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会怎么样?

我们会用什么吃饭?

博物馆的瓷器展品的空间会被什么替代?

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世界又会是什么样?

无数的问题,而这里有一条通往答案的路。

before china 在瓷器之前

在瓷器之前,我们都在用什么?

木器,石器,动物皮革,

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用漆器,青铜器与陶器。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当我们想到漆器的时候,大概会想到明清时期各类精美的漆器,但其实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器了。中国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一个相当实用的漆碗。但是后来漆器也是个贵重物件,平民百姓当不了日用品。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漆碗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

青铜器也出现的很早,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青铜器,大约距今5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即使在青铜器鼎盛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也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为啥大部分青铜器作为祭祀用品与礼器,只能在重大场合使用?因为做它的成本还是有点高!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单刃青铜刀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

不过,陶器就不一样,实为“居家旅行,杀人…”

哦哦哦,台词拿错了…

所以陶器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爱,就地取材,烧一下就能用啦!往回数数,陶器的出现也已经有八九千年的时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发现黏土掺水之后具有可塑性,开始利用黏土做出了小型的塑像,俗称“捏小人”。比如欧洲一万多年前的马格德林文化就发现了动物塑像。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得到了经火烧之后的黏土可以变成硬块的认识。但是,陶器是如何发明出来的,我们尚未发现证据。虽然得知水、黏土、火这三者的关系是制作陶器的重要基础,但制造陶器却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人类还需要知晓黏土与水的比例,黏土塑形之后必须晾干烧制才不会破裂,还有对黏土进行淘洗去除杂质后烧制可以增强陶器的硬度,甚至不同的烧制技术,可以出现红陶、黑陶与灰陶的不同。之后就是器物的演进,从开始模仿现有的生活用品袋子、篮子到之后发展为独特造型的器物。这个过程同时也应该伴随着塑形技术的增进,从手工捏制,局部模制到泥条盘筑,再到慢轮与快轮。

这条路,人类走了几千年。

我国的陶器虽不知从何起源,不过,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都比较原始,是华北新时期时代已知的最早遗存,其年代被判定为公元五、六千年以前。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乳钉纹红陶鼎 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烧制技术,包括提高烧制温度和给器物表面施釉,创造出了原始瓷器。

等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中国烧出了真正的青瓷,这个世界才终于出现了瓷器。从公元前五、六千年到东汉时期创造了瓷器之间的时间里,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陶器,使用陶器,也发展了陶器。

而在中国创造出瓷器的八百年后,也就是中国的宋代,制瓷工艺流传到朝鲜半岛。

在中国创造出瓷器的一千三百年后,丰臣秀吉抓来的朝鲜陶工李参平在日本发现了磁石矿,日本国内这才制瓷成功。

在中国创造出瓷器的一千五百年后,法国派了“间谍”来景德镇,才知悉“高岭土的秘密”,成功烧制了瓷器。

那在这几千年的文明社会中这些“歪果仁”在用什么呢?

其实和我们差不多!陶器,木器,与各类金属制品。

这次陶瓷双年展的马约里卡展厅,展示的就是“歪果仁”使用的陶器——马约里卡。马约里卡指的是在意大利生产的锡釉陶。锡釉陶的生产技术,是由中东经西班牙南部马略卡岛传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锡釉陶制造技术迅速由意大利传开,首先到达法国,然后传至德、荷、英及北欧国家。在此之前他们使用的是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从埃及传过来的铅釉陶技术。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药罐 蒙特卢波生产 1440~1450年 马约里卡

自15世纪就开始产生于意大利的锡釉陶器。用钙质粘土做成,涂以白色锡釉,再用五彩缤纷的色彩描绘。花纹包括故事性组画、植物或动物、风格奇异的作品、阿拉伯式图案以及纹章图案。马约里卡主要的制陶中心有法恩扎、古比奥、代鲁塔、佛罗伦萨和乌尔比诺等地。特别是法扎恩,作为意大利的陶都,其地位等同于中国的景德镇。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

虽然中国的瓷器不在这个“江湖”,但江湖仍有它的传说。因为在展览中也能十分明显的看到,马约里卡的风格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比如这件浅蓝色釉浅蓝色花的药罐,明显在cosplay中国青花瓷。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药罐 威尼斯生产 1613年 马约里卡

还有下面这件盘,画面展现异国风光(对,异国说的就是中国),主体为一座中式风格的塔,塔周围树木、花朵郁郁葱葱。但是,你以为这是一件简单的中国风器物么?敲黑板,划重点,远处还有城堡和典型的海边棕榈树!这大概可以代表18世纪欧洲市场的 “中国风”品味。

陶瓷双年展 |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瓷器

盘 法恩扎费尔尼亚工作坊生产 18世纪后期 马约里卡

why china 为什么是瓷器

中国为啥用瓷器?外国为啥一定要烧出瓷器?

大概是因为真的好用 …

中国是最早烧出瓷器的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内垄断这项技术。别国虽然烧不出瓷器,但日子也还是要过的。在本国的瓷器烧制成功之前,大部分的国家选择努力烧陶器。其实看起来差不多,作用也相似,完全可以当做替代品,如果是河伯妹就这样凑合过下去了,这个世界没有瓷器好像也行。所以为啥一定一定要烧瓷器?是陶器不好用么?是陶器不好看么?是陶器不炫酷么?

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陶与瓷,到底啥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瓷土。 陶器的胎使用陶土、黏土;瓷器的胎使用瓷土、高岭土。古代时期受制于技术的落后,只能采集地表的瓷土使用,一个窑的兴衰跟当地的瓷土产量有很大关系,一旦地表的瓷土被采集完,这个窑也随之没落。

瓷土也是欧洲迟迟未能烧成瓷器的原因,他们实在是不知道还要用高岭土,但是勇敢浪漫的欧洲人民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觉得瓷器blingbling的,跟玻璃脱不了关系。于是使用玻璃技术制造瓷器,居然也让他们烧出来了。15世纪,威尼斯的安东尼奥玻璃蓝彩陶问世;16世纪,德国威斯烧制出了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陶。之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相继出现了红陶、高温彩色釉陶以及白釉蓝彩的“类瓷器”。与锡釉陶比,这些“瓷器”确实更有中国瓷器的味道,但只要将它们与中国瓷器放在一起,啧啧啧,真相只有一个!所以17世纪以前的欧洲瓷器实际并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陶器或者软质瓷。

欧洲除了工匠在尝试烧瓷器,炼金士也没闲着。他们曾经尝试过用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各种原料烧制出釉色透明的中国瓷器,结果也是惨 …

陶器和瓷器第二个重要区别就是烧制温度的不同。一般来说,瓷器的烧制温度要高,一般达到1200°以上,陶器的温度要求低,一般不高于1000°。

陶和瓷其他的区别还有吸水率不同,陶器的吸水率要高于瓷器。最显而易见的就是陶制的花盆在浇水时会洇湿,但是你家的瓷碗在喝汤时,汤不会少。不然喝汤就是和时间赛跑,你喝半碗,碗喝半碗 ……其次是透光性,瓷器透光性好,而陶器不透光,再薄也不透光。另外,陶器因为烧制温度低,胎体硬度较差,敲击时声音发闷。瓷器的烧成温度高,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也一般很难划出沟痕。

这样对比看来其实广大人民选择瓷器是有一定道理的。对比其他器皿,瓷器本身坚固,耐用,制作精美,吸水率低,实用性强。

在中国,瓷器在唐代时期得到了大发展,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平民百姓也能够接受,而且瓷器比陶器好用许多,慢慢的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对于贵族来说,金银器漆器太贵重,陶器不太好使,木器没办法放食物,平常只好用用铜器了。但是由于唐代铜产量逐渐下降,到唐代宗宝应年间“铜贵”问题正式形成,甚至对唐代铸币的流通都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针对“铜贵”问题唐政府实行了日渐严厉的铜禁政策。得,这下用铜器更困难了,还是用瓷器吧,精美的瓷器一样能体现身份不是!于是这样,瓷器大举“入侵”了社会的上下层。

在欧洲,从丝绸之路开始瓷器就西传至阿拉伯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还传至东南亚地区。明清时期,虽然闭关锁国,但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以及新航路的开辟,瓷器依旧远销海外。由于瓷器精美与欧洲本身也缺乏优良器皿,陶器太吸水,而且还老碎,用着用着把手掉了,所以欧洲乍见瓷器十分喜爱。但此时,虽然在中国瓷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在欧洲还是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够拥有。

有一种说法是在欧洲推动瓷器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的,是喝咖啡。德国人是最早知道咖啡的欧洲人,一位奥格斯堡(Augsburg)的医生和植物学家荷沃夫(Leonhart Rauwolff)早在1573年去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东方旅行时就知道了咖啡。当欧洲人开始喝咖啡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拿什么来喝呢?东方的阿拉伯世界也好,君士坦丁堡也好,人家都是用一种从更加东方的一个叫“中国”的地方运来的“瓷器”在喝,我们怎么办?我们也要用瓷器!这是文化!这是信仰!但是瓷器在欧洲如黄金一般珍贵,所以欧洲人立志要想法子做自己的瓷器。

这个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因为听起来总有点“魔幻”。不过无论在中国,或者在欧洲,瓷器的日常化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好用真的是一个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