,看到店门前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说是两人打架,其中一个把另一个给捅死了。死的人已经被抬走,杀人的人也已经被公安带走,地上有一滩已经凝固了的黑血,我注意到,混在黑血和污泥里,有一本被撕碎了的小人书。

听人们的议论,就是这本小人书,引发了不该发生的悲剧。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来理发店等候理发的顾客中,有人带了本小人书,为了打发无聊时光,一页页地翻看,引得大家都围着一起看。本来说好这人去理发了,就轮到另一人看。但事到临头,横插入了一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刚刚跨入店门,看见那个看书的人要去理发了,不由分说,率先抢过了小人书。那一个已经等久了,当然急了,劈手去抢。在争抢过程中,两人谁也不服谁,火气引爆,矛盾升级,于是拳脚相向,当街斗殴,最后动刀子以命相搏。旁观者谁也不敢近身,也就劝解不开,终于酿成大祸。

虽说两人落此下场,罪并不在小人书,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人书在当时所具备的巨大魔力。

那么,具备如此巨大魔力的小人书,现在的出版社为什么不再大量出版和销售呢?

道理很简单:市场调节经济,一切以市场为指挥棒,市场需要,出版社就肯定会大量出版和销售。

现在的出版社不再大量出版和销售,那就说明市场在这方面已经萎缩,人们已经不需要了。

人们为什么不需要了呢?

想想看,小人书大火的时候,人们精神层面的消费单一,所需消费品贫乏。小人书又图文并茂,篇幅短、文字简洁,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

而当八十年代末期,电视机开始在普通老百姓家庭普及,人们在精神享受上的选择面渐渐增多,小人书就开始面临冷落的命运了。

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当《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电视连续剧热播,市面上出现了那种由影视剧照影印而不再是手绘版的小人书时,我就已经感觉到小人书走向式微了。

当手机、电脑等等现代器材已经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无法分离,即小人书注定是昨日黄花,凋零而不可挽回。


覃仕勇说史


“小人书”是民间对于“连环画”册的俗称,是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人的主要读物之一。由于四十年前经济、科技都相对落后,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人们除了偶尔看电影、听收音机,接触到的文化读物也就“小人书”了。由于小人书,图文并茂,文字简练,售价便宜,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因此,看小人书便成了流行于八十年代以前的一种文化形式。

那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出版社大量出版小人书出售了呢?这一现象是根据市场导向所决定的。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科技文化也随之进步,出版、录像、录音等电子产品应运而生,电视、电脑的相继普及,从电视画面和网络上获得的文化信息,比“小人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于是,人们便放弃了曾经给童年带来快乐的“小人书”,甚至放弃了阅读纸质书籍。

那么,是不是现在就没有小人书卖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在我们本地书店就看到了以岳飞传和四大名著为内容的“连环画”,但每一套都在四五百元以上。连续去了好几次书店,发现这几套新版连环画册在原来的位置没有挪动痕迹,说明人们对它并不感兴趣。

实际上,由于现在纸质图书出版的版本繁多,完全能够满足读者的选择,喜欢阅读的人觉得还是看原版小说更精彩,小人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内容过于简洁,已经不能满足阅读者的读书渴求了。因此,连环画册在今天便无人问津了。没人买,出版的数量也就少了。


若愚趣谈


从新中国成立,小人书就担负起普及知识,宣传政策,成为中国🇨🇳大地最有生命力的中文化载体,深入大街小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深受老百姓喜爱,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都很强。随着1990年之后全面开放,各种更新的媒体终端进入中国,互联网的兴起,电视📺,动画卡通的多元化视觉冲击,让小人书显得单薄和单调,加之很多过去的传统连环画大师刘继卣,顾炳鑫,程十发,钱笑呆,赵宏本等相继步入高龄,连环画家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没落也是一种必然。但老一辈艺术家所创作的《闹天宫》《鸡毛信》《渡江侦察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连环画的历史贡献不容抹去,时至今日,它的艺术性仍然无法忽视和超越。





小书生船过水无痕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后来想通了,觉得自己的想法太过天真幼稚。

喜欢小人书的人,无非是经历过那个年代而且容易伤感怀旧的50后60后70后其中的部分人,这类群体终究为少数。再者现在的印刷技术都应用高科技,反之再想出版过去的小人书,从绘画文字纸张哪一样都是不可能的,毕竟印不出当年小人书的那种味道。市面上也不是沒有再印的小人书,还有复印当年小人书的版本,销售的情况应该极差,前景更不乐观。

也难怪,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尤其年轻人和孩子们对小人书不屑于眼,更不感兴趣,没有了购买力,得不到经济利益,何来印制商和销售商。

我以为这样也罢,存世量越来越少的当年小人书,作为文物和收藏品更好更有价值,拥有不如怀念啊……


老伙计610322


物以稀为贵!

这是物以稀为贵带来的。你所说的大家都喜欢那种小人书,你觉得为什么都喜欢呢?正是因为小人书退出了市场,越来越看不到了,因此才获得大家的喜欢。

你言中所说的喜欢是一群收藏爱好者口中的喜欢,而市场需求决定出版社的印刷量,没有一个出版社为了收藏的需要去印刷出版的,如果出于此目的,收藏就失去意义了,那么收藏爱好者也就没必要收藏了!




另外一个就是,小人书的读者为孩子们,而更新换代的小人书市场上非常多,那个时代的小人书并不是现在孩子们喜欢看到的读物,如果大量投放市场,销量一定不会好的,因此没有一家出版社去做这种亏本买卖的!

道理非常简单,希望你能理解!我是邯山文化,欢迎关注我!


邯山文化


这里的大家明显是夸大其词了,其实就是极少部分人而已。我是70后,自己收藏的小人书早就前几年在孔网上卖掉了,绝大部分不值钱,原价几毛卖到几元而已。除了一套《李自成》成套的卖了几百块钱。当年我们的娱乐方式和内容都少,所以小人书是最难忘的娱乐之一。今天纸质媒体都将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更别说小人书了。除了极少数有收藏价值经济价值的版本,绝大多数小人书只能是承载着你的回忆而已。就如邮票市场一样、除了珍稀的邮票,其他就只能是你个人的爱好和回忆。很遗憾,收藏市场只能由市场说了算。时代不因少数的人回忆和遗憾,便停下脚步不前进。90年代那些插卡的游戏机都成了往事,极少数人的收藏和回忆只能满足个人的爱好而已。


江南泉藏


这个问题其实时多种原因的。连环画又称小人书,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过辉煌的经历。小人书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兴起,成为底层社会老百姓的精神食粮,大街上还有专门的小人书摊,出很少的钱可以坐下看小人书,当时也有不少画家投身小人书的创作,有过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出名的小人书画家。五十年代,把上海的小人书出版商整合后成立新美术出版社,后来演变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设有专门的连环画部门。当时上美号称有108将,汇聚了一批连环画创作高手。那个时候没有书画收藏市场,社会上的一批名画家无法按照传统的模式卖画为生,进入国家出版社获得稳定的工资也是不错的出路,所以很多著名画家也纷纷加入连环画的创作。像大师级的画家刘继卣、徐燕荪、王叔晖、陈缘督等都参与过连环画创作。当时,南有上海人美,北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各省的出版社也都有连环画问世。上海人美从五十年代起,集合了几十位名家,创作了《三国演义》,全套六十册(实际不止这个数),成为经典之作。人美版的《说岳》、《水浒传》和《红楼梦》也是众多名家精心创作。那个时候,作者生活安定,没有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可以安心创作,名作迭出。另外,连环画创作那时候也提倡走基层,像韩和平、丁斌曾创作《铁道游击队》就曾经到枣庄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实地考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这种投入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文革前我国的生活水平不高,一本连环画定价就一毛两毛的,但是发行量巨大,有的可以达到一百多万册,出版社的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文革后到八十年代初,我国连环画又迎来了一次黄金周期。当时,大量的老版连环画重新出版发行,广受欢迎,新创作的连环画也源源不断。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绘制《水浒传》,上海人美也出版了新版50册的《东周列国志》(绿东周),还有根据长篇小说《李自成》创作的大部头作品。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连环画市场开始式微。一方面,当时社会上娱乐生活多元化,电影电视红火,连环画这种娱乐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其次是国外的游戏机等开始进入国内,成功地吸引了青少年的关注;日本的动画和漫画开始流行,使连环画走向了萧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连环画创作队伍的涣散。老一辈创作者都已经进入老年,不再从事创作,而年轻一代对连环画创作的兴趣不高。创作一幅连环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稿费不高,远远没有创作一幅国画收益高。总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连环画一落千丈,出版社没有预订数,很多作品胎死腹中。像上海人美的《李自成》,后面几册印量极少,最后几本根本就无法出版。这就是现在收藏市场上所谓的大缺、小缺本。相对于同一系列前几本上百万的印量,最后几本只有几万本。现在,虽然有几家出版社还在坚持连环画出版,但是面对的读者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居多,成为一种供收藏的出版物了,印量基本上按千来算,真的是天壤之别啊!


laoyang99


我们家就有不少小人书。可以说,在以前,小人书是很多人都喜欢的读物。尤其是名著的小人书,更是让人感觉爱不释手。

由于名著原著大都以半文半白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加上有些糟粕的内容存在,所以,有时,并不完全适合某些人群去阅读。而小人书的出现恰好让那些读不懂名著的人又大体上了解了名著,可谓是相当不错的一种选择(答题所配的图为《水浒传》的全套小人书)。甚至央视拍“四大名著”时,有的导演就在看“四大名著”的小人书,可见,小人书到底多么吸引人。

不过,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书逐渐衰落,甚至现在,连书店几乎都没有卖小人书的了,只有收藏品市场还能看到。是什么导致小人书到了这个地步呢?

首先,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过去,通信不发达,甚至有的家庭连电视都没有,那么,读书必然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而小人书这种图配文字的书籍更是让那个年代的人“爱不释手”。不过,现在,人们娱乐的形式多样,打游戏,看电视剧,看娱乐节目,看网络小说等娱乐形式几乎挤占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娱乐空间,所以,看小人书的人越来越少。消费者少了,那么就没有什么必要出版这类小人书了,慢慢地,小人书就淡出了市场。

其次,那个年代的小人书的画是不同的画家呕心沥血的心血之作,凝聚了画家的心思。可以说,画一本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一套小人书,需要好几个画家,经常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谁能等那么长时间?如果时间短的话,画出来的话还值得看么?这就好比拍电视剧,拍一部电视剧用了好几年,拍出了经典。现在拍电视剧几个月就拍下来了,结果,拍的是什么?同样的道理。

最后,要说的就是由于小人书慢慢不受市场欢迎了,所以,画家的稿费也少了,出版社也不愿意出了,所以,小人书衰落是必然。

所以,未来,我们只能在收藏品市场看到小人书了。


大连的杂家


缺乏创新,固守传统,导致小人书失去市场。

管理者有一种传统的思想,书籍是为了教育,不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视觉冲击审美,是要教育读书者成为贤人、圣人。消费市的教育心理学没有跟进。

早期的白描,简浩,清晰,有力,美感十足,后期因为小人书非常赚钱,导致了家出版社纷纷开动印刷机器大干快上,连农业社、林业社、水利社也不客气,不顾及专业分工以及自身短板,拼命抢滩连环画市场,由此导致大量题材撞车、一些作者见利忘义拼命“注水”,画功基础差,创新差,酿成大批“跑马书”荒唐入市,一夜之间读者厌倦,新华书店退货,最终多米诺效应显现,一个庞大的巨人轰然之间倒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前夜。

反观国外的一些漫画,已经开始利用电影手法,分格画,镜头切换,等手法,接近神精病的画质,注意消遣娱乐,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